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间质瘤6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6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6例GIST患者,其中发生于胃42例、小肠18例(其中十二指肠9例、空肠3例、回肠6例)、结肠3例、回肠系膜3例。6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术后病理:良性或极低恶性15例、低度恶性18例、中度恶性15例、高度恶性18例。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2.7%,SMA阳性率18.2%,S-100阳性率22.7%,vimentin阳性率90.9%。结论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较困难,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对26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例GIST,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6.8±10.3)岁。发生部位以胃(12例,46.2%)和空肠(7例,26.9%)为主。首发症状以腹痛、腹胀(18例,69.2%)和消化道出血(11例,42.3%)为主。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报告:良性16例,恶性10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9例(73.1%),CD34阳性17例(65.4%)。良、恶性间质瘤瘤体直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2)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而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3)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5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rn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GIST较为少见,胃和小肠是好发部位,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表型CD117为84.91%,CD34为67.92%,vimentin为94.34%,平滑肌动蛋白(SMA)为60.38%,S-100蛋白为13.21%。根治性手术44例,姑息性切除术9例。随访11例,生存时间7~33个月。结论:GIST由于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因此术前确诊率低,其确诊仍依赖病理结果。GIST均具有潜在恶性,术后需长期随访。CD117及CD34对于GIST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对28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的CD117、CD34、SMA、S-100结果进行研究.结果 该组病例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58%(16/28)、小肠32%(9/28)、结直肠10%(3/28).良性10例,肿瘤平均直径(3.2±12)cm,交界性4例,平均直径(4.3±1.3)cm,恶性14例,平均直径(8.5±1.5)cm,CD117阳性表达率89%(25/28),CD34阳性率32%(9/28),SMA阳性率25%(7/28),S-100阳性率14%(4/28).结论 肿瘤大小是判断肿瘤良恶性的一个重要指标,CD117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是GIST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 收集GIST患者21例,采用回顾性方法 进行分析.结果 21例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消化道出血、腹痛、腹部包块等.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6例,小肠5例;术后病理诊断8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11例恶性,免疫组化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0.4%、85.7%、95.2%.结论 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 ,分子靶向治疗可缓解肿瘤复发,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31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并应用3种抗体(CD117、CD34、SMA)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GIST主要发生于胃、小肠、结直肠,CD117阳性表达率90.3%(28/31),CD34阳性表达率80.6%(25/31),SMA阳性表达率61.3%(19/31)。肿瘤切除率100%。结论:GIST的临床表现和组织学检查无特异性,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手术切除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何美文  于鼎  白植军  刘铮 《吉林医学》2010,31(20):3189-319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治疗的GIST患者17例,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54岁,不同程度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部隐痛、腹部包块及贫血。均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胃13例,小肠3例,直肠1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7例为良性,10例为低度恶性和恶性,免疫组化表型以CD117、CD34及Vim-entin阳性率较高。结论:GIST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确诊主要依靠术后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纤维内镜、超声内镜、B超、CT等检查的综合应用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表型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病理诊断明确的3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好发部位为胃体部,其次为胃底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63.3%(19/30)。肿瘤平均直径5.4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3.3%)。免疫组化结果:Vimentin阳性为30例(100%),S-100阳性为2例(6.7%),HHF35阳性为8例(26.7%),CD34阳性为27例(90.0%),CD117阳性为22例(73.3%)。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困难,主要通过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明确诊断。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结果 本组大部病例肿瘤部位以胃肠为主,均行手术治疗.GIST主要发生在胃11例(11/23,47.8%)和小肠9例(9/23,39.1%),其他部位少见.免疫组化CDll7阳性表达率为95.7%,CD3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观察其病理形态并应用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33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有GIST36例,平滑肌瘤和交界性平滑肌瘤3例(食管),平滑肌肉瘤1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胃)。36例GIST中,发生于胃22例(61.1%)、小肠8例(22.2%)、食道3例、十二指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镜下观察:GIST以梭形细胞为主26例(72.2%),以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19.4%),另有3例为混合型(8.4%)。免疫组织化学: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波形蛋白均阳性,36例GIST中有33例表达CD117,其中28例同时表达CD34(阳性率78%),4例表达SMA,2例表达结蛋白,5例表达S-100蛋白。36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良性及潜在恶性GIST各11例,恶性GIST14例。