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中常见问题和难题之一.功能性磁刺激具有安全、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已逐步用于中枢神经传导、疲劳恢复、骨愈合、神经疾病治疗及脑功能研究等各方面,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尚未深入系统地研究.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纵向观察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选择2003-05/2004-0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脊髓损伤康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方法对1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Dantec公司(丹麦)生产的MagLite型磁刺激仪,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的功能性磁刺激治疗,2次/d,5 d/周,4~8周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指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结果患者接受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变化除膀胱压力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均有明显变化(P<0.01~0.001);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日排尿次数的减少、日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的增加,均有明显变化(P<0.01~0.001);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功能性磁刺激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FMS)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采用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例,通过对患者尿流动力学的检查、因排尿症状而影响生活质量的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LUTS)症状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0例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日平均排尿次数显著减少,日平均单次尿量增加,尿频、尿急、尿失禁的程度减轻,2例患者无效。结论:FMS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7例,其中男15例,女2例;平均年龄(32.9±11.5)岁,脊髓损伤时间(85.0±51.4)d。给予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治疗,每次20 min,每日 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的排尿日记、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经4周治疗后,患者24 h尿失禁次数减少(P<0.05),24 h排尿次数减少(P<0.05),每次排尿量增加(P<0.05),残余尿量减少(P<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显示,最大膀胱容积增加(P<0.05),充盈期逼尿肌压力下降(P<0.05),最大尿道压增加(P<0.05)。 结论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接收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8例,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研究组采用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排尿情况、尿动力学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排尿量和排尿次数均多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均高于对照组(P 0.05),尿残余量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膀胱功能训练联合刺激治疗能够提高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改善排尿困难症状,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功能性磁刺激(FMS)和骶神经电刺激(SNS)治疗神经原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对20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经骶神经根和膀胱区的FMS治疗,对12例神经原性膀胱患者,采用SNS治疗。结果:患者接受FMS和SNS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除最大膀胱容量有明显变化(P〈0.01):日排尿次数的减少,日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的增加,也有明显变化(P〈0.01—0.001);生存质量评分和国际LUTS症状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FMS与SNS可改善部分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骶神经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膀胱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合并逼尿肌无力型膀胱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对S3神经根进行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 FMS)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简易膀胱容量测定、膀胱超声及焦虑自评量表等指标。结果:2组患者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残余尿量、膀胱初感觉容量及焦虑自评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试验组的最大自排尿量、平均自排尿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重复功能磁刺激作用于骶神经根对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无力型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疗法为临床上治疗逼尿肌无力型神经源性膀胱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体表神经电刺激基础上辅以电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2组患者膀胱排尿情况,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和残余尿量等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最大膀胱容量[(369.2±76.5)ml]、最大尿道闭合压[(75.4±10.5)cmH2O]和最大尿流率[(12.3±3.3)ml/s]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而充盈期逼尿肌压力[(21.8±5.7)cmH2O]、残余尿量[(85.4±41.8)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电针联合体表神经电刺激早期治疗可显著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7例和电针组29例,对照组行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各组患者每日记录排尿日记,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膀胱排尿功能。结果:两组治疗后8周后,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单次尿量、日平均尿失禁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等评价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上述指标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俞募穴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有明显治疗作用,是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有效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脊髓重复磁刺激对骶上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下尿路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骶上SCI后膀胱功能无再改善的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5例。试验采取前、后对照设计, 第一阶段, 为期2周, 期间所有患者只接受饮水计划和间歇导尿治疗;第二阶段, 为期4周, 所有患者在饮水计划和间歇导尿的基础上增加脊髓重复磁刺激干预, 刺激位于第1腰椎棘突水平, 刺激频率1 Hz, 每日1次, 每周5 d, 连续干预4周。于入组时、第2周结束时和第6周结束时, 记录15例患者的排尿日记, 并分别对其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 以及神经源性膀胱症状评分(NBSS)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第6周结束时, 15例患者的导尿次数和平均自排尿量与第2周结束时和入组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6周结束时, 15例患者的储尿期最大逼尿肌压, 最大膀胱容量, 排尿期最大尿道压和排尿效率与第2周结束时和入组前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6周结束时, 15例患者的NBSS和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23.80±6.88)分和(3.53±1.36)分, 与第2周结束时和入组时比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例脊髓损伤患者在伤后2周开始,给予自体骨髓于细胞移植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患者治疗2周后最大尿道压及尿道闭合压力明显升高,膀胱容量增大,治疗后4个月时患者膀胱感觉恢复,可诱发出逼尿肌自主收缩,最大压力达2.9kPa。