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海燕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1,31(6):484-485,48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经鼻肠管应用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1月-2011年3月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37例患者术后营养支持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时间顺序分成全肠外营养组和肠内营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状况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外周总淋巴细胞水平术后第2天较术前均明显下降,术后第l4天后逐渐恢复,与术前变化不显著(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各个并发症发生率及总的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全肠外营养组,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及营养支持的时间,较全肠外营养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经鼻肠管合理应用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术后患者的营养水平,促进肠蠕动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成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行肠外营养与同时留置鼻肠管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食管癌根治术的90例患者,接术中是否留置鼻肠管分成A、B两组,每组45例,A组术后单纯留置胃管作胃肠减压同时行静脉肠外营养,B组除留置胃管外,同时留置鼻肠管从术后第一天开始行肠内营养,监测术前和术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浆蛋白(ALB)、前清蛋白(PA)和转铁蛋白(TF),观察并比较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和住院时间等。结果术后7d和14dB组Hb、PA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胃肠道功能恢复要早,住院时间缩短。结论食管癌根治术后在肠外营养的同时留置鼻肠管早期行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留置胃管减压予肠外营养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更优的营养支持方式。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食管癌手术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分为肠外营养组25例,肠内营养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7天的相关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体重和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体重、BMI、白蛋白和血红蛋白较术前下降的差值肠内营养组小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营养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高于肠内营养组,而肠内营养组腹胀、腹泻的发生率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排便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更符合患者的生理过程,可以改善患者营养不良状况,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省费用,可以作为食管癌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4.
彭德伟  汪雪  周礼  李锋  王梦桥  葛海龙 《西部医学》2018,30(10):1520-1523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全胃切除术胃癌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62例。两组均采用全胃切除和食管空肠Roux en Y吻合术,术后均预防感染。肠内营养组在食管空肠吻合口下40cm置入鼻肠管,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剂1000ml含蛋白质40g、碳水化合物123g、脂肪389g、维生素026g、微量元素424g。肠外营养组使用三升袋(葡萄糖、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静脉滴注。观察体质量、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 经1周营养支持治疗后,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的体质量、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 胃癌手术后早期采用肠内营养能促进肠道功能及早恢复,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早期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86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外营养组与肠内营养组,每组43例。观察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状况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TLC、TRF、CD4、CD8营养后均较肠外营养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组Alb、IgG、IgM、C3营养后均较营养前有所提高,但营养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内营养组腹泻、腹涨、恶心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较肠外营养组的37.2%低(P〈0.05)。肠内营养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肠外营养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途径,可迅速恢复患者的免疫状态,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ICU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与全肠外营养的效果。方法选取ICU重症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肠内营养组(25例,行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组(25例,行全肠外营养),对2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行营养支持21d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TP(64.26±3.52)g/L、PA(35.38±7.95)mg/L及Hb水平(122.83±13.65)g/L改善情况优于肠外营养组,MNA评分结果(25.6±1.5)分优于肠外营养组(21.3±1.2)分,机械通气时间(10.1±5.2)d及入住ICU时间(15.4±3.8)d短于肠外营养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重症患者中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全肠外营养,安全可行,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国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S):28-28,6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腹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80例老年腹部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比较两组术后7d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与肠外营养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肠内营养组的肺部感染率、吻合口漏率低于肠外营养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病人腹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TPN)在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探讨EN应用的疗效。方法 120例食管癌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肠内营养组(实验组)和肠外营养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营养支持均等热量、等氮量,通过术后的体重、肛门排气时间、住院天数等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体重均下降,但肠内营养组下降少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也早于肠外营养组(P〈0.05),而肠内营养组血浆白蛋白下降的数值明显小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给予EN支持方法是有效可行的,它既满足了患者每日的营养需要量,减少了静脉输液量和卧床输液时间,减轻了患者的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腹部术后患者的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82例腹部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于术后12h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照组留置鼻胃管,以肠外营养为主,等肠蠕动恢复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生活指标、生化指标、胃肠道恢复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及营养代谢障碍,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腹部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能够较好的满足患者代谢需要,改善肠道功能,纠正代谢紊乱,减轻患者胃肠不耐受症状,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我院引进和应用鼻肠管技术对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施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方法 随机将来我院救治的食管、贲门肿瘤患者分为两组,一组应用鼻肠管施行肠内营养,一组给予静脉滴注肠外营养,并予于观察对比.结果 施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在术后肠功能恢复、下床活动与胃管拔除时间上明显优于肠外营养支持(P<0.05),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鼻肠管早期给予食管、贲门肿瘤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简单、方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价格低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在危重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25例采用鼻胃管。两组的营养液均使用Nutricia产品能全力或百普力,营养液均应用喂养泵或输液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两组营养指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结果两组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误吸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危重患者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梁炜 《广西医学》2009,31(5):682-684
