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4例乳腺癌患者分为骨转移组(56例)和无骨转移组(对照组,58例)。对照组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p N0组(12例)、p N1组(15例)、p N2组(19例)和p N3组(12例),根据激素受体情况分为Lumina型组(30例)和非Lumina型组(28例)。分别测定114例患者血清中PICP和β-CTx的水平。结果骨转移组PICP和β-CTx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p N0组、p N1组、p N2组以及p N3组间的PICP和β-CT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Lumina型组的PICP和β-CTx水平高于Lumina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有7例无症状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骨代谢指标异常升高,进一步检查发现有5例出现骨转移。结论骨代谢指标能够早于常规影像学检查提示骨转移的发生,在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和远期随访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特异性的溶骨性骨代谢指标血I型胶原吡啶交联羧基末端肽(sICTP)、尿I型胶原吡啶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和尿吡啶酚(uPyd)与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治疗反应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120例乳腺癌患者的sICTP、uNTx和uPyd,比较其在骨转移和无骨转移患者中浓度的差别,并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治疗前后sICTP、uNTx和aPyd指标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骨转移组患者的sICTP、uNTx和uPyd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1),56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sICTP、uNTx和uPyd指标间两两相关(均r>0.5,P<0.01).获得随访的45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临床受益组25例,sICTP、uNTx和uPyd治疗3个月后明显下降(P=0.025,P<0.001,P<0.001).病情进展组20例,治疗3个月后,sICTP、uNTx和uPyd无明显变化(P>0.05);而病情进展后,sICTP、uNTx和uPyd明显升高(P=0.011,P=0.002,P=0.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Pyd和uNTx治疗后降低的患者治疗收益的概率增加(OR=17.0,P=0.019;OR=16.7,P=0.015),而治疗后sICTP指标下降与治疗受益无关(P=0.841).结论 sICTP、uNTx和uPyd可作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评价疗效和转归监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I型胶原交联羧基氨基端肽(β-Cross Laps)和总骨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与疗效观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运用电化学发光法对β-Cross Laps、P1NP、CA15-3进行定量检测。57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按转移灶多少分为2组,分别为骨显像轻度异常组(Ⅰ组)36例与骨显像明显异常组(Ⅱ组)21例。结果 骨转移组β-Cross Laps、P1NP两种血清标志物较无骨转移组与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种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随转移灶增加两种标志物水平也有升高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组间及治疗前后CA15-3无显著变化(P>0.05)。骨标志物β-Cross Laps、P1NP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灵敏度分别达到71.25%与64.05%,特异性分别达到88.00%与81.99%,均高于骨显像所显示结果的50.32%和61.17%。结论 血清骨标志物β-Cross Laps、P1NP水平可以反映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病情变化,并可以运用于疗效监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与目的:肿瘤骨转移时细胞因子作用于成骨和破骨细胞,破坏正常的骨代谢机制,导致骨代谢指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以期寻找较为可靠的临床随访指标。方法:收集5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47例乳腺癌无骨转移患者及4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erminal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ST)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 phosphatase,BAP)及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的数值。结果:在乳腺癌骨转移组,CTx、OST、BAP和PINP的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各骨代谢指标与骨破坏性质、骨转移数量无明显相关。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2.90个月,95%CI为38.02~47.78个月。中位骨转移发病时间(自确诊乳腺癌起)为63.65个月,95%CI为37.26~90.43个月。结论:CTx、OST、BAP和PINP的数值在乳腺癌骨转移组中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随访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吴晓徽  陆汉魁 《肿瘤》2007,27(6):505-507
骨代谢指标是骨组织重塑过程中产生的一组具有相对特异性的基质裂解产物和酶类物质。近年来,临床研究认为骨代谢指标在诊断前列腺癌、乳腺癌及肺癌等骨转移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判断疾病和疗效、预后评价。本文对目前常用的骨代谢指标(骨型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N端/C端前肽、酸性磷酸酶5b、Ⅰ型胶原交联的N端/C端前肽)在骨转移癌诊治中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它们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骨转移导致骨质破坏,可引起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水平的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骨转换标志物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骨转移诊断及病情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定量检测76例NSCLC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骨钙素(osteocalcin,OST)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并与44例健康人群进行对照.结果:骨转移组患者血清中AKP、β-CTx和BAL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各骨转换标志物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BALP和OST的表达水平与骨转移程度呈正相关性.β-CTx表达水平较高和BALP表达水平较低的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可能性增加.结论:骨代谢标志物在NSCLC骨转移患者诊断及病情判断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癌性骨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与伊班膦酸治疗癌性骨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52例,其中唑来膦酸组26例,伊班膦酸组26例,采用平行对照研究方法。每组各用药2~4个周期。观察用药后患者临床获益率、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骨扫描的变化。不良反应中注意观察发热、血钙及肾功能的变化。结果:12d时,唑来膦酸组临床获益率92.3%,伊班膦酸组临床获益率88.5%,P=0.015。56d时,唑来膦酸组临床获益率96.2%,伊班膦酸组临床获益率92.4%,P=0.065。两组止痛中位起效时间均为第5天,止痛持续整个周期,6个月后复查骨扫描均有改善。两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热和乏力。用药4d内骨转移部位疼痛有加重现象,严重程度与骨质损害一致。两组各有高血钙3例,用药2个周期后均恢复至正常范围。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肌酐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两者均是高效双膦酸类药,有良好的耐受性。止痛疗效唑来膦酸组略优于伊班膦酸组,且唑来膦酸静脉滴入时间短(15min),使用更方便。两者毒副反应均较轻,按推荐剂量使用均未见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8.
