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布加综合征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管造影确诊;肝细胞癌5例由肝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12例由彩色多普勒超声、CT或MRI及甲胎蛋白(AFP)进行综合诊断.所有患者均施行下腔静脉成形术及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后随访采用肝脏超声、CT及实验室检查,观察肿瘤大小、肝功能、AFP及下腔静脉通畅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压力变化.结果 17例患者共进行了39次介入治疗,均成功,无并发症.下腔静脉成形术后:患者随访2~90个月,1例下腔静脉再闭塞,经第2次血管成形术开通.TACE术后:2个月时随访,所有患者均生存;15例随访6个月,13例生存;12例随访12个月,10例生存;8例随访24个月,5例生存.介入治疗后,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力差由术学的(20.5±2.1)cm H2O(1cm H2O=0.098 kPa)降至(3.6±1.0)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32,P<0.05).结论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细胞癌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的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8月~2012年2月收治的39例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的布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8例,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1例。结果 18例经股静脉行置管溶栓术,21例经腘静脉行置管溶栓术,经溶栓治疗后行介入治疗,成功36例,成功率92.3%。26例单纯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10例行球囊扩张后置入支架,1例术中出现心包填塞严重并发症,终止手术,转心脏外科开胸行下腔静脉修补术;2例闭塞段较长(>7cm),未开通,放弃介入治疗。33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52.6个月。随访期内2例下腔静脉膜性狭窄球囊扩张术后分别于6个月和10个月出现再狭窄,后置入支架,症状改善。其余随访患者下腔静脉通畅,支架无脱落及移位。结论置管溶栓联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合并静脉血栓形成的布加综合征微创、有效,中远期效果好,应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非增强MR血管成像(NCE-MR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5例怀疑BCS患者均行NCE-MR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两者的一致性,并计算NCE-MRV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结果 35例患者中,32例DSA诊断为BCS,33例NCE-MRV诊断为BCS,DSA显示下腔静脉膜性狭窄8例(NCE-MRV10例),膜性阻塞7例(NCE-MRV 6例),节段性狭窄3例(NCE-MRV 4例),节段性阻塞10例(NCE-MRV 10例),下腔静脉血栓5例(NCE-MRV 5例)。NCEMRV诊断BCS的敏感度为100.0%,特异度为67.8%,准确度为97.1%,阴性预测值为100.0%,阳性预测值为96.9%。NCE-MRV与DSA相比较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89)。NCE-MRV显示肝内侧支血管30例,肝外侧支血管27例,副肝静脉25例。结论 NCE-MRV对于BCS下腔静脉病变的诊断与DSA对比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BCS可疑患者诊断下腔静脉阻塞的无创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植入联合肿瘤供血动脉化疗栓塞治疗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肺癌合并上腔静脉阻塞患者,经螺旋CT和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以阻塞远侧静脉压大于22mmHg为支架植入适应证,支架植入前明确伴有继发血栓形成患者行抗凝及溶栓治疗,经肘前静脉或股静脉入路,先行狭窄部位球囊扩张术,然后在上腔静脉和头臂静脉狭窄段植入支架,支架植入前后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结果28例患者成功植入支架30枚,3例支架内继发急性血栓形成,经过保留导管溶栓治疗成功溶解血栓,2例术后出现肺栓塞,经过血栓抽吸 抗凝溶栓治疗症状缓解,1例3个月后上腔静脉综合征复发,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上腔静脉重新开通,其余病例在生存期内支架保持通畅。结论上腔静脉支架植入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所致上腔静脉综合征,缓解症状迅速有效、微创、并发症较少,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5例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均施行经导管尿激酶溶栓术、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置入术,术后随访采用肝脏超声检查,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通畅情况及血栓有无复发.介入治疗前后肝静脉-右心房、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成功23例,其中血栓完全溶解18例,部分溶解5例,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肝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平均(29±7)cm H2O(1 cm H2O=0.098 kPa)下降至术后平均(8±3)cm H2O(t=13.7,P<0.01),下腔静脉-右心房压差由术前平均(19±4)cm H2O下降至术后平均(5±2)cm H2O(t=13.3,P<0.01);不成功2例.23例患者随访1~42个月,平均(18±10)个月,死亡1例,肝静脉再狭窄2例,经再次球囊扩张治疗成功,其余20例无肝静脉再狭窄及血栓复发.结论 布加综合征合并肝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可取得较好临床效果.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for Budd-Chiari syndrome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Methods 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Budd-Chiari syndrome complicated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underwent catheter-directe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balloon dilation and/or stent placement. During follow-up, re-thrombosis and patency of the recanalized hepatic vein and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evaluated by liver ultrasound. The pressure gradient of hepatic vein-right atrium or 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um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was compared with paired t-test. ResultsTechnical success was obtained in 23 patients. Complete resolution and partial resolution of the thrombi were accomplished in 18 cases and 5 cases, respectively. The recanalized hepatic veins and inferior vena cava were patent. The mean pressure gradient of hepatic vein-right atrium dropped from (29±7) cm H2O to (8±3) cm H2O (1 cm H2O=0.098 kPa)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13.7,P<0.01). The mean pressure gradient of inferior vena cava-right atrium dropped from (19±4) cm H2O to (5±2) cm H2O after the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t=13.3, P<0.01). Failures occurred in 2 patients. Over the follow-up period of 1 to 42 months[(18±10) months]after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 in the 23 patients, one late death occurred. Restenoses of hepatic veins were found in 2 patients, which were all redilated successfully. Neither restenosis of hepatic vein nor recurrence of thrombosis was found in the other 20 patients. Conclusi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could be effectively performed for the treatment of Budd-Chiari syndrome with hepatic vein thrombosis. 相似文献
8.
