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烧伤创面细菌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败血症是烧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烧伤创面细菌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主要来源。因此,及时了解烧伤创面细菌分布及生态学的变化,对指导烧伤创面的处理及烧伤败血症的预防和治疗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Q.结了我科1986~1997年创面培养菌4649株,并分1986~1990年和1991~1997年二组进行比较。现分析报告如下:豆材料与方法在烧伤面积均大于30%的患者分别于首次清创时,治疗过程中创面分泌物较多时及晚期肉芽创面上采取标本,用棉拭按常规采取分泌物,立即放人无菌试管中密封,然后接种于血琼脂平板培养基,35C培养24h,分离…  相似文献   

2.
669例烧伤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以探讨该病的发病规律。结果:本组共检出细菌1246株,其中G+球菌40.0%,G-杆菌占57.7%,主要优势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烧伤败血症发生率:小儿及老年组(13.1%和10.3%)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休克组(37.7%)明显高于无休克组(7.0%)(P<0.01),伤后4~7d及8~15d是烧伤败血症发病的高峰期,占44.1%和26.2%。认为该病的发病规律为:(1)创面是烧伤败血症细菌的主要来源。(2)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直接影响败血症的发病。(3)水肿回吸收期是烧伤败血症发病的高峰期。(4)切、削痂手术可能增加败血症的发生率。(5)烧伤休克是败血症发病的重要诱因。提出了烧伤败血症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有效地控制烧伤创面感染,对烧伤的治疗有很大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保证创面及时的愈合而缩短疗程,并且可以减少烧伤败血症的发生,从而可以直接地降低烧伤病人的病死率。根据我们在一年九个月内(自1960年3月至1961年12月)收治的大面积和特殊部位的烧伤病人127例观察,有25例发生了败血症,其中卽有13例死亡,占烧伤总病死率的81.2%。这些败血症病人,16例的血培养和创面培养的细菌证明是一致的。可见烧伤败血症的发生,其细  相似文献   

4.
通过烧伤焦痂组织的细菌入侵是烧伤病人在有效的局部化疗发挥作用前就发生败血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虽然此时局部感染已明显好转,但仍无法控制烧伤败血症之发生,焦痂下注射抗生素能否替代既往的局部化疗来防止烧伤病人创面的细菌入侵就是作者实验的意图。因为从理论上讲,这种给药途径可使高浓度的抗生素直接进入焦痂及焦痂下组织,而这是全身使用抗菌素时所达不到的,  相似文献   

5.
烧伤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损伤 ,它使皮肤的正常防御功能受到破坏 ,创面上的坏死组织是细菌集结、繁殖的场所 ,并由浅表向深部侵犯。虽然 ,烧伤病人的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中创面感染仍然是近年来导致烧伤病人败血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在给病人进行创面处理及各种操作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就可以减少由于医源性感染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把住“烧伤创面换药关”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我科自 1996年开始 ,对烧伤病人创面换药操作及换药室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标准化的改进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具体做法介绍如下。1 换药室…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观念认为,烧伤感染主要来自创面.细菌能否通过肠道并播散全身,是医学发展中的一个前沿课题.60年代初期,作者从临床312例烧伤败血症的分析从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创面尚未出现该菌,血培养中已能发现,而且经常是历道常驻  相似文献   

7.
烧伤创面中多元耐药菌株的发生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丽华  张民权 《浙江医学》1995,17(5):315-316
为了解烧伤病人创面几种主要细菌的耐药情况,1993年7月~12月,我们对从烧伤病人创面上分离到的细菌作了耐药性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煤矿烧伤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为煤矿烧伤患者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本院烧伤外科煤矿烧伤患者住院病人培养检查出的各种细菌209株,以及它们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在煤矿作业者烧伤引起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主要菌种,所检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烧伤创面感染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对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煤矿烧伤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为煤矿烧伤患者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本院烧伤外科煤矿烧伤患者住院病人培养检查出的各种细菌209株,以及它们对20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在煤矿作业者烧伤引起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主要菌种,所检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烧伤创面感染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对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0.
烧伤病房细菌耐药性变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重烧伤后由于正常皮肤机械性屏障遭到破坏和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可导致脓毒症或败血症而成为烧伤的主要死因。尽管创面修复技术的提高,感染得以有效控制,但严重感染仍是烧伤治疗中最为棘手的问题。由于烧伤创面感染多从院内获得,或来自患者自身的条件致病菌(肠原性感染),加上各种新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致病菌种类也有显著变化,因此监测细菌菌种,进行药敏和联合药敏测定和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是减少创面脓毒症的有效措施,也是本研究的目的。 临床资料 本研究于1998年1月~12月在瑞金医院烧伤病房展开,不论烧伤面积大小或深…  相似文献   

11.
目前,烧伤感染仍是大面积深度烧伤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微生物侵入血流造成烧伤败血症,或侵袭创面及深部组织造成烧伤创面脓毒症所致。通过免疫学研究,发现严重烧伤破坏机体的自然防御机能、抑制免疫功能,使感染难以控制而致死。近年来  相似文献   

