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1年1月~2002年7月我院外科监护室采用无创正压通气(NIPV)对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病史、呼吸功能减退的18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NIPV治疗和护理,以期达到减少氧消耗、改善呼吸功能的目的.本文总结NIPV疗效及护理体会,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对缓解期COPD患者气道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 (BiPAP)对缓解期COPD患者气道阻力的影响。方法 :5 1例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应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 ,每日 1次 ,每次 4h ,连续 3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周随访FVC、FEV1,R5、R2 0、X5。对照组给予爱喘乐气雾剂吸入、喘乐宁气雾剂吸入、缓释茶碱口服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VC、FEV1增加 (FVC :2 .76± 0 .5 2vs 1.98± 0 .38,FEV1:1.78± 0 .4 4vs1.15± 0 .2 1)、R5 -R2 0明显减小 (0 .17±0 .12vs 0 .2 9± 0 .0 8)、X5负值减小 (- 0 .37± 0 .18vs - 0 .5 3± 0 .2 1) ,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R5亦有下降的趋势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R2 0无明显改变 (P >0 .0 5 )。治疗后 2周各项指标与治疗结束的当日无明显差异 (P >0 .0 5 )。对照组FEV1较前明显改善 (1.35± 0 .2 3vs 1.17± 0 .2 8) (P <0 .0 5 ) ,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缓解期COPD患者外周气道阻力 ,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其治疗效果至少在短期内可以保持。我们可以对缓解期COPD患者间歇使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来改善其小气道功能  相似文献   

3.
提高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护理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为了提高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呼吸重症监护室 (RICU)施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的 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伴严重呼衰的患者 ,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68例中死亡人数 0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人数 0例 ;有创机械通气 3~ 5d后尚需面罩机械通气的时间为 ( 7± 5 )d ;住院时间 ( 14 .1± 3 .1)d ,住院费用 ( 2 .2 5± 0 .41)万。结论 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 ,掌握好从有创过渡到无创机械通气的时机 ,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与参数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漏气 ,合理营养支持以及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肌功能锻炼、提高自理能力 ,可有效提高序贯机械通气治疗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对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全球倡议诊断分级标准的一些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全球倡仪 (GOLD)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的诊断分级标准并提出看法。方法 :以中华呼吸学会 1997年制定的COPD诊断分级标准和传统肺功能不全分级标准诊断为轻度COPD的 114例患者的肺功能测定数据为分析依据 ,对GOLD标准提出不同看法。结果 :114例轻度COPD患者主要肺功能测定数据 :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为 74 .6± 0 .2 ,FEV1/最大呼气用力容积 (FVC)为 70 .5± 1.1,每分通气量(MVV) 71.0± 1.3,余气量 (RV) 12 7.5± 5 .7,RV/肺总量 (TLC) 4 5 .0± 1.0。结论 :初发、轻度的COPD患者FEV1/FVC不一定 <70 % ,因此GOLD分级标准可对部分COPD漏诊 ,且其分级跨度太大 ,不利于COPD康复治疗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al型肺通气功能测定仪检测了深圳铁路医院1997-01/2002-12收治的47例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情况,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峰值流速(PEF),平均呼气中期流速(MMEF),50%呼气最大流速V50)及25%呼气最大流速(V25)。(结果:患者肺通气功能实测值FVC,FEV1,FEV1/FVC分别为(2.80±0.17),(2.02±0.28)L,(68.79±10.23)%,其正常预计值分别为(3.62±0.42),(2.84±0.35)L,(81.61±7.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肌力0或1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2.25±0.51),(1.65±0.23)L,(65.19±7.25)%,肌力2或3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2.87±0.36),(2.11±0.73)L,(70.06±5.52)%,肌力4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3.05±0.85),(2.45±0.38)L,(85.67±9.4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随访18例患者,肌力恢复前FVC,FEV1,FEV1/FVC分别为(2.46±0.21),(1.85±0.23)L,(67.52±12.09)%,肌力恢复后FVC,FEV1,FEV1/FVC分别为(3.62±0.42),(2.23±0.26)L,(78.56±3.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可造成患者肺通气功能损害,肌力下降可能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皮囊辅助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的影响。方法应用Bicore-CP100呼吸监测仪,先后测定了18例COPD患者机械通气时、未经干预的皮囊辅助通气时(常规皮囊辅助)和控制皮囊辅助的呼吸频率(RR)在10~12次/min时(控制皮囊辅助)的通气力学参数,同时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常规皮囊辅助时RR、PEEPi(21·94±4·32,16·72±5·13)较机械通气时(12·00±0·00,7·67±2·47)显著升高(P<0·01)。控制皮囊辅助时PEEPi(9·33±3·24)较常规皮囊辅助时明显下降(P<0·01)。上述三种通气方式的潮气量(Vt)、HR、MAP和SpO2改变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COPD患者进行皮囊辅助通气时过快的频率可以引起PEEP明显升高,应控制送气频率以保证足够的呼气时间。加强皮囊操作者的训练可能使皮囊辅助通气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7.