33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8~72个月,不同恶性程度分级的病例组之间预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对3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Actin、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发生于胃部24例(63.2%),小肠11例(28.9%),结直肠3例(7.9%)。良性16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4.7%(36/38)、CD34阳性率50.0%(19/38)、Actin7.9%(3/38)、S-1002.6%(1/38),且均通过手术治疗。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中危险度23例,高危险度10例.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 DOG-1阳性39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和 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要点.方法结合HE片及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S-100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3月~2012年10月45例GIST病例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形态改变.结果本组45例GIST中低危险度12例,中危险度23例,高危险度10例.免疫组化表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42例,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阳性38例, DOG-1阳性39例.结论 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CD117、CD34和 DOG-1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GIST的恶性程度与肿瘤大小、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分析其在临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观察39例GIST的病理形态特征,完成肿瘤性质初步判定,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析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水平,最终确定GIST的临床病理诊断性质特征,组织来源以及良恶性.结果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呈弥漫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及S-100偶呈局灶或散在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81%,20%和16%.确诊该组39例GIST,其中可能良性5例,潜在恶性10例,恶性24例.结论 免疫组化测定是GIST的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的标记物.肿瘤病理判定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r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性,探讨其诊断标准和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5例GISTs进行观察,应用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CD117,CD34,S100 Vi,Actin,共5种免疫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GIST有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基本成份.有良性、交界性和恶性3种分化并有单项和复项分化能力.该组55例GISTs中有良性13例,交界性11例,恶性31例.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像数≥5/50HPF两项在良、恶性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是:CD11739例(71%)、CD3445例(82%)、S-10019例(35%)、vimentin32例(58%),Actin6例(11%).在形态上GIST与平滑肌瘤和神经鞘瘤难以区别,应用CD117等多种免疫组化标记是非常必要的.结论GIST是消化道一组常见的间叶组织肿瘤,有多种分化的形态,在诊断时需依靠免疫组化标记法与其它非上皮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57例GIST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结肠、直肠和肠系膜较少;内窥镜检查阳性率89%,消化道造影阳性率77%,CT阳性率为9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117、CD34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84.2%、73.2%。结论:GIST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的肿瘤,其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34和CD117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许海莺  陈宏颖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1):1012-1014
目的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对我院21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1例GIST患者,男14例,女7例,平均年龄55.2岁。发生部位以胃(13例,61.9%)、小肠(4例,19%)为主。首诊症状以腹痛、腹胀、腹部肿块和消化道出血为主,均行外科手术切除。病理报告:良性7例,恶性12例,潜在恶性2例。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7例(80.9%),CD34阳性14例(66.7%)。结论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多与肿瘤大小及部位相关。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重要标记CD117和CD34阳性是GIST诊断关键。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9~2005年外科治疗的32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术前均未能取得病理诊断。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肿瘤发生部位:胃21例,小肠8例,直肠1例,肠系膜2例。肿瘤大小:≤5cm8例,>5cm24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P<0.05)。生存率: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3%和65.7%。局部完整切除和肿瘤及所在器官切除患者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255)。结论1)GIST术前确诊困难,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可以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而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2)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0例胃间质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表达的情况,确诊并分析20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5%、1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5月109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仅3例(2.8%),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确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切除99例(91.6%).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GIST恶性程度风险分级标准,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肿瘤的部位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度无相关性(P>0.05),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肿瘤危险程度有相关性(P<0.05).结论 GIST早期诊断率低,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有赖于病理形态学检查与免疫组化分析,肿瘤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是肿瘤危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