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根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80万人死于自杀,自杀成为15~29岁年龄组第二大死因~[1]。在我国,艾明等~[2]针对重庆市9808名大学生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其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7%。自杀仍旧是当前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抑郁症患者是自杀高危人群,但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抑郁症患者并未出现过自杀行为,甚至未出现过自杀想法,说明自杀者有其独有的特质。磁共振技术可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探索抑郁症患者自  相似文献   

2.
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 (1991~ 1995 ) ,中国的自杀死亡率为 19 85 /10万 ,卫生部 1999年公布的 1993年数据为 2 2 2 /10万。中国自杀死亡的绝对人数居世界第一 ,全世界大约每年 4 2 %的自杀死亡发生在占世界人口 2 5 %的中国人口[1] 。1 自杀率1 1 自杀死亡率 中国自杀死亡率高达 19 85 / 10万 ,其中城市为 6 5 / 10万 ,农村为 2 2 89/ 10万 ;98 91%的自杀死亡者大于 15岁 ,其中 15~ 34岁占4 0 7% ,6 0岁以上占 2 9 72 % [1] 。自杀率具有以下特点 :①年轻女性自杀死亡率高于男性 ,且主要表现在农村 ;②农村自杀死亡率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杀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数据(1991~1995),中国的自杀死亡率为19.85/10万,卫生部1999年公布的1993年数据为22.2/10万.中国自杀死亡的绝对人数居世界第一,全世界大约每年42%的自杀死亡发生在占世界人口25%的中国人口[1].  相似文献   

4.
住院精神病人自杀原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一种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有意采取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并导致死亡结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自杀人数已超过百万,我国每年死于自杀者也达21万.自杀是我国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在精神科有自杀企图和行为的病人以抑郁症占首位,其次是精神分裂症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5.
正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境情感障碍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11%,每年因抑郁症自杀死亡的人数估计高达100万,而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在5%以上[1-2]。该病表现为持续而显著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负性思维,且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感知、记忆、学习、执行等方面的认知功能障碍。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认知心理研究院将其分为早发性抑郁症(EOD)和晚  相似文献   

6.
<正>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致残和致死的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4年全球大约有70万脑膜炎发生,其中死亡人数约为34万[1]。CNS感染性疾病致病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微生物和寄生虫等。大多数情况下放射科医生很难根据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对CNS感染做出定性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刘华清张培琰杨甫德李献云自杀是一个重要的医学和社会问题。1990年全世界有超过140万的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的人数约为自杀死亡人数的10~20倍,而其中青少年自杀未遂的比例更高。1974年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将自杀行...  相似文献   

8.
<正>创伤是医学中最古老的课题,自人类出现起就开始有创伤。美国著名外科学家Mattox曾说过,即使其他外科疾病已不复存在,创伤仍然不会被消灭。据一项最新研究报道(Lancet,2013),在创伤中仍以交通事故伤害最为多见,全球每年有120万人死于交通事故伤害,平均每天死亡3 200余人,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1%,为第11位死因。而在发展中国家,交通伤死亡已成为第8位死亡原因~[1]。据中国公安部门统计的数据表明,中国大陆地区每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第三大死因(继缺血性心脏病、癌症之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有550万人因为卒中而死亡,其中有2/3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台湾2007年卫生署所公布的十大死因中,脑血管疾病为第三位。以台湾地区卒中的死亡率为55/10万推算,每年约有近1.3万人死于卒中,死亡率仍高于日本、新加坡及大多数西欧国家。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酗酒对机体和社会对会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对长期酗酒导致的多种复杂疾病治疗效果有限。当今全球大概有23亿酗酒者,酗酒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之一[1]。长期酗酒导致酒精中毒,酒精中毒是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患病率为4%,每年约300万人的死亡与酒精中毒有关。将酗酒定义为女性每次喝4杯而男性每次5杯,达到或者超过最低酗酒量将增加患有认知障碍或痴呆风险[3]。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伴随席卷全球的人口老龄化银色浪潮迅速攀升,每7秒钟世界上就增加1例痴呆患者,每年新增AD患者460万人[1].全球AD患病人数已超过3600万人,2050年将达到1.15亿.2010年全球AD患者的花费超过6000亿美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到2030年还将增加85%[2].美国AD患者已达500万人,患病率占疾病顺位第四,病死率居疾病死亡顺位第五[3].  相似文献   

12.
卒中已经成为全球导致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新发患者高达1370万[1]。中国是全球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之一,现有卒中患者1494万人,每年新发病例330万人[2]。在我国医院收治的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中,卒中患者占比高达66.5%[3]。卒中诊治的医疗服务负担重,需求量大,卒中专业医师短缺[4]。我国遵循指南的卒中急性期和二级预防治疗取得一定程度改善,但是包括溶栓和心房颤动抗凝在内的治疗措施执行率仍仅为18.3%和21.0%[5]。  相似文献   

13.
正卒中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大约1500万人罹患脑卒中,其中将近600万人死亡,500万人遗留永久性残疾,造成相当大的负担。卒中后遗症将会影响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3/4的患者在住院期间日常生活能力受到影响,只有1/3的患者能够完全恢复[1]。约有30%~66%的卒中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患侧肢体的功能仍没有恢复[2]。因此,神经功能康复是十分必要的[3]。经颅直流电刺激(t DCS)是新  相似文献   

14.
<正>脑血管病是最常见的致残原因,是发达国家第三大死因~([1])。而在我国,脑血管病已成为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1位致残和死亡原因,且发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2])。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05年全球卒中患者死亡人数为570万人,首次发患者数达1600万人,到2030年,这些人数可能分别达到780万人、2300万人~([3])。此外,78%的卒中患者是第一次发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自杀及其预防研究展望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WHO(1999)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约10~2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易言之,每40秒有1人自杀死亡,每3秒有1人自杀未遂。自杀死亡者超过全球武装冲突或交通事故丧生者。在所有国家,自杀占15~35岁人群的3种领先死亡原因之一。如计算绝对数字,全世界14的自杀?..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作为全球致死率最高的的三大疾病之一,近年来一直受到持续关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数据显示全世界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0万,其中约5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另外500万人留有终身残疾[1]。而且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逐渐增多,预计到2020年卒中的发病率将增长一倍[2]。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方法依然是溶栓治  相似文献   

17.
自杀流行病学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医学问题,自杀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科,如社会学、医学、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等,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200万,估计中国每年的自杀死亡人数为20万人以内,对自杀现象的研究在我国曾一度是个禁区,尤其是自杀的流行病学数据一度成为保密或讳莫如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地球上,地震以每年超过一百万次的频率发生着,但是真正造成巨大人员和物资损失的大地震全球平均三年一次.自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36次,共伤亡78万余人.其中死亡人数超过100人的地震16次,死伤781 521人[1].最著名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约25万人[2].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50万,每年因卒中死亡的人数约150万人,生存的卒中患者750万到800万人[1];我国卒中死亡人数居世界首位,约占全球卒中死亡人数的1/3。寻找并控制卒中的危险因素是控制卒中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并发症发生率等特点,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已成为人类特别是老年人的的主要"杀手"之一。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脑卒中患者,其中1/3死亡,存活的1/3遗留有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1],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在中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00~200万~[2]。脑卒中的发生由于涉及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的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因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