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出血性中风病,是一种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疾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中经络、中脏腑两型。其中,中经络可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风痰淤血、痹阻脉络证;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气虚血淤证;阴虚风动证五型。中脏腑分为闭证、脱证两型。运用中医辩证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
刘曼  刘晓亭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467-2468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风辨证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大证型,其中中风中经络又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闭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中医护理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强调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笔者主要就中风中经络的不同证型浅谈中风患者的中医护理。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讧、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  相似文献   

4.
126例中风患者辨证分型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中风患者126例,分为中经络(肝阳暴亢、风火上扰、风痰瘀血、闭阴经络、阳明腑实、气虚血瘀兼风邪入中、阴虚风动),中脏腑(风火上扰清窍、痰浊蒙蔽清窍、痰热内闭、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型。经观察痊愈40例,占31.7%;显效54例,占42.8%;有效21例,占16.8%;无效6例,占4.7%;恶化5例,占4.0%。总有效率91.3%。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上根据病理的不同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临床辨证又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中经络分为: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②风痰瘀血、痹阻脉络;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④气虚血瘀;⑤阴虚风动.将中脏腑分为:①肝火上扰清窍;②痰湿蒙塞心神;③痰热内闭心窍;④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影像学特别是CT、MRI对脑血管疾病的检出率较高,能够明确病变的部位、范围、大小和性质.如果能分析出中风辨证分型与影像学的相关联系,对于提高临床的辨证水平将是很好的辅助手段.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微观化也是中医现代化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中医临床证型与头CT表现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魏丹  张友东 《中医药研究》1999,15(3):26-26,43
目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两种脑出血证型,中经络和中脏腑的头CT改变的差异。方法:观察了68例脑出血患者,根据中医的辨证分析,将它们分为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分析两组头CT在脑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及中线移位的差异。结果:出血量大、血肿破入脑室系统和脑中线结构有移位的,多表现为中脏腑证;而出血量小,血肿未破入脑室系统和中线结构未移位的多表现为中经络证。结论:脑出血的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在病理解剖上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梗死灶面积、数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理璞 《江苏中医药》2005,26(11):15-1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辨证分型与梗死灶面积、数量的关系。方法:对1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头颅CT统计每组患者的梗死灶面积和数量。结果:大面积脑梗死在痰湿蒙神证中比例最高,局灶性脑梗死在风火上扰证中比例最高,而腔隙性脑梗死最多见于风痰火亢证。中脏腑患者大面积脑梗死的比例明显高于中经络患者,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后者。梗死病灶的数量与中脏腑、中经络及各证型无明显相关。结论:不同梗死灶面积,表现出不同的辨证特点。梗死灶数量与证型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回族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关联性。方法:将70例回族H型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上扰证、痰浊上蒙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检测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回族患者中医各证型血浆Hcy水平痰浊上蒙证风痰上扰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结论:回族H型高血压与中医各证型均有相关联,其中与痰浊上蒙证密切相关联,对于临床中医辨证论治回族H型高血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130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上扰、阴虚阳亢、肝火上炎、痰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6证,检测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患者中医各证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痰瘀阻窍证阴虚阳亢证气血亏虚证肝火上炎证风痰上扰证肾精不足证。结论 H型高血压与中医各证型均有相关,其中与痰瘀阻窍证关系密切,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的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卒中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主要病因为老年体弱、积损正衰、劳倦内伤、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五志所伤、情志过极等。病机为风、火、痰、气、虚、瘀,导致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冲犯脑。根据其有无神志障碍分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又根据正气盛衰、邪气深浅分为闭证和脱证。笔者从中医辨证维护的角度对卒中的护理进行探讨,并根据临证中的具体情况分期论述,以期通过医护的密切配合提高本病的治疗水平,现将中风患者临床辨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68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所有研究对象入院当日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水平。结果:本组168例AIS患者中,中经络类占比更高,达78.57%,中脏腑类则占21.43%。中经络类中,以实证居多,达63.69%,其中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最为常见,达36.90%;中脏腑类中,以闭证居多,达14.29%,其中风火上扰清窍证最为常见,达5.95%。经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及脑卒中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中医证型各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及TOAST分型分布情况差异显著(P<0.05)。结论:AI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炎症因子、TOAST病因可能存在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11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检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中经络组各证型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风痰瘀血证、肝阳暴亢证、痰热腑实证;中脏腑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眩晕病患者的中医辨证及治疗特点,总结中医临床治疗眩晕病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555例眩晕病住院患者的中医临床辨证及治疗特点。