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背景: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改变与血管损伤、微循环障碍以及血栓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5项参数的变化。设计:同期对照病例分析。 单位:新乡医学院医学检验系。 对象:①脑梗死组:2002—01/1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7例,均为首发患者,病程4~12h,经头颅CT证实为脑梗死,其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②正常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血压正常,无心、脑、肾疾病及糖尿病的健康人53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方法:①脑梗死组患者于入院当天进行降纤治疗,注射2支10u克栓酶,分别于第3,5,7天再次注射1支10u的克栓酶。②两组均用肝素钠抗凝的真空采血管抽取空腹静脉血5mL和EDTA—K2抗凝血2mL,测定切变率分别为200s^-1,30s^-1,5s^-1和1s^-1时的全血黏度值、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③脑梗死组患者首次检测时间为发病24h内(急性期),并于治疗2周后(恢复期)复查上述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比较。 结果:脑梗死组127例,急性期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恢复期有5例患者因出院未能复查。正常对照组53例均无脱落。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红细胞分布宽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外,脑梗死组患者急性期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的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白细胞计数、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已恢复到正常水平(P〉0.05)。②与急性期比较,脑梗死组患者恢复期红细胞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均明显降低(P〈0.05),其余指标基本相似(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着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普遍异常,提示血液流变学及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平均血小板容积(MPV)、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青年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的相关性,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根据头部CT或MRI病灶大小及神经功能受损程度将我院109例脑梗死患者(18-45岁)分为大梗死组(梗死体积>10 cm3)、中梗死组(梗死体积4-10 cm3)、小梗死组(梗死体积<4 cm3),30例健康查体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查,包括:全血黏度低切(Lηb)、全血黏度中切(Mηb)、全血黏度高切(Hηb)、血浆黏度值(ηP)、全血还原黏度低切(Lηr)、全血还原黏度中切(Mηr)、全血还原黏度高切(Hηr)、血沉方程K值(KVE)、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刚性指数(ERI)、红细胞变形指数(ED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红细胞比容、血沉,共计16项指标。结果表明:各组脑梗死患者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梗死组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小梗死组(P<0.05);各组脑梗死患者在病程恢复期MPV、FIB含量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明显下降,但未达到健康对照组水平(P<0.05)。脑梗死体积与MPV、FIB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呈正相关(r=0.36,0.29,0.48)。结论:青年脑梗死病情的严重程度与MPV、FIB及血液流变学水平密切相关,定期检查上述指标对预防青年脑梗死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106例无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EPO、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指标与两组患者血清EPO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EPO、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清EPO呈正相关(r=0.347、0.431,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呈负相关(r=-0.218、-0.543、-0.546,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多个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水平存在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血清EPO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对患者临床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ntravascularlaserirradiationofblood,ILIB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血脂水平的影响,并)设对照组比较其作用差异。方法:1999-01/2004-05,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1次/d,治疗组加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观察两组治疗30d前后疗效及比较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愈显效率分别为37%和27%,总有效率为93%和81%(χ2=4.34,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值(200s-1)、中切值(30s)、低切值(3s)及血-1-1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计数、卡松黏度、卡松屈服应力和血脂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治疗前后对比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结论: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能改善急性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及降低部分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脂的改变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对150例脑梗死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等有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脑梗塞死者各项指标均增高,其中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压积、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流变异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纤维蛋白原增高是诱发脑梗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脂血症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SA-900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对138例高脂血症患者血流变学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并与83例健康对照者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高脂血症患者组男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1 s-1~200 s-1)、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与对照组男女相比均有明显改变.高脂血症组男、女患者全血粘度(1 s-1~200 s-1)与对照组相应性别比较均增高(P<0.05),高脂血症组男女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细胞比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红细胞变形指数低于对照组相应性别(P<0.05).