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缓释片及托吡酯治疗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脑炎继发癫痫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案分为CBZ组(n=36)、VPA组(n=35)及TPM组(n=35),分别口服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缓释片、托吡酯持续治疗12个月,统计药物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癫痫的发作次数,计算癫痫发作频率(f),计算总治疗有效率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Z组、VPA组、TPM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1%、20.0%、14.3%、两两比较发现,TPM与CBZ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缓释片及托吡酯对于脑炎继发癫痫的治疗均具有良好的效果,而TPM抗痫谱广且不良反应轻,可在临床广泛应用,但仍须注重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卡马西平(CBZ)、托吡酯(TPM)与丙戊酸钠缓释片(VPA)对脑炎继发癫痫(SEVE)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102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病历资料,根据不同的癫痫发作类型、患者年龄和性别,分组评价CBZ、TPM和VPA治疗12个月后的疗效,并分析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3种抗癫痫药的总有效率及完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BZ对部分性发作的控制率为62.50%及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部分性继发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40.00%及64.00%,VPA和TPM对各型发作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药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单药治疗时,CBZ对部分性发作的疗效良好,TPM、VPA适用于脑炎继发癫痫的各型发作,且TPM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托吡酯(TPM)联合甲钴胺治疗带状疱疹(HZ)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HZ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TPM联合甲钴胺治疗组(43例)和卡马西平组(CBZ,37例)。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用药前和用药后1、2、3及4周时疼痛情况,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1、2、3及4周时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TPM联合组有效率高于CBZ组(90.7%64.86%,P〈0.05)。CBZ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TPM联合组(21.6%9.3%,P〈0.05)。结论TPM与甲钴胺联合治疗HZ神经痛安全,疗效好,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妥泰(TPM)加用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痫的疗效、安全性及耐受性。方法 30例在原用抗癫痫药(AEDS)的基础上加用TPM治疗20周,前8周为加量期,后12周为稳定期。治疗前(基础期)记录好发作频率、用药情况等作为对照。TPM自25mg/d开始,每周增加25mg,达有效剂量200mg/d后维持治疗量。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各查基础AEDS血药浓度进行比较,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TPM加用治疗20周后,与基础期发作频率比较,66.67%患者发作频率降低≥50%;26.67患者发作频率降低≥75%<100%;16.67%患者完全不发作。不良反应轻至中度,但与合作AEDS的多少有关。TPM对基础AEDS血药浓度影响不大。结论 TPM是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痫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尹月 《当代医学》2016,(18):146-147
目的:比较卡马西平(CBZ)、托吡酯(TPM)和丙戊酸钠(VPA)治疗脑炎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脑炎继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以及C组,各40例。A组应用CBZ治疗,起始服用5~7.5 mg/(kg·d),逐渐增加服用剂量至600~1200 mg/d;B组应用TPM治疗,成人初始服用剂量25 mg/d,儿童初始服用剂量0.5 mg/(kg·d),逐渐增加服用剂量至100~200 mg/d;C组应用VPA治疗,初始服用剂量为5~10 mg/kg,服用1周后,逐渐增加药物应用剂量。3组均治疗1年。比较3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A、B、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5.0%、70.0%以及7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显著低于A组30.0%与C组25.0%(P<0.05)。结论 CBZ、TPM和VPA三种药物治疗脑炎继发癫痫效果相当,但TPM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背景 药物治疗是癫痫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药物保留率综合反映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认可程度,是目前常用的评价指标。近年有关抗癫痫药(AEDs)保留率的研究多数为短期保留率,因此探索常用AEDs的长期保留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的 比较5种AEDs单药治疗新诊断癫痫患者的2年保留率。方法 选取1993年1月-2012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新诊断的癫痫患者736例,分别接受卡马西平(CBZ)、丙戊酸(VPA)、托吡酯(TPM)、奥卡西平(OXC)或拉莫三嗪(LTG)单药治疗,并分为CBZ组、VPA组、TPM组、OXC组、LTG组。通过门诊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保留率、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停药原因。结果 2年时736例患者中有560例患者仍保留原药物单药治疗,总保留率为76.1%,其中LTG保留率为85.9%(67/78)、OXC为78.6%(44/56)、TPM为77.7%(80/103)、VPA为74.4%(218/293)、CBZ为73.3%(151/206)。