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乳酸在重症感染患者预后中的意义,以期为重症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2月收治的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进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APACHEⅡ)评分、血气分析、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测,检测入院开始时、入院后6、12、24、48h血乳酸值,判定治疗后28d内患者预后。结果 28d内患者死亡29例、存活39例,病死率及存活率分别为42.65%、57.35%,机械通气率、APACHEⅡ评分存活组分别为38.24%、(21.38±2.57)分,明显低于死亡组93.10%、(28.94±6.73)分(P<0.05);存活组患者0、6、12、24、48h时血乳酸值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检测血乳酸值>2.5mmol(高乳酸血症)患者病死率为85.71%,明显高于≤2.5mmol者病死率的50.00%(P<0.05);12h时乳酸清除率0时的患者病死率为100.00%、<10.00%时为71.43%、10.00%~30.00%时为63.64%、≥30.00%时为43.48%(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值的水平变化能有助于判断重症感染患者预后,早期血乳酸水平越高、12h乳酸清除率越低则患者越容易出现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PCT)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性.方法 对医院2010年6月一2011年6月ICU收治的18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血乳酸清除率与降钙素原与预后相关性进行研究,观察患者入院后第1、2、4天及转出ICU或死亡前的降钙素原变化和血乳酸清除率,按预后分组,转出ICU的112例患者为生存组,70例死亡患者为死亡组.结果 患者进入ICU第1天PC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第2天起,生存组PCT检测结果开始明显下降,直至转出前均呈下降趋势,而死亡组自第2天开始PCT检测结果较之前明显升高,而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血乳酸清除率为(27.82±4.9)%;死亡组为(9.3±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降钙素原持续高水平提示病情危重,血乳酸清除率是氧代谢和全身灌注的重要指标,血乳酸的升高可直接反映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增加,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判断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研究乳酸清除率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某医院收住ICU的成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共40例,对纳入患者经积极的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入ICU后6h、24h血乳酸值,计算6h、24h乳酸清除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乳酸水平及6h、24h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和预后的关系。结果:40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51.0±19.8)岁;平均APACHEⅡ评分13.5±8.5,血乳酸(9.62±1.99)mmol/L;死亡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结论: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收治的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98例,根据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转归情况分为好转组(n=29)和恶化组(n=13),将根据0 h动脉血乳酸测定值≥2.0 mmol/L分为乳酸升高组(n=26),反之为乳酸正常组(n=16),根据6 h乳酸清除率>10%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n=24),反之为低乳酸清除率组(n=18),对比两组间患者的病情及临床预后差异。结果 48 h、72 h恶化组乳酸值明显高于好转组;乳酸升高组患者住院时间、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得分高于乳酸正常组患者,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住院时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均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APACHEⅡ得分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低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明显高于高乳酸清除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乳酸值、早期乳酸清除率与VAP患者病情预后密切相关,可有效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王洪武  李景辉  邓超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330-4331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中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86例脓毒性休克患者0h(以诊断休克为研究起点)、6h动脉血乳酸水平,计算6h乳酸清除率.以好转或死亡为研究终点,按预后不同将患者分为存活组(n=52)和死亡组(n=34);以乳酸清除率10%为标准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10%,n=61)和低乳酸清除率组(<10%,n=25),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之间相关数值的差异.结果 存活组6h血乳酸清除率为(30.5±18.0)%,显著高于死亡组(11.2±13.1)%,P< 0.01;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27.9%)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4.0%),P<0.01.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判断预后转归的一个很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将2017至2019年6月在本院实施诊治的51例脓毒症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生存情况纳入存活组与死亡组.对两组患者的乳酸水平、早期乳酸清除率进行比较.结果:死亡组患者的入院时、入院后6h的血乳酸水平会显著高于存活组,差距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6h乳酸清除率为9.09%,存活组患者的6h乳酸清除率为19.51%,存活组患者的乳酸清除率较高(P<0.05).存活组患者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患者,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会直接影响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效果,需要提升临床评估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关系.