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采用螺旋CT分析双颌手术对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男4例,女8例)行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术的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收集患者术前1周(T0)、术后3天(T1)、术后6~12个月(T2)的螺旋CT数据,测量T0、T1、T2上气道各平面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上气道各段长度、容积等指标,分析患者T0、T1、T2的上气道三维变化.结果:鼻咽前界平面垂直径、鼻咽段、舌咽段气道长度及上气道总长度在术后3 d及术后6~12个月显著减小,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减小(3.42±3.68)mm、(3.42±3.68)mm、(2.83±3.89)mm、(6.02±8.23)mm.鼻咽前界平面截面积、鼻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腭咽下界平面横径、腭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时显著减小,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舌咽上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下界平面矢状径及截面积、舌咽段气道容积在术后3 d无显著变化,在术后6~12个月显著增大,术后6~12个月较术前分别增大(3.90±3.83)mm、(25.16±68.21)mm2、(3.26±3.74)mm、(34.55±89.41)mm2、(1091.63±1382.39)mm3.术后6~12个月舌咽段气道容积的变化量与B点的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结论:双颌手术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会造成舌咽段气道增大,增大量与下颌骨矢状向移动距离呈正相关;腭咽段气道在术后出现暂时性缩窄,但在术后6~12个月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鼻咽段气道、喉咽段气道及上气道总容积无显著改变.  相似文献   

2.
OSAHS患者上气道磁共振影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清醒状态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与正常健康人在磁共振(MRI)上的上气道参数差异和阻塞平面情况。方法:OSAHS患者和正常健康人各20例,进行MRI检查和测量。结果:①.OSAHS组RP区,RG区气道截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②.OSAHS组RP区、RG区、EPG区气道前后径/左右径(AP/LR)比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③.OSAHS组RP区、RG区、EPG区咽侧壁厚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RG区,EPG区咽后壁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④.OSAHS组软腭长度、厚度和截面积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⑤.95%的OSAHS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即可见上气道阻塞平面。70%的OSAHS患者为多平面阻塞,阻塞多发生于软腭后区。结论:OSAHS患者上气道参数与正常健康人有显著性差异。软腭后区是OSAHS患者上气道最狭窄的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不同手术方法对上气道结构的影响,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提供有关依据.方法 12例经夜间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确诊的OSAHS患者全部行悬雍垂腭咽成型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UPPP),其中7例行UPPP 颏前徙术 舌骨悬吊术,1例行UPPP 舌骨悬吊术,1例行UPPP 舌根组织部分切除前移悬吊术,手术前后对患者行头影测量分析评估.结果 UPPP可以扩大腭咽气道,颏前徙术及舌骨悬吊术有助于扩大舌咽气道及下咽气道.结论术前应对OSAHS患者上气道做全面评估,根据上气道的阻塞状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验证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上气道及舌骨位置无影响的假设, 并探讨舌侧矫治器对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 纳入31例骨性Ⅰ类错畸形的成年患者, 分为唇侧矫治器组及舌侧矫治器组。在矫治前和矫治开始约5个月时利用睡眠监测仪获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index,AHI)并拍摄锥形束CT分析上气道体积、最小横截面积及舌骨位置的变化。结果舌侧组治疗前腭咽最小横截面积为(247.00±112.21) mm2, 治疗后为(209.33±93.93) mm2, 缩小(37.67±65.52) mm2 (P=0.026);舌咽最小横截面积治疗前为(252.61±101.17) mm2, 治疗后为(204.56±61.19) mm2, 缩小(48.06±58.07) mm2 (P=0.03);腭咽体积治疗前为(10.74±4.03) cm3, 治疗后为(9.87±3.45) cm3, 缩小(0.87±1.71) cm3 (P=0.046)。结论舌侧矫治器组腭咽段及舌咽段发生缩窄, 但AHI值稳定, 因此舌侧矫治器会影响气道, 但对睡眠呼吸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戴用分体式口腔矫治器前后呼吸功能及上呼吸道形态的变化,探讨口腔矫治器治疗OSAHS的机制.方法 对15例经多导睡眠仪监测确诊为轻、中度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前及戴用矫治器3个月后的上呼吸道行CBCT扫描,运用MIMICS 10.01和AutoCAD2010对上气道各段的矢状径、横径、截面积以及容积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并比较治疗前后OSAHS患者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呼吸紊乱指数(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戴用口腔矫治器治疗后,OSAHS患者上呼吸道腭咽和舌咽区域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和体积均明显增大(P<0.05),而鼻咽区域变化不明显.