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脑表面结构如脑沟、脑回、脑裂等走行方向和形态变异较大,常规磁共振断面影像难以显示上述结构的全貌.介绍了常用的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最新磁共振血管成像后处理技术诊断和观察动脉瘤。方法 经手术和血管造影证实脑动脉瘤38例共43个,所的病例都进行脑部磁共振成像和磁共振血管成像,血管成像序列包括三维时间飞跃法(3D time of flight,3D TOF)或合并零位差值技术(zerofill interpolation processing,ZIP),后处理技术包括常规技术即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脑表面结构如脑沟、脑回、脑裂等走行方向和形态变异较大,常规磁共振断面影像难以显示上述结构的全貌。介绍了常用的磁共振脑表面成像技术及其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块重叠薄层采集(MOTSA)全程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MOTSAMRA技术进行全程脑动脉成像,以期获得能够满足临床筛查、诊断需要的血管图像,同时就扫描细节进行探讨。回顾性分析48例采用MOTSAMRA技术全程脑动脉血管成像的病例资料,对图像的临床筛查、诊断满意度进行评价分析。结果:48例中有44例获得高质量的图像,占91.7%,4例图像质量较低,占8.3%。结论:MOTSA全程脑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满足临床筛查、诊断需要的图像。  相似文献   

5.
利用MRIcro软件的脑表面结构三维重建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MR Icro软件重建脑表面结构,并评价重建效果。方法对33例正常人行头颅MR梯度回波扫描(3D flash)。通过MR Icro软件重建并显示脑表面解剖结构。3名医生对2种方法重组图像采用Tsuch iya方法进行评价和评分,并比较结果。结果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后回、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顶内沟、顶上小叶等结构显示最好,平均得分都在2.80以上;其余结构除颞下回外,平均得分均在2.50分以上。结论利用MR Icro软件三维重建,能够很好地显示脑表面的主要脑沟、脑回和脑裂,对脑解剖形态的研究和定位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场强磁共振仪梯度回波T2WI序列在脑出血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5例脑出血患者均行轴位梯度回波T2WI及常规磁共振T1WI、T2WI扫描以及FLAIR序列扫描.梯度回波T2WI扫描参数采用重复时间(TR)850 ms,回波时间(TE)为23 ms,层厚为6 mm,部分病例行双回波检查.结果 超急性期脑出血9例,梯度回波T2WI 上病变边缘及中心均可见低信号区,急性期脑出血20例,病变内均可见低信号区,亚急性期15例,病变中心低信号区较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缩小,边缘低信号环变明显并扩大,慢性期及残腔期21例,病变软化灶周围呈更明显环状低信号.结论 中场强磁共振梯度回波T2WI序列对出血性病变中顺磁性物质显示有较强的特异性,可作为常规序列应用于出血性病变的检查.  相似文献   