【结论】在脊髓损伤后早期、规律的按疗程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有效的改善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的患者,共治疗10天,应用排尿日记、生存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24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相应减少,生存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达71.4%;尿流动力学结果提示,刺激后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显著增加,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最大尿流率明显增加。结论: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增加尿流率,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尿失禁,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低频电刺激联合Motomed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低频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Motomed运动训练。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症状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单次最大排尿量及日均排尿次数均多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最大尿流率、膀胱内压力、膀胱容量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干预2个月后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量表(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LUTS)、泌尿症状困扰评分量表(Urinary Symptom Distress Scale,U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联合Motomed运动训练应用于脊髓损伤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波长的超声波治疗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感染患者的感染状况。方法:收集2020.1-2022.6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名,分为常规组、20kHz超声波刺激,30kHz超声波刺激,40kHz超声波刺激组,每组10名。常规组进行灌注疗法及抗胆碱能药物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进行清洁及扩容治疗,不同波长的超声波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波治疗,连续2个月,每周治疗6天。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和细菌数,中段尿的细菌培养。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细菌数、尿中段细菌培养物的差异均不显著。与常规组相比,20kHz超声波刺激、30kHz超声波刺激、40kHz超声波刺激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升高,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细菌数、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例数均显著降低,其他细菌完全消失,其中30kHz超声波刺激超声波刺激的治疗效果最合适。结论:30kHz超声波刺激超声波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抑制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36例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18例(采用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和对照组18例(采用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集并且比较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及排尿末期逼尿肌压力值。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及排尿末期逼尿肌压力值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治疗组最大膀胱容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1)、膀胱初感觉容量及排尿末期逼尿肌压力值较对照组改善(P0.05)。结论:与单用电针治疗比较,磁刺激结合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反射亢进性膀胱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采用常规间歇式导尿技术并制定饮水计划,观察组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评定2组患者膀胱功能及国际下尿路症候群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每日最大排尿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每日平均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平均漏尿次数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方法对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常规的膀胱功能治疗训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追踪观察功能性磁刺激(FMS)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20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MagLite型磁刺激仪,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行FMS治疗,每日2次,5d/周,4—6周1个疗程。以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评价治疗前后及停止治疗第1、3个月时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结果:治疗后,20例中17例症状显著改善,日排尿次数显著减少,平均尿量增加,尿急程度减轻,其中3例治愈;3例无效。结论:FMS可显著改善部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闫桂虹  姚琲  谢菲  李建江  李轩 《天津护理》2013,21(3):191-192
依据65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压力值,研制探测探头、传感器、模拟控制器等组成的模拟生理膀胱排尿装置.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留置尿管期间实时进行膀胱压力监测并适时排尿,实现膀胱安全性充盈与排空,完成模拟生理膀胱排尿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骶神经根磁刺激对脊髓疾患所致逼尿肌反射亢进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影响.方法 采用骶神经根磁刺激治疗脊髓疾患后逼尿肌反射亢进导致急迫性尿失禁患者15例,治疗10 d,应用排尿日记、生活质量评分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后24 h平均排尿次数减少,平均单次排尿量明显增加,平均尿失禁次数减少,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有效率85.7%;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应用骶神经磁刺激后初尿意时膀胱容量增加(P《0.05),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明显增加(P《0.01),充盈末逼尿肌压力明显降低(P《0.01).结论 骶神经根磁刺激通过抑制逼尿肌反射,增加膀胱测压容积,从而改善尿频症状,减少急迫性尿失禁,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康复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由于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所致的神经源性膀胱更复杂,逼尿肌高压甚至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在过去的20年中,重复功能性磁刺激(repetitive functional magnetic stimulation,rFMS)被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对S2—S4神经根进行rFMS治疗,可以有效调节逼尿肌兴奋性。  相似文献   

20.
神经源性膀胱现代治疗及康复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控制膀胱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发生病变后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这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中比较多见.过去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尿路感染及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的肾功能衰竭是其主要死因.上世纪50年代后,神经源性膀胱所致的死亡率有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①间歇性导尿术的应用;②无法导尿时对患者处理手段的改进;③泌尿系统感染防治水平的提高;④专项康复护理中心的建立;⑤长期肾脏功能的随访监测;⑥现代尿流动力学检测技术的发展;⑦对结石治疗水平的提高[1].本文将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现代治疗及康复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