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研究分析病理性近视患者黄斑区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122例(238只眼)病理性近视患者行黄斑区OCT检查.患者屈光度数为-6.00~-32.00 D.结果 OCT检查黄斑区正常者11只眼(4.6%),黄斑区神经上皮层、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光带反射不均匀及萎缩变薄者211只眼(88.7%);黄斑裂孔31只眼(13.0%),其中合并视网膜脱离者12只眼;无裂孔视网膜浅脱离11只眼(4.6%);黄斑部视网膜劈裂32只眼(13.4%),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28只眼(11.8%),黄斑前膜26只眼(10.9%),其中合并黄斑囊样水肿19只眼;Fuchs斑12只眼(5.0%),黄斑区色素沉着14只眼(5.9%),黄斑出血8只眼(3.4%).结论 OCT在观察病理性近视黄斑部病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黄斑区病变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临床明确诊断的葡萄膜炎患者51例78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6.75±13.22)岁;病程1~24个月.前葡萄膜炎16例21只眼;小柳-原田综合症12例23只眼;Beh(c)et病6例10只眼;交感性眼炎5例5只眼;其他后葡萄膜炎12例19只跟.患眼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频域OCT检查,典型图像存盘分析.根据检查结果将黄斑区病变分为黄斑水肿、黄斑前膜形成、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萎缩、黄斑板层裂孔、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结果 78只眼中,黄斑区水肿48只眼,占患眼的61.5%.其中,黄斑囊样水肿33只眼;黄斑弥漫性水肿15只眼.黄斑前膜22只眼,占患眼的28.2%.脉络膜新生血管4只眼,占患眼的5.1%.黄斑裂孔4只眼,占患眼的5.1%.黄斑萎缩10只眼,占患眼的12.8%.浆液性神经上皮脱离22只眼,占患眼的28.2%.结论 葡萄膜炎患者黄斑区OCT表现具有多种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光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检测巩膜扣带术后黄斑形态改变及与视功能的意义。 方法 应用Zeiss-Humphrey OCT检查仪对68例(70只眼)巩膜扣带术复位成功的患者黄斑区进行经中心凹水平、垂直扫描,观察黄斑形态。 结果 70只受检眼中,黄斑区结构正常22只眼,神经上皮平均厚度为(146.47±20.59)μm,黄斑结构异常48只眼,检测异常率为68.6%,其中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较多残液“间隙”存留19只眼,局限性残液存留9只眼;黄斑区视网膜水肿8只眼,神经上皮变薄4只眼,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下增生4只眼,黄斑、后极部视网膜前膜4只眼。OCT黄斑结构正常组,手术后2周视力≥0.3者:6只眼,3个月时有14只眼;黄斑水肿组8只眼,手术后2周视力≥0.3者:1只眼,3个月时有2只眼;视网膜神经上皮下残存液体,手术后2周视力≥0.3者5只眼,3个月时有23只眼,说明巩膜扣带术后的黄斑结构变化与手术后视功能存在一定关系。随访3个月时,黄斑正常组、神经上皮脱离组和其它病变组视力在03以上所占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χ2=18.91, P<0.01)。 结论 OCT能精确地探查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结构的变化,并且能较好地解释患眼视功能变化。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66-268)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黄斑水肿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与临床的关联,探讨频域OCT在葡萄膜炎性黄斑水肿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临床病例横断面研究.对河南省眼科研究所在2009年4月至2011年3月就诊的葡萄膜炎并黄斑水肿169只眼进行频域OCT检查,分析黄斑水肿的类型及各参数与视力的相关性,并与FFA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1)黄斑水肿分型:囊样水肿占43.19%,弥漫性水肿占34.91%,单纯神经上皮脱离占10.06%,11.83%同时出现3种改变;囊样水肿发生率最高.