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早期,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 随机收集66例(66眼)高度近视,观察其手术前后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结果 术后1个月,暗环境下低频段(3 c/d)、中频段(6、12 c/d)和高频段(18 c/d)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下降.术后6个月,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但中和高频段对比敏感度尚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和术后1、3与6个月有眩光时对比敏感度均较无眩光时对比敏感度低.结论 高度近视LASIK术后暗环境下对比敏感度下降,术后6个月仅低频段对比敏感度恢复至术前水平.眩光对对比敏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患者静态近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 使用功能性视力对比敏感度101测试表,对47例(93只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6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术后1个月和6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12.0和18.0c/d的静态近对比敏感度低于术前,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术后6个月趋于恢复。术后1个月术前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出现眩光和光晕现象者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下降率分别大于屈光度数<-6.00D者和术后无眩光和光晕现象者(P<0.05)。结论 对比敏感度检查可敏感,全面地反映患者和视功能状态,利于临床对视觉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弥被临床仅依据视力评价LASIK疗效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低度、中度、高度近视眼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的变化研究,完善对不同程度近视的术后视功能的评价。方法共85例(170只眼)。按等效球镜计算后分三组:低度(<3.00D)28例(56只眼);中度(≥3.00D~<6.00D)30例(60只眼);高度(≥6.00D)27例(54只眼)。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除常规检查外,用美国Stereooptical对比敏感度测试卡(F.A.C.T)检查对比敏感度视力,并分组内与组间比较三组患者对比敏感度视力变化的规律。结果1.术前各组间:三组在术前各频率段无明显差别。2.在各组内的结果:(1)在术后一周:三组的各频率段都有明显的下降,且以6,12cpd下降幅度最明显。(2)在术后1个月:低度组,在各频率段恢复到术前水平;而中、高度组在12,18cpd仍低于术前水平。(3)在术后3个月:低、中度组在各频率段均恢复到术前水平;高度组除12,18cpd都已达术前水平。3.在各组间的结果:(1)在术后1周:低、高度组在6,12,18cpd频率段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在三频率段下降更显著。(2)在术后1个月:低、中度组在恢复程度上12,18c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高度组在12,18cpd频率段恢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者较慢。(3)术后3个月:低、高度组在12,18cpd频率段恢复程度仍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者较慢。结论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对比敏感度均有下降后回升,其变化特点与术前屈光状态有关。对比敏感度视力检查结合常规检查能更全面、客观地评价近视患者LASIK术后视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近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方法对接受LASIK矫治近视的58例(112眼),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检查空间频率为1.5、3.0、6.0、12.0及18.0周/度(cycle/degree,c/d)的对比敏感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ASIK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接近术前矫正视力。术后1个月术眼空间频率为6.0、12.0及18.0c/d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度近视组(38眼)术后3个月趋于恢复。超高度近视组(34眼)术后3个月在低空间频率上(1.5及3.Oc/d)的近对比敏感度可恢复至术前水平,但在其它空间频率上(6.0、12.0及18.0c/d)的近方对比敏感度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仍不能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LASIK术后对比敏感度会出现暂时下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恢复。超高度近视病例术后对比敏感度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将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后的飞行员与正视眼和戴镜飞行员的对比敏感度( CS)进行比较,为手术后的体检鉴定标准提供依据。
方法:选择正视眼飞行员13例26眼、中低度近视飞行员12例24眼、LASIK术后6 mo以上飞行员10例20眼,分别进行明视、暗视、暗视+眩光3种环境下4种空间频率(3,6,12,18 cpd )的对比敏感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明视下除在低频(3 cpd )下,三组CS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中高频下对照组均高于戴镜组和手术组(P<0.05),戴镜组与手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低频(3cpd)下,三组 CS 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中高频率下对照组和手术组CS值高于戴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S值高于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眩光环境下各个空间频率时对照组明显高于戴镜组和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组高于手术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飞行员的对比敏感度较正视眼有所降低,在暗视+眩光环境下更为明显,需建立更为完善的术后鉴定和放飞标准。 相似文献
方法:选择正视眼飞行员13例26眼、中低度近视飞行员12例24眼、LASIK术后6 mo以上飞行员10例20眼,分别进行明视、暗视、暗视+眩光3种环境下4种空间频率(3,6,12,18 cpd )的对比敏感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明视下除在低频(3 cpd )下,三组CS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中高频下对照组均高于戴镜组和手术组(P<0.05),戴镜组与手术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低频(3cpd)下,三组 CS 无统计学差异( P>0.05),中高频率下对照组和手术组CS值高于戴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S值高于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暗视+眩光环境下各个空间频率时对照组明显高于戴镜组和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组高于手术组,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准分子原位角膜磨镶术后飞行员的对比敏感度较正视眼有所降低,在暗视+眩光环境下更为明显,需建立更为完善的术后鉴定和放飞标准。 相似文献
6.
