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患者血清PSA的特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急性尿潴留(AUR)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影响。方法对105例入院手术的BPH患者进行术前血清PSA测定。结果56例并发AUR的BPH患者的PSA平均(13.8±16.5)ng/ml,PSA>10ng/ml者占41.1%。49例未并发AUR的BPH患者PSA平均(3.21±3.27)ng/ml,PSA>10ng/ml者占4.1%。两组比较差异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AUR与BPH患者PSA有正相关关系。PSA作为BPH与早期前列腺癌鉴别缺乏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移行区体积校正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浓度 (PSATZ)对前列腺增生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36例患者分为 3组,第 1组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正常的前列腺增生,第 2组为PSA>10. 0ng/ml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第 3组为 4. 0ng/ml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潴留及留置导尿对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含量影响。方法8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分为两组A组36例为尿潴留组,留置导尿1周以上;B组50例无尿潴留。结果尿潴留患者平均PSA值(14.844±10.69)ng/ml,留置导尿1周后平均PSA值(2.94±1.80)ng/ml,无尿潴留组平均PSA值(1.41±1.71)ng/ml,三者之间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潴留可使BPH患者血清PSA浓度明显增高,留置导尿也可使BPH患者血清PSA浓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前列腺直肠指检和尿道膀胱镜检对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rostatespecificantigen ,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reeprostatespecificantigen ,FPSA)的影响。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方法对 32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测定前列腺直肠指检和尿道膀胱镜检前后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rostatespecificantigen ,PSA)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的水平变化。结果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水平在前列腺直肠指检后分别为 (3.0 15± 1.0 72 )ng/ml、(1.974± 0 .6 78)ng/ml,显著高于前列腺直肠指检前的水平 ,分别为 (2 .85 2±1 0 2 7)ng/ml、(1.72 4± 0 .5 96 )ng/ml(P <0 .0 0 5 )。同样 ,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在尿道膀胱镜检后分别为 (3.0 2± 0 .911)ng/ml、(1.787± 0 .5 0 5 )ng/ml,也显著高于尿道膀胱镜检前的水平 ,分别为(2 873± 0 .997)ng/ml、(1.5 75± 0 .4 98)ng/ml(P <0 .0 0 5 )。结论 前列腺增生患者在前列腺操作后应当给予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伴有PSA≥4ng/mL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AP)患者经过抗生素治疗前后的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游离PSA百分率(F-PSAR)的变化。方法:选择诊断为CAPⅢa型患者228例,测定患者血PSA水平,对其中65例PSA≥4ng/mL的患者,运用4周的抗生素治疗,测定治疗结束后第4周及第8周的血PSA水平及F-PSAR。分析治疗前后血PSA水平及F-SAR的变化。结果:在PSA≥4ng/mL的65例患者中,PSA由治疗前(6.24±1.93)ng/mL降至治疗结束后第4周的(4.58±2.99)ng/mL(P<0.05),PSA下降的幅度为(32.9±36.1)%,治疗后PSA<4ng/mL患者为27.7%(18/65),F-PSAR由治疗前(16±9)%升至治疗结束后第4周的(22±11)%(P<0.05),F-PSAR上升幅度为(51.4±25.8)%。上述指标在治疗后第4周与第8周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亦是血PSA升高的原因之一。在明确前列腺炎的诊断后,可以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能显著降低血PSA水平及提高F-PSAR,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前列腺活检。  相似文献   

6.
