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中是否同期处理鼻中隔高位偏曲及中鼻甲整形和术后鼻腔粘连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85例(310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伴鼻中隔高位偏曲及中鼻甲病变的患者行内窥镜鼻窦手术,其中92例(147侧)行单纯内窥镜鼻窦手术(对照组);另93例(163侧)在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同时行改良鼻中隔高住偏曲矫正和中鼻甲整形术(处理组)。术后对这2组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年以上,处理组鼻腔粘连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同期处理鼻中隔高住偏曲及中鼻甲整形对于改善鼻腔通气引流、减少粘连,提高慢性鼻窦炎、鼻息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侧鼻窦炎的发生与鼻中隔偏曲的关系。以往认为鼻中隔偏曲引流不畅,是引起鼻窦炎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值得商榷。方法通过对73例鼻中隔偏曲并发单侧鼻窦炎者,行鼻窦轴位和冠位CT扫描及鼻窦内窥镜观察。结果鼻中隔偏曲造成的鼻腔宽侧的鼻窦炎发生率高于鼻腔狭侧。结论认为鼻腔狭侧阻塞并不是造成鼻窦炎的原因,鼻中隔高位偏曲(D、F组),中鼻甲受压向中鼻道移位,中鼻道狭窄明显或阻塞,妨碍鼻窦的通气与引流是造成鼻窦炎的主要原因,鼻腔宽大侧的下鼻甲,钩突和中鼻甲代偿性增生肥大,鼻腔以外侧壁为主的结构均代偿性的肥大,肥大的结构阻碍了鼻腔鼻窦分泌物的引流,鼻窦炎很容易发生,同时鼻腔宽大侧鼻腔黏膜纤毛的输送功能的下降也可能是造成鼻窦炎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发病原因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手术方式与术后疗效.方法 对56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2a.治愈55例(98.2%),显效1例(1.8%).结论 鼻腔、鼻窦真菌感染主要因素可能是鼻腔鼻窦的解剖结构存在异常和病变,阻碍了鼻腔鼻窦的通气引流.鼻内窥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鼻窦炎的首选治疗方式,术中正确处理钩突、中鼻甲、鼻中隔,术前、术后综合性治疗,定期随访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中同时处理鼻腔解剖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时对变异的中、下鼻甲及鼻中隔进行矫正处理(处理组);另选32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对照组),有解剖变异本应处理而未处理.在术后对这两组患者就其解剖形态的恢复、鼻窦炎的疗效、粘连的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处理组中解剖形态恢复正常79例(88.2%),鼻窦炎治愈77例(85.9%),粘连的发生率18例(1 0.6%).对照组中慢性鼻-鼻窦炎治愈23例(73.2%)粘连发生15例(46.7%).结论 在鼻内窥镜手术中同时处理影响鼻腔功能的解剖变异,对于提高慢性鼻-鼻窦炎治愈率,改善鼻腔通气引流,降低粘连,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鼻内镜手术异常中鼻甲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萍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6):748-749
中鼻甲在鼻腔生理功能中起重要作用,也是鼻内镜下鼻腔鼻窦手术中重要的解剖标志之一。近年来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开展及对鼻腔鼻窦功能的新认识,中鼻甲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异常的中鼻甲可导致鼻腔、鼻窦通气引流障碍、嗅觉减退或丧失,成为鼻窦炎的发源地,不仅影响手术操作,而且影响术后治愈率,因此,  相似文献   

6.