(2)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体断裂者54只眼(31.95%),玻璃体后脱离者33只眼(19.53%);存在明显玻璃体视网膜牵拉者15只眼(8.88%),黄斑前膜者33只眼(19.53%).(3)囊样水肿组平均黄斑厚度高于弥漫性水肿组,两组视网膜厚度均与视力呈负相关;连接体断裂组视力较完整组低;存在黄斑前膜组视力较低.(4) OCT与FFA对黄斑水肿的检出一致率为86.39%.结论 葡萄膜炎所导致的黄斑水肿其形态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类型,OCT可以对这些改变进行有效观察,其中有些改变与视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相干光断层扫描( OCT)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前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方法对42例(42只眼)视网膜脱离患眼在术前进行OCT检查,观察视网膜脱离后出现的黄斑结构改变及黄斑区视网膜水肿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前视网膜脱离发生的时间分为A组(<3个月)和B组(>个3个月)。结果(1)OCT 检查黄斑部形态:黄斑未出现脱离有13只眼,黄斑部分或全部脱离有29只眼,其中黄斑囊样变6只眼,视网膜水肿14只眼,视网膜劈裂2只眼,黄斑前膜2只眼。(2)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改变:未出现黄斑脱离和已出现黄斑脱离的视网膜厚度为比较,结果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 P <0.05);A、B两组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两者之间无有统计学差异( P >0.05)。(3)视网膜水肿的发生率:A、B两组的视网膜水肿发生率比较,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OCT检查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黄斑区视网膜组织结构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莫静  魏文斌  汪东生  王光璐 《眼科》2010,19(6):422-425
目的 研究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在多种眼内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设计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象 49例(52眼)未行治疗的多种眼内肿瘤的OCT图像.方法 收集2006~2009年在北京同仁医院进行OCT检查(Zeiss StratusOCT Model 3000)的49例(52眼)未行治疗的眼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对各种肿瘤的OCT图像进行分析.肿瘤诊断根据患者的典型症状、病史、跟底镜下表现并综合眼底血管造影、眼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眼眶CT和MRI结果.其中1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及3例睫状体肿瘤在局部切除后病理检查确诊 2例脉络膜转移癌有明确原发恶性肿瘤.主要指标OCT图像表现.结果 42眼脉络膜肿瘤(脉络膜黑色素瘤27眼、脉络膜转移癌2眼、脉络膜血管瘤5眼、脉络膜骨瘤8眼)的OCT表现为瘤体处视网膜及色素上皮层(RPE)光带隆起,伴不同程度的反射强度改变及层次紊乱,光带后瘤体为暗区 瘤体局部(27眼)和黄斑部(27眼)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内(下)高反射点仅见于脉络膜黑色素瘤,脉络膜骨瘤的RPE光带反射显著增强且极不规则.7眼视网膜肿瘤(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2眼、视网膜血管瘤5眼)的OCT表现为视网膜光带隆起,反射强度不均匀,RPE光带不能显示 3眼可见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脱离.其中视网膜星形细胞错构瘤隆起的视网膜光带可见特殊的虫蚀样外观.3眼睫状体肿瘤(黑色素瘤1眼、无色素上皮腺瘤2眼)OCT未能扫描到瘤体,2眼黄斑部OCT正常,1眼黄斑部视网膜水肿伴神经上皮层浅脱离.结论 OCT可显示肿瘤继发性的瘤体局部和邻近的视网膜及黄斑部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示肿瘤的性质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7.