乔丹  王智煜  文孝婷  李洪涛  赵晖 《肿瘤》2015,(4):414-422
目的 :分析血清骨代谢标志物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isomer of the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和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fragment of osteocalcin,N-MID)在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唑来膦酸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探讨二者对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在本项前瞻性研究中,选取年龄>60岁的肺癌骨转移患者126例,肺癌无骨转移患者110例,同时入组的正常对照为89例。所有肺癌骨转移患者均应用唑来膦酸治疗,每4周1次(4 mg静脉滴注)。采用放射免疫法动态监测肺癌骨转移患者在治疗前和唑来膦酸治疗后2、4、6、8、10和12个月的血清β-CTX和N-MID水平,并记录研究期间患者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related events,SREs)和总生存的情况。结果:肺癌骨转移组血清β-CTX和N-MID基线水平明显高于肺癌无骨转移组及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而唑来膦酸治疗后肺癌骨转移组的β-CTX和N-MID水平较治疗前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值均<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β-CTX和N-MID是影响SR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6.367,P=0.001;OR=3.015,P=0.025)。高水平β-CTX组发生SREs的中位时间和中位生存时间均短于低水平β-CTX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个月vs 10.5个月,P=0.031;13.0个月vs 16.5个月,P=0.028);高水平N-MID组发生SREs的中位时间也低于低水平N-MID组(6.5个月vs 10.5个月,P=0.046),但是二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无明显差异(14.5个月vs 17.0个月,P=0.226)。结论:血清β-CTX和N-MID是预测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发生SREs的有效指标,同时β-CTX可能对评估老年肺癌骨转移患者的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 1 53 Sm - EDTMP对骨转移瘤病人病灶骨摄取比的影响及其与临床镇痛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2 9例骨转移瘤病人于 1 53 Sm- EDTMP治疗前及治疗后 1个月行 99m Tc- MDP全身骨显像 ,对 113处病灶进行摄取比测定 ,计算治疗前后摄取比的变化值 ,并与临床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摄取比显著减小 (P<0 .0 1) ,治疗有效率达 86 .2 % (2 5 / 2 9) ,高于镇痛有效率 5 8.6 % (17/ 2 9) ,摄取比与疼痛部位、疼痛程度无关 ,摄取比的变化程度与骨痛缓解程度亦无关。结论  1 53 Sm - EDTMP使骨转移灶代谢活性受抑制 ,观察治疗前后摄取比变化是判断疗效的一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代谢指标血清骨钙素(GBP)、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和尿羟脯氨酸(uHOP)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6例原发性乳腺癌和20例正常女性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BGP、ICTP和uHOP,用ECT核素骨扫描确定乳腺癌有无骨转移。结果无骨转移乳腺癌患者与正常人之间血清BGP、ICTP和uHO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中32例血清BGP、ICTP和UHOP水平升高,其中29例平均在3个月后ECT核素骨扫描示骨转移,骨转移后血清BGP、ICTP和uHOP水平较转移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血清GBP、ICTP和uHOP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且能比LECT核素骨扫描较早发现骨转移。  相似文献   

11.