近视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前后明环境下对比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试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明环境下的对比敏感度,评估其视觉质量变化。方法随机选取来我中心就诊的低中度、高度近视患者各38例(最佳矫正视力均达20/20)。由同一术者以博士伦217z系统对两组患者行常规标准LASIK手术。在明环境下.以CGT-1000分别对术前与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进行检查。应用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明环境下,术前及术后第1个月和第3个月,在有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均低于低中度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在无眩光情况下,高度近视组对比敏感度在2.5、1.6、1.0、0.7deg这几个高频空间点上较低中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个月、第3个月时均出现对比敏感度下降,其中高度近视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对比敏感度在术后第3个月时较术后第1个月时有所恢复。各组在各时段有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均低于无眩光情况下对比敏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明环境下,LASIK手术前后低中度近视患者对比敏感度均优于高度近视组: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有所降低,高度近视组下降更为明显:对比敏感度随着时间推移有恢复趋势。 相似文献
7.
波阵面引导与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对比敏感度和主观感觉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波阵面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传统LASIK给患者带来的主观方面的疗效差别。方法98例患者(98只眼)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1人(51只眼),对照组47人(47只眼),分别接受波阵面引导的LASIK和传统LASIK,观察手术前后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敏感度和主观评估以及像差的变化。结果术后在光晕、夜晚视力、眩光和夜驾不适较术前变化的评估上,试验组不同程度地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对比敏感度在各频段有差别,但以暗视下中、低频段较明显;手术后像差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对主观评估和对比敏感度的影响集中在夜视下和暗视下低、中频段,其中离焦和球差的影响最为明显,垂直彗差对主观评估和对比敏感度的影响与离焦和球差的影响方向相反。结论在术后对比敏感度和主观评估上,波阵面引导的LASIK优于传统LASIK组,这种优势主要与前者大幅度地降低了术后离焦和球差有关,垂直彗差可部分中和它们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患者视野的影响。方法对实施LASIK的近视患者46例(92只眼)术前、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用Humphrey视野计30-2SITA快速阈值检测程序行视野检查。统计学分析采用配伍组设计的两因素方差分析,分析各时间点视野指数。结果视野检查中术后各时间点平均缺损(MD)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M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力与MD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MD与术后各次检测视力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模式标准差(PSD)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与术前视力呈显著相关性(P〈0.05),但术后各次检测视力与PSD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手术前后MD和PSD平均差值与术前屈光度、切削厚度、激光脉冲数、激光切削时间、负压吸引时间做Person相关分析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LASIK前后视野连续观测无显著变化,说明LASIK对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还不足以导致临床上显著的形态和视功能改变,对视网膜正常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早期眩光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方法采用Mesotest Ⅱb对比敏感度仪,检测72例行LASIK患者术后3个月的对比敏感度,并比较有和无眩光两种情况对暗视下对比敏感度的影响。结果无眩光时,未通过各测试等级的患者数较术前增加,但仅第4级(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眩光时,各测试等级未通过患者数较术前明显增加,第6级(1:5)、第7级(1:2.7)、第8级(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暗视下有眩光时,对比度降低2个等级以上的患者数明显多于无眩光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ASIK术后早期有眩光时暗视下对比敏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随访LASIK后1月病人共137例(196眼),术后3月48例(70眼)。采用随机扫描式消融角膜基质。术后用0.3%氟嗪酸,0.1%FML滴眼10天。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地形图。结果:术后1月角膜表面规则系数、角膜表面非对称系数明显大于术前,术后3月无明显改善。术后1月切削形态中平滑型占89.8%,其他形态占10.2%。切削形态随时间延长逐步变规则。术后切削中心平均偏心0.67±0.48mm(0~2.24mm),偏心距离在1mm以内对最佳矫正视力影响不大,偏心方向以鼻侧居多。结论:LASIK手术由于保持了角膜上皮层及前弹力层,术后角膜及切削形态较规则,但仍然存在偏心切削的问题。角膜地形图为临床评估LASIK效果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Epi-LASIK)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re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方法 随访2年,行Epi-LASIK的48例(90眼)为Epi-LASIK组;随访2年,行LASIK的44例(88眼)为LASIK组;回顾性分析了两组在术后1周、1、3、6个月,1、2年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雾状混浊(haze)情况.结果 术后1、3、6个月,1、2年Epi-LASIK组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为77眼(85.56%)、76眼(84.44%)、78眼(86.67%)、78眼(86.62%)、78眼(86.62%),LASlK组为61眼(72.62%)、60眼(71.43%)、62眼(73.81%)、62眼(73.81%)、62眼(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1、2年屈光度在预计值±1.00 D以内的眼数,Epi-LASIK组为82眼(91.11%)、83眼(92.22%)、83眼(92.22%)、83眼(92.22%);LASIK组为60眼(71.42%)、58眼(69.04%)、64眼(76.19%)、64眼(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IK组无haze发生,Epi.LASIK组术后3个月haze达高峰,术后1年及2年均为0.5级,6眼(6.66%).结论 随访期间,Epi-LASIK组在视力和屈光度预计值方面优于LASIK,Epi-LASIK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2.