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3岁男性,外伤后头痛、右侧肢体无力伴运动性失语1月余,颅压高(400mmH_2O),颈动脉造影见大脑前动脉向右移位1cm,诊断为左颞顶慢性硬膜下血肿,遂于左颞顶钻双孔行硬膜下冲洗引流术,排出酱油样液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造影对颞部占位病变的定位诊断相当准确,但对进一步确定病变位于脑内或脑外,脑内病变的部位、深浅和精确范围仍存在一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院10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0例颞部占位病变的脑血管造影。本组造影摄片侧位动脉期、毛细管期和静脉期共3张,正位动脉期和静脉期2张。根据占位病变所在部位,分为脑内组、脑外组和脑内外组(同时侵及脑内外)。各组又分为颞前、颞后、颞前后(同时侵犯颞前后)和侵及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以来我们共收治了3例脑血管畸形合并脑内血肿,术前三例均发生脑疝,经抢救转危为安。总结如下: 病历摘要例1:患者女性,27岁。主因头痛、发呆2天,神志不清,右侧偏瘫半天于80年4月4日收住神经内科。诊断:脑血栓。入院后6小时昏迷加深,左侧瞳孔散大。经左颈动脉造影发现左颞有血管团,大脑前动脉向对侧移位,大脑中动脉向上抬高。诊断为左颞占位病变。急诊行左颞开颅,发现左颞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侧脑室颞角Ommaya囊植入术治疗孤立颞角综合征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侧脑室颞角Ommaya囊植入术治疗的2例孤立颞角综合征的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 2例均为女性,其中1例50岁,1例56岁。2例均因头痛、头昏等入院。因侧脑室三角区肿瘤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均为脑膜瘤。术后继发侧脑室颞角脑积水,行Ommaya囊植入术治疗。术后1年复查MRI,侧脑室颞角未见明显积水,肿瘤未见复发。结论 孤立颞角综合征是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种特殊的局限性脑积水,临床较为少见,多继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及其周围结构病变术后。侧脑室颞角穿刺Ommaya囊植入术可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孤立性颞角综合征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继发孤立性颞角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行手术全切肿瘤。术后病理示非典型脑膜瘤(WHO Ⅱ级)1例,脂肪神经细胞瘤(WHO Ⅱ级)1例,多形性黄色瘤样星形细胞瘤(WHO Ⅱ级)1例。术后3例均出现孤立性颞角综合征,2例行孤立颞角腹腔分流术,随访3~4年,颞角积水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例保守治疗,随访3个月,颞角积水较前无明显变化,临床症状稍好转。结论 孤立性颞角综合征是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严重并发症,多需手术治疗,术区放置引流管人工建立脑脊液循环通路并对引流管进行正确管理可明显降低孤立性颞角综合征的发生率及手术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侧脑室颞角显微手术解剖.方法 结合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对13个成人尸头进行侧脑审颞角及脉络膜裂显微镜下解剖,获取图像资料.结果 打开侧脑室颞角后海马及侧副隆起为主要标志.颞角脑室壁与丘脑、尾状核、胼胝体及穹窿等神经结构相关,进一步打开颞角脉络膜裂可暴露环池和大脑脚池内的脉络膜前动脉及脉络膜后外侧动脉.结论 组成颢角的神经结构重要,暴露颢角时应注意保护神经功能区,打开脉络膜裂可治疗累及颢叶内侧及环池的病变.  相似文献   

7.
报告93例急性幕上缺血性脑血管病,全部病例作了强化前扫描,57例作了强化后扫描。31例作了脑动脉造影。53例作了腰穿。56例作过脑超声波检查。对比各项检查结果发现,CT发现梗死灶的阳性率最高,为89.2%。然而有1例经脑动脉造影证实的、侧支循环良好的大脑中动脉闭塞,CT却未见梗死灶。脑动脉造影未能发现那些位于额、顶深层、基底节或皮层的小面积梗死。腰穿检查RBC最多不超过 350个/mm~3。额顶颞区大面积极死,CSF蛋白增加的阳性率最高,为10/12,额或顶深层梗死,阳性率最低,为4/15。脑超声波检查对监测有中线结构移位的脑水肿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垂体脓肿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垂体脓肿(或称鞍内脓肿)非常罕见,国内尚未见介绍,现将我们遇见2例报告如下: 例1 男,54岁。因头痛、头晕、乏力8个月,视物模糊半年入院。无多饮多尿,性功能正常。检查:双眼视力均0.1,双颞侧偏盲,两眼底视乳头原发性萎缩。蝶鞍平片前后径较大,后床突竖起,气脑造影见交叉池向上移位,提示鞍内肿物向鞍上生长。行右额颞开颅,见鞍区视交叉池轻度粘连,右侧视神经被内下方肿块抬起,肿块包膜色淡红,以细长针穿  相似文献   