BAP和β-CTX与肺癌骨转移进展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 肺癌易发生骨转移,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 isomer of 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es,BAP)在骨质代谢中是重要的生化标记物,本研究旨在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和肺癌骨转移进展程度的相关性,有助于早期判断是否有肺癌骨转移的发生.方法 天津市人民医院2009年7月-2012年7月共收治92例肺癌并发生骨转移患者,全部病例其原发灶均经细胞学检查证实,骨转移灶的数目及类型经ECT结合X线片、CT证实,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β-CTX、BAP的浓度水平.结果 收集的92例肺癌伴骨转移的患者中,转移灶<3处为58例,≥3处为34例;溶骨型68例,成骨型9例,混合型15例.血β-CTX、BAP水平在不同的骨转移数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CTX在肺癌溶骨型骨转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骨代谢生化指标β-CTX、BAP对肺癌骨转移具有辅助诊断意义,是判断转移进展程度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联合检测血清NTx和BSP对乳腺癌和肺癌骨转移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 要 目的: 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血清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NTx)和骨涎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 BSP)的检测对肺癌和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06年7月长海医院肿瘤科经病理确诊的肺癌或乳腺癌患者105例,分为两组,其中骨转移组50例,无骨转移组55例。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NTx和BSP浓度。结果:骨转移组患者血清NTx和BS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P<0.01)。NTx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0%和67.3%,BSP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0%和70.9%。临床发生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的骨转移患者,血清NTx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SRE的骨转移患者(P<0.05)。在6~13个月随访期内,21例患者确诊了新发骨转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血清NTx浓度升高提示骨转移发生的相对危险度为1.127;乳腺癌患者血清BSP增高是唯一预测骨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其相对危险度为1.058。随访期共有33例患者死亡;无论肺癌还是乳腺癌,血清BSP增高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明显低于血清BSP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NTx和BSP是诊断肺癌和乳腺癌骨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其水平的增高是预测骨转移发生的高危因素;BSP可能是肺癌和乳腺癌患者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并分析骨转移瘤患者uHOP水平,以评估其在监测骨转移瘤患者病情发展与疗效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分为A、B、C三组.A组为正常成人组35例;B组为原发肿瘤组20例,不伴X线和(或)ECT骨转移;C组为骨转移瘤组20例,有临床骨转移症状X线和(或)ECT示骨转移.用uHOP试剂盒测定清晨空腹uHOP水平,同时检测AKP活性和Ca2 浓度,用以比较和分析.结果 A组uHOP水平[(24.16±9.91)mg/L]与B组uHOP水平[(34.97±18.54)mg/L]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uHOP水平[(67.58±26.36)mg/L]明显升高,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组中uHOP水平、血清AKP活性和Ca2 浓度升高率分别为85.0%、40.0%和35.0%.结论 HOP是骨胶原转换的特异性敏感指标.uHOP水平在鉴别骨转移瘤和监测病变进程中有预测价值,是评估骨转移瘤的早期客观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sICTP)及骨碱性磷酸酶(sBALP)表达在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ICTP及sBALP水平。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患者基线uNTX/Cr、sICTP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呈正相关性,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性。治疗3个月时uNTX/Cr、sICTP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水平,治疗后降至正常水平的15例患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而治疗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的9例患者为89%(P=0.039);32例患者中27例基线sICT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1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和91%(P=0.032);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值,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水平,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和90%(P=0.038)。uNTX/Cr、sICTP及sBALP水平与肿瘤患者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骨代谢标记物uNTX、sICTP及sBALP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疗效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6例晚期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骨转移组)和72例无骨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无骨转移组),比较2组患者血清ALP、PINP和β-CTX水平,以及三者单独及联合检测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骨转移组患者血清ALP、PINP和β-CTX水平分别为(284.19±70.40)u/L、(120.86±24.29)ng/mL、(0.89±0.62)ng/mL,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的(253.25±67.34)u/L、(84.63±30.98)ng/mL、(0.44±0.2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0,P=0.007;t=7.892,P<0.001;t=5.831,P<0.001)。ALP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敏感性为083、特异性为0.64、曲线下面积为0.67,PINP分别为0.90、0.74、0.81,β-CTX分别为0.76、0.78、0.78,三者联合检测分别为0.84、0.96、0.89。结论血清ALP、PINP和β-CTX对恶性肿瘤骨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有重要应用价值,联合检测的诊断价值优于单项检测,为恶性肿瘤骨转移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代谢生化指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溶骨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NTx)、血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定量检测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价值。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77例恶性肿瘤患者尿NTx和血ICTP水平。结果:骨转移组患者尿NTx和血ICTP均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以及正常值范围(P〈0.01)。骨转移患者尿NTx与血ICTP成正相关(r=0.880,P〈0.01)。尿NTx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2.5%、83.8%和83.2%(P〈0.05)。血ICTP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7.5%、73.0%和80.6%(P〈0.05)。骨转移患者尿NTx与血ICTP水平与骨转移范围成正相关(r=0.453、0.475,P〈0.01),与骨痛程度无显著相关(r=0.010、0.083,P〉0.05)。结论:NTx和血ICTP对恶性肿瘤患者骨转移的诊断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可协助及时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  相似文献   

17.