方法 将18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是否发生DIC分为DIC组(36例)和非DIC组(152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采用全自动乳胶微粒增强定量免疫比浊法进行测定,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结果 DIC组和非DIC组休克后1d血清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8.69±296.34) mg/L比(1108.45±226.23) mg/L,P>0.05];DIC组休克后3、5、7d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1468.95±448.78) mg/L比(967.76±214.32) mg/L、(1702.12±578.40) mg/L比(886.57±187.22) mg/L、(1924.21±796.76) mg/L比(821.46±178.32)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ROC曲线计算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截断值为303 mg/L,以血清D-二聚体水平≥1203μg/L来判断感染性休克后发生DIC的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6.3%.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不仅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还与患者是否发生DIC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测定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诊断和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对于评估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住院的152例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将其分为乳酸正常组(血乳酸2.0 mmol/L,n=53)、轻度升高组(2.0 mmol/L≤血乳酸4.0 mmol/L,n=67)和重度升高组(血乳酸≥4.0 mmol/L,n=32),观察三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平均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死亡组(n=58)(存活28 d)与存活组(n=94)(存活28 d),分析两组入院即刻、入院6、24、48 h血乳酸水平以及入院6、24、48 h乳酸清除率。结果重度升高组APACHEⅡ评分、住院时间以及病死率明显高于乳酸正常组与轻度升高组(P0.05);死亡组入院即刻、入院6、24、48 h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入院6、24、48 h乳酸清除率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结论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能有效评估脓毒血症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治疗小儿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对患儿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D-LAC)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20年9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4例肠梗阻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根据患儿入院后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将患儿分为A组(入院48 h内行手术治疗,34例)和B组(入院48 h后行手术治疗,20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时间(包括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DAO、D-LAC及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观察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7.06%)与B组(9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6,P>0.05)。A组患儿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2.04±0.37)d、(1.65±0.43)d及(8.76±1.42)d]均显著短于B组[(3.72±0.44)d、(2.86±0.48)d及(11.36±1.89)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016、9.565及5.739,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DAO、D-LAC及VIP水平[A组(3.57±0.89)mmol/L、(1.84±0.46)mg/L及(82.68±19.76)ng/L,B组(3.64±0.97)mmol/L、(1.86±0.44)mg/L及(83.55±20.13)ng/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0、0.157及0.155,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DAO、D-LAC及VI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A组患儿DAO、D-LAC及VIP水平[(1.08±0.34)mmol/L、(0.47±0.18)mg/L及(36.57±9.65)ng/L]均显著低于B组[(1.47±0.67)mmol/L、(0.86±0.33)mg/L及(45.63±11.2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41、5.633及3.137,均P<0.05)。A组患儿术后肠管坏死和再粘连发生率(0.00%和2.94%)显著低于B组(15.00%和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4.362,均P<0.05);两组患儿肺感染、腹腔感染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把握手术指征,早期手术可显著降低肠梗阻患儿血清DAO、D-LAC水平,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与重症肺炎预后的关系。方法依据重症肺炎患者入院28 d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回顾性分析两组入院后48 h动态血乳酸变化。结果重症肺炎患者入院48 h血乳酸水平,死亡组(2.91±1.54)mmol/L,存活组(1.73±1.05)mmol/L,死亡组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 h血乳酸清除率死亡组(6.87±3.89)%,存活组(18.88±9.24)%,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动态血乳酸测定较单次血乳酸测定对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更具有价值。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尤其是6 h血乳酸清除率对判断重症肺炎预后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2017年1月31日至2019年1月31日收治且明确诊断为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的84例患者,其中男性53例,女性31例;年龄18~80岁,平均(56.5±17.8)岁。根据患者的预后分为生生存组(n=62)和死亡组(n=22)。