结果:555例眩晕患者风痰上扰证占69.37%,风痰上扰证在各年龄段分布均较多,尤以41~60岁年龄段患者多见,不同性别风痰上扰证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51)。运用最多的方剂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占78.02%。结论:风痰上扰证为眩晕住院患者常见证型;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患者120例,按照中医临床辨证分型,随机将其分为风痰瘀阻、气虚血瘀、痰热腑实、肝阳暴亢及阴虚风动5个证型组,分别检测其血清Hcy水平,各两组间进行比较,运用统计学处理并分析。结果:不同证型组的Hcy水平相比较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血清Hcy水平最高的是风痰瘀阻证组和气虚血瘀证组。结论:高Hcy水平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辨证论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即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5个辨证分型中,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最具特异性,临床辨证施治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与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37例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血清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率。结果: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发病的72h内血清中PMN凋亡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组内比较PMN凋亡率呈进行性降低趋势(P<0.05)。中脏腑患者PMN凋亡率明显低于中经络组(P<0.05);风痰火亢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风火上扰证、痰湿蒙神证PMN凋亡率明显低于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或0.01)。痰湿蒙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PMN凋亡率明显低于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结论:中风病的致病因素、病情轻重和辨证分型与PMN凋亡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表现的关系,为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的资料,将其中医证型分为肝阳暴亢证、风痰阻络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观察并记录MRA资料里颅内动脉血管狭窄分布及狭窄程度的影像学信息,研究其MRA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结果 352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患者中,肝阳暴亢证21例,风痰阻络证134例,痰热腑实证18例,气虚血瘀证119例,阴虚风动证60例。缺血性中风中经络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证型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中肝阳暴亢证和风痰阻络证颅内动脉中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痰热腑实证颅内动脉闭塞所占比例最高,气虚血瘀证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阴虚风动证颅内动脉轻度狭窄所占比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中经络辨证分型与颅脑MRA表现存在相关性,MR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中医辨治脑梗死期刊文献的医案、验案为对象,探讨脑梗死中医证素分布与组合规律,以期为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5—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有关脑梗死经验性诊治病案,建立医案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脑梗死主要病位证素为经络、肝、心神,主要病性证素为痰、动风、湿、血瘀、阴虚。病位与病性证素可组成证名,中经络: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风动证、风痰瘀阻证、痰热腑实证、气虚血瘀证、气血两虚证、气虚阳脱证;中脏腑:风火闭窍证、痰火闭窍证、痰湿蒙神证等。证素聚类规律:经络、痰;肝、动风;肾、阳虚、气虚、血虚;热、阳亢、阴虚;心神、闭;湿;血瘀。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发现脑梗死中医证素分布特点、组合规律与临床实际相符,可作为临床辨证辅助的参考,有助于中医证型标准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各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关系。方法:对220例患者,在发病的1~3天,通过中医辨证分为7型:风痰火亢型,风火上扰型,风痰瘀阻型,痰热腑实型,痰湿蒙神型,气虚血瘀型以及阴虚风动型;同时对患者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用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的生活能力,分析其中医证型与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的关系。结果:缺血性中风早期不同证型间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蒙神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最高、生活依赖程度最高,风火上扰型次之,阴虚风动型最低;各证型中Barthel指数以痰湿蒙神型最低、生活依赖程度最高,风火上扰型次之,风痰火亢型最高。结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证型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相关,其二者可作为缺血性中风早期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辨证与血浆凝血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武汉市中医医院神经内科2007年9月-2010年1月的317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证、风火上扰证、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痰湿蒙神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七型,并检测血浆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脑梗死急性期中医证型以风痰火亢证为主,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多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内偏高水平,凝血酶原时间(TT)则明显缩短且集中在正常参考范围的最小值以下.而以"痰"为主的痰热腑实证、痰湿蒙神证患者FIB显著高于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与"火热"有关的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痰热腑实证患者TT值小于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P〈0.05).结论 FIB可能是脑梗死急性期不同证型的内在因素之一,FIB可能与中医的痰邪、实证有关,TT可能与中医的火热邪有关.  相似文献   

20.
吕霞  郭蕾  马作平  陈加良  刘强  林浩  邓先琴 《新中医》2021,53(15):32-35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400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7个证型;所有病例均行Siemens双源头颈CT检查,计算颈内动脉Agatston钙化积分,并根据积分划分为0分、1~199分、200~399分、400~599分及≥600分5个等级;比较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情况。结果: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各中医证型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328例患者存在颈内动脉钙化,各证型患者所占例数从多到少依次为:风痰瘀阻证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痰湿蒙神证。各中医证型患者颈内动脉钙化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颈内动脉钙化积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证型中分布风痰瘀阻证及气虚血瘀证占比较多;各中医证型颈内动脉钙化积分存在一定差异,以气虚血瘀证积分最高、风痰瘀阻证次之,此可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