张旭  沈丽君 《眼科研究》2012,30(1):67-71
背景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是研究的热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可确认适宜的取油时机,是否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目的 OCT观察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行硅油取出术前黄斑区视网膜的解剖形态,分析影响硅油成功取出的因素. 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9例55眼的临床资料,其中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后3~6个月,OCT检查黄斑区形态,行硅油取出术,随访时间均为硅油取出术后1年以上.比较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前、硅油取出术前和硅油取出术后1年患眼黄斑区的OCT表现以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OCT检查黄斑裂孔愈合标准分为一类愈合及二类愈合.结果 硅油取出前OCT示40眼视网膜成功复位,占88.89%,其中2眼裂孔愈合,裂孔边缘消失,属于一类愈合;38眼裂孔边缘平贴于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层,但中心凹处神经纤维层存在缺损及RPE层暴露,属于二类愈合.硅油取出术后,二类愈合眼中l眼于术后2年发现视网膜脱离复发;联合硅油填充术者40例45眼术前BCVA为1.93±0.06,硅油取出后1年BCVA为1.16±0.07,术后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 结论 OCT检查可以作为硅油取出的术前评估.OCT证实黄斑裂孔闭合或黄斑裂孔的贴附眼可行硅油取出术;OCT检查示黄斑裂孔未闭合的贴附眼行硅油取出后预后较差,是视网膜再脱离的危险因素之一,需长期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修复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及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并研究影响术后视力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行玻璃体手术或巩膜扣带术成功复位病例,所有病例病程少于1个月,按术前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区进行分类,术前和术后均行眼科常规检查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随访半年.结果 共收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01只眼,其中脱离累及黄斑区为78只眼.行玻璃体手术为36只眼,巩膜扣带术为65只眼,术后半年内均未发生并发症.术后一个月时复查OCT,在玻璃体手术组和巩膜扣带术组分别有55.56%和72.31%的患眼存在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异常,其中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多见.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x2=23.65,P<0.01).在巩膜扣带术组,术前视网膜脱离是否累及黄斑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x2=30.331,P<0.01),对术后视力提高程度有影响(F =8.150,P<0.01).结论 视网膜脱离修复术的手术方式对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形态有影响.行巩膜扣带术病例如术前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术后出现黄斑区视网膜形态异常的可能性大,术后视力恢复差.  相似文献   

9.
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黄斑水肿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探讨黄斑中心凹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50例正常对照者以及47例54只经直接、间接检眼镜、三面镜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黄斑水肿的患眼进行OCT检查,通过黄斑中心凹的水平或垂直方向线性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的厚度,对比分析两组受检者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值,根据形态学特点对黄斑水肿者的OCT图像进行分类并将其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 正常对照组与黄斑水肿组黄斑形态及中心凹厚度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黄斑水肿患眼的OCT图像表现为3种特征,20只眼表现为黄斑区视网膜海绵样肿胀,占37.1%;26只眼表现为黄斑囊样水肿,占48.1%;8只眼表现为浆液性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占14.8%。黄斑水肿者黄斑中心凹厚度与其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r=-0.569, P=0.000)。 结论 黄斑水肿的OCT图像主要包括视网膜海绵样肿胀、黄斑囊样水肿及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黄斑水肿患者的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增厚,黄斑中心凹厚度越厚,视力越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152-15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氩激光类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眼科中心2年间确诊为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并接受氩激光治疗的患者55例(59只眼),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改变情况,以及并发症、复发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氩绿激光治疗(83.05%治疗1次、16.95%治疗2次).