在患者入院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检测血浆NGAL水平,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水平的差异,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对比,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比较NGAL与其他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再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判断NGAL对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院内死亡和是否需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的预测价值。 结果死亡组患者NGAL浓度在第1天[(2 188.4±2 280.8)ng/mL比(538.2±777.4)ng/mL]、第3天[(2 045.5±2 388.8)ng/mL比(553.8±836.4)ng/mL]和第7天[(1 512.4±1 840.9)ng/mL比(192.3±410.2)ng/mL]均明显高于生存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水平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r=0.4601)、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r=0.37)、乳酸(r=0.41)和肌酐(r=0.48)都呈正相关性(P均<0.05)。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ROC)=0.85,95% CI:0.70~0.99]高于第1天(AUROC=0.71,95%CI:0.55~0.88)和第3天(AUROC=0.72,95%CI:0.55~0.88)。第3天时肌酐和NGAL对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价值优于第1天和第7天。入院第3天时NGAL浓度(AUROC=0.80,95%CI:0.64~0.97)与肌酐水平(AUROC=0.83,95%CI:0.68~0.97)相比,前者对患者是否需行CRRT的预测作用具有更好的特异性,但敏感度相对较低。 结论对于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第7天时NGAL水平对预后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与肌酐相比,NGAL对预测患者是否需行CRRT具有更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脑利钠肽(BNP)测定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运用价值,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 将收治的100例年龄61~89岁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重症监护病房24 h内BNP含量分为A组(<200 pg/ml)、B组(200~400 pg/ml)、C组(>400 pg/ml),对3组患者进行肿瘤坏死因子(TNF-a)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APACHEⅡ评分、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在入重症监护病房24 h及治疗后7d其TNF-a及IL-8水平分别为(13.4±5.4)、(8.4±2.4)ng/L及(132.8±54.3)、(76.2±23.1)ng/L,B组分别为(21.8±9.8)、(16.3±3.8)ng/L及(211.3±43.2)、(132.4±34.5)ng/L,C组分别为(26.8±8.7)、(19.5±4.2)ng/L及(257.7±65.3)、(183.6±31.9)ng/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升压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 d的病死率A组及B组患者分别为10.00%及1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内生存率A、B、C组分别为90.00%、84.37%、44.74%,A、B组与C组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脑利钠肽测定可对老年肺部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进行评估,当其>400 pg/ml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为提高临床治愈率,了解糖皮质激素在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抢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 51例接受抢救的严重脓毒血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单盲随机将其中的32例分为试验组,余者分为对照组。结果试验组患者休克治愈率为68.8%,升压药停用率为73.7%,休克治愈率和升压药停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死率为26.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患者升压药停用时间、休克逆转时间及机械通气停用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脓毒血症及脓毒性休克的患者,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提高休克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婴儿早期血清25-(OH)D3水平与湿疹发病的相互关系,并为婴儿早期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医院体检的38~48 d龄婴儿605例,通过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利用SCORAD评分法对湿疹进行评分,采集婴儿指尖血,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605例样本血清25-(OH)D3平均水平为(28.48±6.10)ng/ml,湿疹患病人数为457例(75.5%),其中421例(69.5%)为轻度,35例(5.8%)为中度,1例(0.2%)为重度。不同季节的血清25-(OH)D3水平(F=21.75,P<0.001)和湿疹发病率(χ2=16.01,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冬季血清25-(OH)D3水平最低,但冬季湿疹的发病风险最高;而且发生在冬(Z=-2.72,调整后P=0.039)、春(Z=-3.94,调整后P<0.001)两季湿疹的SCORAD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夏季。不同血清25-(OH)D3水平患儿的湿疹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湿疹的严重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25-(OH)D3水平增加,中重度湿疹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OR=1.063,95%CI:1.001~1.129, P=0.045);与轻度湿疹患儿相比,中重度湿疹患儿有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行为者较少(OR=0.365,95%CI:0.179~0.741,P=0.005),父母有过敏史则可增加中重度湿疹的发病风险(OR=2.857,95%CI:1.399~5.837,P=0.004)。