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瞳  陈宜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8):1328-133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是发生于早产儿的一种未成熟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眼病,是发展中及发达国家儿童致盲的主要因素。ROP的传统治疗方法是视网膜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但凝固治疗可导致视网膜永久性破坏,存在发生视野缺损、高度近视等并发症风险。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ROP后视网膜功能的发育比凝固治疗更趋向正常,再加上操作简便、耗时短等优点,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逐渐成为ROP的重要治疗方式; 在Ⅰ区ROP、Ⅱ区后部ROP和急进型ROP治疗中为首选治疗方式。但是抗VEGF药物治疗ROP所致的严重系统并发症、最低有效剂量及后期复发情况等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将对ROP抗VEGF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彭琴  王俊勇  刘秋平 《国际眼科杂志》2020,20(11):1894-1897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的一种未成熟视网膜血管增殖性眼病,是一种严重的儿童致盲性眼病。视网膜激光光凝术是治疗ROP的经典方法,然而激光治疗是破坏性的,尤其是在ROP Ⅰ区病变的情况下,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ROP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ROP,并且为视网膜继续发育争取了机会。本文就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ROP的治疗指征、药物筛选、注射部位、给药剂量、疗效观察以及并发症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ROP的新生血管增生阶段,应用抗VEGF类药物抑制VEGF可以阻断视网膜血管的异常增生.本文就抗VEGF类药物贝伐单抗(Avastin)单纯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内注射联合视网膜光凝或玻璃体切除手术等不同方式治疗ROP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并就贝伐单抗治疗ROP的安全性评价进行汇总.  相似文献   

4.
循证医学证据对于临床防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具有重要意义.已证实视网膜消融术(冷冻和激光)治疗ROP有效,但对周边视网膜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因而需要寻找更安全的治疗方法.继“冷冻治疗ROP(CRYO-ROP)”和“早期治疗ROP(ET-ROP)”临床试验之后,美国又先后发起了“减少光照对ROP的效应(LIGHT-ROP)”、“阈值前ROP补充氧疗(STOP-ROP)”和“贝伐单抗消除ROP的血管生成威胁(BEAT-ROP)”等多项重要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旨在探索新的治疗途径.本文综述了ROP多中心临床试验LIGHT-ROP、STOP-ROP和BEAT-ROP的目的、试验设计、主要结果和结论.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类发生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 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致盲和致低视力眼病。视网膜激光光凝仍是目前ROP治疗的金标准。近年来, 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应用, 为临床治疗ROP提供了新方法。但其治疗指征和治疗方法的把控仍存在诸多不当和偏差, 导致抗VEGF药物在ROP治疗上的泛化和滥用现象。本文基于国内外ROP相关研究, 对治疗指征、治疗方法进行归纳和客观评价, 以期同道严控ROP治疗指征, 科学、严谨地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 造福于患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对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进行测量,探究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厚度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高度近视(SE<-6.00 D)眼底豹纹状改变的患者共52例(63眼),按照眼底豹纹状改变的级别将其分为四组:0级组(18眼)、1级组(22眼)、2级组(12眼)、3级组(11眼)。选取黄斑中心凹周围区、黄斑旁中心凹以及黄斑中心凹为观察指标,通过OCTA自动分层获得黄斑区视网膜浅层和深层的血管密度及视网膜厚度,采用秩和检验、方差分析以及SNK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四组患者的年龄呈非正态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黄斑旁中心凹区: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网膜厚度:以0级组作为参照组,0级组与1级组、2级组、3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且呈负相关关系。在黄斑中心凹区域:四组患者间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随着豹纹状眼底级别的加深,眼底黄斑中心凹周围区以及旁中心凹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管密度有统计学差异,且视网膜厚度随豹纹状眼底的级别加重呈进行性变薄趋势。OCTA可为评估不同级别豹纹状眼底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变化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中与需要治疗相关的指标,建立相应治疗分类模型并加以验证。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4月至2022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全身麻醉下FFA检查的急性期ROP患儿114例227眼。患儿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80例160眼)和验证集(34例67眼)。训练集中,38例76眼患儿接受激光治疗(治疗组),42例84眼患儿未治疗发生自然退行(非治疗组);验证集中,15例29眼患儿接受治疗,19例38眼患儿随诊观察。纳入后极部视网膜血管形态和血管-无血管交界处、血管化区域内改变及黄斑区的FFA特征,借助视盘中央与最靠近后极部的病变边缘之间的距离(DB)和视盘中央与黄斑中心凹距离(DF)的比值(DB/DF)评估病变位置。在训练集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P需要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治疗分类模型并绘制列线图。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结果 训练集中,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患儿视网膜血管形态、荧光素渗漏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1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08/2020-01于西京医院眼科确诊为1型ROP,并进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组,46例91眼)或雷珠单抗(IVR组,55例109眼)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ROP病变消退、复发及再治疗情况,不良预后及眼部和全身并发症情况。结果:纳入患儿101例200眼中急进型后极部ROP(AP-ROP)20眼,阈值期ROP 86眼,阈值前期1型ROP 94眼。