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测量并评价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生存质量(QOL)。方法采用SF-36量表,对40例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进行QOL测量与评价。结果湿热蕴脾证组与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组比较QOL总分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得分最低,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脾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以BP,GH,VT,SF,MH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湿热蕴脾证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下降,除VT下降不甚明显外,其余得分均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QOL各项得分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热蕴脾证组、肝郁脾虚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生理、心理、社会机能受到很大影响;湿热蕴脾证组患者由于情感问题所造成的职能限制较轻微;肝郁脾虚证组虽然其与湿热蕴脾证组相比肝损害较轻,病情相对稳定但生活质量却明显低于湿热蕴脾证组。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医脾脏病理生理状态下唾液的代谢组变化。方法:采用病证结合的方法,选择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等脾气虚证、湿热蕴脾证患者为实验组(即"脾病"组),以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即"脾未病"组)。采用标准化方法收集全唾液,应用核磁共振仪(NMR)测定唾液中的代谢物组。结果:脾脏在病理生理状态下唾液中1H NMR结果显示,实验各组唾液1H NMR谱的主成分积分值集中分布于椭圆形散点图(95%置信区内)的3个区域,脾气虚证组、湿热蕴脾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交叉和重叠。进一步对1H NMR谱变化值影响较大的两个主成分PC1和PC2的分析表明,正常对照组唾液中主要是葡萄糖(3.82 ppm)、N-乙酰糖蛋白(2.02ppm)、比咯氨酸(2.06 ppm)、乙醇(1.18 ppm)、山梨醇(3.66 ppm)、羟脯氨酸(2.34 ppm)等物质含量相对较高;湿热蕴脾组唾液中主要是乙酸(1.9 ppm),丙酸盐(1.06 ppm和2.18 ppm)、牛磺酸(3.42 ppm)等物质含量相对较高;脾气虚证组唾液中主要是谷氨酰胺(2.14 ppm)、蔗糖(4.22 ppm)、乳酸盐(4.1 ppm和4.14 ppm)、苯丙氨酸(3.26 ppm)等物质含量相对较高。结论:脾脏虚实状态下(脾气虚证、湿热蕴脾证)唾液中有部分代谢物发生了变化,其可以作为脾气虚证、湿热蕴脾证的辨证参考指标,这揭示了中医"脾在液为涎"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与血脂及总抗氧化活性(TAS)的关系。方法:125例为观察组进行中医分型,8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总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及B(apoAl、apoB)、脂蛋白(a)Lp(a)和总抗氧化活性(TAS)。结果:观察组血清TC、TG、LDL—C、apoB、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A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湿热困脾证、血瘀脉络证TC、Lp(a)水平与其他证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困脾证TG、LDL—C高于其他各型(P〈0.05),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TAS明显低于其他各型(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脂质异常,总抗氧化活性明显降低。湿热困脾证、血瘀脉络证血脂变化明显,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抗氧化活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浊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124例,辨证为湿热蕴脾证64例,脾胃气虚证60例,两证型均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加服中药组,另设健康对照组30名,分别在治疗前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和脾胃气虚证TNF-α,IL-6均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证型治疗后TNF-α,IL-6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湿热蕴脾证加服中药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脾胃气虚证加服中药组TNF-α,IL-6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湿热蕴脾证较脾胃气虚证病情严重;慢性乙型肝炎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TNF-α,IL-6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的证候分型与病程及生存质量、肺功能、BODE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OPD缓解期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肺脾肾气虚证患者各40例,分别检测肺功能(FVC、FEV1、FEV1/FVC),评测生存质量、BODE指数[包括呼吸困难指数(MRC)、六分钟步行距离(6MWT)、体重指数(BMI)]。结果:肺功能:3组证型间FEV1比较,由大到小依次为: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脾肾气虚,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FVC比较,肺脾肾气虚组较肺脾气虚组、肺气虚组下降(P〈0.05,P〈0.01);FEV1/FVC比较,肺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较肺气虚组显著下降(P〈0.05,P〈0.01)。生存质量:肺脾气虚组日常生活分、抑郁症状分较肺气虚组高(P〈0.05);肺脾肾气虚组社会活动分、总均分较肺脾气虚组高(P〈0.05);肺脾肾气虚组日常生活分、社会活动分、抑郁症状分、焦虑心理分、总均分均高于肺气虚组(P〈0.05,P〈0.01)。