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 index,IMR)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3月在湖南湘潭中心医院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5例,检测其PCI治疗前后IMR及hs-CRP浓度。结果患者PCI治疗后IMR(29.10±5.30 vs.20.14±4.28,P0.05)和hs-CRP浓度[(4.40±0.73)mg/L vs.(1.24±0.23)mg/L,P0.05]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支病变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后的IMR和hs-CRP浓度均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治疗前及治疗后IMR和hs-CRP浓度均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IMR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r=0.564,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IMR和hs-CR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一定的联系,而PCI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IMR和hs-CRP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2.
肌氨肽苷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5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密切关系 ,有效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可预防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一般应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及抗凝剂 ,但亦有部分病人控制不理想 ,在条件好的医院可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 ,以了解冠状动脉病变 ,但对基层医院使用药物治疗还是常用的手段。笔者应用肌氨肽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5 2例 ,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2 0 0 1年 10月— 2 0 0 2年 12月收入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 98例 ,符合 1979年WHO关于《缺血性心…  相似文献   

3.
钙阻滞剂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停、硝苯吡啶与硫氮(?)酮(diltiazem)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增加冠脉血流量,但对心率、房室(AV)传导与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则各有不同。本文目的有二:一是阐述此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生理作用;二是确定它们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变异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  相似文献   

4.
心绞痛可由多种机制引起,在许多静息时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是由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得安由于对冠状动脉血管无扩张作用,对此类患者往往无效.钙通道阻滞剂在减低心脏作功的同时,并能阻断冠状动脉痉挛,临床试用显示其能有效地缓解静息时心绞痛.本文综述三组以比较异搏停和心得安治疗静息时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第一组是在不伴有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中,比较异搏停和心得安防止麦角新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作用.第二组及第三组比较异搏停和心得安对继发于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短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稳定型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评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危险性并指导其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方法:选择在我院进行冠脉造影的80例稳定型心绞痛和1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静息性)患者,并对所有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初发劳力性心绞痛单支病变较其它组心绞痛多见(P<0.05);恶化劳力性、静息性心绞痛左主干病变较初发劳力性多见(P<0.05);稳定型心绞痛冠脉病变形态以A型病变多见,不稳定型心绞痛以C型病变多见,两者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总的血栓检出率高于前者(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较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形态复杂、血栓发生率高,病变的不稳定导致其病情严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和猝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了初发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在内。其病理基础是在原有病变上发生冠状动脉内膜下出血、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或纤维蛋白凝集、冠状动脉痉挛等。积极合理地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预后有很大意义。现就药物治疗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处理仍是临床难题,其心肌缺血的发病机制可能是氧供应减少,而非氧需量增加.因此是否应该使用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仍属疑问,后者对冠状动脉痉挛患者是有害的.硝酸酯能降低心肌氧需量,增加氧供应,因而广泛地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但某些患者单用硝酸酯无效,而且长程治疗往往有不良反应.钙通道阻滞剂有若干对静息性或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可能有益的药理学特性,能直接地通过阻滞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或间接地通过对交感神经的影响而扩张体循环血管,从而减少心肌在任何作功水  相似文献   