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5例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高分解代谢危重病需机械通气患者 ,常常处于营养不良状态 ,从而导致呼吸肌疲劳 ,易继发感染 ,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OPD)患者普遍存在撤机困难的问题。我们对 5例 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重组人生长激素 ( rh GH)治疗 ,观察其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1 病例与方法1 .1 病例 :1 999年 3月— 2 0 0 0年 3月ICU病房收治 5例需机械通气患者 ,其中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2 7~ 79岁 ,平均( 55± 2 5)岁。COPD呼吸衰竭 1例 ,重症胰腺炎 1例 ,多发伤 2例 ,肾移植术后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ARDS) 1例。患者均存在有急性或慢性呼吸衰…  相似文献   

8.
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 12例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效果满意 ,总结如下。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选择我院 2 0 0 1年 11月—2 0 0 2年 8月期间收入呼吸监护病房的机械通气患者 2 2例 ,按照随机排列表法将患者分为 2组 :肠内营养组 (治疗组 )12例与静脉营养组 (对照组 ) 10例。治疗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6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呼吸衰竭 3例 ,中毒 2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1例 ;其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31~ 78岁 ,平均 (6 2 .5±11.1)岁。对照组 COPD、哮喘、慢性支气管炎 5例 ,慢性充血性心力…  相似文献   

9.
老年患者术后短期应用机械通气对预后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 2 0例老年术后患者短期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体会。1 病例与方法1.1 病例 :1998年 7月~ 2 0 0 1年 3月 ,我院外科因急腹症手术的老年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 2组。 2 0例经口插管行机械通气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 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 (6 7.8± 7.5 )岁 ;2例有肺感染史 ;另 2 0例不进行机械通气者为对照组 ,其中男 15例 ,女 5例 ;平均年龄(6 5 .9± 6 .5 )岁。1.2 方法 :观察组机械通气模式采用容量控制呼吸 ,潮气量 (Vt) 5~ 10 ml/ kg,呼吸频率 18~ 2 0次 / min,吸呼比 (I/ E)1∶ 1.5~ 2 .0 ,吸氧浓度 0 .40~ 0 .6 0 ,呼气末正…  相似文献   

10.
吕文杰  欧平华 《华西医学》2001,16(4):472-472
机械通气中出现的气道阻塞使机械通气效率降低 ,患者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 ,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 ,可迅速危及病人生命 ;1995年 12月~ 2 0 0 0年 2月 ,我科共对 95例危重症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其中 13例出现气道阻塞 ,其发生率为 13 4%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  13例中 :男 9例 ,女 4例 ,年龄 3~ 6 7岁 ,平均 38 2岁 ;气道阻塞前患者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心率 (98 2 1± 2 6 18) /分 ,血压 (15 0 4± 4 0 3/9 5 3± 2 78)kPa、呼吸频率(19 92± 5 6 2 )次 /分、血pH (7 39±0 0 5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5…  相似文献   

11.