结论 婴儿早期患有较严重湿疹者血清25-(OH)D3水平偏高,而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行为却少,该人群体内高水平25-(OH)D3的产生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脓毒症患者外周血miR-326、miR-370-3p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0年9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收治的94例脓毒症患者为研究组,同时募集同期体检健康者45名为对照组,脓毒症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无休克组(n=62)和休克组(n=32),根据治疗28 d转归情况分为存活患者(n=70)和死亡患者(n=2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外周血miR-326、miR-370-3p的表达,比较各组患者miR-326、miR-370-3p表达。结果脓毒症患者心率(HR)、外周血miR-326、miR-370-3p分别为(116.52±10.48)次/min、3.41±0.59、2.45±0.47高于对照组(P<0.001),miR-326、miR-370-3p单独及联合诊断脓毒症的AUC分别为0.822(95%CI:0.746~0.899)、0.784(95%CI:0.694~0.875)、0.881(95%CI:0.822~0.940)。无休克组HR、外周血miR-326、miR-370-3p、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分别为(114.26±12.52)次/min、3.19±0.47、2.23±0.54、(21.45±4.89)ng/L、(17.84±2.45)分及(6.71±0.84)分低于休克组(P<0.001),存活患者外周血miR-326、miR-370-3p、PCT、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分别为2.95±0.42、2.11±0.38、(24.58±3.76)ng/L、(16.27±3.68)分及(6.23±0.95)分低于死亡组(P<0.001);脓毒症患者外周血miR-326、miR-370-3p分别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01)。结论 miR-326、miR-370-3p在脓毒症患者异常升高,可能作为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标志物,并与患者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在持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前后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34例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IN组),临床上随机分为常规治疗(IN 1组)及常规治疗+CRRT(IN 2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48 h经肘静脉途径采血;同期17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NC组),用放免法测定血浆Apelin水平.结果 与NC组比较,IN组血浆Apelin水平在A点有明显升高(P<0.01);在IN1组内,与A点比较,在B点血浆Apelin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在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B点比较,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5);在IN2组内,与A点比较,在B点血浆Apelin水平有显著下降(P<0.01),在C点血浆Apelin水平下降明显(P<0.01);与B点比较,C点血浆Apelin水平有下降趋势(P>0.05);与IN 1组比较,IN 2组血浆Apelin水平在B点有显著下降(P<0.01),在C点有下降趋势(P>0.05) ;IN组患者血浆Apelin水平与脑钠肽(BNP)水平有相关性(r=0.466,P<0.05),与血白细胞计数有负相关性(r=-0.593,P<0.05).结论 腹腔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升高,经CRRT后能显著降低;血浆Apelin浓度与脑钠肽及血白细胞计数水平相关,提示血浆Apelin参与腹腔脓毒性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对评估病情危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社区居民血清中离子钙及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肥胖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在横断面研究的基础上,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的方法,选取肥胖组169人:男性92人,平均年龄(37.76±17.56)岁,女性77人,平均年龄(38.79±17.40)岁;对照组169人:男性92人,平均年龄(36.24±17.28)岁,女性77人,平均年龄(32.32±13.07)岁,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离子钙的浓度,ELISA测定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全血钙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与肥胖的相关性。结果①肥胖组的血清离子钙浓度为(46.9±20.7)mg/L,对照组血清离子钙浓度为(63.2±19.5)mg/L,肥胖组的血清离子钙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5.146,P=0.000);②肥胖组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48.3±16.7)nmmol/L,对照组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为(63.8±35.4)nmmol/L,肥胖组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7.434,P=0.000);③血清离子钙及25-羟基维生素D与肥胖的发生均呈现负相关关系(OR=0.959,95%CI 0.945~0.973;OR=0.435,95%CI 0.329~0.575)。结论维生素D可能是肥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呼吸重症监护室(ICU)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关联性。方法选择湖州市中心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2016年6月-2020年3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80例作为研究组,按照1∶1选择同期呼吸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入住ICU后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PCR)对模板中目标序列进行扩增,并对分型结果进行鉴定。对血清中ACE水平进行检测。统计研究组患者入住ICU 24 h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ICU住院时间及28 d死亡情况。结果研究组ACE基因rs4291位点AA、T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3.75%、26.25%、48.75%、51.25%,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位点TT基因型(OR=1.134)及T等位基因(OR=1.316)是脓毒症患者发生脓毒性休克的影响因素(P<0.05);AT型/TT型研究组患者血清ACE水平、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分别为(6.51±2.12)ng/ml、(31.26±12.41)、(10.39±2.59)、(16.84±4.38)d、40.98%(25/61)高于AA型研究组患者(P<0.05)。结论 ACE基因rs4291位点多态性与本地区人群脓毒性休克易感性有关,其中T等位基因为易感基因,携带该基因患者病情加重及不良预后的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