术后随访6~20月,最佳矫正视力提高者21只眼(35.59%),视力稳定者35只眼(59.32%),3只眼(5.08%)视力下降.FFA、OCT显示CNV萎缩、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出血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及黄斑水肿吸收,仅有2只眼(3.39%)出现暗点,但不影响视物,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氩激光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安全有效,可使CNV萎缩,出血部位血管闭锁,进而视网膜内积液、积血及视网膜下液吸收,提高或保存患者视力,且经济,被接受范围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敷贴放射治疗的效果。 方法 采用国产敷贴器对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B型超声等综合检查确诊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21例21只眼进行治疗。棕色实性隆起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位于黄斑周围者7只眼、视盘周围者7只眼、血管弓及附近者5只眼、周边部者2只眼。B型超声检查显示瘤体最大径为13.0 mm×11.6 mm×9.6 mm。视力0.05及其以下者3只眼,0.06至0.2者4只眼,0.3及其以上者14只眼。敷贴器所用核素为 125 I,设定照射总量为100~120 Gy。其中肿瘤位于黄斑、视盘周围的14只眼同时合并采用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治疗后观察时间平均12个月,最长者达3年。以B型超声测量瘤体的基底及厚(高)度,若厚度超过原厚度的15%,或基底边缘大于原边缘250 mm视为肿物增大。 结果 治疗后视力下降9只眼,不变10只眼,提高2只眼。瘤体增大6只眼,不变12只眼,缩小3只眼。并发玻璃体积血2只眼,视网膜血管阻塞1只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1只眼,黄斑皱褶1只眼,视网膜出血3只眼,部分性视神经萎缩3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只眼,眼球摘出3只眼。 结论 用国产敷贴器对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放射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但对瘤体较厚、肿瘤位于黄斑或视盘旁者效果较差。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57-16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γ-刀联合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kilingcels,LAK细胞)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choroidmalignantmelanoma,CMM)的效果。方法:对5例CMM患者在MRI定位下进行多个放射中心联合照射,另外用LAK细胞球后注射。通过眼底、影像学及淋巴细胞亚群等检查,进行6~24个月随访。结果:瘤体变性、萎缩、完全消退者4例,其中治疗2年后者2例,20、14个月者各1例。瘤体缩小3/5左右,瘤区内的血流不显示的部分消退者1例,为治疗6个月以内者。所有病例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本疗法治疗CMM具有疗程较短、副反应轻、疗效较为满意等优点,是保留眼球治疗CMM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巩膜表面敷贴放射(PRT)联合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CM)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国产巩膜敷贴器联合TTT对30例CM患者的30只眼进行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均为单眼。视力0.1~0.8,平均视力0.3±0.2。肿瘤最大基底径6.80~17.90 mm,平均最大基底径(11.30±2.80) mm;高度3.90~10.60 mm,平均高度(7.20±2.40)mm。肿瘤局部控制标准:对比B型超声测量下的肿瘤大小,若肿瘤高度增加2.00 mm或肿瘤任意一边界扩展0.25 mm视为肿瘤生长。治疗后随访15~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3.01±9.81)个月,观察肿瘤局部控制率、眼球保存率、治疗后视力以及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肿瘤最大基底径4.60~17.00 mm,平均最大基底径为(9.79±3.35)mm。与治疗前肿瘤平均最基底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5,F=0.49;P=0.032);肿瘤高度为2.70~11.90 mm,平均高度(5.19±2.57) mm。与治疗前肿瘤平均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9,F=0.018;P=0.043)。末次随访时,肿瘤最大基底径较治疗前最大基底径增加2只眼;肿瘤高度较治疗前肿瘤高度增加2只眼。肿瘤局部控制率为86.7%。治疗后眼球摘除3只眼,眼球保存率为90.0%。视力保持稳定12只眼,占40.0%;视力提高1只眼,占3.3%;视力下降17只眼,占56.7%。出现放射性视网膜病变12只眼,占40.0%;继发性视网膜脱离3只眼,占10.0%,其中伴有继发性青光眼1只眼;白内障4只眼,占13.3%;干眼症症状5只眼,占16.7%。结论 PRT联合TTT能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保留眼球的治疗法治疗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分析44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44只患眼接受眼球保留治疗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全身转移情况、眼球保留率以及视力预后。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其中,以经瞳孔温热疗法(TTT)作为首选治疗者7只眼,占15.9%;以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为首选治疗者25只眼,占56.8%;肿瘤切除联合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者12只眼,占27.3%。治疗后随诊观察时间平均为13.3个月。 结果 44例患者在观察期内均未出现肿瘤全身转移。39例成功保留眼球,占88.6%。6只小肿瘤眼、14只中等大肿瘤眼和24只大肿瘤眼的眼球保留率分别为100%、92.9%和 83.3%。11只眼视力≥0.3,占28.2%;18只眼视力≥0.05~<0.3,占46.2%;10只眼视力<0.05,占25.6%。 结论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和TTT治疗可以有效治疗中、小脉络膜黑色素瘤;部分大肿瘤选择肿瘤切除联合 106 Ru放射敷贴器近程放射治疗,其综合效果是否优于眼球摘除手术尚需进一步观察。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 22: 150-153)  相似文献   

15.