戴用口腔矫治器后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指数(HI)、呼吸紊乱指数(AHI)明显降低(P<0.05),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提高(P<0.05).结论 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可通过扩大上气道腭咽和舌咽区域,保持上气道气流通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腭垂腭咽成形术(uvulopalatopharyngoplasty, UPPP)术前、术后第3天及1、2、3、6个月时上气道及舌骨位置的变化速率,验证UPPP术后短期上气道重塑的现象。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就诊并接受UPPP术的21例成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平均年龄36.58±3.47岁),术前、术后第3天及1、2、3、6个月时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i"音位片。通过AUTOCAD 2015测量,得到各时间点的上气道不同区域(鼻咽、腭咽、舌咽及喉咽气道)前后径及舌骨位置参数(垂直向与水平向),利用SAS 8.02软件包比较各参数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估UPPP术后短期上气道的重塑现象。结果 UPPP术的创伤主要影响腭咽及舌咽气道,腭咽及舌咽参数缩小(P<0.05),同时UPPP可导致舌骨位置向后下移位(P<0.05)。UPPP术后上气道及舌骨位置参数持续改变,鼻咽气道在术后1~6个月无显著变化(P>0.05),腭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持续增加(P<0.05),舌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1月显著增加(P<0.05)。喉咽气道前后径在术后2~6个月逐步减小(P<0.05),舌骨位置总体向后下下降(P<0.05),但在术后1个月内舌骨位置处于上升状态(P<0.05)。结论 UPPP术后6个月内上气道存在重塑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测量青少年上气道的形态指标变化情况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别,为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手术和术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7例青少年患者,按年龄分组,第1组10~13岁、第2组14~18岁。利用Mimics软件对上气道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鼻咽、腭咽、舌咽体积和长度以及上气道截面积。结果:第1组中女性的鼻咽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横截面积以及男性的腭咽体积、舌咽体积、腭咽长度、横截面积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女性鼻咽体积大于男性。第2组中各测量值与年龄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男性腭咽长度大于女性。结论:在青春发育期的早期阶段,上气道随着年龄增大的变化较明显,而在青春发育的晚期上气道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明显;青春期早期女性鼻咽比男性大、青春晚期的男性的腭咽比女性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外科治疗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小下颌畸形伴OSAHS患者共9例,平均年龄28.6岁(18—39岁),所有患者均经正颌外科和(或)颌骨牵引成骨治疗,手术前、后行多道睡眠监测仪监测及螺旋CT扫描,分别评价手术疗效并比较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标准;手术后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矢状径的增加最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口咽及舌咽,喉咽变化不明显。结论正颌外科及颌骨牵引成骨是使腭咽及舌咽的矢状径增加从而有效治疗小下颌畸伴OSAHS。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替牙期唇腭裂术后患儿上气道结构特征。方法以52例替牙期男性单侧完全性唇腭裂(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UCLP)术后前牙反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2例年龄分布与之相近的替牙期非裂反胎患者作为对照,分别对这些患者的上气道结构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UCLP组患者舌根后气道间隙及会厌谷后气道间隙大小分别为10.44mm±3.23mm及13.82mm±2.82mm,非裂对照组舌根后气道间隙及会厌谷后气道间隙大小分别为13.78rnm±3.47Inrn及15.63mm±2.79rain,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UCLP组及非裂对照组下颌平面角大小分别为39.78°±5.22°及33.41°±4.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而UCLP组患者软腭长、腭咽气道深度及腭咽闭合需值与对照组相比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较非裂反骀患者而言,UCLP患者更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气道及颅面的某些特征;腭裂术后腭咽闭合不全发生的原因不仅仅与软腭长及腭咽气道深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运用颏舌肌前移舌骨悬吊术(GAHM)联合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对手术治疗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值变化的比较,验证联合手术治疗严重OSAHS的上气道改变和舌骨的位置变化,联合手术对阻塞部位的改善情况。