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脂质体技术在抗肿瘤药物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光  陈文忠  程昕伟  翁帼英 《上海医药》2010,31(11):489-491
20世纪60年代,英国学者Bamghman等川发现,将磷脂分散在水中可以形成封闭、多层的小囊泡。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囊泡是南脂质双分子层组成的,其结构有类似生物膜的特点,以后人们将这种结构的脂质囊泡称为脂质体(1iposome)。1971年,Ryman等口’提出,可以将脂质体用作药物载体,以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同时认为脂质体存在稳定性差、保质期短等问题。经过各国研究者近50年的不懈努力,脂质体药物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给药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  相似文献   

2.
陆彬 《中国药师》2009,12(4):442-444
3聚合物泡囊的药剂学特点 聚合物泡囊与脂质体有类似的结构和细胞相容性,可使药物缓释和具有靶向性,可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药物疗效。基本特点可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载药脂质体(liposome)是指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泡囊。由于药物被脂质体包封后具有靶向性、缓释性、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等优点,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增加稳定性,减少不良反应,所以成为人们探讨研究的热点。目前在脂质体的众多给药途径中,肺部给药由于其刺  相似文献   

4.
1965年,英国学Bangham将磷脂分散在水中,然后用电镜观察,发现磷脂自发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类似生物膜结构的脂质双分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双分子层厚度约为4纳米。后来,将这种小囊泡称为脂质体。1971年,英国莱门等人开始将脂质体用于药物载体即药物传输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目的是把药物(包括基因药物)导入靶细胞中。脂质体DDS能够改变所载药物的体内过程,在某些条件下,能够显提高所运载药物的效能,同时显减轻其不良反应。目前,脂质体主要用于运载下列药物:抗癌药物、抗寄生虫药物、抗真菌药物、多肽及酶类药物、疫苗、免疫诊断药物和核酸类药物。脂质体DDS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透皮吸收、静脉注射和吸入给药。脂质体的粒度分布在30纳米-几个微米,具有囊中有囊的洋葱状结构,囊与囊之间充满了水相。通过改变处方组成和制备工艺。可以制备满足各种要求(如粒度、电荷和膜通透性等)的脂质体DDS.[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脂质体是以磷脂和其他两性化合物分散在水中时形成的有序排列的囊泡结构。脂质体包裹的药物进入人体后定向分布(靶向性),可以显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量、降低毒性。氯仿是在制-备噜质体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溶剂,若不除去会严重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应保证氯仿在脂质体中的残留量小于规定的60ppm。本研究探讨了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氯仿残留量的方法。能够帮助确立有效的脂质体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6.
纳米载体具有靶向递送药物至特定部位的潜力,因此纳米载体的开发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近10年里,制备基于表面活性剂的纳米囊泡以改善药物递送,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兴趣。类脂囊泡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水性介质中自组装形成,具有既能包裹亲水性化合物又能包裹亲脂性化合物的囊泡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种给药途径。与脂质体相比,类脂囊泡不仅具有与其相似的优点,如既能装载亲水性药物又能装载亲脂性药物,而且类脂囊泡的制备方法更简单,制备原料价格更便宜,稳定性更好,克服了脂质体的主要缺点。本文综述了类脂囊泡各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不同给药途径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脂质体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脂质体是由磷脂和其他两亲性物质分散于水中,由一层或多层同心的脂质双分子膜包封而成的球状体。脂质体以其低毒性、相对易制备,可避免药物的降解和可实现靶向性给药等优点,而被广泛作为药物载体使用。脂质体作为经皮给药的载体,应用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结果显示具有显著的促渗透效果。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五点:①使游离的药物经囊泡释放独立地渗透过皮肤。②提高囊泡中脂类物质的释放从而促进与皮肤脂类物质的相互作用。③包封难以透皮的药物及易受胃肠道破坏的生化高分子药物,促进其透皮吸收,产生全身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新型药物载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应用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几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其组成制备、理化性质特点特别是作为药用载体的应用研究作出综述。结果: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是和脂质体相似的新型给药系统,不仅具有脂质体优点,同时能克服脂质体不稳定易氧化变质的缺点,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在药物输送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已经把囊泡系统应用于多种给药途径的研究。结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作为脂质体的替代载体在药物传输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张景  陆彬 《中国药师》2000,3(6):324-325
目的:对肺靶向抗癌药卡铂泡囊和游离药卡铂的药代动力学、体内分布行为和肺靶向性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静脉给药后,不同时刻小鼠血浆和各脏器组织中卡铂的浓度。结果:卡铂泡囊和游离卡铂药物动力学模型均为三室模型。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结论:卡铂泡囊在体内具有良好的肺靶向性。卡铂泡囊对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等方面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一种主动靶向的新型纳米药物载体——聚合物泡囊(polymer vesicles,PVs),并考察其细胞摄取。方法以马来酰亚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MAL-PEG-PLGA)为载体材料,通过自组装制备PVs,用转铁蛋白(Tf)与Tet-1对PVs进行修饰,构建纳米药物载体(Tf/Tet-1-PVs)。以香豆素-6作为荧光探针包载于药物载体,考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及神经细胞(Neuro-2a)对载体系统的摄取。结果 PVs粒径约80nm,形态圆整,电镜观察具有明显膜层结构。BCEC细胞和Neuro-2a细胞对Tf/Tet-1-PVs的摄取均显著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配体修饰对照组。结论 PVs经双配体Tf及Tet-1修饰后可促进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摄取。  相似文献   