放射治疗用于治疗眼部肿瘤及炎性疾病是放射治疗学及肿瘤学的重要进展.它可用于治疗视网膜母细胞瘤、视神经鞘膜瘤、Graves眼病、炎性假瘤等,除了单独放射治疗外,也可与手术、化疗等联合使用.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使对病灶的精确定位放射治疗如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调强放射治疗、图像引导放射治疗等成为可能.但伴随的干眼症、虹膜红变、放射性视网膜视神经病变等并发症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investigate the fundus and fluorescein angiographic features in the patients with radiation retinopathy.Clinical Materials: Color fundus photography and/or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from 13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s received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In this study, 26 damaged eyes of 13 patients developed some .degree of radiation retinopathy. The earliest and most common finding was macular microvascular changes (microaneurysms and/or telangiectasia), which was observed in 100% (26 / 26) of the eyes. Intraretinal hemorrhages, macular capillary nonperfusion, and macular edema were noted in 84% , 50% , and 42% of the ey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Radiation retinopathy is common after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s. The prominent changes include macular microvascular changes, intraretinal hemorrhages and macular capillary nonperfusion. Eye Science 1999; 15: 183 - 186.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放射性视网膜病变 ( Radiation Retinopathy,RR)的临床表现及光凝治疗的效果 ,对鼻咽癌外照射后发生的 13例 ( 2 6只眼 ) RR患者的临床表现、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萤光血管造影 (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氩激光光凝治疗黄斑水肿 3眼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 RR患者 2 6只眼 ( 10 0 % )眼底改变为黄斑部毛细血管扩张和 /或微血管瘤 ,另外单独或同时伴视盘颜色变淡 11只眼 ,水肿、出血 6只眼 ;视网膜出血 2 2只眼 ,广泛性视网膜小血管闭塞 7只眼 ;黄斑水肿 11只眼 ,深层出血 1只眼。81% ( 2 1/ 2 6) RR患眼视力下降。光凝治疗后 6个月 10 0 % ( 3 / 3 )患眼视力提高及黄斑水肿消退。结论 :RR最早期和最常见表现为黄斑部毛细血管扩张和 /或微血管瘤。RR患者视力下降是由于黄斑部水肿、黄斑部毛细血管闭塞、视盘缺血等原因所致。氩激光光凝可有助于放射性黄斑水肿消退 ,视力提高而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适形放射治疗Graves眼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999/2006年Graves眼病患者71例接受球后适形放射治疗,200cGy/次,1次/d,5次/wL总剂量为2 000cGy.随访期为6~65mo.结果:照射后病情明显改善和部分改善的患者分别有35.2%和42.3%,病情稳定15.5%,病情进展7.0%.有软组织及角膜受累的病例放疗后症状改善最明显(P<0.05).结论:适形放射治疗可有效控制Graves眼病病情进展,疗效较好,对于轻度突眼患者疗效更显著,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Hemophilic pseudotumor is an encapsulated, chronic, slowly expanding hematoma usually seen in 1–2% patients with severe coagulative disorder (). It usually occurs in soft tissues, muscles, tendons, and subperiosteal part of the bones. It slowly enlarges, develops a fibrous capsule, and destroys underlying tissues by progressive necrosis (). Hemophilia is an X chromosome-linked hereditary disorder caused by defective synthesis or synthesis of dysfunctional factor VIII molecules ().  相似文献   

20.
泪腺腺样囊性癌的放射治疗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泪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rcinoma,ACC)是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也是恶性度最高的肿瘤。其发病率占泪腺上皮性肿瘤的25%~30%[1],占泪腺恶性上皮性肿瘤的41.7%[1],复发率达77.14%[26],远处转移率达37%[26],本病病程短,可经周围神经浸润性生长、血行及淋巴系统转移,预后不佳。目前多采用包括放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的方案。本文着重从放疗的角度对ACC治疗的具体方法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