BODE评分:肺脾肾气虚组与肺气虚组BMI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FEV1评分、MRC、6MWT、BODE指数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评分呈肺气虚组→肺脾气虚组→肺脾肾气虚组逐级升高。结论:从肺气虚到肺脾气虚,再到肺脾肾气虚,其肺功能下降,生存质量不同程度下降,综合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康复方对大鼠实验性肝癌IG-Ⅱ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实验性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模型,设正常对照组,肝癌脾虚证模型组,肝癌湿热证模型组,肝癌脾虚证治疗组,肝癌湿热证治疗组。肝癌脾虚证治疗组和肝癌湿热证治疗组各鼠给予健脾康复方治疗。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IGF-ⅡmRNA表达,观察健脾康复方对IGF-ⅡmRNA表达的作用。结果:肝癌脾虚证和肝癌湿热证模型组IGF-Ⅱ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脾虚证治疗组IGF-ⅡmRNA表达显著低于肝癌脾虚证模型组(P〈0.05),肝癌湿热证治疗组IGF-ⅡmRNA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健脾康复方对大鼠实验性肝癌脾虚证IGF-ⅡmRNA表达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治法对温病湿热证血浆ETX(Endotoxin)、血清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IL-1β(Inter Leuldn-1β)的影响,探讨清热祛湿法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复合因素复制新西兰兔温病湿热证模型,设清热祛湿法组(A组),清热解毒法组(B组),宣气化湿法组(C组),湿热证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症状变化,同时检测血浆ETX、血清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A组症状表现相对较轻,湿热证模型组ETX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治疗组ETX水平与湿热证模型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别(P〉0.05)。湿热证模型组.INF-α、IL-1β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清热祛湿法组与清热解毒法组TNF-α、IL-1β含量均较湿热证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3个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并无显著差异,且批间变异较大,提示3组药物可能无直接拮抗内毒素活性或直接清除血浆内毒素的作用。清热祛湿法治疗湿病湿热证的机理可能与减弱内毒素介导TNF-α、IL-1β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回顾性研究方法,从2008年1月-2009年5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选取合格研究对象329例,观察其肝功能、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结果各证型的分布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湿热中阻证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当HBVDNA〈10^4 copies/mL时,湿热中阻证的频数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当10^4≤HBVDNA〈10^7 copies/mL时则相反。湿热中阻证三型前胶原(PCIII)的异常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HA)的异常率及瘀血阻络证HA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肝郁脾虚、湿热中阻证(P〈0.05);而肝郁脾虚证IV型胶原(CIV)的异常率与湿热中阻证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各证型与转氨酶、HBVDNA、肝纤四项等实验室指标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养阴益气活血法对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NOD小鼠颌下腺组织及其唾液分泌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对干燥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8周龄NOD小鼠随机分为6组,同时选Balb/C小鼠8只做为正常对照组(正常组)。实验期间记录每只小鼠平均每日饮水量,每2周测定唾液分泌量,实验8周后股动脉取血,处死小鼠,解剖摘取颌下腺、脾脏,计算颌下腺和脾脏指数,光镜下观察颌下腺病理变化。结果:模型小鼠颌下腺淋巴细胞浸润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各给药组小鼠病理形态和评分明显改善,且中西药组优于其他组(P〈0.05)。至第6周末,各给药组小鼠每日饮水量逐渐减少,低于模型组(P〈0.05),而唾液分泌量逐渐增加,且高于模型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中西药组小鼠每日饮水量明显低于其他给药组(P〈0.05)。实验第8周结束后,各给药组小鼠唾液分泌量均高于模型组和同组第2周末(P〈0.05);高剂量组、中西药组唾液分泌量高于羟氯喹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P〈0.05)。正常组小鼠脾脏指数低于其他各组(P〈0.05),高剂量组、中西药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颌下腺指数低于正常组(P〈0.05),中药低剂量组、羟氯喹组低于正常组(P〈0.05);而中西药组均高于模型组、低剂量组和羟氯喹组(P〈0.05)。结论:养阴益气活血煎剂能减少干燥综合征NOD小鼠饮水量,增加小鼠唾液分泌量,调节颌下腺和脾脏指数,减轻颌下腺组织病理损害;养阴益气活血煎剂对ss小鼠有治疗作用,且高剂量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解毒化浊汤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中阻证患者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收集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中阻证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解毒化浊汤治疗。检测治疗前后IgM、IgG、IgA、C3、CD4+、CD8+。