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胸壁神经阻滞(TTP-PECS)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自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86例行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TPVB组与TTP-PECS组,每组各43例。TPVB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联合TPVB阻滞。TTP-PECS组患者采取全身麻醉联合TTP-PECS阻滞。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范围、围术期药物使用量及镇痛情况、静息与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 h,检测两组患者血清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TP-PECS组患者T2阻滞比例高于TPVB组,T6、T7阻滞比例均低于TPV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PECS组患者术中麻黄碱、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均低于TPV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PECS... 相似文献
3.
吉晓晨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0,(2):120-12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疼痛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沧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拟行乳腺癌根治术治疗的70例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予以麻醉及镇痛,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全身麻醉及静脉镇痛,对比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白介素细胞-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均逐渐降低(F=836.000、870.000,P均=0.000),且术后6、12、24、48 h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254、35.144、8.588、2.597,P=0.027、0.000、0.000、0.012);术后,两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各时间点观察组患者IL-6、TNF-α、hs-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2 h:t=4.292、8.156、4.933,P均=0.000;术后24h:t=5.868、4.500、2.666,P=0.000、0.000、0.010)。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明显减轻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应激反应水平,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间隙阻滞与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90例年龄在25~70岁准备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竖脊肌阻滞(ESP)组,椎旁阻滞(PV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手术前根据分组给予超声引导竖脊肌间隙阻滞和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不给于任何干预阻滞治疗。为所有患者提供静脉内患者自控镇痛装置。观察术后1、6、12和24 h吗啡使用剂量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结果 吗啡消耗剂量:ESP组和对照组(P<0.001)之间以及PVB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ESP组和PV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ESP组和PVB组比较,恶心的发病率较高(P=0.008)。PVB组术后发现1例气胸。 结论 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和PVB阻滞均可为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提供有效镇痛,并通过减少吗啡的使用剂量来降低患者恶心发生率。PVB阻滞有发生气胸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在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05至2019-11武警山东总队医院择期行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Ⅱ期手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30例,全身麻醉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B组)30 例。观察两种麻醉方式在外耳再造术中的麻醉效果、术后镇痛、术中全麻药物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B组术中使用1%异丙酚(725.69±145.50)mg,瑞芬太尼(2129.90±536.72)μg, 明显少于A组异丙酚(914.58±242.41)mg,瑞芬太尼(3266.79±770.64)μ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切皮时(H2)、取软骨时(H3)及拔除气管导管时(H4)的心率和血压、术后6 h内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苏醒时间(T0)为(11.53±1.43)min,明显短于A组的(15.00±1.4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发生心血管、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术中麻醉效果显著,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全麻药物用量少,术后镇痛效果明显,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TVPB)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组)和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GP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选择静脉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GP组于麻醉诱导前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双侧T4~T5椎旁神经阻滞,两侧分别给予0.5%罗哌卡因15 ml,G组不给予上述处理。术毕,两组患者均使用舒芬太尼自控静脉镇痛,维持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当VAS评分>3分时,则静脉给予吗啡。分别于术后2、6、12、24、48 h行布氏舒适度评分(BCS),记录患者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患者自控静脉(PCIA)泵按压次数、吗啡用量,并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GP组患者术后各时点BCS舒适度评分均升高,术后24 h舒芬太尼用量、PCIA泵按压次数及吗啡用量均减少(P<0.05)。G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12例,呕吐8例,嗜睡5例,皮肤瘙痒2例,未出现呼吸抑制;GP组患者术后出现恶心6例,呕吐3例,未出现嗜睡、皮肤瘙痒及呼吸抑制。结论与单纯全麻比较,术前行双侧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佳,并可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对超声引导下神经内化学药物神经阻滞控制顽固性肢体痉挛及其可行性进行了评价。29例有肢体痉挛的病人接受了53次神经内注射化学药物(利多卡因或苯酚)以控制病情。主要阻滞的靶神经为坐骨神经、胫神经与肌皮神经。确定痉挛的肌肉与靶神经后,使用25G针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内注射。注射利多卡因组平均有效持续时间为(9.1±9.6)d,注射苯酚永久性阻滞组的平均有效持续时间为(164.5±169.4)d。结果表明,超声引导下神经内注射技术是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于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40例择期行肋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GA组,n=20)和全麻联合胸椎旁神经阻滞组(GA+TPVB组,n=20)。GA组接受标准的全身麻醉。在GA+TPVB组,全麻诱导后以0.5%罗哌卡因行患侧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开始接受含有舒芬太尼的静脉镇痛泵,术后前3d应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特耐)40mg静脉推注,每日2次。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切皮前后5min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术中舒芬太尼的用量;于术后1、12、24、48和72h对患者进行静息和活动下(深呼吸、咳嗽时)疼痛评估,主要预后指标为所有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患者满意度;同时观察术后有无血肿、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与GA组比较,GA+TPVB组切皮前后MAP、HR波动明显减小(P0.05),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12、24、48h的VAS有显著差异,与GA组比较,GA+TPVB组VAS明显降低(P0.05);GA组和GA+TPVB组术后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5%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见血肿、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明显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用量,提供有效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0.
