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UP98基因融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融合是白血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涉及多种不同的基因 ,产生多种不同的致癌效应。 NU P98是一种主要参与调节核内外蛋白质和 RNA转运的基因 ,其野生型不具有致癌能力。但当 NU P98与伴侣基因发生融合后 ,其产物具有恶性转化能力 ,目前已发现这类伴侣基因有 13种。本文主要综述 NU P98的生物学特征、NU P98基因融合的种类及其在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MLL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1q23,是人类急性白血病染色体易位中常见的一种。MLL基因大约能和30多种不同的伙伴基因融合,形成的融合基因编码产生新的融合蛋白。MLL基因异常多见于淋巴系白血病、髓系白血病以及双表型白血病的患者,同时在婴幼儿患者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引起的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也常常见到,这些患者预后多数不良。  相似文献   

3.
AML1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q22,它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类指数转录因子,它在造血细胞中有普遍表达,它可与不同的基因发生融合导致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的产生,与它相关的另一β亚单位基因也可同其他基因发生融合产生另一种类型的白血病,这说明AML1基因在调控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结构改变可导致白细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结直肠腺癌(CR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主要由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研究发现一小部分CRC涉及受体酪氨激酶(RTK)基因融合,通常以3区与5区伴侣基因融合形成酪氨酸激酶嵌合基因/癌基因而致癌,其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具有高度同源性。该实验以确定致癌基因ALK融合所致CRC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病理和遗传学特征为目的,选取8 150例CRC中12例(0.15%)免疫组化ALK(D5F3)阳性的CRC,经RNA二代测序(NGS)证实该组肿瘤含CAD-ALK(1例)、DIAPH2-ALK(2例)、EML4-ALK(2例)、LOC101929227-ALK(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UP88基因表达量升高或降低对乳腺癌细胞系BT-20细胞增殖能力、凋亡能力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NUP88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以及NUP88 RNA干扰腺病毒载体,分别转染乳腺癌BT-20细胞获得NUP88过表达BT-20细胞以及NUP88低表达BT-20细胞并检测NUP88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随后通过CCK-8检测各组BT-20细胞增殖能力,通过流式双染检测各组BT-20细胞凋亡情况及通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各组BT-20细胞侵袭能力,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和侵袭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成功获得NUP88 mRNA及蛋白高表达和低表达BT-20细胞;NUP88基因过表达导致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细胞数量显著高于正常BT-20细胞水平,而凋亡率则降低(P<0.05);NUP88基因低表达导致细胞增殖能力和侵袭细胞数量显著低于正常BT-20细胞水平,而凋亡率则升高(P<0.05); NUP88基因过表达导致抗凋亡蛋白Bcl-2和黏附蛋白β-cateni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BT-20细胞水平,而促凋亡蛋白Bax和黏附蛋白E-cadherin显著低于正常BT-20细胞水平(P<0.05);NUP88基因低表达导致Bcl-2和β-catenin水平显著低于正常BT-20细胞水平,而Bax和E-cadherin显著高于正常BT-20细胞水平(P<0.05)。结论:NUP88基因通过调控凋亡相关蛋白Bax与Bcl-2和黏附蛋白E-cadherin与β-catenin水平调控BT-20细胞的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  相似文献   

6.
AML1基因定位于21号染色体q22,它编码的蛋白是一种锌指类转录因子,它在造血细胞中有普遍表达,它可与不同的基因发生融合导致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的产生,与它相关的另-β亚单位基因也可同其他基因发生融合产生另一种类型白血病,这说明AML1基因在调控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结构改变可导致白血病的发生。本文主要综述有关AML1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9):966-966
据美国BIOCOMPARE科技新闻网(2006/7/25)报道,圣犹大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指出,在哺乳期中,对乳腺功能相当重要的一种基因(MKL1)也会在发生一种突变(与另外一种基因融合)时,引发高致死性的白血病,也就是说,这种基因实际上也是一种新发现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8.
热休克蛋白90(HSP90)是许多癌基因下游蛋白的分子伴侣,参与多重致癌途径,涉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发生和不良预后。HSP90抑制剂是当前AML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药物之一,通过抑制HSP90同时实现对多重致癌信号通路的调控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WT1基因是一个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的抑癌基因。目前的研究表明,WT1的主要功能是特异识别并结合目标DNA,调节转录;WT1mRNA可在正常骨髓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正常骨髓细胞及白血病细胞的分化状态呈负相关;某些白血病易出现WT1基因突变;WT1在白血病的异常表达与白血病预后有关。提示WT1基因与白血病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热休克蛋白90(HSP90)是许多癌基因下游蛋白的分子伴侣,参与多重致癌途径,涉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的发生和不良预后。HSP90抑制剂是当前AML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药物之一,通过抑制HSP90同时实现对多重致癌信号通路的调控发挥抗白血病作用。  相似文献   