前列腺特异抗原在中老年女性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在中、老年女性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尿道综合征的中、老年女性61例(症状组)及相应年龄的健康女性50例(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PSA,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用药物和尿道扩张等方法治疗症状组患者.结果症状组38例(62.3%)PSA升高,平均PSA升高(1.0165±0.0676)ng/ml;而对照组9例(18%)PSA升高,平均PSA升高(0.6067±0.008)ng/ml,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夜尿平均减少2.6次.结论尿道综合征的中、老年女性PSA升高与尿道周围腺体增生有关,性激素改变对腺体增生有影响,药物和尿道扩张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3例前列腺癌患者,8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5例前列腺炎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样本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果正常人血清PSA含量为1.46±0.84x±s,与报道相近;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含量(P<0.001);前列腺癌患者血清fPSA含量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前列腺炎患者(P<0.001);前列腺癌患者fPSA/PSA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病人和前列腺炎患者,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后的不同时期进行血清PSA含量测定,对病情的监测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杨帆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3):2898-2899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在男性中老年体检中的重要性及在前列腺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南京江北人民医院健康体检224例男性标本的PSA。按年龄分为两组,I组小于50岁104例;Ⅱ组大于或等于50岁120例。以PSA≤4.0ng/mL为正常范围,PSA>4.0ng/mL都进行直肠指检和病理确诊。结果 I组PSA[(1.65±0.65)ng/mL]与Ⅱ组[(2.87±1.08)ng/mL]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A≤4.0ng/mL 180例;PSA>4.0ng/mL 44例,50岁以下者3例,≥50岁41例。确诊前列腺增生30例,占总体检人数的13.4%,占PSA>4.0ng/mL的66.7%;前列腺癌3例,占总体检人数的1.9%,PSA>50.0ng/mL的2例,前列腺癌都已发生骨转移。结论 50岁以上的男性每年体检都应该查PSA,PSA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意义,PSA>50.0ng/mL提示有发生骨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游离PSA/总PSA(F/T)比值及前列腺特异抗原密度(PSAD)在前列腺癌(PCa)与良性增生(BPH)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组化法检测91例BPH病人,46例PCa病人血清总PSA、游离PSA,计算F/T值。所有病人均行经直肠超声检查,计算前列腺体积及PSAD。结果 以PSA〉20 ng/mL为临界值,PSA诊断前列腺癌的灵敏度为69.6%,特异度为92.3%,阳性预测值为82.1%;在PSA〈20 ng/mL区域,两组间PSA差别无显著性(t=0.152,P〉0.05);此时两组间F/T值及PSAD比较,差别均有极显著意义(t=3.680、4.436,P〈0.01)。F/T值取0.18,PSAD取0.20 ng/(mL.cm3)时,F/T值及PSAD诊断PCa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较高,分别为76.1%、86.4%、68.6%和82.6%、84.6%、74.1%。结论 PSA〉20 ng/mL时高度怀疑前列腺癌;在PSA〈20 ng/mL时联合应用F/T值和(或)PSAD可以明显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以F/T值0.18,PSAD 0.20 ng/(mL.cm^3)作为临界值诊断PCa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现将我院2003-09~2006-10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56例疗效观察总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本组年龄69~88岁,平均76岁。进行性排尿困难0.5~10 a,以急性尿潴留入院40例,长期膀胱造瘘2例,反复置导尿管14例。本组伴有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功能不全、脑梗死。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30±3.9)分,生活质量评分(5.4±0.37)分。术前经腹B超前列腺体积(重量)20~116 g,平均43 g。1.2方法急性尿潴留及肾功能不全者先留置导尿管,对前列腺增生体积较大的行膀胱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外腺体积(prostatic outer gland volume,OPV)及前列腺外腺特异性抗原体积密度(outer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density, OPVD)对灰区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Pca)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PSA在4~10 ng/mL的Pca和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患者221例。