8.
虽然已经证明单独应用钙拮抗剂或β阻滞剂对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有效,但有些病人仍有症状.对这些病人用β阻滞剂加硝酸酯类或β阻滞剂加钙拮抗剂联合治疗有效.最近,对联合应用β阻滞剂和硝酸酯类治疗仍然有症状的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再加用钙拮抗剂巳取得了较好疗效。因此,在β阻滞剂加硝酸酯类或β阻滞剂加钙拮抗剂治疗不佳的病人可以选用三联疗法。  相似文献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伴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综合征,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张冠状动脉,抑制微血栓形成正确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近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地尔硫(艹卓)(合贝爽注射液)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水平,并评价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测发现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和38例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进行Angptl2测定,分析血清Angptl2水平与斑块性质的相关性。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以混合性斑块和软斑块为主,稳定型心绞痛组以钙化斑块为主,两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Angptl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3.62±0.24)ng/mL与(2.80±0.16)ng/mL,P0.01];Angptl2水平在软斑块组[(4.72±0.35)ng/mL]和混合性斑块组[(4.36±0.52)ng/mL]均高于钙化斑块组[(3.42±0.43)ng/mL,P0.05)]。结论 Angptl2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Angptl2水平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罗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罗洛尔治疗组(治疗组,60例)和美托洛尔对照组(对照组,60例),治疗2周后进行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评价.结果 心绞痛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总有效率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罗洛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为理想的药物.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不稳型心绞痛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道阻滞剂、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两组对心绞痛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安全,优于常规抗心绞痛治疗。  相似文献   

13.
慢钙通道阻滞剂在治疗各种形式的心绞痛已经显示了效果。虽然所有这类药物均能阻滞钙离子进入收缩细胞,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在终末器官的效应有明显不同。为了适应对特殊病人治疗的需要,了解药物特性之间的区别是有必要的。本研究比较了Nicardipine和维拉帕米对慢性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和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运动耐受性的作用。方法:参与研究的22例(男19,女3)病人,年龄43~69岁(平均60岁),具有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病史至少三个月。具有静息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者,三个月前急性心肌梗塞的人,生育年龄的妇女以及有明显的心衰,高血压,糖尿病,瓣膜性疾病或心律紊乱的均被排除。服精神病药,利尿药,洋地黄或其他心血管药物的病人也不参加此研究。在12个标准导  相似文献   

14.
钙通道阻滞剂已在临床上作为除硝酸酯和β-阻滞剂以外的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另一药物。本文报道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比较甲氧异搏停(Gallopamil)和心得安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效用。方法:2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男性17例,女性3例,年龅49~75岁,试验期间除心绞痛发作时  相似文献   

15.
心脏死亡和心肌梗塞(MI)发生率常用来评价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疗效。对1829例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随机比较PTCA或CABG术后5年心脏死亡率和心肌梗塞发生率。 方法 有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和严重心绞痛或心肌缺血的患者随机分入CABG或PTCA治疗方案。其适应证如下:(1)非Q波心肌梗塞或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4小时至6周;(2)稳定型Ⅲ或Ⅳ级心绞痛;(3)稳定型Ⅰ  相似文献   

16.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以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为基本病理生理特点 ,以急性心肌缺血为共同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不稳定型心绞痛、无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和伴有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组可危及生命的综合征 ,常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减少引起病变进一步发展 ,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张冠状动脉 ,抑制微血栓形成正确处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关键。近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地尔硫 艹卓(合贝爽注射液 )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情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 ISA法测定74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至少1支以上冠状动脉狭窄≥50%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结果:血清VEGF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双支和三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其升高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活动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的变化,了解冠心病不同临床类型支架置入数与血小板活化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术和单克隆抗体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4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与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并与4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作对照分析。结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后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支架置入前(P<0.01);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治疗前亦高于对照组(P<0.01),而稳定型心绞痛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CD62p、CD63和凝血酶敏感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支架置入个数有关,置入支架越多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高活化状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以及急性血栓形成。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加强了血小板的活化,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常规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及他汀类调脂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5 000U,腹壁皮下注射,每次12h1次,连用7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善情况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为87.5%,优于对照组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92.0%,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之间的一种冠心病表现,可分为三型:(1)新近发生的劳力时心绞痛:(2)劳力时心绞痛的频度和程度加重,发展为频发而日渐加重的心绞痛;(3)休息时心绞痛。本文分析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内科和外科治疗效果。57例中男43例,女14例,平均年龄53.5岁。除1例外,都有休息时心绞痛;51例每天有多次心绞痛发作。26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43例有稳定型心绞痛的既往史。住院期间给予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