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对比。方法56例APL合并DIC患者,随机分为肝素治疗组(28例)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28例),分别给予肝素8mg,每8h1次,iH和低分子肝素0.4mL,1次/d,iH治疗,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补充凝血因子。结果肝素治疗组和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使用抗凝剂的时间分别为(11.4±3.6)d和(10.1±3.0)d,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愈率分别为92.9%和96.4%,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APL合并DIC同样有效,治愈率高,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方法对15例确诊APL合并DIC的患者在积极治疗白血病及消除诱因的基础上,运用低分子肝素抗凝、补充新鲜冰冻血浆及浓缩血小板,有纤溶亢进表现者给予抗纤溶治疗。结果治愈12例,自动出院1例,死亡2例。结论APL合并DIC的治疗措施以全反式维甲酸、亚砷酸诱导缓解及适时化疗,消除诱因,早期予低分子肝素抗凝并积极补充血小板及新鲜冰冻血浆,有纤溶亢进时适当抗纤溶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M3)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快速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自1973年3月-2002年5月经住院确诊为M3患者124例,合并DIC33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M3并发DIC其出血症状最为突出,若并发脑出血病死率高达100%(15例均死亡)。简便,快捷,实用的实验室辅助检查有血小板计数(异常率97.0%),3P试验(异常率91.1%),D-二聚体检测(异常率93.3%)。凝血酶原时间(异常率78.8%),纤维蛋白原定量(异常率87.9%)。对M3的治疗以维甲酸联合DA(或HA)方案治疗缓解率较高,达68.8%。且较合理,治疗DIC的方案以抗血小板药联合抗凝药或抗凝药联合抗纤溶药或仅用抗凝药均补充血制品的疗效较高(治愈 显效率可达57.1-62.5%)。结论:M3患者若出现明显出血症状,就应作DIC方面的实验室检查,以及早作出诊断,选择高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概率很高,据文献报道约有80%的患者早期即有凝血功能异常,DIC为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的应用,APL已成为急性髓系白血病中最有可能治愈的一种亚型,约70%~80%的患者获得长期缓解甚而可能治愈。因此,对初发的APL合并DIC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严重出血的原因之一,因其病势急剧凶险,死亡率高,故受到重视。我院救治15例患者合并DIC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我院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42例足月新生儿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42例新生儿败血症并发DIC除应用常规治疗外,均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结果 42例患儿中除2例自动出院,2例死亡外,余38例均痊愈出院,治愈率90.48。结论低分子肝素抗凝作用强,副作用小,易于皮下吸收,在新生儿DIC早期使用,更方便,更安全,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春繁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55-57
目的 分析低分子肝素对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情况?方法 选择60例脓毒症并DIC新生儿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儿都按常规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进行治疗,研究组给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DIC指标.结果 用药一周期后研究组治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DIC各指标差别不明显,治疗后以研究组更具优势.结论 低分子肝素副作用少,能有效的提高对新生儿脓毒血症并DIC的治疗效果,并促进DIC各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实验室特征及治疗情况,探索DIC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1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56例初治APL患者进行病例总结与分析。结果 156例患者中64例(41.0%)合并DIC,中位发生时间为10d。APL合并DIC患者出血广泛且严重,微血管栓塞表现少见。合并DIC患者完全缓解率为63%,早期病死率为33%,达完全缓解时间为44(25~78)d,治疗中并发维甲酸综合征占17%,与非D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35、0.001、0.029)。维甲酸联合砷剂治疗可缩短DIC治愈时间。DIC组患者复发率为20%,明显高于非DIC组(8%,P=0.031)。DIC组患者总生存时间为12(0.1~65)个月,5年总生存(OS)率为(56±7)%,与非DI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IC组无复发生存(RFS)时间为17.5(3~65)个月,5年RFS率为(74±8)%,与非DI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浆纤维蛋白原(Fbg)、外周血白细胞数、生存状态评分(PS评分)是APL合并DIC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DIC是APL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为APL致死及导致不良预后的直接原因,应早期诊断。血浆Fbg<1.0g/L、白细胞>20×109/L、PS评分2~4分预示DIC高危、病死率极高,应早期进行维甲酸及砷剂联合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合并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并DIC患儿48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包括抗感染、基础支持、营养供应、热量供应、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紊乱调节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愈率、出血停止时间、DIC纠正时间、出血加重病例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新生儿脓毒症并DIC对比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AL并发DIC18例,全部病例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抗感染、抗凝、小剂量肝素及必要时补充凝血因子等措施。结果:合并DIC者治疗1-2d死亡7例,3-7d死亡3例,治愈8例。结论:DIC是AL(特别是APL)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且常为AL(APL)致死的直接原因。及DIC多发于病情危重,严重感染及疾病晚期,积极治疗原发病,去除病因,是抢救DE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一个亚型,又称AML-M3型,其发病率占急性髓性白血病的3.8%~34%[1],其临床表现,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及预后与其他类型急性髓性白血病有很大不同,特别是本病极易并发凝血功能障碍,常有严重出血,相当多的患者确诊时已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和 相似文献