结论 高脂血症患者普通存在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应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对其治疗、预后及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858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而血浆黏度逐渐升高;20~<30岁与60岁及其以上人群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年龄和性别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对正确诊断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观察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性脑出血组),8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和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百分率4项指标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5±332)μg/L ,明显高于脑梗死组[(365±234)μg/L ]和对照组[(163±79)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切全血黏度( r=0.812,P<0.01),中切全血黏度( r=0.917, P<0.01),血浆黏度( r=0.893,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作为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诊断依据之一,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情况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前列地尔对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前列地尔对其的影响。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分为常规治疗组(n=25)和前列地尔治疗组(n=25);测定脑梗死各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n=25)的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脑梗死各组低切及高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ESR)、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开始时上述指标在脑梗死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脑梗死各组上述除红细胞变形指数外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治疗开始时(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显著高于治疗开始时(P<0.01),前列地尔治疗组低切全血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即血液粘度、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下降。脑梗死患者常规治疗和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后上述血液流变学异常明显改善,加用前列地尔治疗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红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性的改善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R-80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30例活动期和33例稳定期患者,并与36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活动期患者全血黏度(200s-1,100s-1,30s-1,1s-1)、血沉、红细胞压积、高切还原黏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方程K值、高切相对黏度、低切相对黏度、变形指数;稳定期患者全血黏度(200s-1,100s-1)、高切还原黏度、刚性指数、聚集指数、高切相对黏度、变形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变化显著(P<0.05)。同时动态观察,红斑狼疮经治疗缓解后,血液流变学趋于正常。结论血液流变学变化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相关,对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不同类型及其不同阶段的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检测104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及恢复期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急性期及恢复期脑出血组与脑梗塞组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液粘度明显降低,而脑梗塞患者血液粘度明显增高;恢复期脑出血患者血液粘度较急性期明显增高,而脑梗塞患者的血液粘度明显降低。经统计学处理,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结论: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为老年脑卒中患者不同阶段及不同类型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丹参多酚酸盐对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0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降压、脱水和抗凝等常规治疗并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等血液流变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血管搏动指数和血管阻力指数等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采用欧洲卒中量表(ESS)计算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值及总有效率。结果联合给药组治疗后ESS分值及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动力学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丹参多酚酸盐两药联用治疗脑梗死可以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液黏滞度,改善脑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3.
背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观察到血液流变学参数异常,这种变化虽然不是发生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但血液流变学改变仍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性别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的价值.设计以患者和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医学物理研究所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1/1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患者91例,男64例,女27例,平均年龄(64±9)岁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1)岁.同期选择84例健康查体者为对照组,男52例,女32例,平均年龄(56±10)岁.方法晨起空腹采肘静脉血2 mL,肝素抗凝.血液黏度测定用NXE-1锥板式粘度计(中国成都仪器厂生产).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性别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和对照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男性脑梗死和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比容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升高是造成血液黏度增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过氧化氢所致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实验于2004-12/2005-05在锦州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完成。选用出生1~3d的SD大鼠15只,雌雄不拘。②采用纯化培养的心肌细胞建立过氧化氢损伤模型,实验分为6组(每6孔细胞一组):正常对照组(正常细胞培养,加入等数量的培养基,不加入任何药物),10g/L二甲基亚砜组(加入10g/L二甲基亚砜),过氧化氢损伤组(加入过氧化氢200μmol/L),过氧化氢 低浓度槲皮素组(加入过氧化氢200μmol/L和槲皮素25μmol/L),过氧化氢 槲皮素中浓度组(加入过氧化氢200μmol/L和槲皮素50μmol/L),过氧化氢 槲皮素高浓度组(加入过氧化氢200μmol/L和槲皮素100μmol/L)。过氧化氢(200μmol/L)损伤时间为12h。③采用乳酸脱氢酶试剂盒测其释放量;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含量;四唑盐比色法测定线粒体脱氢酶活性。