骨代谢标志物ICTP、BAP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Xin Y  Han B  Lou J  Wu J  Niu Y 《中国肺癌杂志》2010,13(10):947-953
背景与目的骨代谢标志物是一类源于骨基质或骨细胞的代谢指标,可反映骨代谢情况。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I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ross-linked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ICT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方法,共入组110例,分为3组。初治肺癌患者共90例,临床分期为IV期,分为骨转移组50例和非骨转移组40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检测所有入组者治疗前的血清骨代谢生化指标ICTP和BAP水平,对骨转移的各因素与血清ICTP和BAP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转移组的血清ICTP和BAP水平显著高于非骨转移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多发性骨转移组(骨转移数≥3)的血清BAP水平显著高于少发性骨转移组(骨转移数<3)(P<0.05)。混合性骨转移组的血清BAP水平显著高于溶骨性骨转移组(P<0.05)。ICTP和BAP在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敏感性分别为18%和40%,特异性分别为98.3%和95...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唑来膦酸钠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骨代谢影响,探讨唑来膦酸钠在早期预防乳腺癌患者发生骨代谢障碍及抑制骨转移中的作用。方法:85例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均手术治疗,且术后常规行6个疗程的化疗,无骨转移病例。对照组:28例化疗后接受中药治疗;来曲唑组:30例化疗后继续服用来曲唑2.5mg/d;来曲唑+唑来膦酸钠组:27例患者化疗后除服用来曲唑2.5mg/d外,使用唑来膦酸钠注射液4mg+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15min,每4周为1个疗程。6个月后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三组乳癌患者腰椎、股骨近端骨密度(BMD)进行测定,用SPETCT行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使用全自动生化仪器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钙(Ca)、血磷(P)等生化指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雌激素(E2),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后来曲唑组与对照组病人的BMD、E2、血清Ca、P指标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ALP明显上高(P<0.05);来曲唑+唑来膦酸钠组与来曲唑组比较,BMD、血清Ca、P指标明显升高(P<0.05),ALP降低(P<0.05)、E2未见明显变化(P>0.05);来曲唑+唑来膦酸钠与对照组比较,ALP、E2指标明显降低(P<0.05),BMD明显升高(P<0.05),血清Ca、P未见明显变化(P>0.05)。与对照组比较唑来膦酸钠组的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唑来膦酸钠对接受来曲唑治疗引起的骨代谢障碍早期防治疗效明显,且对骨转移发生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前后血清β-CTX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60例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组(实验组,n=30)和单纯化疗组(对照组,n=30)。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β-CTX水平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治疗骨转移的有效率为90.00%(CR 9例,PR 18例,NR 3例),而对照组仅为63.33%(CR 7例,PR 12例,NR 1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血清β-CT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β-CTX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能够更加有效的降低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的血清β-CTX水平,提示血清β-CTX水平的变化可作为唑来膦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是否获益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恶性肿瘤晚期常因骨转移而引起骨生化和结构的改变.骨钙素(osteocalcin,OC)是由成骨细胞产生和分泌的一种非胶原蛋白,具有骨代谢调节激素的作用,是反映骨代谢比较敏感和特异性的指标.甲状旁腺素(parathyormone,PTH)是由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在甲状旁腺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其生理活性依靠N端34个氨基酸残基.PTH能够促进骨合成代谢,加强骨细胞溶解骨钙和破骨细胞吸收骨基质的作用,使骨钙可以不断地释放以维持血钙水平.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核素骨显像的方法,将70例恶性肿瘤患者分为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同时检测了骨转移组和非骨转移组患者以及正常受检者血清OC和PTH的水平,以了解OC和PTH水平与骨转移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