两组患儿基线资料及治疗前ROP严重程度均无差异(P>0.05)。IVC组和IVR组一次治愈率无差异(93.4%vs 87.2%,P>0.05)。一次治疗后IVC组复发6眼(6.6%),平均复发时间为11.7±4.13wk,其中2眼再次行IVC治疗,4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病变均消退;IVR组复发11眼(10.1%),平均复发时间9.82±4.02wk,其中4眼再次行IVR治疗,7眼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病变均退行;两组复发率及复发时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IVC组一次治疗后未见病变进展;IVR组一次治疗后3眼病情进展,其中2眼视网膜增殖加重伴出血,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1眼进展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两组患儿治疗后均未出现与药物或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IVR组3眼出现颞侧视网膜皱褶,视网膜血管牵拉致血管弓夹角变小等不良预后。结论:IVC和IVR均为1型ROP治疗的有效手段,两者一次治愈率、复发率无显著差异,但IVR治疗的部分病情严重患儿有出现病变进展或不良预后的可能,需长期严密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康柏西普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短期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双眼ROP且需要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的患儿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玻璃体内注射0.25 mg/0....  相似文献   

10.
高鸽  孙娜  姜媛  郑波 《眼科新进展》2019,(9):845-848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不同类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的应答反应,分析应答差异及CNV的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联合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诊为CNV的患者52例(55眼),所有患眼在治疗前及随访中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底及OCTA检查。一方面按照CNV病因分组,观察不同病因CNV治疗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另一方面按照CNV形态及视网膜层间有无积液分组,观察各组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差异。结果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并发CNV、特发性CNV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病理性近视合并CNV及脉络膜炎合并CNV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及CNV血管细小且视网膜层间有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CNV血管粗大且视网膜层间无积液组治疗前后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类型的CNV对抗VEGF治疗的应答存在差异,CNV的形态学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新生血管的活动性及成熟性,有助于预测抗VEGF治疗的应答反应。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以视网膜新生血管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主要采取激光或手术治疗,损伤较大且效果不理想,因此寻找有效的药物途径来预防ROP的发生成为研究热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已知的促新生血管生成物质,在ROP的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雌激素通过调控VEGF减少新生血管生成,从而防止ROP的发生。本文将围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VEGF以及雌激素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勇  任兵  高晓唯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382-138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是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ROP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治疗,对降低ROP的发生率和致盲率有着极其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新生血管研究的深入,新生血管抑制剂用于预防及治疗ROP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拟对近年来有关ROP上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目前全世界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以往对于阈值期和高危阈值前期的ROP采用激光或冷凝治疗,因激光和冷凝术均是破坏性的,不可避免地导致周边视野永久丧失,且并发症较多,术后仍有部分患儿病情无法控制,最终视力完全丧失。因此需要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有较多的临床数据表明,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nti-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ti-VEGF)治疗ROP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将对抗VEGF药物在ROP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近期的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并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黄斑中心视网膜微血管网的特征。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有ROP激光治疗病史的7~15岁ROP患儿14例25眼设为ROP组及年龄相对应的足月出生儿童20例40眼设为对照组。使用RTVue XR Avanti-OCTA等仪器对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表层视网膜血管网(superficial retinal capillary plexus,SCP)密度等指标进行检查。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组和对照组患儿的FAZ面积分别为(0.04±0.05)mm2和(0.29±0.08)mm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P组和对照组的SCP密度分别为42.70%±5.90%和35.90%±6.