机械通气对危重症伴呼吸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不全等危重病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时血浆内皮素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5 8例呼吸功能不全等危重病患者为观察组 ,3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 ,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测定血浆内皮素浓度。结果 观察组机械通气前的血浆内皮素平均浓度为 (6 5 79± 2 1 78)pg/m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 8 87± 10 96 )pg/mL ,(P <0 0 1)。观察组机械通气治疗后第 3天 ,血浆内皮素平均浓度为 (36 39±16 39)pg/mL (P <0 0 1)。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呼吸功能不全、减少内皮素对机体的损害的有效措施。血浆内皮素浓度的变化 ,对危重症伴呼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转归的判断、疗效评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发作时常合并 型呼吸衰竭 ,能否纠正呼衰对患者预后起着关键作用。面罩机械通气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呼吸衰竭。由于 COPD患者肺顺应性差 ,气道阻力高 ,故对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COPD合并 型呼吸衰竭的疗效仍有分歧 ,尤其对重症呼衰的疗效更不明确。本研究旨在观察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COPD 型呼吸衰竭的疗效 ,并进一步观察对重症呼衰的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所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0例 ,其中男15例 ,女 5例 ;年龄 (6 3.1± 8.4)岁 ,病程 (18.3± 9.3)年。呼吸频率 >2 5次 / min 18例 ,神志不…  相似文献   

1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人工通气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患者应用有创通气治疗过程中的策略。方法  1 2例重症SARS患者 ,男 8例 ,女 4例 ,年龄 (31± 75 )岁 ,平均 (5 1 3± 1 1 0 )岁。常规治疗和无创通气失败后 ,经鼻气管插管进行有创人工通气 ,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 ,通气过程中予以镇静。监测通气前后和充分镇静后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 ,氧合功能的变化 ,对通气过程中的并发症和患者的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 ) 1 2例患者均高热 (体温 >38 5℃ ) ,1 0例 (83 3% )患者的WBC总数在正常范围 ,仅 1例高于正常。合并其他脏器损害 9例 (75 % )。 (2 )应用模式为压力调节 +呼气末正压 ,即PCV +PEEP或PRVC +PEEP ,起始PCV的压力为 (1 7 2± 2 9)cmH2 O ,PEEP的压力为 (9 8± 3 5 )cmH2 O ,平均通气时间为 (1 4 7± 1 1 2 )d。 (3)静脉应用咪唑安定或异丙酚充分镇静后可使患者的呼吸频率(RR)下降 ,氧合指数 (OI)升高 ,避免了因吸痰等引起的SpO2 的下降。通气前有 1例患者出现气胸 ,通气过程中 1例出现双侧气胸并纵膈气肿。 (4 )全部患者均接受了皮质激素治疗 ,剂量 2 4 0 - 5 0 0mg d (5 0 0mg d 6例 )。 (5 ) 8例患者成功撤离人工通气并拔除人工气道 ,4例死亡。死亡病例均有严重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早期大容量支气管 -肺灌洗 (BAL)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对呼吸力学的影响和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下机械通气的COPD病例 1 4例 ,早期行大容量BAL治疗 ,分别观察比较BAL前与BAL后 1h、1 2h肺动态顺应性 (Cdyn)、肺粘性阻力 (Rrs)、气道峰压 (PIP)、平台压(Pplateau)、平均气道压 (Mpaw)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PEEPi)。并回顾性选择同样病情未行BAL的COPD病例 1 4例为对照组 ,动态记录比较两组的肺感染控制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重症病房 (ICU )天数。