目的探讨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将实施肠内营养的危重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对照组25例采用鼻胃管。两组的营养液均使用Nutricia产品能全力或百普力,营养液均应用喂养泵或输液泵持续匀速输注。观察两组营养指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住ICU时间。结果两组的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胃潴留、呕吐、返流、误吸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住ICU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危重患者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以及肠内营养的护理干预。方法将38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术中留置鼻肠管并给予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未留置鼻肠管),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体重变化、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较EN组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白蛋白水平、并发症的发生与对照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2007年6月~2009年6月共行胃癌切除术50例,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和肠外营养组(20例),分析两组病人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以及比较术前与术后(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差异。结果: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营养相关费用肠内组比肠外组减少(P〈0.01)。术后第8天肠内营养组各项营养指标较肠外营养组增高明显(P〈0.05)。结论:肠内营养应用于胃癌手术后安全可行,既经济、符合生理要求,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又可改善病人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方式的效果。方法选择因进展期胃癌行全胃切除术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EN)和肠外营养组(PN),比较两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营养学相关指标。结果 EN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恢复饮食时间均短于PN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学相关指标EN组亦优于P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既能改善营养状态,又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肠内营养为胃癌全胃切除术后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切除术患者的影响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2例胃切除术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46例,观察两组患者营养前后免疫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肠内营养组血液淋巴细胞计数(TLC)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水平高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肠外营养组(P〈0.05);肠内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肠外营养组(P〈0.01)。结论早期肠内营养用于胃切除术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一种营养途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同肠内营养方式针对ICU患者所使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我院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共计64例,依据所使用的不同肠内营养支持模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32例。给予两组患者全肠内营养插管,营养剂一致,观察组采用鼻肠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则采用鼻胃管插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率、肠内营养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及进入ICU的时间。结果: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不同的肠内营养支持策略治疗后,其肠内营养指数均的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对比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产生情况,观察组(21.0%)低于对照组(62.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5.2±1)d,入住ICU时间为(7.6±1.4)d,对照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1.7)d,入住ICU时间为(12.2±1.6)d,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ICU患者采用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采用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住ICU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机械通气时间相比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组也有着明显的改善,针对临床ICU采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对其进行鼻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策略要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和探讨胃肠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方法 40例胃肠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N)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两组,各20例.EN组术后24小时内经鼻肠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TPN组经中心静脉进行,共7天.结果 EN组均完成肠内营养计划,未发生吻合口瘘和腹腔感染.肠功能恢复时间EN组短于TPN组(P<0.01).两组切口愈合情况、住院天数无差异(P>0.05).平均住院费用/药用费用EN组低于TPN组(P<0.05).结论 胃肠术后早期(24小时内)提供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与TPN相比,EN促进肠功能恢复快,住院费用低,具有符合生理、安全、有效、价廉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钟红娟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2):195-196,199
目的:观察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肠外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8例,实验组留置鼻肠管,对照组留置鼻胃管,均给予早期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的营养支持方式,观察两组生活指标、胃肠道耐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营养支持后7d血清蛋白呈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糖均较营养支持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病患者早期鼻肠管肠内营养辅以场外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明显改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结肠癌根治术术后康复的影响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72例结肠癌患者纳入研究范围,其中42例患者采用快速康复外科的方法予以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同期30例患者按传统方法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胀、腹痛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各项免疫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治疗组术后IgA、IgG、IgM,CD3+及CD8+等免疫学指标与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4+高于术前(P〈O.05)。治疗组术后除CD8+外(P〉0.05),其他免疫学指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早期予以肠内营养营养支持治疗,不仅安全,而且能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问,同时能较好的维持术后早期的免疫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