方法:20例施行GAHM及UPPP术的OSAHS患者术前及术后摄取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采用NemoCeph NX软件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测量指标为SNA、SNB、SN—MP、PNS—U、V—LPW、PUS、PAS、AH上MP、AH上C3Me、Ah—CC。结果:SNA术前和术后均为81.5°。术后SNB由术前的77.60增加到78.90°。SN—MP术后稍减小,无统计学意义。PNS—U由术前的39.4mm减小到术后的38.2mm,术后下咽通气道间隙V—LPW从15.7mm明显增加到19.6mm。GAHM术后上气道间隙PUS及最小后气道间隙PAS明显增加了1.1mm和3.7mm,达到6.2mm和11.8mm。具有显著性差异。舌骨到下颌平面的距离AH上MP从术前的23.8mm减小为16.7mm,AH⊥C3Me也减小,Ah—cc则从39.6mm增加到43.8mm。表明舌骨向前向上移位。手术前后舌骨测量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头影测量证实GAHM联合UPPP手术治疗OSAHS患者,能扩大上气道间隙,改变舌骨的位置,解除咽部平面的阻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自行改良的Herbst可调式口腔矫治器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10例经夜间多导睡眠监测确诊为轻、中度OSAHS患者,治疗前行PSG检查、ESS嗜睡评分、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经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治疗3个月后,复查PSG,戴用口腔矫治器行上气道三维CT扫描及重建(平静呼吸位+Muller位),并要求患者完成治疗后ESS嗜睡评分、舒适度调查问卷表。对治疗前、后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OSAHS患者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3个月后,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治疗后AHI、AI、MAX均低于治疗前,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高于治疗前(P<0.05)。上气道CT扫描示,平静呼吸位和Muller位软腭后区和舌后区气道体积均较未戴用时增大(P<0.05),软腭后区最小截面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的增大有显著差异(P<0.05)。OSAHS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上气道顺应性显著降低(P<0.05)。结论:戴用改良Herbst口腔矫治器对轻、中度OSAHS患者主客观症状有明显改善,应用三维CT结合Muller试验,有助于OSAHS患者上气道评估以及治疗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s,CBCT)研究不同垂直骨面型和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上气道的差异.方法 采集66例青少年患者的术前CBCT影像,平均年龄(12.74±1.75)岁.根据中国人正常(牙合)Steiner分析法按ANB角、SN-MP角分成Ⅰ类、Ⅱ类、Ⅲ类和高角、均角、低角组.用InvivoDental 5.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的体积、最小横截面面积和长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面型青少年正畸患者气道的差异.结果 1.不同矢状骨面型青少年患者中,骨性Ⅰ类、Ⅱ类、Ⅲ类患者气道体积分别为(14.83±13.46) cm3、(8.77±3.54) cm3、(17.23±4.85) cm3,最小横截面面积分别为(160.93±90.43) mm2、(103.81±50.65) mm2、(200.57±66.76) mm2,而气道长度分别为(52.37±5.82) mm、(56.15±7.51) mm、(52.27±5.23)mm,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垂直骨面型的青少年患者气道体积、长度及最小横截面积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青少年患者气道形态与矢状骨面型相关,与垂直骨面型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铸造改良型twinblock矫治器治疗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OSAHS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呼吸功能的改变与头影测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戴用矫治器后下颌在水平向和垂直向的位移平均为6.15mm和4.25mm。上气道平均增加4.88mm(P〈0.01)中气道平均增加4.45mm(P〈0.01),下气道间隙变化无差异性(P〉0.05)。50名患者的呼吸暂停指数(AI)平均下降9.89次/小时(P〈0.01),呼吸紊乱指数(AHI)平均下降19.88次/小时(P〈0.01),最低血氧平均从76.98%上升到89.38%(P〈0.01).结论:铸造改良型twinblock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轻、中度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患者戴用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前后的舌骨位置变化,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OSAHS的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对多导睡眠监测仪及白天嗜睡量表诊断为轻、中度OSAHS的9例男性患者进行治疗,于未戴口腔矫治器和戴用口腔矫治器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CT扫描和图像三维重建,分析戴用矫治器前后上气道总容积和舌骨水平位置的变化,并对与舌骨位置 变化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戴用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后,舌骨在水平方向前移(5.90±2.27)mm,在垂直 方向上移(3.31±1.82)mm,上气道总体积增大了(32.36±14.58)%。