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作用机理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玉麟 《中医杂志》2001,42(4):251-282
温胆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论述颇多。现对温胆汤的功效问题作一探讨。1 温胆汤出处与后世评议唐·《千金方》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炙一两。”《外台》所载与《千金方》同。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明·《证治准绳》又有十味温胆汤,“治证见前温胆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全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等组成。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但后世对此说颇有异议。汪昂《医方集解》谓:“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是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古今名医方论》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众说纷纭,可见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今人郭维一认为“胆寒”之“寒”,当理解为“痰”。笔者有同感。胆属木,为中正之官,又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4.
张葆现  熊卫红 《陕西中医》2005,26(5):464-464
温胆汤原出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一书,由二陈汤加枳实、竹茹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功。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之证。笔者根据辨证进行加减,用于治疗以下疾病,效果颇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柴胡温胆汤是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温胆汤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之功重在足少阳胆,而温胆汤之治偏于足阳明胃。两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李素领教授运用异病同治理论灵活加减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失眠、眩晕、胃脘痛、胸痹、耳鸣等病症。每获效验。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出于唐·孙思邈所著之《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之温胆汤的药物组成为:半夏二两、生姜四两、桔皮三两、枳实二两、竹茹二两、甘草一两,共六味药物。宋以后医家减率温元生姜,加甘淡之茯苓和甘平大枣而成。既能宁心安神,又可健脾化痰。原方之功能主治,《千金·胆腑·胆虚寒》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胆寒的临床表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小议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由半夏、竹茹、积实、杨皮、生姜、甘草组成。原书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同胆寒者。考“胆寒”一证,《中藏经·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云:“胆者……虚则伤寒,寒则恐惧头眩,不能独卧。”又回:“胆冷则无限。”从失眠、恐惧来看,确同温胆场所治之症。但既为“胆冷”,又何来“虚烦”呢?后世医家对温胆汤温胆之寒的说法,亦多有异议。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机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解耳。”《医宗金鉴·名…  相似文献   

8.
高琦  叶超  胡子毅 《光明中医》2008,23(4):498-499
柴胡温胆汤是由《伤寒论》小柴胡汤和《三因极-病证方论》温胆汤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之功重在足少阳胆,而温胆汤之治偏于足阳明胃。两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之功。临床治病广泛,今摘录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9.
从“治未病”的概念来说,可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未发病之先,要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指在患病之后,进行了预防性治疗,以达到防止疾病的传变。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上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经文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意义,这与现代医学中“预防为主”的精神是一致的。至于如何进行预防性治疗问题,《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相似文献   

10.
正温胆汤是一首以脾胃为中心,可作用于诸脏腑的有效祛痰名方,多数医家认为本方最早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而《外台秘要》、《医方集解》等书却记载本方出自南北朝姚僧垣的《集验方》。古代医家记载温胆汤可用于多种疾病中,如《集验方》:"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汤法……"[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虚烦证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为清热化痰降气常用方剂。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胆寒。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乏等症。现今临床多用《三因极—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方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生姜、甘草、大枣组成,具有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笔者根据异病同治之治则,将其用于卒中后抑郁、头痛、失眠、眩晕症等,收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13.
岂止“温”胆,并“温”五脏──也谈古方温胆汤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100005)张纲关键词温胆汤,方剂出处,作用机理,临床应用一、方剂出处今言温胆汤者,每习于其名前冠以《千金》,而称为“《千金》温胆”,盖以其方为首出于唐·孙思逸之《备急千金要方》[1]...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5.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始载于南北朝时期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历代数经衍化,每多用治失眠、不寐之证,特别是近年来临床应用颇为频繁,在失眠等神经精神疾患中屡建奇功,笔者临床用于失眠每每奏效,所获良多,现就其源流、配伍及临证加减体会试作分析,以抛砖引玉,与同仁商榷。1方剂源流据考温胆汤最早载于《集验方》(此书已佚),其后《外台秘要》及《备急千金要方》均有引载,其中《千金方》云“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而未言其出处;《外台秘要》言“《集验》温胆汤,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方: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  相似文献   

17.
王艳  杨小军  张福利 《新中医》2014,46(3):217-219
<正>温胆汤首见于南北朝姚僧垣所著的《集验方》[1],后为《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引用,到宋代陈言在原温胆汤基础上加茯苓、大枣进而形成了新的温胆汤,并作为十大名方而沿用至今。温胆汤在《千金方》中主要治疗痰饮留于少阳的"胆寒证",如其载:"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亦服温胆汤方。"后陈言将其所治之证进一步发展,由原来的少阳痰饮证扩展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痰诸证"的痰证。明清时医家对温胆汤有了更全面的认识,除将其治疗范围扩大为痰湿、痰热、湿热证外,亦将其代表之法提炼为分消走泄法。正如叶桂在《温  相似文献   

18.
正白及根,气味苦平,无毒。主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去,痱缓不收。——清·张志聪《本草崇原》白及专入肺,味苦而辛,性涩而收,微寒无毒。方书既载功能入肺止血,又载能治跌扑折骨,汤火灼伤,恶疮痈肿,败疽死肌,得非似收不收,似涩不涩,似止不止乎。不知书言功能止血者,是因性涩之谓也。血出于鼻是由清道而至,血出于口是由浊道而来,呕血出于肝,吐血出于胃,痰带血出于脾,咯血出于心,唾血出于肾。《摘玄》云: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有“治未病”之说。“治未病”之义有三:一是未病先防,即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预防疾病的发生。《索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大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指出了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二是既病之后要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20.
江克明 《中成药》1993,15(10):34-35
理中丸是汉代张仲景的方剂,疗效卓著,切乎实用,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衍化出不少同一类中成药。从它的发展变化中,不但可以看出各种各样的加减方法,而且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方义与沿革理中丸源出于汉代的方书之祖——《伤寒论》中,由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功能温理脾胃;原书作为治太阴病的主方。《金匿要略》用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