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膀胱经穴位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脑功能磁共振的信号变化,探讨该治法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例予膀胱经穴位推拿,对照组10例予非穴位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10次,分别在治疗前及最后1次治疗过程中应用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 MRI)观察2组治疗时脑功能信号,进行图像处理。结果推拿膀胱经穴与非穴位,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有显著差异;治疗组脑功能区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豆状核、前扣带回信号明显升高,对照组脑功能区豆状核苍白球信号明显降低;组内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脑信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膀胱经穴位推拿有明显中枢镇痛作用,穴位推拿与非穴位推拿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提示临床推拿治疗时经穴定位准确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探讨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以15例PTS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对PTSD患者采用"调神醒脑"针法,连续治疗12周,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息态f MRI数据。健康组仅入组前进行一次静息态f MRI数据采集,无任何干预手段。以双侧杏仁核为感兴趣区(ROI)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志愿者、PTSD患者治疗后与健康志愿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前额叶、右侧额下回;电针治疗后PTSD患者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左侧额下回。结论针刺通过促进杏仁核-额叶功能连接增强及抑制杏仁核-颞叶功能连接增强,参与PTSD杏仁核功能连接网络的调节,可能是电针治疗PTSD的部分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3.
正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非损伤性的脑功能检测技术,在数据扫描时参与者不需要执行任何复杂的认知任务,只需保持全身放松、头脑清醒的状态,已被广泛应用到人脑器官水平的针刺效应及机制研究中。在临床上针灸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疗效显著,但是针灸治疗脑梗死起效的机制尚不明确,因此利用静息态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脑梗病人静息态下脑活动的异常模式,以及针灸治疗对患者静  相似文献   

4.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是一种非介入式的神经功能影像学动态检测技术,为中医药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平台。利用rs-fMRI技术可以观察脑中枢功能变化,揭示人脑复杂活动。文章综述了近10年的研究文献,分析了rs-fMR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研究应用进展,从rs-fMRI技术概述、rs-fMRI技术与中医药结合的可能性、腧穴特异性研究等方面进行总结,并对rs-fMR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现状分析及展望。发现rs-fMRI技术在中医药领域应用广泛,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靶向作用脑区及脑中枢作用机制,同时中医药与rs-fMRI技术的结合具有广阔前景,但研究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失眠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针刺腧穴可以调节神经中枢代谢功能,但具体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可以从影像学角度研究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响应区,进而对其中枢机制进行剖析。分析基于fMRI针刺治疗失眠的相关文献,发现主要集中在静息态及任务态fMRI方面,即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old-fMRI)脑激活区的研究。研究结果证实,认知、情绪调控相关脑区神经元被激活,达到治疗失眠的作用。本文对近些年代表性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后续针刺治疗失眠脑效应机制的探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查阅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技术探讨针灸调节病理状态的研究文献,分析针灸效应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情况,结果表明:1针刺机制研究较之于灸法机制研究,数量上稍多,质量稍高;2研究主要集中于针刺镇痛,针刺镇痛的中枢机制已经初步定位于针刺对"疼痛矩阵"脑区和疼痛相关默认网络的靶向性调节,而针灸其它效应的中枢机制尚处于探索之中;3研究方案中多选用单一穴位,较少关注穴位配伍。故建议今后关于静息态fMRI与针灸机制相关的研究需加强灸法应用的中枢机制探讨,考虑与临床实际治疗方案一致的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7.
针灸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愈来愈受到国内外的认可,针灸脑科学研究也必将成为医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凭借其操作简单、更符合针灸治疗效能等优势,在针灸脑效应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现就国内外文献分析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在针灸脑效应研究中的优势,并从生理状态及病理状态两方面对其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同时针对样本量设置、数据分析方法选择、对照组设置及图像采集时机等当前针灸脑效应研究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在今后的研究设计中,应当注意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进行多模态分析,建立多中心针灸脑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全面揭示针灸中枢响应机制。  相似文献   