9.
例1 女,16岁 间歇发作性头痛、左侧肢体无力10余年 检查:右额部及鼻根部有弥散性红斑,稍高出皮肤表面,压之退色 左眼颞侧视野明显缩小,左侧肌力差,X光照片可见右侧枕部弧形钙化影 右颈动脉造影见额颞枕部广泛纡曲的扩张血管团 CT扫描示右额颞枕有斑片状及条索状钙化,中线结构无移位。诊断为“脑血管畸形”,全麻下行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孤立性颞角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侧脑室三角区及其周围肿瘤术后继发孤立性颞角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均行手术全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黄色瘤样星形细胞瘤(WHO分级Ⅱ级)1例,表皮样囊肿1例,胶质母细胞瘤(WHO分级Ⅳ级)1例。术后3例均发生孤立性颞角综合征,均保守治疗,随访3~18个月,颞角积水均不同程度扩大,但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 孤立性颞角综合征是侧脑室三角区及其周围肿瘤术后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通过保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7例小脑桥脑角肿瘤经选择性导管法椎动脉造影的血管改变,主要为基底动脉侧移,惠侧小脑上功脉脚间-脚段与环中脑段向内上移位,伴边缘支和半球支伸长拉直,小脑后下动脉向内下及向后移位,大脑后动脉近段向内上移位等。其中以小脑上动脉脚间-脚段的抬高、内移为最主要而特异的征象,且是鉴别脑内外占位病变的特有征象。并简要复习后颅窝动脉的正常X线解剖。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血管内动脉瘤旷置或孤立术治疗3例前循环巨大蛇形动脉瘤,评估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例颈内动脉巨大蛇形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上干巨大蛇形动脉瘤。复合手术室内先行全脑血管造影,准确选择供血动脉、受体血管,体表定位骨窗后开颅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造影证实血管通畅后,行血管内动脉瘤旷置或孤立术。术后3个月行磁共振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或MRA随访。结果术中造影提示血管吻合均通畅,2例颈内动脉蛇形动脉瘤行ICA球囊闭塞旷置动脉瘤,其中1例术中夹闭动脉瘤流出道行孤立术,术中造影提示动脉瘤少量显影并造影剂明显滞留。1例大脑中动脉上干蛇形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腔内闭塞术孤立动脉瘤,术中造影提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术后MRI检查提示3例动脉瘤均血栓形成,1例出现分水岭梗塞,治疗后遗留轻度面瘫。出院时GOS评分5分2例,4分1例。术后6个月复查DSA或MRA,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吻合血管通畅,3例患者GOS评分均5分。结论复合手术内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血管内动脉瘤旷置或孤立术治疗前循环巨大蛇形动脉瘤可提高治疗精确性,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以颧弓为关键固定点颞肌外修补额颞顶颅骨缺损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2月采用以颧弓为关键固定点改良颞肌外术式修补额颞顶颅骨缺损6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前颅骨缺损区凹入明显12例术后CT检查示皮下有少量积液和积气。所有病例未出现硬膜外、硬膜下和/或脑内血肿,术后外观满意,咀嚼无受限。4例早期出现术侧额纹变浅,均在3个月左右恢复。随访1~7年无切口感染、头皮坏死、皮下积液、脑脊液漏或钛网松动、移位、外露和凹陷等。结论 以颧弓为关键固定点改良颞肌外术式修补颅骨缺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神经麻痹性眼睑闭合不全采用传统Johnson颞肌移位术和改良颞肌移位术矫治的远期疗效比较。方法选取神经麻痹性眼睑闭合不全患者112例(160眼),80眼采用传统Johnson颞肌移位术矫治(传统组),80眼采用改良颞肌移位术矫治(改良组),比较2组远期疗效。结果传统组手术总优良率为57.1%,明显低于改良组89.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睁眼困难10眼,睑外翻36眼,改良组无睁眼困难发生,轻度睑外翻2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麻痹性眼睑闭合不全采用改良式颞肌移位术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优良率,防控不良事件,对改善预后、保障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临床资料: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大型听神经瘤122例。男69例,女53例。最小14岁,最大59岁,30~50岁占80%。病程1~3年占90%,6个月及17年各1例。入院时主要临床表现,侵犯听神经占98%,小脑征72%,后组颅神经损害占37.7%,三叉神经、面神经损害占55.7%,几乎所有病人前庭功能都降低或消失,颅内压增高症98%。头颅X线平片118例,其中100例显示内听道扩大,骨壁模糊,岩骨尖吸收或破坏。脑室造影79例,显示导水管、四脑室侧移及后移。椎动脉造影16例,示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向内上移位。3例小剂量气脑造影示第四脑室侧移及后移,环池扩大积水,两侧桥池侧尖不充气。3例CT扫描小脑桥脑角显示肿瘤影。  相似文献   