结果:对照组的各指标治疗后和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IgG、CD8+有所下降(P〈0.05),补体C3、CD4+升高(P〈0.05),其余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值比较,IgG、C3、CD4+、CD8+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IgM、IgA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浊汤能调节中度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湿热中阻证患者的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患者骨代谢指标变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对45例wD患者行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I型胶原末端肽(NTx)检测。并和25名健康对照者比较,进行中医证型组间对比分析。结果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痰瘀互结组BG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d0.05或P〈0.01),痰湿中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痰瘀互结组、痰湿中阻组与脾肾阳虚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d0.05或P〈0.01)。中医证型各组BA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dO.05或Pd0.01)。痰湿中阻组与脾肾阳虚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NTX水平中医证型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dO.01),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骨代谢指标存在明显差异。wD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间骨代谢指标的差异可以作为指导wD中医治疗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穴位电针抗炎作用与脾脏血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抗炎作用与脾脏血流的关系。方法 实验家兔随机分成电针治疗组,造模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对电针治疗组和造模对照组造模,方法为家兔耳缘静脉注射大肠杆菌菌液。造模前、造模后、治疗第2天、处死前,镜下观察白细胞的核分叶情况。电针治疗结束后,比较不同组和电针前后的脾脏血流的变化。结果 电针治疗组家兔核左移恢复的较造模对照组早(P〈0.01),脾血流的测量电针治疗组〈造模对照组〈正常对照组(P〈0.05),电针前〈电针后(P〉0.05)。结论 申针可以加谏感染所致核寿移的恢复.该作用可以通讨电针对脾脏血流的调节实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变腹水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SAAG)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56例肝硬变腹水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SAAG检测,通过统计学方法,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气滞湿阻证SAAG值较低,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寒湿困脾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脾血瘀证与脾肾阳虚证SAAG值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蕴结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寒湿困脾证与肝脾血瘀证、脾肾阳虚证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其他证型比较,SAAG值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变腹水中医证型与SAAG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肾功能衰竭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微炎症状态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非透析的CRF患者69例,测定其C反应蛋白(CRP)、IL-6、TNF-α、Alb、Hb及SCr,并与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结果①CRF组血CRP、IL-6及TNF-α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微炎症状态发生率35%。②CRP增高组Alb低于CRP不增高组(P〈0.05)。③CRF 2期、3期及4期CRP、IL-6及TNF-α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各中医证型CRP、IL-6及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脾肾阳虚型及阴阳两虚型CRP及IL-6低于肝肾阴虚型(P〈0.01或0、05),而脾肾气虚及气阴两虚型CRP、IL-6与肝肾阴虚无显著性差异(P〉0.05)。夹湿浊证及夹湿热证CRP及IL-6高于各型虚证(P〈0.05)。结论①CRF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微炎症状态是引起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②各中医证型均存在微炎症状态,但不同证型微炎症状态程度有一定差异,其中夹湿浊或夹湿热证者微炎症状态程度最明显。微炎症状态程度可作为湿浊证及湿热证的辨证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不同中医证侯机体免疫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临床免疫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择初次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胆湿热证和肝郁脾虚证患者各30例,动态观察两组患者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的变化。结果:肝胆湿热型患者CD3+水平在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均明显升高,与肝郁脾虚型患者相应数值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初次、随访8周和16周时CD4+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高于肝郁脾虚组。