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伤寒论》是东汉时代张仲景的著作,原名《伤寒杂病论》,是祖国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一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但由于文字古奥,不好理解,说理深邃,不易贯通,因而给学习带来不少困难。自金代成无己撰写《注解伤寒论》以来,相继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二、三百家之多,是四大经典著作中注释最多的一部典藉。其所以注释之多,原因在于虽经注释,仍不惬意,足以说明学习  相似文献   

2.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开注释、阐发《伤寒论》一书之先河。对成氏作注的评价,历代贤哲多有宏论,其中可谓褒贬皆有之。如何客观地评价成氏的学术成就,笔者以为不能轻率为之,需在仔细研读了其注释后,方可作出定论。近来,笔者得以览阅了《注解伤寒论》全文,深感其中所蕴学术思想的精深,现撮其吉先片羽,罗列于次,或可窥成氏学术之一斑矣。  相似文献   

3.
《注解伤寒论》金·成无己注,约撰于金·皇统三年(1144年)。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文注解本。《伤寒论》经王叔和整理,宋·林亿等人校正,并于元祐三年(1065年)及治平二年(1088年)两次由官方刊行,成无己即据此版本作了全文注释。成氏对仲景书精研密谛,  相似文献   

4.
《注解伤寒论》的作者署名,《中国医学大辞典》(1926年谢观编著)刊印为“成无己”。后来各地出版的《注解伤寒论》及医史等书均刊印为“成无己”。但是,明赵开美校刻的《注解伤寒论》原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2月第1版影印本)内文各卷头均署名:“宋聊摄人成无已注解”。1955年10月上海商务印书馆重印《伤寒明理论》亦署名:“宋  相似文献   

5.
成无己,聊摄人,生于宋嘉祐治平年间,后因聊摄归入金地,又称金人。他的《注解伤寒论》自成书以来,虽褒贬不一,但作为系统注解《伤寒论》的首家,有开创之功是毫无疑问的。正如汪琥所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犹王太仆之注内经,所难者惟创始耳。”据明徐熔考,成无己在完成此书前,为了能使仲景所论纤细不遗,又撰《伤寒明理论》  相似文献   

6.
《河南中医》2007,27(7):87-89
一、选择题1.首先提出太阳腑病说的医家是:(B)A.王子和B.成无己C.张仲景D.柯韵伯2.首先提出“半表半里”证的医家是:(C)A.张仲景B.柯韵伯C.成无己D.陈修园3.成无己是代人:(D)A.金代B.元代C.宋代D.宋金时代4.最先注解《伤寒论》的医家是:(A)A.成无己B.王子和C.尤在泾D.柯韵伯5.《注解伤寒论》共分卷:(B)A.六卷B.十卷C.八卷D.十二卷6.《注解伤寒论》共有篇:(C)A.二十篇B.六篇C.二十二篇D八篇7.伤寒六经病在《注解伤寒论》中分布在:(B)A.一~六卷B.二~六卷C.一~十卷D.四~六卷8.成无己的医学著作包括下列:(ABC)A.《注解伤寒论》B…  相似文献   

7.
宋本《伤寒论》即明·赵开美的复宋刻本,实为复宋本。由于影印逼真,后世均称宋本,在此,亦称宋本,但林忆校定的原刻本早已不见。赵氏于1599年以前刊刻金·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刊印后,又得到宋版《伤寒论》,并于1599年予以复刻,他在刻《仲景全书·序》中说:“复得宋本《伤寒论》焉。予曩固知成注非全文,及得是书,不啻拱壁,转卷间而后知成之荒也,因复并刻之,所以承先大夫之志欤。”〔1〕并与《注解伤寒论》、《金匮玉函方论》以及《伤寒类证》合辑成为《仲景全书》。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称作宋本的《伤寒论》即指此本。此外,…  相似文献   

8.
成无己     
成无己,宋、金时代聊摄(今山东阳谷县,一说山东聊城)人,约生于宋代嘉佑、治平年间(公元1056~1667年),后聊摄被金兵攻陷,遂为金人,至金海陵王正隆丙子(公元1156年),年九十余岁尚存。成无己的家庭,世代均为儒医。他“性识明敏,记问赅博”,对《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典医著均有研究。从三十岁开始,积四十年用心,研讨《伤寒论》六经学说,并以《素问》、《灵枢》、《难经》等书为依据,对《伤寒论》进行了全面注释。金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成氏与洛阳名医严器之邂逅,相与论医,并出所著《伤寒明理论》和《注解伤寒论》。严器之也是研究《伤寒论》的专家,造诣很深。但他看到成无己的书后,自谓不如,对他备加赞赏,并欣然为两书作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成无己故乡聊摄何时陷入金国、成氏入金后居于何地、《伤寒论注解》及《伤寒明理论》何时撰成、何时刊刻、成无己生卒之年为何 ,元版《伤寒论注解》有何特征、李盛铎为何能得此书、该书何时从日本流入中国、今藏何处等诸多问题皆有详考。  相似文献   