8.
对静息态fcMRI、功能连接、默认状态网络等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脑功能成像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基于fcMRI、DMN研究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机制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推拿对慢性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相关脑区关联性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10名神经根型颈椎病慢性疼痛患者与10名健康人,2组在治疗前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患者组给予12周的推拿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颈椎病量表评估,治疗结束后再次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提取患者组与对照组的疼痛感兴趣区域进行格兰杰因果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左侧丘脑与双侧岛叶、右侧丘脑与右侧岛叶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与治疗前比较,患者组推拿治疗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左侧丘脑、右侧中央后回与前扣带回存在明显的因果联系。结论:推拿通过抑制伤害性信息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上行传导或通过激活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诱发上行镇痛通路,抑制丘脑对疼痛信息的传递以达到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代轶楠  郑苏  廖旭  李明芬  彭力 《世界中医药》2023,(11):1628-1634
脑卒中(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致残率的特点,给人类社会造成了较大的负担。针刺作为一种凸显中医特色与优势的疗法,其绿色、安全同时可以促进神经可塑性,在脑卒中后神经恢复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然而脑卒中后针灸治疗的机制尚未阐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技术具有无创、安全、高时空分辨率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通过运用该技术,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随着rs-fMRI技术的逐步成熟,rs-fMRI技术数据处理方法也在不断变革。rs-fMRI数据处理方法从功能分化和功能整合2个角度研究大脑活动,前者强调单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信号的特点,如通过局域一致性、低频振幅等方法;后者则研究多个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时间序列信号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种子点相关分析、独立成分分析等方法。近年来针灸治疗脑卒中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处理方法研究进展做一个概述。  相似文献   

11.
推拿是干预慢性疼痛的常用外治疗法之一,镇痛效果显著。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作为一种非介入式的神经功能影像学动态检测技术,为揭示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文章对近年来运用fMRI技术研究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文献进行综述,发现推拿可通过调控脑中枢功能区域缓解慢性疼痛,同时也可通过关键节点调节脑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目前,基于fMRI技术揭示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未来可扩大在优势病种机制研究中应用,增加样本量,完善质量控制,丰富数据分析方法,重视全脑网络研究,进一步深化推拿干预慢性疼痛的脑中枢重塑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脑网络特征和脑疾病的关联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随着脑功能网络研究的不断深入,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针灸脑机制研究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方法主要包括静态功能连接和(Static Functional Connectivity,SFC)分析方法和动态功能连接(Dynamic Functional Connection,DFC)分析方法。SFC主要以功能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为手段,fMRI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但设备昂贵,对实验数据采集环境要求很高。DFC是用以表征静息状态下大脑功能连接的动态特性。DFC在近5年应用于脑卒中领域,主要用于探索全脑不同网络、感觉运动网络以及语言网络的功能连接属性。SFC包括种子点法、独立成分分析方法等。DFC包括基于滑动时间窗法、时频相干分析法等。文章梳理了功能连接分析方法的作用原理、常用估算方法、特征提取方法和可靠性检验及统计分析方法,综合论述了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DFC分析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在针灸脑机制研究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并介绍了基于静息态数据的...  相似文献   