经直肠超声测量前列腺体积(prostatic gland volume,PV)、前列腺内腺体积(inner prostatic gland volume,IPV)和OPV。计算PSA/PV(即PSAD)、PSA/OPV(即OPSAD)和PSA/IPV(即IPSAD)。t检验比较各参数在Pca和BPH患者中的差异。ROC曲线计算OPV和OPSAD对Pca的诊断价值。 结果 Pca组OPV平均(28.72±6.35)mL,OPSAD平均(0.220±0.052)ng/mL2;BPH组OPV平均(17.21±3.14)mL,OPSAD平均(0.369±0.052)ng/mL2,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a组IPV为(15.58±8.34)mL显著小于OPV,IPSAD(0.373±0.04)ng/mL2明显大于OPSAD(P<0.05)。OPSAD对Pca 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900,敏感性为89.83%,特异性为85.48%。 结论 Pca患者以OPV增大为主,OPSAD降低。BPH患者IPV增大为主,OPSAD增高。Pca患者OPV显著大于IPV,且OPSAD显著低于IPSAD。OPV和OPSAD对鉴别诊断Pca和BPH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外周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以及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在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40例前列腺癌患者(癌症组)、5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增生组)患者进行外周血PSA、PAP以及TSGF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当PSA≤4ng/ml、4≤PSA≤10ng/ml时,两组的PS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癌症组的TSGF、PAP水平显著高于增生组(P<0.05)。当1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 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 (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 以 TPSA>4.0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 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 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 以0.15作 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ng/ml范围 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总 - 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 PSA,游离 - PSA)以及 F-PSA和 T- PSA比值 (F- PSA/ T- PSA,F/ T) ,对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 )和前列腺癌患者的鉴别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技术 ,测定 BPH和前列腺癌患者的血清 T- PSA、F- PSA,并计算 F/ T比值。结果 12 3例 BPH者的 T-PSA为 (6 .5± 3.1)μg/ L ,小于 4μg/ L占 6 6 .7% ;F- PSA为 (1.38± 1.18)μg/ L ,小于 0 .93μg/ L占 6 3.4% ;F/ T为(2 1.2± 3.3) %。 5 9例前列腺癌患者的 T- PSA为 (36 .41± 2 2 .17)μg/ L ,大于 4μg/ L的占 93.2 % ;F- PSA为 (2 .2 6± 2 .18)μg/ L大于 0 .93μg/ L的占 76 % ;F/ T为 (11.9± 4.4) %。统计上 F/ T比值显著低于 BPH组。 T- PSA在 4~ 10μg/ L时 ,F/ T比值差异更明显。结论以 T- PSA 4μg/ L、F- PSA 0 .93μg/ L为临界值有意义 ;对 T- PSA在 4~ 10μg/ L时 ,结合应用 F/ T比值有利于对低 T- PSA的前列腺癌患者及早作出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炎患者和正常人血清中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含量.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33例前列腺癌患者,89例前列腺增生患者,25例前列腺炎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样本中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结果正常人血清PSA含量为1.46&#177;0.84(x&#177;s),与报道相近;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前列腺炎患者血清PSA含量(P<0.001);前列腺癌患者血清fPSA含量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和前列腺炎患者(P<0.001);前列腺癌患者fPSA/PSA比值明显低于前列腺增生病人和前列腺炎患者,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在前列腺癌患者发病后的不同时期进行血清PSA含量测定,对病情的监测和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在诊断前列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77例疑似前列腺占位病变患者,行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并与病理检测结果比较。结果 77例患者中,检出良性前列腺增生伴慢性炎症者占27.3%、前列腺不典型增生占10.4%、前列腺癌占62.3%。将患者按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值分为4组,4-10 ng/mL组、10-20 ng/mL组、20-50 ng/mL组、〉50 ng/mL组,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分别为20.0%(3/15)、43.8%(7/16)、71.4%(15/21)和92.0%(23/25)。与4-10 ng/mL组比较,其他各组前列腺癌检出率均显著提高(P〈0.05,P〈0.005,P〈0.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1.7%(9/77)。结论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有助于前列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潘秀军  沈霞 《检验医学》2005,20(2):89-91
