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视网膜血管白线化常见于视网膜动脉硬化、动脉阻塞、动脉周围炎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晚期。作者观察59例视网膜白线血管,经过裂隙灯、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照相详细观察,其中视网膜静脉阻塞37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15例、动脉阻塞2例,先天性血管白鞘2例、视神经萎缩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1例、视网膜血管炎1例,从视网膜循环的角度作临床分类进行探讨。白线血管Adam在组织学上分为①血管壁硬化。②由于神经胶质肥厚,形成鞘包围血管的增殖物。③血管周围淋巴间隙内的白细胞浸润,充满渗出液与血管周围炎一致。 59例白线血管病因从临床方面可分为: 1.先天性血管白鞘:是指视乳头内及视乳头周围血管有透明样血管白鞘。一般向视网膜伸展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岁.因双眼突然视力下降3d于2011年12月27日来我院就诊.无既往史和家族史,无其他全身疾病病史.该患者1周前被诊断为"猩红热",期间应用阿奇霉素、红霉素和维生素C治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1,左眼视力0.1,均不能矫正.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结果显示,双眼可见前房闪辉(+).散瞳后行间接检眼镜检查,结果显示,双眼后极区视网膜水肿,视盘轻度充血、水肿,广泛性视网膜血管旁渗出物,形成类似挂满冰霜树枝的视网膜血管鞘,白色渗出样浸润从后极直达周边部,视网膜动脉和静脉均受累,以静脉受累为重,黄斑水肿,右眼上方视网膜可见小片状出血,左眼黄斑鼻侧及颞侧视网膜可见小片状出血(图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显示,双眼视网膜血管广泛荧光渗漏,视盘边界不清,视盘毛细血管扩张荧光渗漏,晚期血管壁染色,视盘着染(图2).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显示,双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呈浆液性脱离,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内可见多个囊腔,视网膜增厚(图3).临床诊断: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  相似文献   

3.
2007年8~10月,我科连续诊治3例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报道如下. 病例1,男,31岁,公务员.因左眼无痛性视力下降1个月来诊.右眼视力0.8,左眼微弱光感/眼前,眼压右眼14 mmHg,左眼15 mmHg(1 mmHg=0.133 kPa).双外眼及眼前节正常,玻璃体透明,未见炎性细胞.眼底检查左眼视盘高度水肿,视盘周围可见火焰状出血,病灶沿左眼颞下支视网膜分支静脉走向,可见大量出血及黄白色视网膜坏死灶,病灶的边缘可见颗粒状病灶(图1).右眼底未见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右眼鼻下周边部可见点状高荧光,造影晚期右眼视盘高荧光;左眼视盘及颞下支视网膜血管壁渗漏,造影晚期呈现病变区弥漫性高荧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眼底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129眼DR合并RVO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DR合并RVO的患者118例中,双眼同时发病有11例22眼,其余皆为单眼,其中66眼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占51.2%,58眼表现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占45.0%,其它分支静脉阻塞有5眼,占3.9%。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视网膜有大量神经纤维层出血,相应黄斑区荧光渗漏,掩盖了此眼DR的改变,对侧眼均可见DR不同级别的改变。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表现复杂,应与单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甄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表现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方法收集我院诊治的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及FFA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眼底特征性表现为,视盘颞侧一条索样皱襞,该部分视网膜血管分支密集、数目较多,终止与周边视网膜。周边视网膜检查可见一边界清晰的片状灰白色病灶,此处视网膜血管迂曲扩张。FFA特征为:周边视网膜FFA显示血管分支增多、迂曲扩张,呈"树枝样"改变,走行平直。血管末端发生吻合、呈扇形终止,此部分血管渗漏。结论眼底检查、FFA结合患者病史、家族史可明确诊断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6.
巨大视网膜有髓神经纤维伴黄斑裂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患者,女,40岁。于2008-07-09因右眼视力下降3mo来我院眼科就诊。一般状态尚可,既往无特殊病史。专科检查:视力:右眼0.06(矫正不提高),左眼1.0,双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玻璃体混浊。右眼眼底可见雪白色有光泽的斑块遮盖全视盘,斑块的边缘呈羽毛状,视盘周围视网膜血管被斑块埋没,视网膜距视盘2PD处可见一长约1.5PD大小机化膜,黄斑区可见椭圆形裂孔,大小约0.25PD,边缘锐利稍内陷,底部深棕色,裂孔周围有小的放射纹(图1A)。左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图1B)。眼压:12/10mmH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1)视网膜循环时间正常;(2)右眼视盘前为遮蔽荧光面积>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者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及其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3/08确诊的IP患儿10例18眼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均为女性患儿,就诊年龄2周~42月龄,详细记录患儿的病史及家族史,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纳入患儿眼底检查结果提示:1期病变1例1眼,FFA提示视网膜散在异常血管,晚期无渗漏,定期随访。2期病变4例6眼,FFA提示视网膜可见异常血管吻合,无明显新生血管生成,均行视网膜光凝。3期病变7例9眼,FFA提示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视网膜前出血性荧光遮蔽,均行玻璃体腔注药(雷珠单抗注射液2mg∶0.2mL,注射量每眼0.25mg/0.025mL)联合视网膜光凝;其中2例为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4期病变2例2眼,4a期病变1眼,FFA显示视盘、黄斑向颞侧牵拉连至周边部视网膜、局部浅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4b期病变1眼,眼前节照相提示晶状体后白色机化膜,眼部B超提示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论:初步证实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辅助IP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对其治疗随访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各期病变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待更多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后不同象限视盘周围1个视盘直径范围内,视盘与静脉阻塞部位之间视网膜近端血管直径的变化.方法 参阅数字眼底彩色图片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图片,对48例典型单侧BRVO患者静脉阻塞的部位进行定位,利用IMAGEnet软件对造影图片进行恒定的放大和对比度调整,由专人利用软件中线性测量工具对患眼和对侧健眼4个象限近端视网膜动脉和静脉血管直径进行测量,进行配对比较观察.结果 患眼正常象限与健眼对应象限之间视网膜动静脉直径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病变象限与对侧健眼对应象限视网膜动静脉直径之间比较,颞上或颞下阻塞象限的视网膜动脉直径均显著增加(t颞上=-2.342,P颞上=0.026;t颞下=-3.069,P颞下=0.010),而静脉直径则没有变化.结论 BRVO眼血管阻塞相应象限视网膜近端动脉直径显著增加,静脉直径无改变.  相似文献   