结果 :BAL组治疗后 1、1 2h与BAL前呼吸力学参数分别为 :Cdyn(0 .48± 0 .86)、(0 .54± 0 .1 3)和 (0 .2 8± 0 .64)L/kPa ,P均 <0 .0 1 ;Rrs(1 .1 0± 0 .2 6)、(1 .0 3± 0 .2 3)和 (1 .61± 0 .2 3)kPa/s/L ,P均 <0 .0 1 ;PIP(2 .2 4± 0 .48)、(1 .62± 0 .44)和 (2 .74± 0 .46)kPa ,1hP <0 .0 5、1 2hP <0 .0 1 ;Pplateau(1 .2 4± 0 .2 8)、(1 .2 7± 0 .40 )和 <1 .2 3± 0 .37)kPa ,P均 >0 .0 5 ;Mpaw(9.95± 0 .1 9)、(0 .92± 0 .33)和 (1 .2 7± 0 .2 8)kPa,P均 <0 .0 1 ;PEEPi(0 .55±0 .1 2 )、(0 .43± 0 .0 8)和 (0 .59± 0 .2 4 )kPa,1hP >0 .0 5、1 2hP <0 .0 1。BAL组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控制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Pal型肺通气功能测定仪检测了深圳铁路医院1997-01/2002-12收治的47例脑卒中患者肺通气功能情况,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l),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峰值流速(PEF),平均呼气中期流速(MMEF),50%呼气最大流速(V50)及25%呼气最大流速(V25)。结果:患者肺通气功能实测值FVC,FEV1,FEV1/FVC分别为(2.80&;#177;0.17),(2.02&;#177;0.28)L,(68.79&;#177;10.23)%,其正常预计值分别为(3.62&;#177;0.42),(2.84&;#177;0.35)L,(81.61&;#177;7.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肌力0或1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2.25&;#177;.51),(1.65&;#177;0.23)L,(65.19&;#177;7.25)%,肌力2或3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2.87&;#177;0.36),(2.11&;#177;0.73)L,(70.06&;#177;5.52)%,肌力4级患者组FVC,FEV1,FEV1/FVC分别为(3.05&;#177;0.85),(2.45&;#177;0.38)L,(85.67&;#177;9.43)%,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lt;0.05)。随访18例患者,肌力恢复前FVC,FEV1,FEV1/FVC分别为(2.46&;#177;0.21),(1.85&;#177;0.23)L,(67.52&;#177;12.09)%,肌力恢复后FVC,FEV1,FEV1/FVC分别为(3.62&;#177;0.42),(2.23&;#177;0.26)L,(78.56&;#177;3.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可造成患者肺通气功能损害,肌力下降可能是其主要因素之一,加强患者呼吸肌和患侧肢体肌力的锻炼有助于肺通气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在容积保证压力支持 (VAPS)通气时不同水平的恒定供气流量 (CF)对呼吸衰竭患者肺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 呼吸衰竭患者 14例 ,其中男性 11例 ,女性 3例 ,年龄 (6 7± 2 )岁。基础疾病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8例 ,急性肺损伤 (ALI) 6例 ,所有患者均接受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支持 2 4h以上。保持患者处于镇静状态 ,首先应用定容型通气模式 (VCV) ,潮气量 (VT) 7~ 9ml/kg;随后转为VAPS通气 ,吸气压 (Pinspl)等于VCV时的Pplat,CF分别为 15L/min和 10L/min ,最后予以压力支持通气 (PSV)。COPD呼吸衰竭患者在沙丁胺醇 6 0 0 μg后重复上述各模式通气。 结果 与VCV相比 ,COPD患者在VAPS通气时的气道峰压 (PSV)以及峰压与气道平台压之差 (PIP Pplat)明显降低 ,在VT 相近的情况下 ,平均吸气流量 (VT/TI)呈显著下降 [(17 8± 3 6 )L/min (CF为 15L/min) ,(13 6± 2 7)L/min (CF为10L/min)与 (31 3± 2 9)L/min (VCV) ],而与PSV时相近 (均P <0 0 5 )。吸入沙丁胺醇后 ,VAPS时的吸气峰流量 (PIF)明显增高 [(2 7 1± 1 3)L/min与 (937 1± 1 9)L/min ,P <0 0 5 ) ],但PIP与PIP Pplat却进一步降低。ALI患者在VAPS时的PIF增高最为明显 ,CF为 10L/min时PIP Pplat降至 (1 2± 0 3)cmH2 O ,此时CF/PIF为  相似文献   

17.
