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院前急救人员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使之成为职业倦怠症的重度群体.本文论证院前急救人员职业倦怠的三方面成因,并提出三方面的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院前急救人员艰苦生存现状的改善提供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 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更加受到关注和重视.但院前急救人员的安全常常被忽视,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的职业安全却常受到威胁.这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现场急救环境、服务对象、防护知识、防护设施等.  相似文献   

3.
院前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模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12月间中山市急救中心院前急救3549人次病例,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结果总抢救成功率97.2%,其中心肺复苏(CPR)成功率32.7%。危重病抢救成功率87.6%。结论 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①良好齐全的院前急救设备;②高素质急救人员;③铁的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大西部院前急救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EMSS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院前急救的管理是目前急救医学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西部地区的急救医学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落后。院前急救专业的发展要跟上国内先进水平,急救人员的素质建设是当务之急。就西部地区而言,绝  相似文献   

5.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伤病员进入医院前的医疗救护。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救助要求的不断提高,院前急救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院前急救流程包括:患者或相关人员在发生现场拨打120呼救,调度中心派出救护车,到达现场施救:途中监护及运送病人回医院等一系列环节。院前急救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个的患者,也可能是相当的群体事件。因此,院前急救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安危。作者通过在120指挥调度中心的工作实践,对曾影响院前急救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浅析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职业倦怠心理不仅危害到医务人员自身的健康,也已影响到医疗质量,并且成为医患关系失谐的重要因素。在新医改实施的关键阶段我们呼吁患者权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医疗服务提供者。本文从医务人员生存现状分析了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积极应对职业倦怠,优化医患关系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7.
120院前急救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3月间沈阳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院前急救3 549人次的病例资料,总结其成功的经验.结果:总抢救成功率为97.2%,其中,心肺复苏(CPR)成功率为32.7%,危重病抢救成功率为87.6%.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关键,①良好齐全的院前急救设备;②高素质急救人员;③铁的纪律,规范化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8.
院前急救管理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1 现状.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管理模式主要分为6种类型:独立型的北京模式,院前型的上海模式,行政型的广州模式,依托型的重庆模式,与消防结合的香港模式,联动型的苏州模式.尽管管理模式不同,但都具有现代化功能完善的通讯网络,尽可能大的通讯覆盖面积,布局合理、急救半径较小的急救网络;众多业务素质良好的医技人员;性能良好的急救车辆、急救器材、设备和配备合理的药品等.但也都存在着急救供求不足,资源利用不合理,急救链脱节,急救人力资源不专业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鉴于我国急救医学研究起步较晚,尤其对院前急救转运工作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认识,这与院前危重急救患的医疗需求形成尖锐矛盾。必然迫使对急、伤、危、重症病人在转诊、转院途中监护的迅速发展。针对院前急救病情重、病种杂的特点,如何找出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该项工作的相关模式,提高救治质量非常重要。现将我院2001年12月1日~2002年11月30日共1295例资料完整的院前急救转运进行调查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尹丽  王可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256-257
现代护理理念转变,护士角色、职能发生质的变化,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受医疗大环境影响,医患矛盾突出,护士长期工作在充满"应激源"的环境中,久而久之工作激情损耗,继而厌恶工作甚至职业倦怠。由于职业的特点,护士这一群体被认为是最易感染工作倦怠的人群,护士已被纳入"橡皮人"高危职业并排在首位,国外学者甚至将护士职业倦怠描述为"护士职业性癌症"。如不能  相似文献   

12.
院前急救模式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邓艳华  胡壮俐  辜艳  陈达英 《西部医学》2008,20(5):1067-1069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方法将4256例院前急救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即将A组由本市非专业化院前急救小组救治的2013例作为对照组;将B组由德阳市急救中心专职院前急救小组救治的2243例作为研究组,将两组的院前救治情况及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院内反应时间及到达现场时间、院前处置率及院前救治有效率专业组高于非专业组,院前病死率专业组低于非专业组。结论专业化队伍能全面改善院前急救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专业化院前急救模式将成为院前急救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自救、互救及院前急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焦连清 《四川医学》2002,23(8):F003-F003
1 临床资料1997年 11月至 1998年 11月我院急诊科接诊及抢救后无效死亡人数共 2 0 0例 ,占同期抢救总人数 4 ,4 2 1例次的 4 .5 %。死亡人数中男性 115例 ,女性 85例 ;>6 0岁 113例占 6 5 .5 % ,<6 0岁 6 9例占 34.5 % ;因病正常死亡 15 5例占 77.5 % ,意外死亡 (车祸、外伤、中毒、自杀等等 ) 31例占 15 .5 % ,死因不详 14例占7%。 >6 0岁占正常死亡的 94 .7% ,非正常死亡的5 .13% ;<6 0岁非正常死亡占 79.9% ,正常死亡的2 0 .0 7%。其中非正常死亡者中男性占 81.34% ,女性占 18.6 6 % ;死于发病当地 (医护人员到达时已经死亡 ) 10 5例占 …  相似文献   

14.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却又无力改变这种不平衡的知觉反应,在这种知觉的影响下,导致的对所从事工作的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的退缩、不负责任,以及由此导致的生理、心理疲倦状态,称为职业倦怠。大学教师职业是一个高知识密度、高压力的职业,  相似文献   

15.
解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解剖学教师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常常要面对比其他高校教师更多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更易产生职业倦怠。在此就解剖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作了初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通过一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进行整体性评估的手段,即个体主观评价幸福感,它作为衡量一个人整体生活质量好坏与否的重要指标,也是人本主义理念的一种延伸.职业倦怠是个体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对人际关系和周围环境的应激性反应产生的.目前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日常压力大,成就感低,幸福感弱,心情抑郁,这值得我们社会上的关注.然而针对医学院校教学管理者职业倦怠的对策研究较少,文章对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合理优化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解决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为医学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调查上海市院前急救306例病例不同搬运方法。着重指出,目前搬运病例仍在应用被毯,背驮,拉车式等。必将加重急性脑血管病,心脏病,外伤等病的病情。本组病例中,因搬运不当告成6例病中重,2例恶性。从而提出,研制,引进科学搬运工具和救护车内增添必要的急救设备提高急救成功率和防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李运伟 《中原医刊》2006,33(16):63-6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心血管急救的特点及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16例院前资料。结果116例病人存活74例,死亡42例。自接到急救电话至到达现场平均出车时间15.4m in。结论基层医院应有计划对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进行急救培训,扩展心血管院前急救网络。  相似文献   

19.
郑惠娟 《中外医疗》2009,28(30):167-167
目的研究我国院前急救医疗现状,探讨其发展对策。方法通过对我国院前急救现状的分析,展望今后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结果我国院前急救医疗水平需解决的问题有制定统一规模的院前急救模式;提高院前急救的技术水平;普及公民自救互救知识;大力发展社区急救;改善通讯及设备;稳定院前急救人员队伍。结论遵循院前急救原则,逐步规范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合理使用资源,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快定位,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少走弯路,加快院前急救医疗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职业倦怠是西方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研究中心较为流行的一个概念,指个体无力改变对付出和回报之间显著不平衡的知觉反应,在这种知觉的影响下,导致个体对所从事工作的厌恶、冷淡,对服务对象的退缩、不负责任,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理、心理疲倦状态,称为职业倦怠。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体育教师也感受到来自教育改革的压力,但由于体育教师素质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承受了更多的外在期望压力及内在角色冲突,加上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使其身心备受困惑,极易产生倦怠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