9.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头颈部周围血管狭窄、闭锁所致低灌注视网膜病变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血管外科经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行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头颈部周围血管多普勒及血管搏动检查确诊的头颈部周围血管狭窄、闭锁患者27例常规FFA检查资料. 结果 全部患者臂-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最短20.0s,最长81.08 s,平均32.1 s。视网膜动静脉充盈时间差延长,最短6.0 s最长64.0 s,平均24.2 s。其中单纯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动静脉充盈时间差延长10例,占37.0%;伴有微血管瘤、血管壁着染、毛细血管无灌注区11例,占40.7%;合并眼前部缺血综合征者6例,占22.2%。合并眼前部缺血综合征的6例患者中4例出现视网膜动脉变细,血流呈节段样改变及小血管闭锁或动静脉血管异常吻合;2例同时可见粗大血管袢。 结论 低灌注视网膜病变患者的FFA改变以视网膜灌注不良及视网膜缺血改变为主,其改变程度与颈动脉狭窄、闭锁程度及病程有关。严重供血不足可伴有眼前部缺血综合征.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84-86)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动脉瘤、视神经视网膜炎综合征(IRV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方法 回顾分析3例经全身系统检查、眼底彩色照相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等检查确诊的IRV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例患者均有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而且是视网膜动脉的炎症,视盘及视网膜血管多发性大动脉瘤以及因视盘水肿、视盘周围渗出引起的视神经视网膜炎,2例患者周边部视网膜血管有闭塞区。 结论 IRVAN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有特发性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和视盘动脉血管管壁上多发性大动脉瘤,以及由于血管炎症和动脉瘤引起的视网膜、视盘渗出、水肿以及由此产生的视神经视网膜炎。(中华眼底病杂志,2007,23:180-183)  相似文献   

11.
霜样树枝状血管炎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男性,6岁,以往身体健康,因双眼视力骤降2天在外院就诊.病历记录:双眼视力FC/20cm,眼前节(-),眼底视网膜浸润水肿,呈青灰色,并有少量散在出血斑;视网膜血管两侧有显著的白鞘样浸润,有的连成白线,有的呈串珠状.  相似文献   