LTG保留率与CBZ、VPA保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药物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组儿童癫痫患者AEDs单药2年保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组成人癫痫患者AEDs单药2年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5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7.426,P=0.115)。停药的首要原因是依从性差,其次是无效。结论 LTG单药治疗的2年保留率最高,5组药物间的临床疗效无差别,停药原因主要是依从性差,此结果将对我国癫痫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抗癫癌药物对脑电图(EEC)影响的研究,不仅可了解癫病发作的治疗作用,还可了解抗癫癌药物对EEG活动的影响,尤其是草药治疗癫痛(EP)前后的EEG改变。本文分析我院1995-1997年神经科病房和EP门诊中单独应用卡马西平(CBZ)治疗EP前后的EEG改变。1临床资料1.1病例:应用CBZ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常用抗癫癎药物(AEDs)对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青春期SD大鼠70只,随机均分为7组。随机选取1组作为正常对照组(NS组),其余6组用戊四氮(PTZ)点燃,致癎后随机选取1组作为癫癎对照组(PTZ组),其余5组分别给予卡马西平(CBZ组)、苯妥英钠(PHT组)、丙戊酸钠(VPA组)、妥泰(TPM组)及拉莫三嗪(LTG组)以控制癫癎发作。治疗2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进行认知功能测试。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结果TPM组大鼠完成每次测试所用时间大多长于其他6组。TPM组每天测试所用时间均明显长于PTZ、CBZ、VPA和LTG组(P值均<0.05)。将各组之间完成6次测试总时间进行两两比较,TPM组明显长于其他6组(P值均<0.01),PHT组明显长于其余5组(P值分别<0.05、0.01);LTG组明显短于其他6组(P值分别<0.05、0.01)。将各组之间完成4 d测试总时间进行两两比较,TPM组均明显长于CBZ、VPA、PTZ和LTG组(P值分别<0.05、0.01)。TPM组大鼠定向寻找平台象限的时间明显长于其他6组(P值均<0.01)。TPM组定向逗留平台象限的时间明显短于CBZ和LTG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TPM和PHT损害大鼠的认知功能,VPA、CBZ和LTG对大鼠的认知功能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妥泰治疗难治性癫痫患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妥泰(TPM)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患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难治性癫痫患采用添加TPM治疗开放性自身对照临床试验。结果:7例(11.7%)发作完全控制,其中包括1例对拉莫三嗪无效的West综合征,2例(41.7%)发作减少50%以上,最常见的副作用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治疗随访1年,6例(10%)因副作用停药,结论:TPM是一种有效广谱抗癫痫药,能与常用抗癫痫药联合治疗,而且能使一些对其它抗癫痫药无效的癫痫患发作完全停止。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针刺疗法与口服卡马西平(CBZ)相结合,和单纯口服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对36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前分组,针刺加口服CBZ组(20例)和口服CBZ组(16例),并给予相应的治疗,10周后行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针刺加口服CBZ组镇痛效果稳定,有效时间显著延长,且可逐渐减少CBZ口服量,该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减少。有效率分别为90.0%(18/20例)及81.3%(13/16例),P〈0.05。结论针刺复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具有疗效稳定、镇痛时间延长、CBZ口服量及不良反应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王奕琪  丁美萍 《浙江医学》2011,33(10):1468-1471
目的比较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及卡马西平(camamazepjne,CBZ)单药治疗成人部分性癫痫的有效性和耐受性。方法将80例部分性癫痫患者(〉16岁)分为OXC组(38例)、CBZ组(42例),分别给予OXC或CBZ单药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临床对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保留率及治疗后3、6、12个月发作完全控制、显效、无效、恶化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XC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237%)明显低于CBZ组(4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后6、12个月OX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OXC单药治疗部分‘性癫痫的有效性与CBZ相当。OX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CBZ,且OXC的不良反应易发生于用药初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5种抗癫痫药(AEDs)单药治疗初诊儿童癫痫患者的2 a单药保留率,为儿童癫痫患者的药物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登记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初诊儿童癫痫患者564例,根据患儿首次选用AEDs名称将患儿分为5组,即卡马西平(CBZ)组、丙戊酸(VPA)组、托吡酯(TPM)组、奥卡西平(OXC)组和拉莫三嗪(LTG)组,通过门诊随访患者的停药时间及停药原因,比较其6、12和24个月的单药保留率。结果6个月单药保留率OXC组患儿为82.98%,LTG组患儿为79.69%,TPM组患儿为68.49%,CBZ组患儿为51.15%,VPA组患儿为46.18%;12个月单药保留率LTG组患儿为76.56%,OXC组患儿为74.47%,TPM组患儿为61.64%,CBZ组患儿为42.75%,VPA组患儿为42.17%;24个月单药保留率LTG组患儿为71.88%,OXC组患儿为61.70%,TPM组患儿为60.27%,CBZ组患儿为41.22%,VPA组患儿为40.56%。6、12、24个月单药保留率LTG组、OXC组、TPM组患儿均明显高于CBZ组和VPA组(P<0.05),但LTG组、OXC组、TPM组患儿之间单药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原因上,因依从性差停药患儿占40.79%,因疗效不佳停药患儿占38.63%,这是导致患儿停药的2个主要原因。