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凉燥者,非燥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燥邪致病之争自古有之,从<内经>中病机十九条独脱燥气病机,并提出与四时之气不相符合的"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理论,为燥邪之争埋下伏笔;到后世医家刘完素补充"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气病机,又有喻昌创立著名的秋燥论,大胆提出"秋伤于燥"的观点,并处以理法方药,本来燥气之争应该至此"而千古之大疑始一决也".但后来又有吴鞠通等大家提出燥分凉温的理论,致使燥邪的问题又重新被搬上了中医的论坛.何廉臣在<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中指出:"六气之中,惟燥气难明,盖燥有凉燥、温燥".但我们认为,凉燥病邪实不存在,其病因、病机等都可用小青龙汤证来解释,实乃小青龙汤证之轻症也.  相似文献   

2.
吴寿善教授对"燥气大纲"有独到见解,不仅提出了有凉燥、温燥伤人、燥化寒湿、湿热伤人,并且提出燥气有"胜复"不同:化热伤津之证属燥之复气伤人,寒湿之证是燥之胜气伤人。因此,可见《温病条辨》中所列杏苏散等方,正是为治燥之胜气、治燥之正化、治燥之本病而设。所列的桑杏汤等方则是为治燥之复病、治燥之对化、治燥之标病而设,从而使燥气之本标胜复病机霍然。吴教授还强调见化气为病有寒热之别,见寒湿者自当用温化,见湿热者自当用清泄。临证时还须注意表里寒热之不一,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技药愈病之目的。燥伤本脏除识别复气现症外,还要选药精当。笔者在临床上发现,凡见杏苏散证而有痰黏、频咳、唾出不爽者,视其轻重而选加冬瓜仁、贝母、鱼腥草、半枝莲等品,以清复热,效果较好,若见小青龙汤证而兼复气为患者,追加药物亦可仿此。  相似文献   

3.
外燥之理论研究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燥气致病,<内经>即有记载,但自喻嘉言著<医门法律·秋燥论>后,秋伤于燥渐被公认,燥邪分内燥、外燥,内燥不为六气中燥气之所感,但有关外燥的文献零散且研究进展甚微.本文主要对外燥之理论进行整理与探析.  相似文献   

4.
一,简述燥证的分类、病因、证候及治则。答:燥证可分外燥与内燥两种.(一)外燥,系指感受秋天燥气的病,燥为秋令主气,肺为娇脏,秋令燥气易于伤肺,故外燥病变多在肺,而燥气伤肺又分凉燥与温燥两种:1,凉燥,为深秋感受外寒引起,证见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白难咯,苔白脉弦;2,温燥,为秋令久睛无雨,气温  相似文献   

5.
程抗  顾漫 《北京中医》2012,(2):110-111
以《黄帝内经》中阴阳学说及运气学说为研究依据,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已发表的全文期刊的相关内容并引介相关地理学知识,详细讨论燥气、燥邪及燥证等一系列概念,注重考究历史上医家对燥的重要论述,目的在于研究燥的阴阳属性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黄帝内经》开阖枢三阴三阳理论阐述燥邪致病,认为阳明主阖是阳明燥金最重要内涵,并对阳明燥金的本义、燥邪的寒热属性、湿与燥对立相兼问题、"秋伤于湿"等作了分析.指出判断燥病,不仅需要注意阳明燥气太过为六淫,更需关注"不和之气",即阳明燥金是否当位当时.治疗上应从"燥者润之""调和五行""阖降阳明"三方面入手,选择...  相似文献   

7.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专注于外感热病的研究,对于外感病邪之一的燥邪及其所致病证亦有精深的论述和详尽的阐发.他不仅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五气皆备、独燥缺如的情况下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病机,而且对燥病的病因、病证及其类型、治疗用药等诸多方面见地匪浅,独辟蹊径.特别是在<素问>"燥者濡之"、"燥者润之"的治疗思想指导下,扩大了燥病的致病范围和治疗途径,形成了证治一体,多途径、多角度探讨燥及与它邪相兼为病的辨治体系,为当今临床治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治疗经验,值得后人学习和效法.  相似文献   

8.
秋燥的治疗历代均有不同的观点,如<内经>云:"燥者濡之","燥化于天,治以辛寒,佐以苦甘"等;金元时期"补土派"医家李东垣从养血、补肝肾、调肠液等方面立法治疗此病;清·喻嘉言<医门法律>云:"治燥病者,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中燥热之甚,济胃中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洁,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己矣";后余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对秋燥初、中、末不同阶段提出不同治疗大法:"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1].现将其述评如下:  相似文献   