ΔH-C3hor、ΔH-C3ver均与Δvolume%正相关(r=0.77, P<0.05;r=0.79,P<0.05),与FH-MP负相关(r=-0.83,P<0.05;r=-0.76,P<0.05)。结论 双侧拉杆式口腔矫治器使 OSAHS患者的舌骨向前上方移位。下颌平面角较小的患者舌骨向前移位较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中重度OSAHS的疗效。方法选取20例中重度OSAHS患者,男19例,女1例,平均年龄54±12岁,采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观察时间半年,分别做治疗前后上气道测量、多导睡眠监测及Epworth评估。对治疗前后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后头颅侧位片显示H-MP由19.2±5.17mm降为15.25±6.20mm,P<0.05,H-C3由39.40±4.18mm增加为41.80±4.30mm,P<0.05;UPW-PNS、SPP-SPPW、Mc1-Mc2、U-MPW及PAS均增加,P<0.05;多导睡眠监测显示呼吸暂停指数(AI)、低通气、呼吸紊乱指数(AHI)、呼吸性醒觉指数(RAI)、呼吸暂停平均时间MAT及呼吸暂停最长时间LAT;都降低,P<0.05;血氧饱和度及睡眠效率显著增加,P<0.05;Epworth测量表示治疗前平均16±5分。治疗后7±4分,P<0.05。结论下颌前移矫治器能够有效治疗中重度OSAHS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正畸患者的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是否产生变化。方法挑选30例正畸治疗六个月以上患者为实验组,30例未带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牙周临床指标(包括菌斑指数、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结果菌斑指数实验组为1.60±0.58,对照组为1.09±0.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探诊深度实验组为(2.72±0.64)mm,对照组为(2.13±0.18)mm,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龈沟出血指数实验组为1.4±0.47,对照组为1.32±0.5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构成比,实验组0.45%±0.07%和对照组0.05%±0.01%比较,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畸患者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总细菌中的含量增加,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可监测其变化,提示正畸期间保持牙周清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Twin-block功能矫治器(Twin—block functional appliance,TBA)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改良TBA治疗25例伴有下颁骨发育不足的儿童OSAHS患者,对比分析患儿治疗前后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及颅颌面部的硬软组织变化,并通过锥形束CT三维重建分析上气道的改变。结果改良TBA治疗后,患者SNB角、Z角及软组织面角增加,ANB角及H角减小(P〈0.05);患者口咽气道总体积、气道最小截面积、最小截面矢状径、最小截面横径及最小截面矢状径/横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患者睡眠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增加(t=-16.055,P〈0.05),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降低(t=20.358,P〈0.01)。结论改良TBA不仅有利于患者后期错猞畸形的矫治,还从病因上对儿童OSAHS进行早期阻断性治疗,达到双重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服东方人微凸面型的限制,尽可能前移上、下颌骨,以达到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手术治疗的良好效果。方法:重度OSAHS患者16例(其中男15例,女1例),平均年龄(36.81±10.4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35±3.67)kg/m2,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and hypopnea index,AHI)为(61.59±15.78)次/h ,LSAT为(72.13±9.63)%。手术前、后对患者进行PSG监测和头影测量分析。采用定量UPPP(QUPPP)-双侧下颌骨矢状劈开(BSSRO)-上颌骨Le Fort I型手术次序进行手术。颏前移成形术根据面下1/3的形态决定是否施行,颏前移于手术最后完成。术后定期摄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复查PSG。随访患者,平均随访(20.88±3.27)个月。采用SAS 8.02软件包进行手术前、后资料的配对t检验,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以AHI<20次/h和降低≥50%为评判标准,手术治疗成功率为93.75%。本组患者上颌前移(6.91±1.68) mm,上抬(4.13±0.85) mm;下颌前移(11.03±1.32) mm;施行颏前移术9例,颏前移(9.67±2.00) mm。所有患者OSAHS主观症状均消失或减轻,术前AHI为(61.59±15.78)次/h,术后为(10.04±7.33)次/h(P<0.0001)。术前LSAT为(72.13%±9.63)%,术后LSAT为(87.31±4.30)%(P<0.0001)。术前SNA为(81.32±4.03)°,术后为(87.18±3.70)°(P=0.0002);术前SNB为(72.56±3.99)°,术后为(80.08±3.40)°(P<0.0001);术前MP-H为(26.25±3.49) mm,术后为(21.61±4.04) mm(P=0.0016)。术前PASmin为(5.94±1.02) mm,术后为(9.11±2.17) mm(P<0.0001),患者均无明显语音障碍和吞咽障碍,无明显颌面畸形,咬合关系良好。结论:双颌逆时针前旋术治疗重度OSAHS患者的效果良好、稳定,在相同颌骨水平前移幅度下能更好地减少上颌骨前突程度,避免造成上颌骨前突畸形,同时尽可能绷紧颏部,显著提高了舌骨上肌群的张力,起到舌骨悬吊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