12.
陈桃 《海南医学》1995,6(4):263-264
1990年至1993年我科收治小儿烧伤并发败血症15例,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l百至12岁。致病原因:烫伤10例,火焰烧伤5例,烧伤面积:最大面积80%,最小面积10%。治疗效果:治愈8例,治愈率55.3%,死亡5例,死亡率33.3%,自动出院2例。2护理2.1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败血症征象高热或低体温,嗜题或兴奋,呼吸、心率增快、无原因的哭闹、腹胀等,应警惕败血症的发生,要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配合处理。2.2创面的护理烧伤败血症细菌入血途径,主要是创面的感染。正确的创面处理及加强创面的护…  相似文献   

13.
烧伤感染创面细菌培养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为烧伤病人合理选择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和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烧伤外科住院病人创面培养检查出的各种细菌226株,以及它们对14种抗生素的敏感试验。结果在引起烧伤创面感染的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优势菌种,所检出的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结论烧伤创面感染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菌株普遍存在,对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烧伤后创面常见的感染细菌及细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收集该院2004年1月~2007年12月4年间120例烧伤病人感染创面分泌物、血液和痰等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20例烧伤感染创面共分离出细菌、真菌32种.检出率较高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检出菌总数的23.88%),鲍曼氏不动杆菌(占检出菌总数的12.6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检出菌总数的10.45%).结论 烧伤感染创面感染的细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常见细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和万古霉素等的敏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烧伤残余创面细菌学调查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烧伤残余创面常久治难愈,既延长疗程又增加病人的精神痛苦[1]。了解烧伤残余创面的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对指导烧伤残余创面的处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对我科1991~1997年烧伤残余创面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作一分析。1 材料与方法从1991~1997年,共收治烧伤残余创面246例,均为久治不愈的烧伤残余创面,采集标本的平均天数为伤后54d。用棉纤拭取创面分泌物,立即放入无菌试管中密封,然后接种于无菌琼脂平板上,放入37℃温箱中培养24h,分离纯种,行细菌学鉴定,并做药物敏感性试验。药敏试验采取稀释法。2 结果本组246例,采集标本268次,阳…  相似文献   

16.
烧伤后期残余创面长期不愈合,易发生感染甚至形成败血症,而后者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自1992年1月~2000年5月为13例患者采用浸浴治疗烧伤后期残余创面,给予精心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治疗方法与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  相似文献   

17.
防治烧伤感染是一个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大面积烧伤,由于皮肤天然屏障破坏,全身病理生理严重紊乱,抵抗力下降,创面感染后很容易发生败血症。烧伤后因败血症死亡者占烧伤死亡率的首位。烧伤面积愈大,三度愈多者败血症发病率愈高。根据我院622例烧伤病人统计,20%以下体表面积的烧伤病人,败血症发病率不足5%;超过20%体表面积的烧伤病人,发病率在20%以上。烧伤败血症病源菌绝大多数来自创面。血培养与创面所含菌种,有90%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叶礼岳  韩春茂  余素飞 《浙江医学》2005,27(6):404-406,409
目的了解我院烧伤科住院患者烧伤创面细菌学变迁情况,为烧伤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6~2003年我院烧伤科烧伤创面培养细菌1079株,应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VITEK60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以2000年新老病房搬迁为界,1996年1月~1999年12月收集标本为Ⅰ组,2000年1月~2003年12月为Ⅱ组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的烧伤创面培养菌,其中不动杆菌占首位.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居第1位.Ⅱ组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总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显著下降,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及总革兰阳性球菌检出率则显著增高,真菌占检出菌种第4位.Ⅱ组检出的细菌菌株对所试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Ⅰ组普遍降低.结论检出菌株因抗菌药物应用、早期手术、病房条件的改善而发生变化;临床应重视细菌学调查工作,并采取综合措施延缓细菌耐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病原菌的构成比,掌握病房空气、床头柜表面细菌与创面菌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医院内感染。方法:2006年至2007年按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同时对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空气、床头柜表面进行采样,细菌分离、鉴定。结果:烧伤创面分离的菌株与病房环境细菌无相关依从性,而空气与床头柜表面的菌种在归属上存在相关依从性。结论:对烧伤病房定期进行有效的环境消毒处置及创面菌株监测,是预防烧伤创面和烧伤病房交叉感染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烧伤创面和焦痂下菌种分布和耐药性及其关系,探讨其在烧伤病人选择抗生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993~2000年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分离获得1119株和291株细菌,回顾分析细菌学和耐药性监测情况,并分组比较。结果 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中G-菌和G+菌的分布有显著差异,各菌种比例亦有差异(P<0.05或P<0.01)。菌种构成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其在创面和焦痂下组织的耐药率无显著差别(P>0.05);万古霉素、耐替米星和亚胺配南是以上优势菌的首选抗生素。结论 烧伤创面和焦痂下组织菌种分布虽各有特点,但主要菌种构成比和耐药性趋势基本一致;未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或无条件作焦痂下细菌鉴定时,烧伤创面细菌和耐药性鉴定可作为诊治烧伤病人创面感染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