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超高度近视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超高度(等效球镜度数>-10.00 D)近视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99例(173只眼)超高度近视行LASIK矫正,术前屈光度数-10.00~-23.50 D,平均(-13.7±3.6)D(等效球镜),其中-15.00 D以上41只眼.常规行裂隙灯显微镜、三面镜眼底检查、OrbscanⅡ眼前段分析系统、眼压、A超、角膜测厚、电脑验光、散瞳检影、主观验光等检查.术后随访18个月以上.结果术后18个月时裸眼视力≥0.5者148只眼(85.6%),最佳矫正视力高于或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47只眼(84.4%),未见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低于2行以上的眼;屈光度数稳定在±1.00 D以下者109只眼(63.0%),术前屈光度数在-14.75 D以下和-15.00 D以上达到±1.00 D内者的百分数分别为73.5%(97只眼/132只眼)和29.3%(12只眼/41只眼).术后角膜后表面前移,术后3个月时后表面顶点距理想球面的距离为(0.069±0.031)mm,18个月为(0.065±0.025)mm,均大于术前的(0.029±0.010)mm;角膜微皱褶2只眼,诉暗视力下降眩光6例(10只眼).结论 LASIK矫正超高度近视有效安全,同时在选择手术适应证方面应谨慎从之.对于屈光度数太高而角膜厚度偏薄者行LASIK应慎重,可考虑其他方法矫正如晶状体屈光手术或联合手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816-818)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近视眼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keratomileusis, LASIK)后5年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等的变化情况,并分析LASIK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接受L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52例(104只眼),检查患者术后5年的视力、屈光状态、中央角膜厚度及角膜曲率,并与术前及术后早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5年均未发生继发性角膜扩张或医源性圆锥角膜;最佳矫正视力均无下降;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0.043±0.502)D,其中94眼为0~0.50 D,占90.38%.术后各阶段视力较稳定,等效球镜度数3个月时渐趋稳定.术后1年与术后5年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自与术后预计角膜厚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较术后预计角膜厚度厚;术后1~5年角膜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治疗近视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稳定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矢量法分析LASEK和LASIK矫正高度散光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Thibos矢量法比较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正高度散光(≥-2.75D)的疗效。方法LASEK59例(59眼),LASIK37例(37眼)。分析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S球镜,C柱镜,M等效球镜)和模糊指数B的差别。结果除LASIK组BCVA外,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UCVA、BCVA、S、M、C、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间S、C、M、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CVA较术前无一例发生下降2行。结论LASEK和LASIK手术方式均安全、手术效果可靠,是治疗高度散光的有效方法。Thibos矢量分析能够全面地描述眼屈光异常和屈光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LASIK术后随访≥5年资料完整者68例(125眼),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度分为低中度近视组76眼,等效球镜度-0.75~-6.00(-3.79±1.41)D;高度近视组49眼,等效球镜度-6.12~-13.25(-8.13±1.35)D。术后1个月、6个月、1年、5年检查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角膜地形图和眼底情况,最后一次复查填写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对数据进行χ2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低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术后5年裸眼视力≥0.5的比例分别为100%和96%;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在±1.00 D范围的比例分别为93%和84%;术后最后一次复查最佳矫正视力没有变化或增加的占82%眼(103/125);术后5年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2±0.65)D和(-0.33±0.80)D,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眼术中发生部分游离瓣,1眼术后发生上皮植入,8眼进行了增效手术;两组术后1~5年间均没有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患者的满意程度较高。结论 LASIK手术治疗近视术后5年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手术并发症少,术后5年屈光度稳定,远期没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叶黄素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IASIK)后视疲劳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 选取70例LASIK术后患者,采用隧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除术后常规用药外,治疗组加用叶黄索口服、观察患者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调节滞后、调节灵敏度、正E负相对节以及对比敏感度,并对患者视疲劳情况进行评分.采用卡方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患者视疲劳评分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77、2.17、9.09,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调节幅度和调节滞后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2.57、P<0.05),调节灵敏度和正负相对调节在各随访时间点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眩光和无眩光环境下,在1.7、2.6、6.6 c/d的空间频率,治疗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眩光环境t=3.68、2.84、2.45,无眩光环境t=2.15、2.60、3.09,P<0.05).术后3个月,眩光环境下,在1.0、2.6、4.2、10.4 c/d的空间频率,治疗组的对比敏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t=3.47、5.64、4.56、4.10,P<0.05);无眩光状态下,治疗组在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均高于对照组(t=2.16、2.31、3.51、5.56、5.00、4.62,P<0.05) 结论 叶黄索能够有效缓解LASIK术后视疲劳症状,改善对比敏感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