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究颜面部凹陷畸形使用游离脂肪移植修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90例颜面部凹陷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硅胶材料手术修复,观察组采用游离脂肪修复,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整形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7.78%(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满意度为80.00%,高于对照组的53.33%(P <0.05)。结论 针对颜面部凹陷畸形患者,使用游离脂肪移植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面部脂肪移植并发症的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体脂肪来源丰富,是良好的软组织充填材料。1893年,Neuber第一次报道了自体脂肪移植的修复方法。1910年,Lexer将它引入到半面部萎缩、面部凹陷等方面的治疗。现在已广泛地用于面体部的凹陷、面部消瘦或老化及唇、乳房、阴茎的增大等方面的治疗。其中,面部的脂肪移植效果明显优于其他部位,被认为是面部软组织充填安全、有效、简便的方法,受到了广泛肯定。  相似文献   

3.
自体脂肪由于填充效果佳,可塑性强,取材创伤小,而成为最常用的软组织填充材料之一。然而,脂肪移植后出现的成活率的不确定性,限制了自体脂肪移植的临床应用。对于影响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的诸多环节,如脂肪的获取、处理及注射等,大量研究聚焦于提高自体脂肪游离移植成活率,现就这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探讨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用10ml的常用注射器吸取腹部脂肪颗粒移植充填面部凹陷性组织缺损畸形。结果:本组治疗12例,一次性充填组织缺损,全部成功,术后无感染,伤口I期愈合。结论:注射器吸取脂肪颗粒移植修复组织凹陷畸形,方法简便,不需做手术切口,术后不遗留瘢痕,痛苦少,脂肪颗粒吸收少,治疗后外形理想,是一种较简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颗粒脂肪移植充填面部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14例应用颗粒状脂肪移植用于面部凹陷的治疗体会。介绍了取脂部位及注射方法,讨论了脂肪游离移植后的吸收原因,注射部位,适应症和并发症预防。  相似文献   

6.
面部自体脂肪移植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自1889年van der Meulen首先报道大网膜和脂肪组织移植于肝脏和膈肌之间的病例以来,自体脂肪移植技术随着脂肪抽吸术的发展以及国内外对脂肪移植的研究而得到了广泛应用.1914年,P Brunings报道了最早的脂肪注射技术,将小的脂肪组织块放于注射器内,通过注射矫正鼻再造术后畸形.  相似文献   

