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对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H.pylori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20例胃癌组织、18例重度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4例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性胃炎组织中Bcl-2、PCNA蛋白表达情况,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ylori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ylori感染12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从浅表性胃炎到胃癌PCNA指数呈递增趋势,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组中H.pylori阳性组与H.pyloir阴性组的PCNA LI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余各组间H.pylori阳性和H.pylori阴性病例间的PCNA LI差异无显著性.Bcl-2蛋白在异型增生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与慢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H.pylori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ylort阴性组,它们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促使PCNA、Bcl-2蛋白表达增加,H.pylori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黄珏 《医学综述》2012,18(11):1661-166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不同形式的胃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炎症可引起黏膜上皮反复的退化和再生,从正常胃黏膜→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主要起了一个引导作用,现就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3.
刘小玉  冯义朝 《西部医学》2012,24(2):236-238
目的探讨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ylori)感染、核转录因子-κBp65(NF-κBp65)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胃癌(GC)标本80例,非典型增生(Dys)40例,萎缩性胃炎(CAG)30例,肠上皮化生(IM)30例,浅表性胃炎(CSG)30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NF-κBp65蛋白的表达,用亚甲兰染色检测Hpylori。结果 CSG、GC中Hpylori阳性和阴性病例NF-κBp65表达差异无显着性(P>0.05),但在CAG、IM、Dys的Hpylori阳性病例中NF-κBp65表达显著高于Hpylori阴性病例(42.1%vs 7.7%、67.9%vs 18.2%、78.6%vs 25.0%)。结论Hpylori感染诱导NF-κBp65表达发生在胃癌形成的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与胃癌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庆宪  严格  陈忆诺 《上海医学》2002,25(9):572-574
目的 研究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伴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患者 ,其Hp毒力因子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A的表达。方法 常规胃镜检查和活检取得的胃黏膜标本做组织病理检查 ,根据所得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残胃、胃溃疡、完全型 /不完全型、大肠 /小肠化生为癌前状态组 (82例 ) ,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为癌前病变组 (2 5例 ) ,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伴Hp感染患者为对照组 (3 0例 )。用蛋白印迹法 (WesternBlot)测定Hp的CagA、VacA因子。结果 癌前状态组和癌前病变组中 ,CagA、VacA因子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CagA、VacA因子与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血清胃蛋白酶原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serum pepsinogen,sPG)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关系。[方法]73例经胃镜及病理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37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6例,对其中49例H.pylori阳性患者均给予丽珠胃三联片剂治疗,治疗前后测血清胃蛋白酶原。[结果]在H.pylori感染病例中,萎缩性胃炎组与浅表性胃炎组PGⅠ值相似,而PGⅡ值萎缩性胃炎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者高于H.pylori阴性者,PGR(PGⅠ/PGⅡ)萎缩性胃炎明显低于浅表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者明显低于H.pylori阴性者。经抗H.pylori治疗,87.75%的患者H.pylori被根除,H.pylori已根除的萎缩性胃炎组PGⅠ值上升,PGⅡ值下降,PGR(PGⅠ/PGⅡ)上升,H.pylori未根除的萎缩性胃炎组PGⅠ值,PGⅡ值,PGR(PGⅠ/PGⅡ)无改变,H.pylori已根除的浅表性胃炎组,PGR(PGⅠ/PGⅡ)上升。[结论]H.pylori感染与sPG水平密切相关。血清PGⅠ、PGⅡ及PGR(PGⅠ/PGⅡ)对H.pylori相关萎缩性胃炎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应用价值。血清PGR(PGⅠ/PGⅡ)可作为H.pylori根除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胃癌组织 Hpcag A基因感染状况 ,探讨Hpcag A基因与胃癌的关系 .方法 采用 Warthin- Starry银染和原位 PCR方法 ,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 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4 0例和胃癌 (CG) 35例的胃粘膜 Hp及cag A基因感染状况 .观察非癌患者胃粘膜炎症反应程度 .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癌组织、癌旁胃粘膜组织 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6 2 % ,0 %和 5 4 % ;cag A基因检出率分别为 2 0 % ,5 0 % ,2 9%和 4 6 % ,萎缩性胃炎、癌旁组 cag A基因检出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组 (P<0 .0 1) .非癌患者胃粘膜单个核细胞、分叶核细胞浸润程度 cag A+组较 cag A-组、Hp+组较 Hp-组显著增多 (P<0 .0 1) ,且 cag A+组还较 Hp+组明显增多 (P<0 .0 5 ) .结论 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 cag A菌株感染率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 . cag A菌株引起更严重的炎症反应 .说明 Hpcag A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胃癌关糸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在胃内分布范围的关系。方法1989—1990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35~64岁人群中的3400人进行横断面研究。在全部受检者的胃体、胃角和胃窦等部位取7块黏膜组织标本进行病理诊断。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中H.pylori抗体,分析H.pylori感染与CAG病变在胃内分布和弥漫程度的关系。