熊秋平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2(5):540-541
目的 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在手及前臂手术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9年1月~ 2021年1月收治的手及前臂手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31例,均选择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其中对照组为肌间沟臂丛阻滞,研究组为锁骨下血管旁臂丛阻滞,观察两组患者上肢5支神经阻滞成功情况,记录两组局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与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ade, TPVB)比较,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 SAPB)用于日间乳腺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 2018-12至 2019-02行日间乳腺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T(TPVB)组30例,S(SAPB)组30例,C(局麻)组30例。3组患者入室后建立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心率、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静脉泵注负荷剂量右美托米啶0.25 μg/kg,10 min之内泵注完毕,并以0.05 μg/kg维持剂量持续泵注,于手术结束前15 min停止。T组患者行手术侧TPVB,S组患者行手术侧SAPB,C组由手术医师行瘤体周围局部浸润麻醉。记录3组患者局麻药补救次数;记录3组患者术后1 h(T1)、术后2 h(T2)、术后4 h(T3)、术后6 h(T4)VAS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神经阻滞组操作用时。结果 T组、S组患者麻醉补救次数均显著少于C组(P<0.05),T组、S组患者麻醉补救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术后T1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组、S组患者T2、T3、T4 VAS评分均低于C组(P<0.05),T组、S组患者T2、T3、T4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寒战、恶心呕吐、相应区域肌肉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T组(P<0.05),C组、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用时明显少于T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可用于日间乳腺手术麻醉镇痛。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闫宏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1,(2):144-147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8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5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麻醉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88例与对照组87例,研究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腰丛及骶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行硬膜外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变化情况、术后疼痛及认知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89.66%(Z=-5.817,P<0.001);切皮时、手术结束时及术后30min,研究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3.035、2.929、2.530,P=0.003、0.004、0.012),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390、3.387、2.749,P=0.018、0.001、0.007);术后2、6、12h,研究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2.957、3.606、3.336,P=0.004、0.001、0.001);术后3d,研究组患者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674,P=0.008)。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麻醉,可降低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及认知功能的损害程度,且对围手术期的疼痛控制也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28岁。左侧偏瘫。患者因左侧肢体障碍3个月于2010-08-20入院。左侧Brunnstrom分级:左上肢3级,左手指3级,左下肢4级,平衡功能3级,左前臂屈肌张力增高。改良Ashworth分级3级,ADL(Barthel指数)90分。左手屈肌张力增高,影响左手功能训练与恢复。为减低屈肌张力,进行协调功能训练,决定行正中神经阻滞。采用百盛du-6型彩超诊断仪,探头频率7.5~11MHz,在上臂先找到肱动脉,然后紧贴其内侧纵横扫查,寻找正中神经,常规消毒后在超声引导下,于肘窝上方约2cm处横断面注射0.5%布比卡因5ml(25mg),50min后,左前臂屈肌张力明显下降,左手指均能主动伸直,这样有利于伸肌运动功能训练,协调能力改善。 相似文献
15.
超声定位下神经阻滞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神经阻滞麻醉多为盲操作,存在着阻滞成功率相对较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缺点。有超声定位下进行神经阻滞具有定位准确,用药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对10例锁骨骨折患者进行超声定位下神经阻滞,取得了满意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例锁骨骨折病人,年龄在27-43岁之 相似文献
16.
17.
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引导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来评价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价值,旨在探讨一种新的外周神经阻滞方法。方法:选择上肢前臂及手部、血管造瘘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成超声引导锁骨上(SCB)和锁骨下(ICB)二组,每组各60例,各组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阻滞,两组测定麻醉操作时间,分别记录腋神经、上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和麻醉并发症,并评定麻醉效果。结果:高频超声能成功地引导到达靶神经,并能清晰地显示局麻药的扩散。SCB组和ICB组的麻醉操作时间分别为(4.5±3.2)min,(3.9±1.6)min,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组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的起效时间分别为(8.3±3.1)min、(7.1±2.8)min和(3.8±4.1)min,ICB组分别为(4.1±2.0)min、(3.6±1.7)min和(8.5±1.8)min,SCB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的起效时间较ICB组长,而桡神经的起效时间较短(P<0.05);两组麻醉完善率为100%。SUB组麻醉有效率86%,INF组有效率80%,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SCB的组Horner`s综合征发生率为16%,ICB无并发症。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楚地显示臂丛神经,其能监测锁骨上、下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可行的区域麻醉方法,尤其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定位与神经刺激器定位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实施上肢手术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36例,ASAⅡ或Ⅲ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定位(U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S组),每组18例,两组均给予0.33%罗哌卡因20 ml,记录两组阻滞麻醉操作所需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误入血管次数、感觉神经阻滞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辅助用药例数,观察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U组完成操作所需时间为(4.5±1.2)min,明显短于S组的(8.1±2.5)min(P<0.01)。U组一次穿刺注射成功率明显高于S组,U组穿刺误入血管次数和辅助用药例数明显低于S组,U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2±2.4)min,明显快于S组(13.1±2.5)min(P<0.05)。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有1例发生局麻药中毒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90年代初开展起来的电视胸腔镜下外科手术(video assistedthoracoscopicsurgery VATS),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创伤小,术后疼痛减轻,术后呼吸抑制和肺不张减少,术后恢复快,因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 [1]。我们应用电视胸腔镜行胸椎前路手术 15例,现将麻醉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5例患者ASAⅠ ~Ⅳ级,男 9例,女 6例,年龄 22~63岁,其中胸椎骨折、脱位 8例,胸椎结核 5例,胸椎肿瘤 2例。1 2 麻醉方法 所有病例麻醉诱导时静脉推注丙泊酚(异丙酚 )2. 0mg/kg,芬太尼 4. 0μg/kg,维库溴胺 0. 1mg/kg,插入F35~39号…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