7.
自体颗粒脂肪移植矫治颜面部凹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治疗颜面部凹陷的疗效。方法:肿胀麻醉下,利用注射器抽吸脂肪颗粒。过滤纯化后用脂肪抽吸针将脂肪颗粒注射在面部凹陷部位。结果: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颜面部凹陷20例,17例手术一次成功,另3例补充注射1次,效果均满意。结论:利用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治疗颜面部凹陷,手术易行,创伤小,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针刀辅助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除去额部、眉间、鼻唇沟等部位皱纹及充填面部凹陷的效果。方法利用自制小针刀,离断真皮与其下方的"纤维粘连",然后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除皱和充填凹陷部位。结果本组共68例。修复面积最大约10cm×8cm,最小约1.5cm×0.5cm。随访45例,随访时间3~18个月,效果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小针刀辅助自体脂肪移植具有操作简单、快捷、价廉、安全、无排异、不留瘢痕、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患者易于接受,是除去额部、眉间、鼻唇沟等部位皱纹及填充面部凹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体颗粒脂肪细胞移植治疗面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自体脂肪组织取材容易、来源丰富、组织相容性好,是一种良好的软组织填充材料。1986年,Illouz和Teimourian首先报道了用注射器法抽吸脂肪,填充于缺损软组织的部位。1994年,戚可名和张晶在国内开展了颗粒脂肪细胞移植的工作。笔者自2003年3月至2006年5月,采用自体颗粒脂肪细胞移植治疗面部软组织凹陷。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脂肪注射移植是将取自供区的脂肪组织,经处理后注射至受区,改善受区外观的一种美容整形外科常用技术.自然脂防组织取材容易、来源丰富、组织相容性好,是一种良好的软组织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1.
减少自体游离脂肪移植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体脂肪游离移植在美容整形外科中广泛应用。但其后期过度吸收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本实验将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应用于脂肪游离移植,观察其对移植脂肪的生存与保持的作用,以期获得减少移植脂肪过度吸收的途径。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16只,分两组:A组,面部右侧为实验侧,植入加有以5000mg%纤维蛋白原为缓释剂的bFGF的小颗粒脂肪;左侧为对照侧,植入单纯小颗粒脂肪。B组,右侧为实验侧,植入同A组实验侧;左侧为对照侧,显微血管吻合脂肪移植。术后3个月结果显示:显微血管吻合移植脂肪重量改变最小,组织学观察基本正常。单纯脂肪游离移植重量变化最大,镜下存在大量囊状脂池、坏死区及纤维化。bFGF有利于游离移植脂肪存活,减少移植组织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注射器法吸脂术与自体脂肪颗粒注射填充移植术临床亦称脂肪雕塑术,取材安全方便,供源充足丰富,容易获取,微创无痕,无排斥反应,无伦理学问题,可反复取材,减少术后瘢痕,受区外形满意,手感自然,无供区畸形并能同时获得吸脂减肥瘦身塑体事半功倍的效果,具有良好的组织免疫相容性。脂肪组织是一种新发现的内分泌组织,是现今整形美容外科领域较理想,最具发展潜力的良好的人体软组织填充材料叫。其中脂肪组织源性于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作为组织工程学的种子细胞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转染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VEGF)对大鼠游离的自体脂肪移植后移植物存活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8只,分为3组,每组16只.于自体游离颗粒脂肪移植时分别注入脂质体包裹的重组VEGF质粒(目的 基因组)和空白质粒(空白质粒组)以及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术后定期计算植入物后前重量比,并行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的VEGF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结果 目的 基因组在移植物重量改变方面显著小于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其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脂质体包裹的VEGF基因质粒能够在脂肪组织中表达VEGF,诱导新血管的形成,减少移植组织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治疗对大鼠游离颗粒脂肪移植存活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36只,分三组,于游离颗粒脂肪移植后分别注入重组的VEGF质粒(目的基因组),空白质粒(空白质粒组)和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于术后7、15、30天分别采集移植的脂肪组织,计算植入物校正重量比并行HE染色观察一般组织病理改变,同时使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组织的VEGF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结果:目的基因组在移植物重量改变方面显著小于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P<0.05),其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外,在空白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镜下存在大量囊样脂池、坏死区。结论:皮下注射的转VEGF基因的质粒在组织中能够表达VEGF,并诱导新血管的形成,增加血流灌注,减少移植组织的吸收,促进移植脂肪存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游离背阔肌肌瓣联合自体脂肪填充序列治疗修复半侧颜面萎缩的效果。方法:对9例半侧颜面萎缩患者,采用I期行游离背阔肌肌瓣移植,于术后0.5~1年行Ⅱ期自体脂肪填充术。根据面部对称情况行1~3次自体脂肪填充,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9例肌瓣全部成活,术后0.5~1年观察肌瓣轻度下垂,可见局限性凹陷。经1-3次自体脂肪填充后面部外观明显改善,对称性良好,供区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游离背阔肌肌瓣联合自体脂肪填充序列治疗是矫治中、重度半侧颜面萎缩的较好选择,结合不同手术特点的综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中、重度半侧颜面萎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自从脂肪抽吸术出现以来,脂肪移植便获得了广泛应用。对自体胶原和脂肪增加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主张用冷冻脂肪而不用抽吸法进行反复注射。方法自1989年以来,有54例患者接受了胶原和脂肪注射。36例患者随后又接受了冷冻脂肪治疗。19例患者接受了一次注射,9例患者接受了3次注射,8例患者接受了3次以上注射。脂肪贮藏于-70℃冷冻箱中,重复注射的时间间隔为2个月至7年。结果虽然在前6周有30%~70%的再吸收,但这与新鲜脂肪的再吸收率并无差别。长期保留的脂肪已冷冻达7年之久。结论冷冻达7年之久的脂肪可以用于再注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自从脂肪抽吸术出现以来,脂肪移植便获得了广泛应用.对自体胶原和脂肪增加法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主张用冷冻脂肪而不用抽吸法进行反复注射.方法自1989年以来,有54例患者接受了胶原和脂肪注射.36例患者随后又接受了冷冻脂肪治疗.19例患者接受了一次注射,9例患者接受了3次注射,8例患者接受了3次以上注射.脂肪贮藏于-70℃冷冻箱中,重复注射的时间间隔为2个月至7年.结果虽然在前6周有30%~70%的再吸收,但这与新鲜脂肪的再吸收率并无差别.长期保留的脂肪已冷冻达7年之久.结论冷冻达7年之久的脂肪可以用于再注射.  相似文献   

18.
19.
辅助性肝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肝移植足指住保留受体自身全部或部分肝脏的情况下,将供肝植入受体体内.根据供肝植入部位不同,可分为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和原位辅助性肝移植;根据植入肝体积的多少,可分为全肝辅助性肝移植和部分肝辅助性肝移植;供肝可来源于脑死亡供体也可以来源于活体供体.山于原位辅助性肝移植只能移植部分肝脏,故通常称为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辅助性肝移植伴随着肝移植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虽然还存在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但辅助性肝移植独特的优势再次引起肝移植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combinant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hVEGF) on autologous free granular fat grafts in rats.
Methods: Forty-eight Sprague Dawley ( SD ) rats, weighing 190-280 g and regardless sex,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sixteen in each. After fat transplantation, the rats were treated with plasmid DNA encoding rhVEGF prote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 plasmid DNA ( the negative group) and normal saline ( the blank control group ), respectively. At 3, 7, 15 and 30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rats were killed and the grafts were weighed, respectively. Histopathological changes were evaluated. Microvessel density and the expression of VEGF were exa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d Western blotting.
Results: The weights of the negative and blank control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on the 7th, 15th and 30th day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the microvessel dens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during the latter periods.
Conclusion: The plasmid encoding VEGF can induc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angiogenesis in fat grafts and reduce the absorption of free fat graf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