巨大钩突1例     
病员,男,26岁,病案号4215,因双侧鼻阻塞伴嗅觉丧失进行性加重12a,鼻窦平片提示鼻窦发育正常,全鼻窦炎,鼻腔大量软组织增生。鼻窦CT提示鼻腔大量软组织增生及异常骨组织。于1999年4月在鼻内窥镜下摘除鼻腔前上部分息肉后可见一弧形骨片约26cm×1.2cm×0.1cm,其前端起于中鼻甲前端根部,外侧与钩突生长在一起,内侧与鼻中隔相近,中鼻甲无法窥清,在鼻内窥镜下按常规用刀切除钩突,将钩突与异常骨组织一起取出,可见异常骨片为钩突发育而成,术中顺利,术后给以对症治疗,3mon后鼻腔恢复正常。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使鼻腔手术更直观,…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疗效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功能性内镜进行鼻窦手术,中鼻甲成形和去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灶,开放各组鼻窦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86例,并对术中处理中鼻甲的方法及对治疗慢性鼻窦炎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痊愈71例(82.5%),好转11例(12.8%),无效4例(4.7%)。嗅觉功能恢复或改善74例。结论在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中,彻底清除病变,恰当取舍黏膜,合理处理中鼻甲,使窦口及邻近鼻道保持通畅的引流和通气,恢复鼻腔和鼻窦的生理功能是鼻内镜下治愈慢性鼻窦炎的关键,加强术后随访及处理对提高慢性鼻窦炎的治愈率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原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临床病例38例。结果:89.5%复发病例系多因素共同引起复发,其中涉及术后复查不当的有22例,涉及术腔粘连的25例,涉及钩突头端或尾端残留的6例,涉及鼻丘气房与额隐窝病灶清除不彻底的8例,涉及中鼻甲处理不当的5例,涉及高位鼻中隔偏曲未矫正的6例,涉及筛及蝶窦病变清理不彻底的5例,涉及下鼻甲肥大的4例,涉及术后没有合理用药的18例。平均每例有271个原因。结论:熟悉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正确处理相关鼻腔病变,术后定期合理的鼻窦内窥镜随访以及术后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提高内窥镜鼻窦手术效果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内窥镜鼻窦手术(ESS)286例,全部进行了病变临床分期、手术分级,并按分期分级统计手术效果,分组比较了术前抗生素应用对减少术中出血的作用。认为充分控制鼻腔鼻窦炎症是减少术中出血的有效措施。术中对鼻腔鼻窦病灶清除要彻底,包括必要时的经唇龈沟进路的上颌窦腔手术,还应辅以中鼻甲、下鼻甲和鼻中隔手术,充分解除鼻窦鼻腔通气引流障碍,并坚持定期细致的术后换药,及时清除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径路上的残留性或(和)创伤性障碍,才能保障并提高ESS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33例(224侧)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行内窥镜鼻窦手术,术后随访1年。结果:治愈85例(63.2%),好转3l例(23.3%),无效17例(12.8%),总有效率86.5%,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具有较高的疗效,术中选择正确术式处理中鼻甲,术后定期随访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关键是建立良好的通气和引流功能 ,某些水肿或增生肥厚的病变粘膜 ,就有可能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病人的症状就可以改善或恢复正常。在这一治疗原则指导下 ,我们自 1999年以来 ,对慢性鼻窦炎患者的手术治疗采取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手术后随访的2 0 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做一总结。1 资 料本组病例 2 0 0例患者 ,男性 14 0例 ,女性 6 0例 ,最小年龄 8岁 ,最大年龄 6 8岁 ,平均年龄在 2 2岁。本组病例随访时间在术后 6个月至 1年。根据病人患有慢性鼻窦炎的不同程度 ,依据病史、内窥镜检查、…  相似文献   

12.
英秀梅  许秀娟  翁双凤 《吉林医学》2008,29(18):1544-1545
现代鼻内窥镜外科学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清除病灶,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并尽可能保留鼻腔、鼻窦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此法可用于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及限于鼻腔上颌窦内良性肿瘤等疾病。该手术具有对组织损伤小、术后反应轻、复发率低等优点,我院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开展鼻内窥镜鼻窦手术346例,经术后随访,均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海南医学》2007,18(3):120-120,125
鼻内窥镜下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在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保存鼻腔鼻窦的基本功能.现就本科128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在一些细节处理上尚有争议 ,如手术中是否保留中鼻甲等[1-3 ] ,对既保留中鼻甲的形态和功能 ,又避免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的粘连 ,并保持术后中鼻道及鼻窦窦口的通畅引流 ,也有不同的见解。临床发现 ,中鼻甲存在肥厚及息肉样变等病变时 ,易导致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术后鼻腔粘连 ,术后疗效也差。我们对 12 3例慢性鼻窦炎和 /或鼻息肉患者行鼻内窥镜手术 ,根据中鼻甲病变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探讨了不同中鼻甲处理方法与手术疗效及鼻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99年 …  相似文献   

15.