两组患者初次IgM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胆湿热组低于肝郁脾虚组(P〈0.05),随访8周和16周时两组IgM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D8+、IgA、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胆湿热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患者不同时间点血清CD3+、CD4+、CD8+水平及IgA、IgM、IgG含量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联性,相关免疫指标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②不同中医证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小鼠肝炎病毒A59株(MHV-A59)和大肠杆菌作为生物致病因子,建立2种小鼠温病湿热证动物模型,从肝脏核因子KB(NF-κB)表达探讨温病湿热证的部分致病机制。方法:①温病湿热证的致病机制: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肠茵组共3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②造模因素在MHV-A59温病湿热证致病机制形成中的地位: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湿热组(肥甘饮食+湿热外环境造模)、病毒组(单纯MHV-A59造模)共4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κB;③清热祛湿类方药的对温病湿热证机制的反证:动物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药组(模型组用蒿芩清胆汤治疗),B药组(模型组用黄连解毒汤治疗)、C药组(模型组用三仁汤治疗)等5组,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脏NF-KB表达。结果:模型组、肠茵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P〈0.01)。病毒组、模型组肝脏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湿热组较正常组升高不明显(P〉0.05),病毒组与模型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B药组肝脏NF-κB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肝脏NF-κB表达增强是温病湿热证共同的致病机制之一,在MHV-A59温病湿热证形成中,MHV-A59因素主导着炎症;清热祛湿类方药具有不同程度降低肝脏NF-κB,反证了温病湿热证的上述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丸对肾阴虚幼龄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氢化可的松每日腹腔注射法造成幼龄大鼠肾阴虚模型,以幼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脾指数及脾组织学检查为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cAMP含量无变化(P〉0.05),(cGMP)含量明显降低(P〈0.05),cAMP/cGMP含量明显升高(P〈0.05),说明造模成功。知柏地黄丸可明显提高血清IL-2、IL-6、IgG及脾指数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增加脾脏淋巴小结、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且其高剂量组效果优于六味地黄丸。结论:知柏地黄丸能增强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肾阴虚幼龄大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湿热证黄腻苔细菌总数与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探讨湿热证舌苔形成机理。方法:43例湿热证黄腻苔患者为实验组,28例健康人正常舌象为对照组,所有研究者清洁口腔后刮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细菌总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厚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实验组薄苔和对照组(P〈0.05);但实验组薄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厚苔细菌总数高于对照组(P〈0.01);而实验组薄苔与实验组厚苔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深色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实验组浅色苔和对照组,实验组深色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实验组浅色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深色苔细菌总数高于实验组浅色苔和对照组,实验组深色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与实验组浅色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细菌总数相关分析,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与舌微生态和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有关,但指标间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大鼠主要肝功能指标血清含量的差异。方法:通过建立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大鼠模型,并设正常健康对照组,测定和比较各组主要肝功能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的含量。结果:肝癌脾虚证组中血清ALT、AST、TBIL、ALB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肝癌湿热证组(P〈0.05或P〈0.01),但血清ALP的含量均高于肝癌湿热证组,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血清ALT、AST、TBIL、ALB的含量变化是反映肝癌脾虚证和湿热证的客观内涵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的免疫指标SIgA、TNF-α、IL-1β的调控。方法:分为正常组、湿热模型组、清热化湿组;运用放免法观察SIgA、TNF-α、IL-1β的变化。结果:湿热模型组SIg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模型组经过治疗后,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对温病湿热证大鼠的免疫指标SIgA、TNF-α、IL-1β水平显著升高具有调节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