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数据处理根据处理方差齐性分析结果,采用非配对t检验。结果:①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损伤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过氧化氢 高、中、低浓度槲皮素组明显低于过氧化氢损伤组(P<0.01)。②心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氢损伤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过氧化氢 高、中浓度槲皮素组明显高于过氧化氢损伤组(P<0.01)。③线粒体脱氢酶活性:过氧化氢损伤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过氧化氢 各浓度槲皮素组明显高于过氧化氢损伤组(P<0.01)。④心肌细胞内一氧化氮含量:过氧化氢损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 高、中、低浓度槲皮素组低于过氧化氢损伤组(P<0.05)。结论:槲皮素具有对抗缺氧复氧损伤、明显保护心肌细胞的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抗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类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流变及凝血功能变化。方法对发病1周内的98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Hp分型检测,按Hp感染类型分为I型Hp感染组(A组)51例(52.04%)、Ⅱ型Hp感染组(B组)29例(29.59%)、Hp抗体阴性组(C组)18例(18.37%),观察各组的血流变及凝血功能情况。结果 A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最高,B组次之,C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standardized ratio,IN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Hp感染类型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脑梗死、肾功衰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探讨血液流变性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生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糖尿病无明显血管并发症患者5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59例、糖尿病合并肾功能衰竭患者33例与普通体检者29例(以上均为男性)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无血管并发症组、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均较对照组升高,而在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更为突出;糖尿病合并肾衰组红细胞压积、高切与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均显著下降,而纤维蛋白原则升高。结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随着病程进展、血管并发症的出现而有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儿童各种常见类型肾脏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方法使用专用真空抗凝管空腹抽取静脉全血5mL,采用北京宏润达公司生产的YDA-Ⅳ血液黏度计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用库尔特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红细胞压积。血样全部来自儿科病房及门诊。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IgA肾病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肾小球肾炎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紫癜性肾炎组除红细胞压积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肾脏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密切相关,改善血液黏度对治疗儿童肾脏疾病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red blood cell (RBC) transfusion on the hemorrheologic properties and microcirculatory hemodynamics in anemic hematology outpatients receiving 2 to 4 RBC units of either “fresh” (leukoreduced storage for less than 1 week) or “aged” (leukoreduced storage for 3‐4 weeks) RBC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Measurements were performed before and 30 minutes after RBC transfusion in hematology outpatients. Leukoreduced RBC suspensions were stored in saline‐adenine‐glucose‐mannitol (SAGM) additive solution. Whole blood viscosity was measured using Couette low‐shear viscometry, RBC deformability and aggregability were measured using laser‐assisted optical rotational cell analysis, and microcirculatory density and perfusion were assessed using sidestream dark field imaging. RESULTS: One group of patients (n = 10) received a median (interquartile range) of 3 (2‐3) RBC bags that were stored for 7 (5‐7) days (fresh) and the other group of patients (n = 10) received 3 (3‐3) RBC bags that were stored for 23 (22‐28) days (aged). After transfusion of fresh versus aged RBCs, hematocrit increased to 32 ± 3% versus 31 ± 2% (p < 0.363), whole blood viscosity increased to 4.2 ± 0.4 Pa/sec versus 4.2 ± 0.6 Pa/sec (p < 0.912), RBC deformability index remained unaffected, RBC aggregability index increased to 55 ± 10 versus 55 ± 13 (p = 0.967), microcirculatory flow remained unaffected, and microcirculatory density increased to 19.3 ± 2.5 mm/mm2 versus 18.7 ± 1.9 mm/mm2 (p = 0.59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toring leukoreduced SAGM‐suspended RBCs for 3 to 4 weeks did not affect their ability to improve hemorrheologic properties and microcirculatory hemodynamics in our small group of anemic hematology outpatients. Larg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confirm this finding.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319例高脂血症患者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204例血脂正常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脂血症患者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7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者(P<0.05或P<0.01),提示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液粘滞度明显高于血脂正常者.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脑梗塞(CI)中的变化规律及其致病机理。方法 测定15 8例CI患者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患者两性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5 ,P <0 .0 0 1) ;两性H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结论 血液流变学异常是CI的病理机制之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造成CI患者血液粘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