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与分析放大内镜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7月我院收治的明确诊断为食管癌的患者为观察对象,研究者为其一级亲属40岁以上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据疑病处食管黏膜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变化,判断病变性质估计侵犯深度.疑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者行ESD治疗,疑进展期食管癌者行外科手术治疗,送整体标本病理检查.结果 食管癌一级亲属40岁以上患者经普通内镜发现食管异常病灶同时行放大内镜检查者共128例,其中行ESD和外科手术取得整体病理标本102例.对比放大胃镜术前判断和术后整体病理标本,判断性质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病变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87.3%,诊断食管早期鳞癌的灵敏度为97.8%,特异度为15.4%,阳性预测值88.8%,阴性预测值50%.判断浸润层次方面,放大内镜对食管早期鳞癌深度诊断的总体准确率为69%,B1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率为90.6%,灵敏度为70.6%,B2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32.2%,灵敏度为76.9%,B3型血管对浸润深度正确诊断为66.7%,灵敏度为33.3%.结论 放大内镜在ESD下治疗食管早期鳞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可对食管病变性质准确判断,提升病变检出率,实践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3.
4.
5.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联合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的诊断及超声内镜在指导食管早癌治疗的价值。方法:2012年7月至2016年1月行普通白光胃镜检查怀疑食管黏膜病变的可疑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6例,分别行NBI检查、碘染色及在NBI褐色区、碘染色淡染区或不染区行病理检查,检测三种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对病理示癌变或癌前病变者在NBI或碘染色定位后行超声内镜检查,根据超声内镜病变浸润程度选择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或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整体送检,比较病变浸润深度与超声判断的浸润深度的符合率。结果:早期食管癌检出率NBI为100%(10/10),碘染色为100%(10/1O),先NBI后碘染色亦为100%(10/10),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NBI、碘染色及联合两种方法的检出率分别为(47/50)、100%(50/50)和100%(50/50),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NBI、碘染色的检出率分别为75%(27/36)、83.3%(30/36)及94.4%(34/36),联合两种方法活检率明显高于NBI及碘染色法(P0.01)。超声提示局限于粘膜层及侵及粘膜下层而无淋巴结转移者或虽病变突破粘膜下层但有其他基础病无法手术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行ESD或EMR,对于病变已侵及肌层及有转移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切除病变整体送检,病理病变浸润深度与超声判断的浸润深度的符合率为91.4%。结论:NBI、碘染色内镜及联合两种方法对早期食管癌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于癌前病变中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三者诊断价值相近,但对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NBI联合碘染色诊断价值高于NBI及碘染色。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对968例以反酸、嗳气、烧心为主诉的患者行普通内镜及NBI内镜检查,评价两种内镜图像清晰度,统计BE病灶数目。在NBI模式下对BE病灶进行放大内镜(ME)检查,对BE黏膜腺管开口形态进行Goda分型,异常部位行定向取检,统计特殊肠上皮化生(SIM)检出率。结果:NBI诊断BE 86例,其中15例普通内镜阴性,NBI发现病灶数目多于普通内镜(P<0.01)。NBI对鳞柱状上皮交界处轮廓、BE病灶图像的清晰度明显优于普通内镜(P<0.01)。NBI-ME下Ⅳ型及Ⅴ型腺管开口形态检出SIM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4%、91%、95%。结论:NBI-ME有助于BE的早期诊断,并能提高SIM检出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治疗中引入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62例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者共有95例,将其记为对照组;采用ESD术式治疗者共有67例,将其记为观察组.观察指标为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手术相关指标和随访结果 .结果2组整块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量、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SD在胃肠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中作用显著,且创伤小,预后情况与传统开腹手术相似. 相似文献
11.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时刻威胁着人群的健康。早期诊断胃癌,予以及时的治疗,能够提升胃癌患者的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达到控制甚至是治愈胃癌的目的。窄带成像与放大内镜技术是当前内镜诊断中的新兴技术,也是热点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其在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优势明显,能够显著提升诊断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SD组(34例)和外科手术组(30例),分别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2.7±18.1)min和(9.36±3.7)d,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的(197.7±24.6)min和(19.8±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97.1%和97.1%,与外科组的100.0%、96.7%和9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原发病灶复发及转移.