布加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多病因疾病,临床表现可无症状、慢性或暴发性,其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逐步治疗策略。近年来,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依靠其安全、微创等优势,已成为布加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式,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在布加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价值。文章主要围绕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淋巴瘤合并下腔静脉重复畸形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男 ,2 6岁。因颈部多发包块 10个月入院。胸部CT扫描未发现异常。腹部CT扫描 :肾静脉以下层面见主动脉位置居中 ,其左侧见圆形结构 ,向上与左肾静脉汇合 ,在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跨越并与右侧肾静脉汇合上行 ,其上方层面呈规则的卵圆形 ;右肾静脉下方也见一较小类圆形结构 ,且二者相互延续。上述结构强化程度稍低于主动脉。小类圆形结构的右后方及腹主动脉间各见一小结节影 ,其强化程度高于横纹肌 ,低于肠系膜上静脉。肝、脾、肾实质及腹膜腔未见异常。颈淋巴结活检病理诊断 :非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型 ,T淋巴母细胞型 ;高侵…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58岁。平素体健,1994年曾以冠心病、病窦综合征诊治,同期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扩大,冠状静脉窦扩张,约2.1mm×3.1mm,活动平板试验阳性。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伴房室干扰。此次体检B超发现左心房后缘的不规则回声区(图1),胸部平片未见明显异常。行胸腹部螺旋CT联合扫描后曲面重组(CPR)提示:患者左位下腔静脉(LIVC)与降主动脉伴行,于主动脉弓层面合并左侧锁骨下静脉、颈静脉等,沿左侧纵隔旁下行,绕左心房后缘汇入右心房,于第二肝门段可见肝静脉汇入右心房(图2)。腹部可见双侧肾静脉、脾静脉等汇入LIVC,LIVC经膈肌脚… 相似文献
11.
12.
13.
随着介入放射学在诊断治疗方面的创新与发展,借助球囊导管扩张术和金属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已获成功。我院自1993年初至今先后对1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了介入检查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术中造影技术要点报告如下。各种类型的布加综合征患者,均可通过介入方法进行检查治疗。为明确诊断,下腔静脉造影,选择性肝静脉造影是必要的。据资料报道。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布加综合征(BCS)的治疗已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我院自1993年8月至1995年7月对19例 BCS 患者成功地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节段性阻塞12例,膜性阻塞7例,术后效果良好。本文拟将介入治疗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处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992~1996年,我院应用双工超声仪对布加综合征进行了诊断,以探讨下腔静脉、肝静脉形态变化、血流动力学特征和肝尾状叶肿大的声像图特征。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29例均以肝硬化就诊,男22例,女7例;年龄25~64岁,平均43岁。病程2~6年,均有上腹饱胀、腹痛、乏力等症状,其中下肢水肿22例,合并胸腹壁静脉曲张16例,肝大18例,脾大15例,腹水9例。1.2 方法 应用美国产HP77020AC型双工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MHz,常规探查肝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内径,观察管腔有无扩张、扭曲、狭窄或阻塞以及侧支循环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18.
布加综合征:搅拌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搅拌溶栓技术在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04年8月-2009年3月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5例,首先经股静脉途径行下腔静脉造影,而后开通下腔静脉,再采用搅拌溶栓技术溶解血栓,直至血栓完全消失,最后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采用多普勒超声随访下腔静脉通畅情况。结果5例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患者均为下腔静脉膜性阻塞,采用搅拌溶栓后血栓均完全消失,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后均未出现肺栓塞症状。术后随访下腔静脉血流通畅,无血栓再次形成,无一例下腔静脉再阻塞。结论搅拌溶栓技术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内新鲜血栓,能一次性完成整体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布加综合征下腔静脉阻塞肋间静脉巨大侧支循环形成一例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患者女 ,2 5岁 ,7年前发现右侧腹壁静脉曲张 ,进行性加重。 1个月前出现腹胀、腹水。 1周前腹胀、腹水加重。体检 :右侧胸壁、腹壁可见大量静脉曲张 ,血流方向从下向上 ,腹水征阳性。腹部螺旋CT示 :肝脏密度不均、各叶比例失调 ,呈花斑样强化 ,脾大、腹水 ,并可见腹壁强化血管影 ;彩超示 :下腔静脉肝后上段闭塞。下腔静脉造影示 :下腔静脉距离右心房入口约 1个椎体处呈穹隆状闭塞 ,下腔静脉血液经迂曲扩张的第 10肋间静脉 ,沿腹壁静脉至第 7肋间静脉入下腔静脉右房入口处 (图 2 ) ,腰升静脉、肾静脉、膈心包静脉未见扩张和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