16.
侧裂三角是脑血管造影侧位片中最有用的标志之一,其后尖端称作血管造影的侧裂点(ASP),侧裂点之向前移位,是侧裂后包块的一项主要征象。床突——顶线(CPL),也是脑血管侧位片中测定大脑中动脉的位置,以及查明侧裂三角内或其周围占位病变的最有益界标之一。虽然ASP和CPL都与大脑中动脉密切有关,就作者所知,两者在侧位片中的正常关系却未明确。对此,作者进行了研究。研究对象为包括短暂性脑缺血(TIA)、头痛或癫痫在内的100例患者的正常脑血管造影片。凡有  相似文献   

17.
作者等分析了12例原发性四脑室肿瘤和22例主要占据四脑室的髓母细胞瘤的椎动脉脑血管造影改变。原发性肿瘤中包括有室管膜瘤8例,表皮样瘤、脉络膜丛乳头状瘤,血管母细胞瘤和脑膜瘤各1例。椎动脉造影是经股插管至一侧或两侧椎动脉。此外,8例进行了立体椎动脉造影和血管断层摄影,6例作了CT检查。在大多数病例四脑室有扩张时,小脑上蚓部上后移和脑干前移。因此,小脑上动脉的顶前段、蚓段和顶上静脉向后上移位,而基底动脉和桥中脑前静脉向前移位。肿瘤所引起的小脑后下动脉各段及  相似文献   

18.
观察了13例病人的脑血管造影,发现烟雾病的动脉狭窄不仅发生在颈内 A 和椎-基底 A,也可发生在颈内 A 颈段和颈外 A 的颅内、外 A。血管造影观察与病理组织变化结合,发现颞浅 A 和脑膜中 A 常表现一段或一支狭窄,另一段或一支扩张,未见狭窄的节段也有内膜增生。说明烟雾病的病变广泛存在,颞浅 A、脑膜中 A 的血管造影改变应予重视。代偿扩张和侧枝 A 又发生狭窄,提示病变是反复发生的。  相似文献   

19.
侧脑室、三脑室神经内镜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神经内镜下脑室的解剖特点和重要解剖标志及比较不同脑室入路的特点。方法:10例成年国人尺头、10例脑积水患者。用内镜分别从侧脑室的额角、枕角、三角区和颞角进入,观察镜下所见和脑室内各组织的毗邻关系。结果:(1)进入脑室的穿刺点有四个:额角、枕角、三角区、颞角穿刺点;(2)经额角入路暴露范围最大,前至额角,后至枕角,下至三脑室及导水管;(3)从枕角入咱可借助脉络丛定位;(4)经三角区入路既可向前进入额角,双可向后下方进入颞角,脉络从和室间孔是重要的标志。结论:(1)侧脑室形态固定,解剖标志明确,应用神经内窥镜可使脑室内的部分病变在直视下切除,并且创伤较小;(2)大多数病变采用额角、枕角入路,三角区和颞角入路可用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首例侧脑室成血管细胞瘤于1935年报道。此后又有4例脑室内成血管细胞瘤报道,其中3例位于第三脑室内,另1例位于侧脑室。作者报告的1例为位于右侧侧脑室的成血管细胞瘤。患者女性,44岁,因抑郁症于1988年9月27日住院。EEG发现右颞区产病灶,CT确诊为脑瘤。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眼底镜检查左侧视网膜出血及渗出。视力左4/10,右5/10。血红蛋白12.2g/dL,红细胞压积0.4。CT示右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并枕角扩大,肿瘤明显强化,后颅窝正常。MR增强扫描示类似肿物并右颞角和枕角扩大。选择性脑血管造影右椎动脉系示右丘脑区血管性肿瘤,由增粗的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右颈动脉系有类似的肿瘤染色。1988年12月2日行右颞顶开颅,后颞叶弧形切口,放出脑室内脑脊液,见脑室内肿瘤呈淡红色,血管性,直径3cm,界限清楚,但无真性包膜。肿瘤中线侧位于右丘脑上部,外侧位于海马上部。切断来自脉络膜后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