12.
金昕  唐志萍  李燕 《眼科新进展》2017,(10):998-1000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一种近年来新兴的无创、快速、高分辨率的眼底血管成像技术.OCTA拥有分层观察不同层面的视网膜血管形态,量化血流灌注的独特优势,现广泛应用于各类眼底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随访.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一种常见的眼底血管病变,本文对OCT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远达性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表现特点,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8例(10眼)由外伤所引起的本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观察视力预后与眼底、FFA表现的关系.结果 治疗后7眼的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3眼永久性视力损伤,其原因是视网膜病变位于黄斑中心凹或视神经萎缩.结论 远达性外伤性视网膜病变的视力预后与视网膜脉络膜损伤的部位和程度相关,黄斑损害和视神经萎缩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16例25眼特发性葡萄膜渗漏综合征(uveal effusion syndrome,UES)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所见。本病为自发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伴睫状体、周边脉络膜脱离。早期病变FFA可无明显改变,而在病程长的病例中可见脉络膜充盈迟缓,视盘水肿及视网膜血管变细,过早荧光退行;尚可见到继发的色素上皮改变,如豹斑状改变,黄斑区色素上皮紊乱,但多无渗漏点。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195-196)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2~2005年门诊诊断的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9例9眼以及非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16例16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比较医原性及非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主要指标动脉充盈出现时间、动脉充盈完成时间、静脉出现层流时间、静脉充盈完成时间.结果 医原性巾央动脉阻塞(4例)及非医原性中央动脉阻塞(12例)FFA表现的视网膜动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79.33±87.04)秒、(19.20±4.61)秒,视网膜静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128.07±149.11)秒、(33.16±15.34)秒.医原性(4例)及非医原性(4例)中央动脉阻塞合并中央静脉阻塞FFA表现的视网膜动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2)1.67±371.26)秒、(30.07±17.26)秒,视网膜静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232.43±358.52)秒、(48.81±11.64)秒.医原性眼动脉阻塞(1例)FFA表现为脉络膜背景荧光及中央动静脉充盈迟缓,血管出视盘后荧光素充盈中断,至晚期10分钟后仍不充盈,视网膜周边广泛无灌注区.结论 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的视网膜动脉、静脉的充盈较非医原性者可能更迟缓.(眼科,2008,17:265-268)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9岁.右眼视力下降23 d到我院眼科就诊.患者曾于2012年2月6日因无明显诱因突发右眼视力下降2h就诊外院,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显示右眼早期可见视网膜动脉充盈明显迟缓、静脉循环延迟,动脉管径稍细,后极部可见少许片状弱荧光区,视网膜见末梢血管略扩张,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晚期视盘边界不清,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略增强,末梢血管管壁模糊(图1).左眼未见明显异常.患者有高血压5~6年,规律服用氨氯地平5 mg/d,血压控制尚可,否认冠心病、糖尿病病史.诊断:右眼高血压眼底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超广角OCT血管成像(OCTA)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增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2年5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经FFA确诊为增生早期DR的患者62例(98眼)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FFA和超广角OCTA检查。超广角OCTA检查选择以黄斑为中心的24 mm×20 mm扫描模式进行。所有图像均由同一位技术员采集,图像分析由同一位医师进行。以FFA的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超广角OCTA对增生早期DR患眼视网膜及视盘新生血管的检出率。结果 共93眼(94.9%)FFA显示出视网膜新生血管,超广角OCTA显示出其中82眼,检出率88.2%,遗漏的患眼均是由于超广角OCTA检测范围受限所致;在FFA未显示出视网膜新生血管的5眼中,超广角OCTA显示出1眼存在新生血管,该新生血管在FFA检查中被误诊为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共17眼(17.3%)FFA显示出视盘新生血管,超广角OCTA显示出全部17眼,检出率100.0%;在余下的81眼中,超广角OCTA更灵敏地显示出10眼存在视盘新生血管。在FFA检查中,...  相似文献   

18.
患者, 男, 21岁。因"左眼视物模糊伴视物变形3周"入院。眼部检查示右眼裸眼视力(UCVA)0.5, 左眼0.4;右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1.0, 左眼0.8;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 左眼17 mmHg。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彩色眼底照相检查示:右眼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图1A);左眼视盘边界欠清, 呈黄褐色半透明病灶, 瘤体长径为4个视盘直径(Papillary diameter, PD), 病灶表面伴白色胶质及黑色素沉着, 盘周视网膜血管扭曲(图1B)。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OCT)示:左眼视盘及盘周视网膜隆起, 神经上皮层增厚且结构紊乱, 可见内层视网膜及外层视网膜"山峰状"皱褶以及外核层三角形高反射信号(图2A)。眼部B超检查示:左眼视盘前隆起的条带状中高回声, 其内回声欠均匀(图2B)。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示:视盘边界欠清, 视盘局部毛细血管扩张, 可见异常血管分支, 可见结节样、点状强荧光, 造影晚期盘周荧光渗漏明显(图3)。入院诊断:左眼视网膜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联合错构瘤(Combined hamartoma of th...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大动脉炎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大动脉炎患者FFA特点及其相关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者中慢性缺血性眼底改变9例(15眼),5例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9.20±2.95)s,5例视网膜循环时间延长,时间为(10.62±6.15)s;2例(2眼)视盘周围动静脉花冠状吻合,4例(6眼)黄斑拱环结构不完整;8例(14眼)可见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及微动脉瘤。视网膜、视盘新生血管各1例(2眼)。高血压性眼底改变3例(4眼),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变细,动脉硬化,出血、棉絮斑、黄斑区硬性渗出。12例患者中有10例为内科确诊大动脉炎后眼科会诊,2例首诊于眼科,行FFA检查后诊断为大动脉炎。结论大动脉炎患者的视网膜改变主要有慢性缺血性和高血压性2种。了解大动脉炎视网膜病变的FFA特征有助于部分大动脉炎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几种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临床特征,以便与常见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通过眼部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11例16眼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患者11例16眼的血管变异明显位于视网膜后极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有4种类型:(1)先天性视网膜粗大血管1例1眼;(2)先天性视网膜血管迂曲6例11眼;其中先天性视网膜静脉迂曲3例6眼,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迂曲1例1眼,先天性视网膜小动静脉迂曲2例4眼;(3)先天性视盘血管袢3例3眼;(4)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行1例1眼。并发视网膜出血有4例4眼。结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常可发生在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可表现为单眼,多见于视网膜后极部,部分患者可诱发视网膜出血,有别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其他常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