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ROP组和对照组的CFT分别为(328.50±34.90)μm和(236.80±23.40)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P组和对照组患儿BCVA分别为0.83±0.14和0.85±0.2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组患儿具有更小或没有形成明显的FAZ,同时伴有CFT增厚和SCP密度增加;FAZ面积及CFT对ROP患儿BCVA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经扁平部玻璃体切除(PPV)术后黄斑区视网膜、脉络膜血流的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20-09/2022-07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诊断为单眼PDR并接受23G PPV手术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所有患者均行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SS-OCTA)检查,采用系统内置分析软件测量黄斑区3mm×3mm范围内视网膜、脉络膜血流参数,并分析其与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相关性。结果:术后随访1~22(平均9.72±6.67)mo,末次随访时,纳入患者PPV术眼鼻侧旁中心凹区域中层毛细血管层(ICP)灌注面积(FA)(0.31±0.06mm2)较对侧眼(0.38±0.05mm2)明显减少,颞侧旁中心凹区域深层毛细血管层(DCP)FA(0.19±0.08mm2)较对侧眼(0.27±0.07mm2)明显减少(均P<0.05),除颞侧旁中心凹区域,PPV术眼其他旁中心凹区域脉络膜血管指数(CVI)均较对侧眼显著降低(P<0.05)。PPV术眼...  相似文献   

16.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引起儿童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对ROP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及临床应用使ROP的治疗模式发生了转变, 因其治疗便捷、疗效明确的优势, 已成为ROP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由于ROP患儿存在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全, 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进入血液循环一过性地降低血液中VEGF水平, 理论上可能会对ROP患儿各器官(尤其大脑)发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应重视抗VEGF药物对ROP患儿神经发育的影响, 严格把握其适应证, 规范其临床应用, 不断提高ROP的总体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技术,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区微循环变化,并对可能影响黄斑区微循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DR早期筛查、诊断及治疗干预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22-05/10于西安市中心医院眼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75例75眼,分为无DR(NDR)组28眼、非增殖型DR(NPDR)组25眼、增殖型DR(PDR)组22眼。应用OCTA对黄斑区视网膜行3mm×3mm血流成像扫描,自动获得浅层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区、黄斑旁中心凹区(1~3mm)以及黄斑区3mm×3mm的血管密度(VD)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分析黄斑区各参数在不同程度DR患者中的变化。结果:与NDR组相比,PDR组和NPDR组患者黄斑区3mm×3mm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CP)的VD降低(均P<0.017),并且黄斑旁中心凹VD在各象限均降低(P<0.017),以PDR组降低最为显著。PDR组和NPDR组患者FAZ面积明显大于NDR组(P<0.017)。DR患者的年龄、同型半胱氨酸、最佳矫正视力(LogMAR)、眼轴、糖化血红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OCTA)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自然消退患儿的黄斑形态与血流的变化。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自然消退的轻度ROP患儿6例(12眼)为ROP自然消退组,同时收集年龄匹配的足月产健康儿童8例(16眼)为对照组。使用OCTA的3 mm×3 mm扫描模式获得两组儿童的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及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利用SD-OCT测量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并对比两组儿童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面积分别为(0.135±0.121)mm2和(0.316±0.080)mm2,CFT分别为(193.77±17.92)μm和(164.29±20.21)μm,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ROP自然消退组与对照组的FAZ形态指数、表层视网膜血管密度、表层视网膜灌注密度及BCV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ROP自然消退患儿黄斑区形态结构及血流有明显改变,FAZ面积偏小,CFT增厚,但BCVA未受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9.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质量儿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儿童致盲的重要原因。早期治疗能够有效挽救患儿视功能,随着对ROP发病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治疗方案的选择在不断发生变化。冷冻治疗因其实施的可行性和并发症,目前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激光治疗仍是黄金手段,但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与ROP发生相关的众多因子中,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疗效令人满意,药物选择及最佳注射剂量是重点关注问题,对全身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就ROP发病机制及几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进行综述,为ROP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受体酪氨酸激酶亚群抑制剂PTK787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波动氧(体积分数80%和10%氧浓度24h反复交替)诱导的SD大鼠ROP模型。67只新生SD大鼠随机设立对照组(22只)、模型组(22只)、治疗组(23只,腹腔注射PTK78750mg.kg-1);分别于第12天和第17天,每组随机抽取8只新生鼠,一侧眼球采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进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另一侧眼球视网膜组织切片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结果波动氧可成功诱导SD新生大鼠ROP模型,PTK787可抑制氧诱导新生鼠视网膜病变模型新生血管的形成。第12天和第17天时,模型组视网膜ADP酶组织化学铺片,均较对照组血管分布、密度改变明显;而治疗组视网膜铺片血管密度较模型组明显下降。第17天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计数结果显示,给氧模型组31.360±4.543与正常对照组1.700±1.216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56.414,P<0.001)。治疗组6.800±2.107与模型组相比,血管内皮细胞核数显著减少(t=-43.869,P<0.001)。结论 PTK787可以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有望成为治疗ROP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