结果在1428例CAG患者中,H.pylori血清抗体阳性801人(56.1%),其中CAG病变在胃内呈弥漫分布(胃体、胃角和胃窦三部位均受累及)的比例为52.2%(745/1428),明显高于未感染人群(36.2%,714/1972,P<0.0001)。调整性别、年龄后,以CAG局限性分布(累及胃体、胃角和胃窦中的任一部位)为参照,H.pylori感染阳性人群发生弥漫性CAG的相对危险度为3.2(95%CI:2.4~4.4)。结论在山东临朐县胃癌高发人群中CAG病变多呈弥漫性分布,其比例在H.pylori感染人群中显著高于未感染人群。提示H.pylori感染在CAG由局限性分布发展成弥漫性分布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长玉  高歌  董英 《吉林医学》2001,22(6):328-329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 ,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抑癌基因 p16和关键性凋亡调节基因Bcl- 2蛋白的表达 ,探讨Hp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 86例Bcl- 2、p16蛋白表达情况 ,其中 2 0例胃癌组织、18例异型增生、12例肠上皮化生、2 4例萎缩性胃炎、12例浅表性胃炎 ,用快速尿素酶法和HE染色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癌组Hp感染 12例 (12 / 2 0 ,6 0 % )。Bcl-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Hp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中Bcl- 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 (P <0 0 5 )。p16在慢性胃炎中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胃癌、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P <0 0 5 )。Hp阳性萎缩性胃炎组织的p16阳性表达率低于Hp阴性组 (P <0 0 5 )。结论 :在胃癌发生的早期即存在p16基因表达低下 ,Bcl- 2蛋白表达增加 ,Hp可能作为促癌剂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发生进程的10年队列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Ma JL  Zhang L  Pan KF  Liu WD  Feng GS  You WC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9):2758-276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癌发生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胃癌高发区山东省临朐县选择14个自然村,对35-64岁的自然人群进行胃镜普查和血清学检验:取胃黏膜活检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p抗体。随访5年和10年后,分别再对该人群进行胃镜复查。随访期间对观察对象中无论是自然发生还是胃镜复查发现的胃癌病例均进行登记。结果 经10年随访,共获得符合研究条件的观察对象2469名。随访期间有58例发生胃癌,其中1603名Hp感染阳性者中发生44例(2.74%),866名Hp感染阴性者中发生14例(1.62%)。Hp感染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性显著高于Hp感染阴性者[比值比(OR)=1.871,95%可信区间(CI):1.012—3.459]。基线正常或浅表性胃炎(SG)组Hp感染阳性者与阴性者向胃癌癌前病变转化和继续发展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基线萎缩性胃炎(CAG)组Hp感染阳性者胃癌癌前病变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阴性者(P〈0.01);且该组Hp感染阳性者的胃癌发生率(7/615)也明显高于Hp感染阴性者(0/470,P=0.019)。经10年随访,虽然基线肠上皮化生(IM)组和异型增生(DYS)组Hp感染阳性者的胃黏膜病变重于阴性者(分别为P〈0.05,P〈0.01),但这两组Hp感染阳性者与阴性者的胃癌发生率非常接近:IM组为17/573和7/224(P=0.907);DYS组为19/368和7/122(P=0.806)。结论 在胃癌的形成过程中,HP是萎缩性胃炎向更高级癌前病变转化和继续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而且在整个胃癌癌前病变的发展过程中均具有促进作用。HP可能不直接引起胃癌,它与其他致癌因素共同作用促进胃癌的发生。HP对正常或仅为浅表性胃炎的胃黏膜可能没有重要的影响,尚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CD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胃疾病组织CDX2蛋白的表达及其在胃癌发生、分化中的作用,并且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CDX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0例胃黏膜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CDX2蛋白表达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组织高于浅表性胃炎(P=0.000),肠型胃癌高于弥漫型胃癌(P=0.000);CDX2蛋白表达阴阳性两组在不同胃疾病及不同分化的胃癌中H.pylori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DX2与胃癌的发生及肠型分化相关,CDX2蛋白的表达可能与H.pylori的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癌旁组织发生萎缩性改变时HP感染阳性率和Ki-67增殖的相关性。方法31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石蜡包埋组织,进行切片、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等。结果31例胃癌癌旁组织发生萎缩性改变的组织中,有14例HP阳性,有17例HP阴性;9例Ki-67阳性表达,有16例HP阳性表达,且9例Ki-67阳性表达者HP也为阳性。结论H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HP感染可促进胃上皮细胞的增殖;Ki-67是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指标;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与Ki-67表达是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NA直接修复蛋白MGMT表达缺失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胃癌、34例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标本MGMT表达.[结果]MGMT表达率在慢性浅表性胃炎黏膜(CS)、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CA)和胃癌(GC)组分别为48.0%(12/25)、33.3%(3/9)和19.7%(13/66)(CS v.s.CA,P=0.697;CA v.s.GC,P=0.392;CS v.s.GC,P=0.007).胃癌组,MGMT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胃癌分化程度及HP感染间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胃炎组,HP感染与MGMT表达显著正相关(r=0.408,P=0.017).[结论]MGMT表达缺失引起的胃黏膜细胞DNA损伤修复障碍可能是胃癌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范妤  李涛  宋强 《甘肃医药》2012,(9):655-65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c-myc、P53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胃镜活检标本130例(胃癌32例,癌前病变8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8例),快速尿素酶试验和Warthin-Starry染色检测Hp,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c-myc、p53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p53和c-myc的阳性表达率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Hp感染(+)组p53、c-myc基因蛋白率高于Hp感染(-)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Hp感染促进了胃黏膜癌基因c-myc的异常表达和抑癌基因p53的突变,从而诱导胃粘膜癌变。  相似文献   

14.
