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但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随着内镜及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以选择接受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本文将对内镜下治疗技术(射频治疗、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及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Nissen胃底折叠术.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Nissen胃底折叠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或开胸手术.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2月在我院进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的58例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6例在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观察组),22例患者行开腹手术(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及手术后4个月进行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调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DQ评分显示术后4个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 结论:腹腔镜下行食管裂孔疝修补联合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可积极应用于临床上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上胃肠动力障碍性常见疾病,是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的降低或者一过性松弛以及食管裂孔疝等原因,致胃食管反流频繁,过多胃、十二直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损伤食管下端黏膜引起烧心、返酸、胸痛等症状及反流性食管炎 ,可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和短食管[1-2].根据其内镜下表现,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和Barrett's食管.GERD十分常见,在西方国家,人群中约有7 %~15%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老年人1/4患有此病.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的外科治疗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目前国内尚无胃食管反流病外科治疗的指南或专家共识意见,因此胃食管反流病的外科治疗仍然主要基于临床经验或参考国外指南。食管裂孔疝(hiatal hernia, 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多见,外科手术效果确切,但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和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是慢性疾病,患者主动就诊率低,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不高。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食管24小时pH监测分别确定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滑动长度及胃食管反流病,进而分析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滑动长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出血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至2011年8月行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7例上消化道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静脉曲张采用LDRf分型进行分型。对于早癌或癌前病变采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果本组7例患者行ESD或EMR,7例患者中4例早期胃癌,3例早期食管癌;6例食管静脉曲张,1例胃底静脉曲张。均完整切除病变,内镜下早癌治疗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静脉曲张出血。结论内镜下治疗伴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的上消化道早癌不增加静脉曲张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9月对3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的临床资料.腹腔镜单纯胃底折叠术5例(Toupet式),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加胃底折叠术25例(Nissen式3例,Toupet式22例),腹腔镜单纯食管裂孔疝修补术3例.结果:全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90~185 min.术后平均住院6d.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4个月,32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例明显好转.结论:对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和胃底折叠术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袖状胃切除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在减重和抗反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中心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21例肥胖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分为单纯减重手术组(9例)和同期联合手术组(12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重、腰...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胃底折叠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食管裂孔疝多见于40岁以上的病人。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吞咽困难和咽下疼痛,并常伴有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骨后及背部烧灼感。食管裂孔疝常伴有食管韧带松弛和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减弱,易发生胃液反流,导致胃食管反流病(GERD)。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机制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端括约肌缺陷等有关,常须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肠动力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目前,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新技术的出现,为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影响全球数百万人。近年来,GERD内镜治疗技术进展较快,如经口内镜下贲门缩窄术、内镜下抗反流黏膜切除术、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等治疗方式不断的应用与完善。在此,笔者就已开发的针对GERD特定内镜设备和术式进行介绍,并总结GERD内镜治疗的相关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就诊的80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具体状况行不同类型的疝修补术,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于术后统计患者手术效果及反流情况,观察手术前后食管压变化。 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反流时间显著缩短、反流次数与长反流次数显著减少、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6个月患者DeMeester及GERDQ评分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LES压力、残余压均显著升高,松弛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可有效增加食管压力,抑制患者反流症状,疗效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是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学基础。磁性括约肌增强器固定在食管外的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区, 静息状态下磁珠间吸引力可协助关闭食管下括约肌, 起到抗反流作用。国外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结果均验证了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磁性括约肌增强器用于治疗难治性或合并巨大食管裂孔疝的胃食管反流病, 也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与胃底折叠术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两者临床疗效无差异, 磁性括约肌增强器术后保留打嗝、呕吐等功能, 且操作简便, 不改变消化道生理结构。磁性括约肌增强器远期效果不断提升, 并发症发生率逐渐降低, 已在国内初步开展, 有望成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接受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袖状胃切除术治疗的5例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病例均顺利完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缝合修补术+保留部分鱼鳍状胃底的胃袖状切除术+不同类型胃底折叠术,1例联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l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157±27) min,平均术后住院(5.7±1.5)d.术后随访3~6个月,术后1、3、6个月平均减重分别为(13.1±2.7) kg、(25.7±3.8) kg、(37.3±4.1) kg,多余体重减少百分比分别为24.7%±3.3%、47.3%±6.3%、65.8%±8.7%.术后5例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均完全缓解,3例合并糖耐量异常和高血压的患者术后3个月血糖和血压均恢复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联合胃袖状切除术可能成为治疗肥胖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或食管裂孔疝的新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治疗食管裂孔疝(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08例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开展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患者5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联合组行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 结果2组术前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反流症状与术前比较,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反流时间、反流次数、DeMeester评分、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及Gerd Q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住院时长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联合改良DOR胃底折叠术对HH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身体快速恢复,微创、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的微创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引起的疾病,它可导致食管黏膜炎症、溃疡以至癌变。在西方人群中,约有7%~15%的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在美国约有1900万成人患有此病,每年有10万人为此病而需入院治疗,每年用于治疗GERD的费用达19亿美元。GERD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40~6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潘国宗等1999年报道了在北京、上海两地进行的GERD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GERD的发病率为8.97%;经内镜或24h pH监测证实是GERD者为5.77%;经内镜证实有反流性食管炎者1.92%。  相似文献   

18.
胃袖状切除术在减重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手术后会出现胃食管反流病的恶化或新发,其机制是多因素的,由手术对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损伤、食管裂孔疝、袖状胃的形状等互相引发。此外,减重手术同时是否对食管裂孔疝进行修补也存在争议。本文对胃袖状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腹腔镜疝修补术结合Nissen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选择内蒙古包钢医院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80例胃食管反流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和B组,每组患者40例。A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Nissen胃底折叠术,B组采用腹腔镜疝修补术+Dor胃底折叠术。比较2组患者手术情况、食管反流情况、食管压力、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评分(GERD-Q)、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2组患者手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反流时间、次数,长反流次数、酸反流时间百分比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食管残余压平均值、下段括约肌压力、松弛率和无效吞咽率均明显改善,且A组改善情况优于B组(P<0.05);2组患者GLQI与GERD-Q评分均有所改善,且A组GLQI评分高于B组,GERD-Q评分低于B组(P<0.05);2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腔镜疝修补术联合Nissen胃底折叠术对抗反流,减轻术后吞咽困难具有明显效果,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1年11月对40例胃食管反流病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腹腔镜单纯胃底折叠术7例(Toupt式),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加胃底折叠术33例(Nissen式5例,Toupet式28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无术后严重并发症。手术时间75~215min,平均112min;术中出血量10-350ml,平均52ml;术后住院5—10d,平均7d。40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平均16个月,34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6例症状明显好转。结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