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道文教授结合小儿生理特点及小儿CARAS的临床特征,认为主要病机是风邪致病、正气亏虚和气机失调,其中强调风邪致病需注意外风与内风并重,正气亏虚主要表现在脾肺两脏。从治风、补虚、调气三方面组方化裁论治。治风时以辛散治外风,以镇敛治内风;补虚时注重肺脾两脏,且补脾之中兼顾运脾;调气时强调肺胃同降,以降为主,降中寓宣。附典型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2.
风与肾病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外风伤肾、内风扰肾、肾病治风等方面论述了风与肾病发病观与治疗特点。认为风邪贯穿于急慢性肾风的始末。外风伤肾,肺先受邪,肺肾同病;内风扰肾,外风由表及里潜伏肾中,成为肾风;肾深居下焦,唯风易至,潜存于内,伏机待发;风邪内侵,干扰肾水与相火,形成肾中之风;风邪痹阻肾络,气滞血瘀,病情顽固;肾中风邪内扰,气化不健,封藏失职,故水肿、蛋白尿、血尿难以消除。肾病治风,风药祛风的同时,尚有除湿、化浊、利水、解毒、活血等多种功能,对慢性肾病的治疗无疑是完全适应的。  相似文献   

3.
孙定人  张石革 《中国药房》2001,12(11):701-702
1祛风剂祛风剂具有祛除风邪、解痉定惊、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组成 ,用以治疗风病的制剂 ,统称为祛风剂。1 1祛风剂的功效本类制剂的功用有疏风清热 ,祛风除湿 ,解痉止痛 ,平息肝风 ,滋阴潜阳 ,化痰开窍等 ,用于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风病比较复杂 ,如风邪夹寒、夹热、夹湿、夹痰者 ,则应与祛寒、清热、化湿、化痰等法配合 ,标本兼顾 ,以增强疗效。1 2祛风剂的分类风病分内风和外风 ,外风为风邪侵入肌表、经络、关节所致 ;内风主要是由于肝肾阴虚、筋脉失养、肝风内动或热盛动风所致。祛风剂可分为疏散外…  相似文献   

4.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多认为其病机伏痰遇风邪引触而发病,祛风化痰是主要治疗方法,祛风包括外风与内风,外风的治疗当以祛风散邪为主,内风的治疗,当以调肝为主。  相似文献   

5.
胡天成教授认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病位在肺、脾。外因为风邪外袭肺卫鼻窍,内因为饮食失宜、脾胃受损、痰浊内生。小儿为纯阳之体,痰湿之邪易从阳化热,痰热之邪阻于气道,碍于气机宣降,加之风邪外袭,鼻窍不通,壅塞肺气,从而导致肺气塞滞,气与痰胶结于鼻、喉、咽等窍,致气道不利,气机失畅,产生鼻塞、流涕、咳嗽、咽痒、喉间有痰诸症。肺脾受邪,鼻窍不通,肺失宣肃为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发病的病机关键。临证中多属痰热之证,故治以散风通窍、清热化痰、肺脾同治。方用苍耳六安煎,并随症加减,疗效显著。用药同时重视日常调护,强调避免反复外感、接触过敏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6.
小儿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具有难根治、复发率高的特点。卢云教授认为其病因病机乃为肺之不足,复感风邪,邪气留恋又合于"纯阳"之体,久郁化热,酿腐成脓。治疗以祛外风、透脓涕、清郁热为法,以苍耳子散、透脓散为基本架构并随症加减。临床用药疗效显著,就其治疗法则与选方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祛风剂     
商红  孙定人  徐小薇 《中国药房》2002,13(4):253-253
凡以辛散祛风或息风止痉的药物组成 ,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 ,用以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为祛风剂。祛风剂的功用有疏风清热、祛风除湿、解痉止痛、平息肝风、滋阴潜阳、化痰开窍等。用于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由于风病比较复杂 ,如风邪夹寒、夹热、夹湿、夹痰者 ,则应与祛寒、清热、化湿、化痰等法配合 ,标本兼顾 ,以增强疗效。1祛风剂可分为疏散外风剂和平息内风剂1 1疏散外风剂 :外风诸病是指风邪外袭 ,留于肌肉、经络、筋骨、关节等处出现的肢体酸痛、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 ;若风邪上犯 ,则头痛、眩晕 ;若风邪与湿热相搏 ,侵犯肌…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痉挛发病急骤,发无定处,休作有时,与风邪之性相合.基于"象思维"概念,可将冠状动脉痉挛病机归于动风.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多祛风药具有解痉扩冠之效,为从风论治冠状动脉痉挛提供了科学支持.冠状动脉痉挛属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畛域,根据心风来源不同,冠状动脉痉挛病机可分为热毒动风、虚风内动、外风引动内风,在治疗中可相应...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认为面瘫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喁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令口喁僻也"。病起以风邪为主,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易与寒、热、痰等邪兼夹,故初期病邪在络,夹寒热之邪,分为风寒、风热两证,中期病邪深入,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风痰互结,流窜经络。若久治不愈,正气亏耗,气虚血瘀,颜面长期失去气血濡养则枯槁萎缩,难以恢复;若痰瘀不去,新血不生,则血虚不能濡养经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之内风之象。病不可截然分开,虚实可互相兼夹,外风与内风也常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故内外合邪、虚实兼夹为面瘫的病因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0.
清热解毒益气利水法治疗急性肾炎初探詹志明(河南省潢川县人民医院潢川县465100)急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病中"阳水""风水"之范畴。一般认为其发病与肺、脾、肾三脏有关,与肺的关系尤为密切,从而强调风邪外侵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临床过程中对该病的...  相似文献   