结论 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窄带成像技术(NBI)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78例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分别用NBI、碘染色法观察病变形态、范围并活检组织作病理学分析。结果 NBI和碘染色内镜显示食管病变程度及范围明显优于常规内镜,NBI和碘染色对病灶检出率均较高(88%和90.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主要表现为NBIⅠ级(82.4%)和碘染色Ⅰ级(89.1%),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主要表现为NBIⅡ/Ⅲ级(63.2%)和碘染色Ⅱ/Ⅲ级(73.4%)。结论 NBI和碘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均具有较高检出率,NBI可以替代碘染色内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384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综合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完成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384例,中位随访时间26(6 ~68) 个月,平均切除面积12.0(7.4~20.0) cm2,平均手术时间40.0(30.0~63.8) 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 98.96%(380/384) 、96.35%(370/384) 、92.45%(355/384);出血、穿孔、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56% (6/384) 、0.26% (1/384) 、13.80% (53/3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OR = 63.370(14.579~275.448) ,P< 0.01]是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整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30%、100%,病变复发率2.86%(11/384) .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普通白光内镜(WLE)与放大胃镜结合窄带成像技术(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WLE检查发现异常病灶的166例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再次行ME-NBI检查,所有病变行组织活检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送检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66例患者中,病理组织学证实非癌性病变为118处,癌性病变48处。WLE诊断早期胃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100%、22.88%、34.53%、100%和45.18%,ME-NBl对应值分别为81.25%、90.68%、78.00%、92.24%和87.95%,ME-NBI诊断早期胃癌的准确性明显高于WLE(P〈0.01)。黏膜腺管开口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消失、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病变与黏膜组织分界清楚是早期胃癌在ME-NBI下最具特征性的3个改变,其中以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相对最为重要。结论 WLE是筛查早期胃癌首选方法之一。对WLE发现的疑似病变进一步行ME-NBI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食管黏膜微血管改变与组织学的关系,以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68例常规内镜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用窄带成像技术(NBI)、卢戈氏碘染色法观察其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的形态学改变,并活检组织做病理学分析;30例正常者做对照组。结果:NBI和碘染色内镜显示食管病变程度及范围明显优于常规内镜,但碘染色内镜存在不良反应(15.65%);正常对照、食管炎、低级别瘤变、高级别瘤变及食管癌IPCL主要形态分类分别为Ⅰ型(100%)、Ⅱ型(84.45%)、Ⅲ型(52.00%)、Ⅲ型(69.23%)、Ⅳ型(64.29%)。结论:NBI内镜可以替代碘染色内镜;亦可根据食管黏膜IPCL形态判定组织学类型,提高了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现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下碘染色、窄带成像技术(NBI)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通过普通内镜筛查发现的食管病变患者207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进行碘染色(碘染色组)和NBI电子染色(NBI组),对阳性区进行多点活检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病理结果 为金标准统计两种染色法对早期食管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碘染色组、NBI组内镜检出早期食管癌的敏感度分别为85.29%、80.00%,特异度分别为89.86%、87.84%,准确率分别为88.35%、85.58%,碘染色组虽均略高于NBI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内镜下碘染色、NBI电子染色对早期食管癌的检出及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两种方法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及癌变病变并发术中出血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01~2015-12于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实施ESD治疗的1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ESD术中并发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113例患者有32例(28.32%)发生ESD术中出血,均采用电凝或止血夹治疗。对ESD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抗血栓药物>1年、病变位于贲门-胃底、病变>5 cm、操作时间>90 min、病理为早癌与ESD术中出血显著相关(P<0.05)。结论 ESD并发术中出血的风险受患者本身情况、病变特点以及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全面综合的分析准备能对安全有效实施ESD治疗策略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