唐强  阮标  段炼  熊玉玲  粱绍伟  范勇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2):101-103,113
目的分析慢性鼻-鼻窦炎手术无效的原因,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疗效.方法对2005年12月至2010年2月间住院的426例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行功能性鼻窦内窥镜手术,如有伴有鼻中隔偏曲或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患者同期行鼻中隔成形或下鼻甲及中鼻甲整形术.结果术后定期随访1 a,其中有效例数393,有效率92.2%;无效33例,无效率7.8%.结论做好术前术后的综合治疗,术后鼻腔冲洗及鼻窦内窥镜下换药,术中微创操作有助提高慢性鼻-鼻窦炎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高顺华  鞠善德 《吉林医学》2005,26(12):1296-1297,1299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微创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5年8月至2004年8月间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387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术后症状消失,内窥镜检查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334例,治愈率86.3%,好转率9.1%,总有效率95.4%。其中15例术后分别不同程度出现术腔粘连、窦口闭锁、息肉形成等,行二次手术。本组病例无眶眼、颅底并发症。结论:鼻窦内窥镜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创伤小、手术准确性高等优点。手术在鼻内窥镜直视下,最大限度保留鼻腔、鼻窦正常结构和功能前提下,清除病变,改善和重建鼻腔、鼻窦通气引流功能,并结合术后随访综合治疗,达到提高疗效、治愈目的,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原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1年经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病例48例。结果:中鼻甲处理不当与周围结构粘连14例,病灶清除不彻底15例,上颌窦窦口阻塞9例,高位鼻中隔偏曲未同期矫正引起手术复发7例,钩实尾端残留未切干净3例。结论:熟练掌握鼻窦内窥镜手术的鼻腔解剖,尤其是鼻腔外侧壁的解剖学特点,熟练的手术技巧和手术方法。术后严格的随访和精细的清理是保证手术成功、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手术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赵安滨  姜梅  方玲  赵林  方向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21):976-978
目的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原因,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内窥镜鼻窦手术治疗鼻窦炎、鼻息肉复发的临床病例38例。结果89.5%复发病例系多因素共同引起复发,其中涉及术后复查不当的有22例,涉及术腔粘连的25例,涉及钩突头端或尾端残留的6例,涉及鼻丘气房与额隐窝病灶清除不彻底的8例,涉及中鼻甲处理不当的5例,涉及高位鼻中隔偏曲未矫正的6例,涉及筛及蝶窦病变清理不彻底的5例,涉及下鼻甲肥大的4例,涉及术后没有合理用药的18例。平均每例有2.71个原因。结论熟悉内窥镜鼻窦手术的应用解剖,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正确处理相关鼻腔病变,术后定期合理的鼻窦内窥镜随访以及术后合理用药的综合性治疗是预防和减少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鼻中隔偏曲伴凹面侧下鼻甲代偿性增生肥大(伴或不伴鼻窦炎),以往多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加下鼻甲部分切除或F鼻甲成形术(有鼻窦炎者加行鼻窦手术)治疗。手术损伤较大,对鼻腔结构和黏膜的破坏亦大,术后并发症较多。我们自2004年1月以来,对此类患者在行鼻内镜鼻中隔、鼻窦手术同时应用离子刀消融下鼻甲增生部位,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鼻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118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鼻内窥镜下行鼻腔、鼻窦手术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原因.方法:对鼻内窥镜下行鼻窦炎、鼻息肉摘除、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等治疗的118例进行临床总结.结果:术后经6月~12个月随访,鼻息肉、鼻窦炎患者治愈76例(64.4%),好转24例(20.3%),无效18例(15.3%).结论:经鼻内窥镜下行鼻腔、鼻窦手术具有优越性;提高鼻内窥镜手术操作技术以及术后综合处理是提高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两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