13.
穴位敏化是腧穴由"静息态"向"激活态"转化的生理病理过程,是特定腧穴对机体脏腑功能的实时、动态反映。穴位敏化研究是继经络研究之后针灸领域的又一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对穴位临床应用的横向推广和穴位本态研究的纵深推进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穴位敏化的多样性、普遍性、规律性、功能性、特异性、动态性及其敏化的中枢机制和外周机制入手,论述了目前关于穴位敏化特性与敏化机制的研究情况,以期丰富和完善穴位本态的具体内涵,同时为腧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升高,而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更是困扰患者及其家庭的高发后遗症,针刺治疗运动障碍凭借其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已经被国内外认可,针刺脑科学的研究近年来也逐渐成为热点,但针刺机制仍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技术被称为“现代望诊”,近年来被众多学者将其用于针刺中枢机制的研究当中,其分析方法众多且各具特点能够客观分析脑神经活动、脑区以及全脑的功能变化,本文对rs-fMRI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中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并对现阶段存在的争议进行讨论,对rs-fMRI用于针刺机制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它集合了神经活动与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为学者们研究人及动物的脑或脊髓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已成为揭示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发挥全身调节作用、研究针灸推拿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大脑中枢机制提供了重要研究手段。文章通过搜集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发表与fMRI相关的推拿手法文献,分类整理运用fMRI技术开展的相关研究内容,进一步阐释推拿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就fMRI技术在推拿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的脑功能机理。方法: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f MRI)技术,在16名原发性痛经患者月经来潮的第1或第2天小腹疼痛时对其进行静息态扫描(Rest1,R1)、针刺双侧三阴交和地机穴后留针状态扫描(Acupuncture,AP)、去针后第2次静息态扫描(Rest2,R2)。应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作为测量指标,对采集的Rf MRI数据进行相关的处理与统计分析。结果:(1)针刺后患者疼痛值(VAS评分)比针刺前明显降低(P0.01);(2)R2与AP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ALFF信号减弱(R2AP)的脑区有双侧扣带回、双侧前扣带、岛叶、海马、丘脑、豆状核、中脑、桥脑、小脑。结论:(1)针刺三阴交和地机穴可明显缓解痛经患者的疼痛。(2)在针刺后效应中激活了脑内的痛觉调节系统,如脑干(中脑、桥脑)、豆状核、丘脑,从而达到镇痛效果。同时,激活了与痛感觉认知相关的边缘系统,如前扣带回、岛叶、海马等,表明心理活动参与其中,这可能是影响针刺镇痛效果的方式之一。由此推测,针刺镇痛效果可能是通过多个功能脑区相互作用而实现。  相似文献   

17.
不同穴位电针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正常人在电针穴组人迎和廉泉后的静息状态下及电针对照穴组条口和地机后的静息状态下,脑部激活区的差异.从而探讨不同穴位电针激活的脑功能区变化,研究不同穴位功能实现可能的中枢机制。方法招募10名老年健康志愿者,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别在电针人迎和廉泉后或电针条口和地机穴后进行静息态的扫描,3天后再选取另一组穴位进行相同模式的扫描。运用SPM2软件进行后处理,采用双样本t检验,获得穴组与对照穴组电针后静息状态的差异脑功能激活区。结果电针人迎与廉泉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条口与地机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左侧后扣带回、右侧中央后回、小脑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电针条口与地机穴后进行的静息态的扫描与电针人迎与廉泉后进行的静息态扫描相比,在右侧中央前回、额中回、额下回、后扣带回存在特异的激活脑区。结论穴位功能的实现是和它所能激活的脑区相联系的。电针人迎和廉泉穴能够改善吞咽功能是与电针能激活与吞咽相关。或与提高整合能力相关的脑区相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静息态f MRI技术研究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额下回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响应脑区在针刺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差异。方法:对18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针刺前静息态扫描(R1)、留针期间静息态扫描(R2-R5)和拔针后静息态扫描(R6-R7),以额下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与R1比较,一是R2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等脑区,R3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右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增强,R4序列内右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减弱,R5序列内右侧顶上回功能连接减弱、双侧额中、上回功能连接增强;二是R6序列内右侧额中、上回及右侧顶上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R7序列内左侧小脑前、后叶及右侧颞中回、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结论:结合支沟穴临床功效和额下回功能,推测左侧颞中、下回、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小脑前、后叶,右侧中央前回、顶上回、双侧额中、上回为与额下回随时间序列功能连接网络变化重要响应脑区。  相似文献   

20.
针灸经络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刺疗效已经被世界认同,并成为替代医学的主力,但针刺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出现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人们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观察人体生理活动及病理状态下脑功能反映区的变化,进一步揭示了人脑复杂功能活动。本文综述了近10年的文献研究,分析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在针刺脑效应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发现在针刺治疗研究中,fMRI观察证实了穴位与脑结构的相对特异性联系,观察证实了不同针刺方法对脑活动的效应,以及病理状态下静息态fMRI在针刺腧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同时FMRI还发现针刺激活多个脑功能区构成的网络系统产生生理效应,从而为针刺作用的机制提供循证学证据,为传统针灸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