11.
P16基因是一个多种肿瘤抑制基因,巳证明与肺癌、乳腺癌、白血病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相关。胃癌是人类高发性肿瘤之一,本介绍了近年来胃癌中P16基因纯合缺失、点突变异常,以及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甲基化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P16基因失活是胃癌中的一个较常见事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启动子区域CpG岛异常甲基化则是P16基因在胃癌中失活的最主要机制,由于P16基因作用机制为直接抑制细胞周期,且基因较小,容易进行基因操作或蛋白修饰,因此,进一步明确P16基因失活与胃癌的关系以及P16基因的失活机制,对胃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2):111-111
刊登于2005年1月20日的《自然》(Nature)期刊中的一项研究称.Solan Kettering癌症中心的科学家辩识出一种新的细胞致癌基因。当这种致癌基因发生突变或异常时,会导致正常细胞癌化。研究人员将这种基因命名为POKEMON(POK Erythroid Myeloid Ont致癌因素)。  相似文献   

13.
肾癌是泌尿外科常见肿瘤,具有遗传性和散发性两种发病形式,遗传性肾癌的基因研究对阐明肾癌的发生机制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病理类型的遗传性肾癌具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其发病涉及不同的基因。透明细胞癌涉及VHL基因,I型乳头状肾癌涉及Met基因,Ⅱ型乳头状肾癌涉及FH基因,嫌色细胞癌涉及BHD基因。加强对各类遗传性肾癌基因的认识,对肾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ETO在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随相关的非随机染色体的异常,这种遗传学异常在白血病的发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AML中t(8;21)易位是最常见的核型异常之一,形成AML1-ETO融合蛋白。目前认为此融合蛋白主要是通过ETO基因的多个结构域与核受体转录共抑制物(N-COR),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复合体作用以显性负模式阻滞AML1的转录激活,从而阻滞造血细胞的分化,在t(8;21)白血病中起重要作用。此外,AML1-ETO还能抑制PLZF的功能,使得正常情况下被PLZF抑制的基因解除抑制而表达。还能激活癌基因BCL-2的转录,有可能通过抗凋亡途径参与M2b型白血病的发病。这些都离不开AML1的伙伴基因ETO的作用。本文即是以AML1-ETO为例探讨ETO基因在自血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姜丽芳 《现代免疫学》1998,18(3):180-180,192
<正>野生型p53蛋白对细胞增生有负调节作用,因此野生型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有认为p53基因突变后,不仅失去原有抑癌基因的作用,有时甚至还具有致癌基因的作用。 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肿瘤中心曾将野生型p53基因及突变型p53基因(Codon 143 VAL TOALA)分别转染到原来不具有p53基因的髓性白血病HL60细胞株内,使后者具有表达野生型或突变型p53的功能。本实验比较这三种细胞(以下简称野生型,突变型和母系)的生长速率及它们在实验鼠  相似文献   

16.
Ⅱ型糖尿病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遗传因素在Ⅱ型糖尿病(T2DM)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T2DM是一种多基因病,其遗传模式有主效基因、微效基因和单基因等模式。寻找T2DM易感基因的策略主要有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和遗传关联研究。近年来,应用这些遗传学分析方法人们发现了一些与T2DM易感性关联的染色体区域和基因,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此简要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捕获法的靶向测序技术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20年3月~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送检的DLBCL标本99例,提取患者基因组DNA,使用基于捕获法的靶向测序技术进行IgH基因克隆性重排检测。结果 27.3%(27/99)患者检测到IgH基因完全IgHV-IgHD-IgHJ重排,50.5%(50/99)患者检测到IgH基因不完全IgHD-IgHJ重排,IgH基因克隆性重排联合检出率为66.7%(66/99)。27例患者检测到32种IgHV-IgHD-IgHJ重排,50例患者检测到52种IgHD-IgHJ重排,在IgHV-IgHD-IgHJ重排中,IgHV3、IgHD3和IgHJ4家族基因的取用频率最高,在IgHD-IgHJ重排中,IgHD3和IgHJ4家族基因的取用频率最高。3例患者捕获到未知IgH基因融合伴侣,其中2例为MIR4507-IgH融合,1例为IRF8-IgH融合。结论 基于捕获法的靶向测序技术不仅可以检测IgH基因克隆性重排具体方式,还能发现IgH基因未知融合伴侣,对DLBCL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策略制定具有...  相似文献   

18.
致癌逆转录病毒的转化基因与一组进化中关闭的细胞致癌基因是同系物。近来有人证明,在人中,与Abelson鼠白血病病毒(A-MuL.V)转化序列同系的基因(c-abl)位于第九号染色体上。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人中发现约有92%的患者可发生该染色体长臂与第22号染色体发生易位——费城易位(Ph'),t(9.22)(q3d,q11)。为了证实cabl基因是否发生易位,作者用EcRI限制性内切酶  相似文献   

19.
miR-203是近年来发现的第一种皮肤特异性miRNA,不但参与构建皮肤保护层、与银屑病和牛皮癣等皮肤性疾病有关,而且作为抑癌或致癌因子与靶基因共同作用参与肿瘤发生、发展。本文从miRNA-203的生成与组织分布、靶基因及相关肿瘤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目前受到高度重视的全新一代遗传标记,将是今后基因组学研究的一大主要工具。DNA修复系统基因在维持基因组功能整体性,修复致癌因素所致的损伤及抗癌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一些普通的及新的DNA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癌症发生风险的关联已经被验证或正在被验证,本文仅就核苷酸切除修复基因单核苷酸多态与癌症发生风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