结论 LTG、OXC和TPM比较适合作为儿童癫痫治疗的首选药物,导致患儿停药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疗效不佳和依从性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托吡酯(TPM)与左乙拉西坦(LEV)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小儿神经内科住院及门诊确诊的110例癫痫患儿,分为两组,每组55例,分别予TPM、LEV治疗并随访,观察两组1年药物保留率、总有效率及副反应。结果:治疗1年药物保留率TPM组为96.4%、LEV组为94.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总有效率TPM组为71.7%、LEV组为71.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反应TPM组为10例(18.9%),LEV组为9例(17.3%),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M与LEV单药治疗儿童癫痫疗效及安全性等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癫痫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选取该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4例癫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n=32),对照组应用德巴金进行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德巴金和利必通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癫痫病发病类型多、临床表现复杂,临床医师在诊断时应结合患者病史、体格检查、临床症状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免误诊、漏诊。联合应用利必通、德巴金治疗癫痫病具有显著疗效,但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用量及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经临床及脑电图诊断为癫痫的54例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并根据发作类型选药;采用丙戊酸钠(VPA)或卡马西平(CBZ)单药治疗,并监测药物浓度及随访脑电图(EEG)。结果:临床表现为全身性发作37例,局灶性发作17例。37例单用VPA治疗,6个月后发作获完全控制,VPA平均血药浓度89.2mg/L;17例单用CBZ治疗,6个月后获完全控制,CBZ平均血药浓度6.37mg/L。治疗前EEG异常52例,治疗后恢复34例。结论:小儿癫痫的发作形式多种多样,具有反复发作、暂时性的特点。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单药治疗小儿癫痫具有良好的疗效,血药浓度监测对治疗有指导作用,脑电图不能作为判定疗效的唯一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顿服卡马西平治疗夜间发作性癫痫是否安全合理。方法:以目前较普遍接受的卡马西平(CBZ)治疗癫痫的有效血药浓度4-10mg/L为标准,将两组门诊成人癫痫病人共32例在下午7:00晚餐后顿服不同剂量卡马西平,一组顿服CBZ300mg,另一组顿服CBZ200mg,连续顿服10天,分不同时段采集血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监测其血清卡巴西平浓度。并予以有效血药浓度为标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维持夜间最低有效浓度的剂量不宜低于300mg,其维持时间约7h(晚上11:00-次晨早上6:00),而200mg不能维持有效浓度。结论:睡前顿服CBZ300mg治疗夜间发作性癫痫从有效血药浓度上考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卡马西平(CBZ)、丙戊酸钠(VAP)、拉莫三嗪(LTG)对新诊断成人部分发作癫痫患者额叶相关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和随机对照研究,对48例新诊断为部分发作伴或不伴全面发作的癫痫患者进行6项神经心理学测验后,随机给予CBZ、VAP、LTG单药治疗,1月后复查神经心理学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CBZ组B型连线测验错误数增加(P〈0.05),汉罗塔(TowerofHanoi)平均计划时间缩短(P〈0.05);VAP组Stroop读字正确数增加(P〈0.01),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SCT)错误数下降(P〈0.05)、非持续错误数下降(P〈0.01)qLTG组倒背数下降(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有6项神经心理学指标差异有显著性,分别是顺背数(P〈0.05)、词汇总数(P〈0.01)、Stroop读字时间(P〈0.01)、Stroop读字错误数(P〈0.01)、Stroop读色纠正数(P〈0.05)以及汉罗塔平均计划时间(P〈0.01)。结论抗癫痫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所以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也不同;LTG对癫痫患者长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世界上五千多万人患有癫痫病。癫痫是一种慢性疾病,其防治的主要方法是长期服用抗癫痫药控制症状。所以,药物在癫痫病的治疗中是相当重要的。近十年来,开发了许多新抗癫痫药,如:felbamate(FBM)、gabapentin(GBP)、lamotrigine(LTG)、tiagabine(TGB)、topiramate(TPM)和vigabatrin(VGB)等。本文将从药物作用机理方面对新抗癫痫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顿服卡马西平维持夜间有效血药浓度成人适宜剂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顿服卡马西平维持夜间有效血药浓度成人适宜剂量,为治疗夜发作性癫痫提供参考意见。方法:以目前较普遍接受的卡马西平(CBZ)治疗癫痫的有效血药浓度4-10mg/L为标一组服CBZ200mg,连续服用10天,分不同时段采集血液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监测其血清卡马西平浓度,与有效血药浓度比较并进行t检验。结果:维持夜间最低有效血药浓度的剂量不宜低于30mg,其维持时间约7h,200mg不能达到和维持最低有效血药浓度。结论:使用睡前纯服CBZ300mg治疗夜间发作性癫痫从血药浓度上考虑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于1950年合成,结构类似于三环类抗抑郁药丙米嗪,为亚氨基二苯乙烯结构,但无抗抑郁活性,1962年首先在瑞士上市,1974年在美国上市,1979年被批准用于6岁以上儿童,1970年开始用于癫痫的治疗,目前主要用于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精神运动性发作或颞叶发作)、全身强制一阵挛性发作、混合型发作(包括部分性与全身性发作)的治疗。由于需要长期连续服用3~5a,或擅自增加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