9.
络病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历经发展,清代叶天士进一步明确了"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人络","百日久恙,血络必伤",提出了要"讲究络病功夫",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冲气上逆证"是冲脉之气上逆引起的一类病症,在临床较为常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一些关于本证的散在记载,此后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挥,尤其是近代著名中医学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详细论证了"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使"冲气上逆证"理论趋于完善.但是其治疗仅限于药物,并未涉及针灸治疗.考虑到本证属于冲脉为病,因此,笔者近年来在临床采用经络辨证的思路,选取公孙、气冲等穴位,运用针灸来治疗本病,收到了显著的疗效.本文就冲气上逆证的病因、病机、辨证、针灸治疗等方面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和探讨,祈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1.
补中益气汤治疗骨伤科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补中益气汤,方出自李东垣<脾胃论>.内科临床常用于治疗脾胃气虚、气虚下陷和气虚发热等证.<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损者益之","劳者温之".然临证之际只要切中病机,运用本方灵活化裁,用于骨伤科疾病中,亦屡屡获效.今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关于四时所伤中秋伤的理论,中医有"秋伤于湿"与"秋伤于燥"两种主张,<黄帝内经>中明言"秋伤于湿",历经后世的发展,清代医家喻昌著<秋燥论>,明确指称<黄帝内经>"秋伤于湿"之误,力主"秋伤于燥"之说.孰是孰非,仁智各见,但将这些理论放在气候变迁的背景下,则有助于理解其不同主张的合理内涵,并体会中医学理论发展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13.
疑难病是指辨证和治疗方面均感棘手的一大类疾病,临床各科均可见到.或病因不明、或病机不清、或治法不精、无特效之方、无必验之药、理法方药存在疑难问题的一类疾病.<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坏病"等概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将关节劳损归为"痹证"‘痿证"的范畴,现代医学称其为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肥大性关节病等,主要表现为关节功能障碍.笔者在临床观察及阅读<黄帝内经>过程中,发现脾胃亏虚在关节劳损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结合<黄帝内经>的有关内容,从脾胃立论,探析关节劳损的病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中医<黄帝内经>挖掘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方法:系统分析<黄帝内经>中与心理健康管理相关的条文.结果:<黄帝内经>有关心理健康管理方面的有效因素相当丰富,如:"不治已病治未病"、"形神共养,身心健康"、"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养神调神"等.结论:<黄帝内经>对现代心理健康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泄泻、痢疾作为病名,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中统称为下利,并作了较详细的阐发.仲景认为,下利病因众多,病机各异,证候复杂,既有虚寒,亦有实热;既有表里同病,亦有寒热错杂.临床须仔细辨证,谨察病机,按证立法,以法选药组方,方能获得佳效.现将<伤寒论>中有关下利证治的论述初步探析如后.  相似文献   

17.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间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18.
<正> 清·石寿棠《医原》是历代医籍中专门讨论燥湿论治的一部医籍,其中对燥气病机尤多发挥。石氏提出的燥从寒热之化,热燥为本气、寒燥为化气、燥属阳中之阴等理论,分析入微、立论精当,是对燥气病机理论的突出发展。石氏在燥湿互化、六气化燥、以及燥胜则干等病机理论的发挥中,集各家之说而独述己见,皆有精辟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燥气总论》由晚清医家陈葆善撰写,是一部系统论述外感燥邪证治的专著。该书认为燥邪兼具寒、火、湿三邪致病特点,在发病方式上有直中、伏气之别。外感传变遵循先肺后胃、先气后血再伤络脉的规律,重视运用辛散法治燥邪,尊《伤寒论》之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为治燥祖方。书后附有《燥气验案》阐述《燥气总论》未尽细节,为后学提供参考印证。《燥气总论》对外感燥证之理法方药分析论述精辟独到,或能为放射性损伤、干燥综合征等疾病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胸痹为胸部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为主症的疾病,历代文献均有论述.<内经>将胸痛名为"心痛",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至汉张仲景<金匮要略>首称本证为"胸痹",把病因病机归纳为寒凝、气滞、痰浊、瘀血、阴阳气血亏虚等,为后世治疗胸痹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临证较常用且有效的<伤寒杂病论>治疗"胸痹"之经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