10.
<正> 二、没有成无己的全面注解,伤寒学派的发展不会那样迅速成无己是宋金时代研究《伤寒论》的大家之一,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药方论》一卷.三种伤寒书,有注解,有论证,有论方,鼎足而立,相得益彰,浑然一体,构成成氏伤寒医书三种.其中《注解伤寒论》是其代表作,耗去了他毕生的精力.正因为他第一次对《伤寒论》旧本进行了全面的注解,《伤寒论》才得以广泛流传.由于《伤寒论》本身的临床实用价值确实很大,深得后世医家们的高度重视,因而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队伍越来越壮大,使伤寒学派的发展,从起始阶段进入到兴旺阶段.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引用“金匮玉函”、“玉函”11条条文,结合未经宋改本《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日本《医心方》引文特点,确认仲景《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篇当出自张仲景,推测在宋臣校书之前就有包含《金匮玉函经》内容在内的仲景医书流传本,宋臣所参考的仲景医书与《新雕宋真人千金方》、《医心方》传本源流不一。同时指出,成无己存在凭含糊记忆改变前人原文之倾向,对其功过是非应予正确评价。  相似文献   

12.
刘志龙 《新中医》2006,38(12):8-10
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创立是张仲景《伤寒论》最伟大的贡献,但这一体系的补充、完善、发展,则是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成的。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营卫辨证、经府病辨证等方面的创见,是在总结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与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其在临床辨证论治思想的核心部份。笔者对此探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黄连阿胶汤是张仲景为少阴热化证而设。对方中芍药的应用,自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始,历代医家多以敛阴养血之白芍释之。现行的中医院校试用教材也都沿袭了这种解释,笔者认为其解欠妥,有违仲景原意,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4.
1.我国第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是《伤寒论》。 2.最早创六经辫证者是((伤寒论》作者张仲景。 3.最早整理《伤寒论》者是晋·王叔和。 4。最早注解《伤寒论》者是金·成无己。5.最早校正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者是宋·林亿。 6.最早以分类归纳法研究《伤寒论》是喻昌。 7.《伤寒论》方剂中使用最多的药物是甘草。 8.《伤寒论》中药味最多的方剂是麻黄升麻汤,14」味药。 9.《伤寒论》中的方剂,以桂枝类方RlJ最多。《伤寒论》之最@张安富$重庆江津造纸厂卫生所~~  相似文献   

15.
在中医古典著作中,若以注家之多来论,当首推张仲景的《伤寒论》。但是,《伤寒论》文简义深,真正做到注解其旨趣的,则亦寥寥可数。许叔微曾说:“读仲景论,不能博通诸医书,以发明其隐奥,专守一书,吾未见能也。”由此可见,注释《伤寒论》则亦非易易。为此,而对第一个注解《伤寒论》的大师——成无已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从金元成无己创注释之端,柯琴、吴谦、李彦师三氏因注疏内容精深,范围全面,可谓注疏之佼佼者。本文拟从编次条文、修正条文、注疏方法三方面进行试评,以作抛砖引玉之用。柯琴,清康熙、雍正年间名医,著有《伤寒来苏集》,其中《伤寒论注》篇(以下简称《论注》)是着眼条文注疏;吴谦,清乾隆年间太医院院判,主编《医宗金鉴》,其中《订正伤寒论注》(以下简称《订正》)是吴氏伤寒之代表作;李彦师,民国时期之名医,著有《伤寒金匮条释》(以下简称《条释》),该书是李氏唯一的  相似文献   

17.
吉益东洞从《伤寒论》中获得"万病一毒"论的学术思想,并依据《伤寒论》著成《类聚方》《药征》等方药之书。东洞提出的"万病一毒"论及其所著药物书被广泛应用于江户中后期流行病的治疗中;与此同时,亦使张仲景的《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医家中受到广泛关注。此外,东洞及其弟子们所著的《伤寒论》注解书进一步推动了《伤寒论》在江户时期的传播。  相似文献   

18.
从晋代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而使这一著作得以流传以来,历代《伤寒论》注家不下数百,上至注解(伤寒论》的第一人成无己,下至近些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有关(伤寒论》的教材,皆认  相似文献   

19.
方剂配伍 ,由来已久 ,但能以处方学原理来阐发前人方剂者 ,实自成无己释仲景方为始。成无己 ,宋·聊摄 (山东阳谷县 )人 ,后划入于金 ,故又称为金人。“所难者惟创始耳” ,作为第一个释方医家 ,其释方的特点和价值又是什么呢 ?1 释方不离气味理论“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四卷 ,前三卷俱言症 ,惟第四卷为药方论 ,凡分析桂枝汤等二十方 ,悉本《素问》四气五味论以言药之性 ,君臣佐使以论方之制”(《中医各家学说》) ,即便成氏在《注解伤寒论》中 ,注其 112方 ,更是无不引据《素问》“阴阳气味之说以畅发”(同上 )如释桂枝汤方云 :“《内经》…  相似文献   

20.
并非汪昂的记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同志:您刊1982年第9期“园地”刊登的“《医方集解》中汪昂的记误”一文提出:汪氏著作《集解》时,在“凡例”中将“成无己”误作“陈无择”了。其理由是:汪昂在“凡例”第1条中有:“……及宋·陈无择将仲景之书,先释病情,次明药性,使观者知其绪端,渐得领会。……而世犹以循文训释讥之……。”因而认为,汪昂错将注解《伤寒论》的成无己,误记为撰《三因方》的陈无择了。其主要根据即陈氏《三因方》并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