7.
俞骥  张继 《放射学实践》2023,38(5):652-655
脑小血管病(CSVD)作为一种全脑性的临床、神经影像及病理学综合征,被认为是导致痴呆、认知衰退、步态障碍、情绪障碍和中风的主要血管因素,因此早期诊断十分关键。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望为CSVD的早期诊断及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本文对这些技术在CSVD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FLAIR序列和DT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磁共振FLAIR序列和DTI在急性期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中的诊断价值及DAI病灶平均ADC值及FA值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临床确诊的D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均在常规MRI扫描基础上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AIR)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TI)扫描,比较两者DAI病灶的检出数目,分析信号特征,分区(大脑半球、胼胝体区、脑干区、小脑半球)测量DAI病灶的平均ADC值及FA值,并与正常对照组相应分区的平均ADC值及FA 值进行比较.结果 联合FLAIR序列和DTI共发现DAI病灶98个,其中DTI显示病灶而FLAIR为阴性的病灶数为11个,FLAIR显示出病灶而DTI为阴性的为5个,各区DAI病灶较之对照组,平均ADC值以降低为主,无变化及升高并存,而FA值降低.结论 对于急性期DAI病灶的显示,DTI比FLAIR序列敏感,FA值变化较平均ADC值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脑内环形强化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1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DW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7例,女55例,年龄12~78岁,平均51.6岁.结果 脑脓肿26例,23例DWI呈明显均匀高信号,3例DWI呈高低混杂信号.间变性胶质瘤68例,62例DWI呈低信号,6例呈等低混杂信号.单发囊性脑转移瘤20例,DWI均呈低信号.室管膜瘤8例,囊性部分在DWI上均呈低信号.结论 DWI上绝对多数脑脓肿呈高信号,少数脑脓肿呈混杂信号,绝对多数肿瘤坏死呈低信号,少数不呈低信号.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在脑灰质异位症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脑灰白质成像在脑灰质异位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及MRI检查确诊的脑灰质异位症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脑MRI常规T1WI、T2WI序列、FLAIR序列和脑灰白质成像检查。结果:5例脑灰质异位症患者在MRI各扫描序列上病灶信号与脑灰质信号完全相同,特别是在脑灰白质成像上对异位的灰质灶观察更为满意,更有利于判断病变的性质。结论:脑灰白质成像在观察灰质异位方面有独到价值,在分析癫痫病因方面可提供更直接的影像学信息。对于脑灰质异位症患者,脑灰白质成像对于帮助发现病灶并判断其性质甚为必要,是对常规序列的必要补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磁共振对国人脑进行三维重建以便清晰显示脑内解剖结构,以便建立脑部解剖的数字化图像。方法筛选25例中国中青年无脑部疾病的健康志愿者,利用1.5 T磁共振采集其脑部的影像数据,在计算机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ATLAB、SPM及Mango等多种图像处理软件进行标准化和三维重建处理,以便立体显示脑深部解剖结构。结果采集的MRI脑图经过一系列校正处理后,对大脑皮质、髓质、脑室、基底核、脑干、小脑等主要结构进行提取并存入数据库,经过多步骤重建处理显示脑三维立体形态,在此基础上确定脑内三维坐标,再把解剖名称按一定顺序与脑部结构进行相应标注,从而通过多功能浏览器用鼠标点击不同层面的脑深部结构,即可实时显示其三维坐标及相应的中英文双语解剖名称,可进行交互式的操作,方便使用者浏览和学习脑部解剖。结论 MRI三维脑图谱对脑神经科学研究及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其在计算机辅助手术、影像指导手术及微创手术等领域起着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部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对110例不同脑部病变(包括脑梗塞、脑出血、脑肿瘤、脑白质病变)的DWI图像以及同一病变在不同扫描序列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WI对急性、超急性脑梗塞高度敏感(达100%),对急性出血性脑梗塞也很敏感,对脑肿瘤的敏感性(75%)低于T2/Flair(92%),对脑白质病的敏感性低于T2/Flair,但可显示部分多发性化的活动病灶,对急性脑出血敏感性较差。结论 DWI能诊断常规MR序列不能显示的超急性期和急性期梗塞,对急性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也很有价值。能区别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塞。还有助于脑肿瘤、脑白质病变的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平板旋转血管造影及三维重组在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平板旋转血管造影及三维重组在主动脉病变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对比分析31例主动脉病变患者的CT或MR、二维血管造影、旋转血管造影及三维重组影像学资料,并对其结果对比分析.31例均为男性,年龄18~81岁,平均56.5岁.结果:行胸主动脉造影28例,发现主动脉夹层25例,动脉瘤1例,假性动脉瘤1例,主动脉弓畸形1例.行腹主动脉造影3例,发现动脉瘤2例,1例为腹主动脉动脉硬化性改变并主动脉钙化.所有主动脉夹层、真性及假性动脉瘤造影与CT或MRI对比,病变的形态、大小、位置均相符.其中有2例夹层的造影提示CT诊断破口位置错误.1例主动脉弓畸形,CT误诊为动脉瘤,而造影则可以清晰显示扩张纡曲的畸形主动脉弓.其中23例主动脉夹层和3例真性动脉瘤造影后进行支架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的介入治疗,术后均行二维血管造影,支架位置准确,隔绝效果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结论:平板旋转血管造影及三维重组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以提高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S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肾间隙大肿物定位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4-2007年间肝肾间隙大肿物30例,16排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主要依据肿物与肝、肾间移行带表现,肿瘤供血动脉来源及右肾皮质是否中断进行术前定位诊断,并与手术结果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直径6.3~12.8 cm,平均7.3 cm.术前诊断肝源性肿物12例,右肾源性肿物5例,准确率均为100%;术前诊断右肾上腺源性肿物13例,准确率91.67%.结论 肝肾间隙大肿物应用MSCT三维重建技术大多数可以术前明确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5.
Three-dimensional MR microscopy with large array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R microscopy of fixed specimens is described using large (256(3] arrays. Images are acquired at 7.0 T with voxels as small as 70 x 70 x 70 microns (3.4 x 10(-4) mm3), more than 25,000 times smaller than routine clinical body imaging. Separation of the acquisition, reconstruction, archival, and analysis onto networked workstations provides flexibility and efficiency in handling the large data sets. The isotropic data can be interactively displayed through any plane without loss of in-plane resolution. The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of MR microscopy in clinical pathology is addressed.  相似文献   

16.
This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ing study was approved by the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and was HIPAA compliant.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was obtained from all participant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prospectively compare T1-weighted inversion recovery with short inversion time inversion recovery (STIR) and dual fast spin echo (FSE) for imaging cervical spinal cord lesion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 (MS). Twelve patients (eight men, four women; median age, 44 years) were imaged by using T1-weighted inversion recovery, STIR, and FSE. Contrast between lesions and normal cervical cord was measured for each sequence, and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test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results. Normalized contrast between lesion and normal-appearing spinal cor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T1-weighted inversion recovery than for the other sequences (P < .0001). Use of phase-sensitive reconstruction improved lesion localization and boundary definition. These advantages of T1-weighted inversion recovery over STIR and dual-echo FSE suggest that it has potential in cervical spinal cord imaging of MS. (c) RSNA, 2007.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85例临床诊断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使用(201)Tl/(99m)Tc双核素减影技术、(99m)Tc-MIBI和B型超声做病灶术前定位的结果。术中共发现99个病灶,双核素显像检出49个病灶,B超发现67个病灶,灵敏度分别为50%和67%。其中8例患者用(99m)Tc-MIBI检查的灵敏度为67%(6/9);对异位甲状旁腺病灶核素显像的灵敏度为84.6%(14/17),B超为41%(7/17)。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SPIR(用于化学位移脂肪抑制的频谱预饱和反转复位技术)与造影增强联合应用在眼眶病变判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20例眼眶病变患者在Gd—DTPA增强前后,分别采用T1加权SPIR技术(飞利浦ACS Gyroscan).以四级评分系统与常规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作比较.5例无眼眶病变者用来研究正常眼眶解剖。结果:由于高信号脂肪和正常结构的平均容积加上化学性位移伪影在常规MRI图像上难以清楚地勾画出眼眶解剖结构.SPIR图像能清晰显示不能增强的视神经和能显著强化的眼直肌群和泪腺。SPIR技术在眼眶病变的判断中较常规MRI图像为优。结论:SPIR技术与Gd-DTPA注射联合应用.在显示眼眶解剖上要优于常规MRI.它增强了强化病变的显著性,应常规应用于眼眶病变检查。因此,增强后的SPIR能替代增强后的T1加权图像,SPIR的不利是由于气-骨界面信号衰减伪影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