目的探讨血清游离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与总PSA(TPSA)比值[(F/T)PSA]在前列腺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测定55例未经治疗的前列腺癌(PCa)患者和109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清中的TPSA和FPSA,并计算(F/T)PSA比值.结果以TPSA>4.0 ng/ml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43.1%;以(F/T)PSA<0.15作为临界判断点,对PCa诊断的灵敏度为87.0%,特异度为90.8%.TPSA在4.0~20.0 ng/ml时,两组患者间TPSA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F/T)PSA比值的差异有显著性(P<0.01),PCa组显著低于BPH组.结论以0.15作为临界判断点,(F/T)PSA比值提高了对前列腺良恶性疾病诊断的特异性,尤其TPSA在4.0~20.0 ng/ml范围内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简称维族)与汉族前列腺癌患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和总PSA(FP-SA)/游离PSA(TPSA)(F/T)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微粒子免疫荧光捕获法检测维族与汉族前列腺癌患者血清TPSA和FPSA水平及其比值。结果结果显示,维族与汉族前列腺癌患者分布构成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维族χ2=51.66,汉族χ2=28.71,P<0.01)。就单检测血清PSA而言,分别有24%(18/75)和23%(22/96)维族和汉族患者PSA<4 ng/mL(χ2=0.02,P>0.05),分别有24%(18/75)和15%(14/96)维族和汉族患者PSA为4~10ng/mL(χ2=2.45,P>0.05)。在血清PSA为4~10 ng/mL和F/T≤0.15条件下,维族患者检出率(24%,18/75)明显高于汉族(6.25%,6/96)(χ2=10.99,P<0.01);在血清PSA>10 ng/mL和F/T≤0.15条件下,维族患者检出率(44%,33/75)与汉族患者检出率(58%,56/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6,P>0.05)。结论血清PSA和F/T联合检测在前列腺癌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治疗前列腺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汽化前列腺切除术解除前列腺癌所致膀胱出口梗阻的治疗经验。方法:应用铲状汽化电极和电切襻共行前列腺切除术12例,结合双侧睾丸切除和内分泌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排尿通畅。切割获取前列腺组织平均19.8g。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由(22.5±4.6)分降至(8.8±2.3)分,最大尿流率由(6.5±3.2)mL/s提高至(16.5±4.5)mL/s,术后1~3个月PSA降至最低,由术前(67.5±6.8)ng/mL降至(5.1±3.5)ng/mL。结论:经尿道电汽化前列腺切除术可解除前列腺癌所致膀胱出口梗阻,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尽可能多的切除前列腺组织,可延缓术后再次梗阻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游离/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tPSA)比值、睾酮(T)及游离睾酮(FT)的前列腺穿刺活检(TRUS)临界值,及其对PSA 2~4 ng/ml的前列腺疾病患者进行前列腺TRUS的价值.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IRMA)和化学发光法(CLIA)分别测定275例血清PSA 2~4 ng/ml的前列腺疾病患者血清中的FT和f/tPSA、T水平,且均以直肠超声引导下TRUS为确诊标准,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95%可信区间.结果 275例患者中检出前列腺癌(Pca)44例,检出率是16%,Pca组血清f/tPSA比值、T和FT水平[分别为0.19±0.02、(9.32±5.21)nmol/L、(27.20±10.23)pmol/L]均明显低于非前列腺癌组[分别为0.24±0.05、(17.01±8.12)nmol/L、(46.71±13.27)pmol/L,P<0.001].Pca组中f/tPSA、FT和T在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0.680、0.713、0.547,f/tPSA和FT联合应用的AUC为0.851.经ROC曲线分析,f/tPSA 0.19和FT 27.20 pmol/L联合应用的活检临界值,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可达84%,阳性预测值50%,阴性预测值96%,阳性似然比5.25和阴性似然比0.19.f/tPSA、FT的单侧95%可信区间分别为0.19(0.19和0.20)、27.20(24.61和29.79 pmol/L)pmol/L.结论 在PSA为 2~4 ng/ml的前列腺疾病患者中,血清f/tPSA与FT联合测定,可提示哪些患者需要进行前列腺TRUS,并可提高Pca早期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