11.
姜不仅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调味品,也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药物,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1.生姜:始载于<名医别录>,为姜科植物姜的根茎.辛,微温.入脾、肺、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名医别录>有:"生姜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祛痰下气".<药品化义>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祛秽气、通神明".用生姜主治外感风寒表证,可与红糖煎服或泡服,也可加入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解表作用;治胃寒呕吐,可单用,还可随配伍之不同,治疗各种呕吐;取其温肺止咳之功,用于风寒客肺,咳嗽痰多;又可解鱼蟹中毒致吐泻,单用或配紫苏同煎.  相似文献   

12.
肝咳属五脏咳之一,肺外脏器的病理变化可累及于肺,引起的咳喘,小儿咳喘从肝风论治便是其中之一。从小儿咳喘的发病成因、病机、病理、病性、论证与肝咳有关且互相影响;从小儿咳喘的病理产物"伏痰"又称风痰的形成与治疗均与肝失疏泄有密切关系;从五行生克关系来论述肝风,小儿咳喘病变涉及主要脏腑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与肝相互制约生化有关并会与肝产生动风关系。小儿咳喘从肝风论治,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临床意义,都是非常重要的,结合中医辨证论治能有效提高咳喘疗效。  相似文献   

13.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张华主任认为其病因可责之于正虚、痰饮、外邪,主要证型为风邪外袭,其中又以风寒居多,故治多用温。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不同,气候条件相去甚远,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气候湿热,患者多湿,故张华主任临证用药时因地制宜,选方组药着重顾护脾胃,肺脾同调。张华主任承新安医家之风,行医用药亦谙此理,其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辨治简单有效,具有区域特色,临床上易于操作、应用,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14.
湿疹,中医“湿毒疮”、“血风疮”、“旋耳疮”、“黄水疮”、“羊胡疮”、“湿气疮”、“燕窝疮”等;生于不同部位有不同名称,如“面游风”“钮扣风”“锈球风”(阴囊湿疹)生于全身的称“粟疮”等。发病原因为肺脾二经湿热外溢。外受风邪激发,我们于1972年以来通过门诊经用消风散加减治疗44例湿疹病人。疗效较满意。  相似文献   

15.
六淫致病有其特点,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善行数变,具有发病迅速,消退快,游走不定的特点。风为春天的主气,但四季均可发生。所以风病长年可见,以春季为多见。风邪致病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外风——指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症。《素问·风论》说:“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则洒然寒,  相似文献   

16.
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内因为肺、脾、肾不足,痰饮留伏肺窍,外因是感受外邪,接触异物、异味以及嗜食咸酸肥甘等。发作期病机为内有留伏之痰,外有非时之感,络有瘀滞之血,三者相合,闭阻气道,肺气上逆。缓解期为肺脾肾三脏阴阳皆虚,痰饮不化,为其夙根。其病理因素可概括为风、寒、热、痰、瘀、虚。  相似文献   

17.
祛痤疮具有祛痤疮功能的保健食品原料大多来源于中药。以中药为原料的保健食品在组方上就必须符合中医理论,痤疮类似于中医证候中的"肺风粉刺",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大体有几种类型,如素体阳亢,血热;喜食肥甘阳热之品而致肺胃积热;防护失宜、复感风邪而致气血凝塞;肺胃积热、化湿生痰而致血郁痰结等。所以能用于祛痤疮的保健食品的功能原理就是清宣肺胃、解毒散结、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清泄导滞,常用原料有红花、制大黄、当归、栀子、金银花、鱼腥草、赤小豆、大黄、芦荟、茯苓、生地、西洋参、白芍等。此外,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锌也是常用原料,可促进病损皮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正按摩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心俞、肝俞、脾俞等穴位,可起到补血作用。按摩或艾灸足三里可旺盛后天之本,使气血生化有源,具有益气养血、健脾补虚、扶正培元之功。血海为脾血归聚之海,具有祛淤血、生新血之功能。膈俞功善补血止血,心俞、肝俞、脾俞可调节心肝脾三脏的功能,与血液的生成和  相似文献   

19.
郭素香教授认为湿疹患儿宿有伏风,外感风邪,又兼脾胃积滞,滞而化热,内酿湿邪,内外风邪裹挟湿热蕴结肌肤,发为湿疹。病程迁延,血分耗伤,肌肤失养,渐成血虚风燥。临床辨证分为脾胃积滞证、湿热蕴肤证和血虚风燥证,治疗以和血健脾、祛风止痒为要,随证佐以息风止痒法、健脾导滞法、资脾和血法、运脾安神法、引经法等。方予消风散加减,配伍精确,疗效显著。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20.
杨之藻主任医师认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位在肺,与心、肝、脾、肾关系密切,病理因素多为风、寒、痰,病机特点以阳虚为本,陈寒与顽痰内伏为本病之夙根。急性发作期可分为陈寒伏肺证、阳虚痰阻证、痰湿郁肺证和顽痰宿肺证,治宜温阳化饮,方予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治宜温阳固本,方选温肾健脾补肺化痰汤加减,以增强患儿体质。附案例1则,以资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