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78例疣状胃炎病理资料,并与同期8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疣状胃炎中HP阳性率为82%,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45.1%)和慢性萎缩性胃炎(56.4%)(P〈0.01)。成熟型疣状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2.7%和14.1%,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熟型疣状胃炎具有高度癌变的可能,是一种胃癌癌前疾病,应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5.
Hp感染及COX-2的表达与胃癌及癌前病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的胃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环氧化酶2(COX 2)的表达及Hp与COX 2协同作用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62例COX 2表达情况,选择20例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其中包括18例异型增生及12例肠上皮化生)、12例浅表性胃炎,用快速尿素酶法和HE 染色检测Hp 感染情况。结果:胃癌组Hp 感染12例(12/20,60%)。COX 2在异型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胃癌、肠上皮化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组织及胃癌中COX 2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 。结论:Hp菌株感染可上调胃癌组织中COX 2的表达, Hp感染和COX 2过度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作为公认的癌前疾病, 由于其症状不典型, 早期诊断率较低.大量研究表明, 通过血清胃功能指标测定, 包括蛋白酶原 (pepsinogen, PG) 和胃泌素17 (gastrin 17, G17) 水平的变化可反应胃粘膜功能及形态学状态, 而幽门螺杆菌 (H.pylori) 在粘膜萎缩及肠化过程中又起到促进作用, 间接影响上述指标的变化.就血清胃功能检测对萎缩性胃炎诊断及胃癌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陕西省安塞县居民胃癌前疾病的相关因素,为胃癌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5月至6月间通过胃镜联合胃黏膜活检的方法筛查出胃癌前疾病患者415例,在同一地区随机选择802名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和健康人群作对照。取得知情同意后,对所有研究对象展开统一的问卷调查。采用成组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各影响因素的OR值和95%CI。结果年龄大于40岁(OR=4.617,95%CI:1.516~14.061)、进餐时间不规律(OR=7.133,95%CI:1.290~39.446)、进食腌制食物(OR=25.540,95%CI:1.439~453.217)、常有紧张感或易激动(OR=3.753,95%CI:1.464~9.621)、睡眠质量差(OR=18.402,95%CI:2.444~138.569)和Hp感染(OR=12.145,95%CI:1.904~77.464)等因素会增加胃癌前疾病的患病风险,而经常进食新鲜果蔬(OR=0.012,95%CI:0.000~0.435)、有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OR=0.049,95%CI:0.011~0.221)则能降低患病风险。结论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精神心理状况及Hp感染可能是影响安塞县居民胃癌前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适当干预,有助于降低胃癌前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胃液癌胚抗原(CEA)和甲胎蛋白(AFP),研究二者和癌前疾病的关系。实践结果表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间无显著差异,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无显著差异,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胃炎有显著差异,表明溃疡病与萎缩性胃炎既和胃良性病有一定联系,又有一定差异,具有癌变的可能,只是接近癌肿的程度不同,胃十二指肠溃疡更接近于胃良性病,萎缩性胃炎更接近于胃癌。本文支持胃溃疡及萎缩性胃炎为癌前疾病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Guo F  Hu F  Jia B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488-489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胃粘膜癌前病变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的情况,了解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10例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的病人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胃粘膜细胞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结果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c-met原癌基因蛋白的表达率分别为22.2%、44.1%、67.5%、61.9%。过量表达率分别为5.5%、26.4%、37.8%、38.1%。Hp感染者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率明显较未感染者高,分别为63%及32%。在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表达率分别为68.9%及30.5%(P<0.05)。结论随着病变的进展,c-met原癌基因的表达随之增加,Hp感染对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的多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及胃部病变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方法:将1994~1996年经病理确诊的胃癌及胃部病变病例分为多个病例组及对照组,利用1987年山东胃癌高发区组织库,作为Hp暴露史测量的资料。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及文化程度3个外部变量后,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炎症活动程度与Hp感染间OR分别为2.072、2.980、2.086,有统计学关联,且差异有显著性。相关分析表明胃病严重程度与Hp感染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217)。结论:Hp感染与胃窦慢性浅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炎症活动程度存在部分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