1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是和脂质体相似的新型给药系统,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胆固醇在水中自组装形成。它具备脂质体的优点,同时克服了脂质体不稳定易氧化变质的缺点,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价格低廉。囊泡在药物输送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国内外研究者已经把囊泡系统应用于多种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酰化反应合成维生素E-琥珀酰聚赖氨酸接枝共聚物(N-tocopheryl-N'-succinyl-ε-polylysine,TOS-SA-PLL)作为载体材料,胰岛素作为模型药物,制备p H敏感接枝共聚物囊泡。方法采用核磁共振扫描和红外光谱对接枝共聚物TOS-SA-PLL结构进行表征;利用2,4,6-三硝基苯磺酸法对接枝共聚物的取代度进行测定;利用动态光散射法对囊泡的粒径,多分散性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采用超滤离心法测定囊泡的包封率和载药量以及载药囊泡在不同p H条件下的体外释药行为。结果接枝共聚物自组装形成的囊泡平均粒径为165.7~232.3 nm,Zeta电位为-32.2~-20.1 m V;载胰岛素共聚物囊泡的包封率最高可达70.15%,载药量(w)为6.55%;体外释放结果表明该接枝共聚物囊泡的释放行为具有p H敏感性的特征。结论 TOS-SA-PLL接枝共聚物囊泡具有p H敏感的特点,其作为水溶性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载体,在胃肠道传递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研究其靶向性。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生物素化的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和生物素化的超声微泡。利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Biotin-avidin-system, BAS)连接脂质体与微泡,构建并表征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细胞黏附实验验证复合物的体外靶向结合性能;构建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通过靶组织的药物荧光强度验证复合物的体内靶向性。结果: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的粒径为(165.07±4.01)nm,电位为(-12.92±0.26)mv,复合物的载药量为每108个复合物载紫杉醇(46.22±1.95) μg;黏附实验表明靶向组复合物与血管内皮细胞结合数量明显多于非靶向组复合物(7.8±1.1,0.2±0.45,P<0.01);荷瘤小鼠活体成像实验显示靶向组复合物的肿瘤组织荧光明显强于非靶向组复合物。结论:iRGD靶向载药脂质体-微泡复合物,作为一种靶向给药系统,可以实现超声分子成像与超声给药的有机结合,显著提高药物靶向递送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的研究进展.方法 对近期国内外的文献报道进行检索、分类和整理.结果 与结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囊泡作为微粒载体,具有脂质体的所有特性,由于表面活性剂的高度化学稳定性,因此比脂质体有更高的稳定性;以及它的促渗透作用,在经皮给药系统中也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世霞  曹德英 《中国药房》2008,19(34):2709-2710
脂质体(Liposomes)是指将药物包封于类脂质双分子层内而形成的微型囊泡(Vesicles),它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属于靶向给药系统(Target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的一种新剂型。因其能增加药物稳定性,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所以成为了人们的研究焦点。脂质体膜由磷脂和胆固醇等成分组成,结构类似生物膜,在网状内皮系统(RES)丰富的肝、脾等器官被快速清除。近年来,人们研发了立体稳定脂质体,这种脂质体不易被RES所发现和捕获,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免疫脂质体的分类,主要分为抗体介导型免疫脂质体和受体介导型免疫脂质体;作用特点主要有靶向性、缓释型和细胞亲和性;并介绍了抗体与脂质体的主要连接方法;实际应用主要为作为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基因治疗的载体以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7.
类脂泡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脂泡囊是一种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型药物载体制剂,其结构组成、理化性质等与脂质体既相似又有差异,它将药物包封用于调整药物的体内分布和释放特征,可大大降低药物的毒性,提高疗效。本文综述了类脂泡囊的特点,组成,制备方法,体内外性质和在药剂学上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8.
脂质体最早是英国Banghan等作为研究生物膜的模型提出的[1],它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称为脂质体。在偶联剂的作用下,将天然或修饰的抗体分子偶联到含有适当功能基因的脂质体上,形成免疫脂质体。免疫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是近年来的一项研究新课题,是涉及基础理论较多的—项新技术。免疫脂质体携带药物具有靶向性强、毒副作用小、半衰期长、运载量大等优点[2]。本文主要对免疫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免疫脂质体作为抗菌药物的载体由于脂质体与生物膜结构十分相似,利用脂质体与生物膜具有强亲和力的特性,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相对分子质量对载羟喜树碱(HCPT)的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纳米囊泡(PEG-PHDCA)在S180肉瘤小鼠体内的肿瘤靶向性及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司盘60和PEG-PHDCA为载体材料,制备HCPT的PEG-PHDCA隐形纳米囊泡,进行S180肉瘤小鼠瘤内药动学试验和抑瘤试验。结果PEG相对分子质量为2 000、5 000、10 000的PEG-PHDCA纳米囊泡在S180肉瘤小鼠肿瘤中125I-HCPT的AUC分别为HCPT的9.21、13.82、9.48倍;对S180肉瘤小鼠抑瘤率分别为88%、97.1%、80.8%,普通纳米粒PHDCA组抑瘤率为41.8,而原药组抑瘤率仅为17.3%。结论PEG修饰纳米囊泡明显优于原药和未经PEG修饰纳米囊泡,PEG相对分子质量为5 000,粒径为80 nm左右时,载HCPT的隐形纳米囊泡具有最佳肿瘤靶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肺靶向顺铂泡囊的研制与体外性质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肺靶向顺铂泡囊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以包封率为指标,均匀设计法优化泡囊处方。考察泡囊的包封率、载药量、电位、表面形态、粒径、稳定性和体外释放等体外特性。结果泡囊呈圆球形、壁厚。PEG-泡囊表面粗糙,可看到表面栅状亲水性结构;而泡囊表面光滑。混悬状液态泡囊包封率均大于80%,15 d内稳定,冻干后4月内稳定性良好,粒径7~10μm,体外t1/2为5~8 h。结论所制泡囊的体外性质适合肺靶向研究,所用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