高申琴 《临床荟萃》2001,16(14):629-631
目的 :探讨无创压力支持通气辅助撤机的价值。方法 :把有创机械通气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中 ,首次撤机失败的 2 9例分为经鼻无创压力支持通气组 (A组 )和对照组 (B组 )。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呼吸疾病加强监护病房(RICU)时间、医疗费用及病死率。结果 :机械通气时间 :A组 (2 5± 6)天 ,B组 (5 4± 12 )天。住RICU时间 :A组 (18± 6)天 ,B组 (5 4± 12 )天。医疗费用 :A组 (5 3 4 78± 414 7)元 ,B组 (1163 14± 62 63 )元。病死率 :A组 2 0 % ,B组 85 .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差性。结论 :感染有效控制后仍不能成功撤机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 ,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无创通气(BIPAP) ,可避免再插管 ,减少医疗费用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呼吸功 (WOBp)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作用 ,探讨预计撤机的标准。方法 应用Bicore -cp10 0呼吸监护仪床边监测 2 7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通气治疗不同时期及撤机时及 12例COPD缓解期患者 ,分析不同WOBp标准预计撤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撤机成功组 2 1例 ,均值为 ( 1 19± 0 2 6 )J/L ,撤机失败组 6例均值为 ( 1 6 5± 0 39)J/L ,高于撤机成功组和对照组 ( 1 14± 0 2 8)J/L ,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动态观察 14例患者 ,急性加重期和撤机时 ,随病情改善 ,均值由 ( 2 0 7± 0 6 2 )J/L ,下降至 ( 1 13± 0 36 )J/L (P <0 0 1)。以常规的WOBp≤ 0 8J/L作为撤机标准 ,敏感性仅为 19% ,以≤ 1 1J L作为撤机标准 ,敏感性为 71% ,特异性为 10 0 % ,以WOBp≤1 3作为撤机标准 ,敏感性为 85 % ,特异性为 83%。结论 患者基础增高 ,常规撤机指标不适用于COPD患者 ,对COPD可适当提高判断标准。若以≤ 1 1J/L为撤机标准 ,可以提高预计撤机敏感性。动态监测有助于预测撤机  相似文献   

19.
余晓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44-1744
目的 通过考察长期氧疗配合呼吸体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康复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8例住院的COPD患者分2组,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15个月的家庭氧疗同时配合呼吸体操。测量记录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经15个月的治疗后,康复组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ion volume,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FEV1/FVC比率(分别为53.1&;#177;7.9,86.7&;#177;12.8,55.7&;#177;8.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5&;#177;10.4,72.5&;#177;8.7,42.4&;#177;8.5)(t=2.07~2.92,P&;lt;0.05);康复组的PaO2[治疗前后分别为(9.39&;#177;0.81),(11.34&;#177;0.60)kPa]升高,PaCO2[治疗前后分别为(6.90&;#177;0.77),(5.36&;#177;0.25)kPa]下降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2.11,2.05,P&;lt;0.05)。结论 长期氧疗配合呼吸体操使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伟  何九龙 《临床荟萃》2002,17(1):15-16
心率变异性常用于反映心脏自主神经功能 ,其分析方法简便、无创伤、重复性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COPD)的心率变异性国内外报道较少。本文通过 42例 COPD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测定来研究 COPD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42例男性 COPD患者 ,诊断符合 1997年中华呼吸学会制订的标准 [1 ] ,并排除肺心病及其他心脏疾患 ,年龄6 2~ 78( 6 6± 8.7)岁 ,按第 1秒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 )的多少又分为两组 : 组 18例 ,FEV1 %≥ 70 % ; 组 2 4例 ,FEV1 % <70 %。 40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 ,年龄 6 1~ 7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