14.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cogulation,DIC)是以凝血功能异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性难以控制的大量阴道出血、多器官衰竭、低血压和休克 ,病情凶险 ,治疗困难 ,病死率高。近年来 ,我院产科采用小剂量肝素治疗产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1 0例 ,临床效果明显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年龄 2 3~ 4 0岁 ,平均年龄 2 7岁。初产妇 8例 ,经产妇 2例。 1例发生在妊娠中期 ,其余均发生在妊娠晚期。产前发生 DIC2例 ,产后发生 DIC8例1.2 诱因 :羊水栓塞 6例 ,死胎 1例 ,误输异型…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肝紊(LMWH)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常用方法之一,我院从1998年3月至2000年12月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ACI患者28例,并与同期ACI非低分子肝素治疗30例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DIC患者48例,按照数字表随机抽取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并比较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阳性率、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阳性率和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对比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治疗DIC的临床疗效显著,比中小剂量肝素治疗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 (商品名速避凝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发病 4 8h内的 1 6 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按 1∶ 1两人对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2组均给予胞二磷胆碱作基础治疗 ,治疗组加用速避凝腹壁皮下注射 ,1日 2次 ,连续1 0 d。 2组治疗前及治疗 d1 0、d30时采用中风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监测血常规及凝血指标 ,评定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在临床疗效评定中 ,治疗组总有效率 86 .9% ,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5 9.5 % (P <0 .0 1 )。各项凝血指标 2组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速避凝治疗急性脑死症安全有效 ,是理想的抗凝剂 相似文献
18.
我们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1月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180例,并与对照组60例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按住院顺序将脑梗死病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0例,男84例,女96例;年龄36~75岁,平均58.9岁;对照组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37~73岁,平均58.6岁。全部病人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并符合下列条件:①发病在6~72小时之间;②经CT证实为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③除外大面积脑梗死及脑栓塞;④仅有轻微感觉障碍的腔隙性脑梗死不在观察范围之内。两组既往史、嗜好及并发症均相近,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9.
肝素对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治疗作用虽然已是公认,但是由于产科D IC发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救治中如何使用肝素仍是临床医生经常困惑的问题。现将我院对4例产科D IC患者应用肝素救治的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自1987年11月至2001年7月收治产科D IC病例4例,发生率占同期分娩总数的0.6‰(4/6308)。发病诱因:羊水栓塞3例,妊娠急性脂肪肝1例。结果救治成功3例,死亡1例。1.2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1例产后有短暂寒颤、胸闷,其余均以产后或术后子宫、伤口创面及全身出血、血不凝,休克为主要症状,出血量2 000~8 000m。l3…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低分子肝素 (LMWH) (商品名为速避凝 )治疗急性脑梗塞36例 ,对其临床疗效及副作用进行观察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除外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后应用LMWH治疗。 (1)CT显示颅内出血 ;(2)短暂的细胞功能缺损 ;(3)近期有大手术史 ;(4)合并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5)血小板减少症或有出血倾向的患者。36例中男23例、女13例。年龄38~69岁 ,平均 (52 7±9 8)岁。从发病到接受治疗时间为2~46小时 ,平均 (14 0±12 6)小时。住院天数6~20天 ,平均 (12 2±3 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