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1—2014-06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的41例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结果本组随访时间平均21(13~36)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定:优33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5.1%。术后1周、1年JOA评分、椎间隙高度、滑脱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及术后1年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单侧关节突入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对侧峡部裂植骨融合治疗峡部裂合并轻度腰椎滑脱能够提拉复位滑脱椎体,增加椎管容积,解除硬膜及神经根压力,椎间及峡部裂骨性融合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手术疗效。方法37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平均随访27个月,评价其术前及随访时JOA评分、影像学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骨性融合率97.30%,优良率94.59%,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关节切除、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成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椎间盘突出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用滑脱椎"漂浮椎板"修整后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滑脱椎"漂浮椎板"修整后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21例,评价术后椎间植骨愈合、滑脱复位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结果随访6~28个月,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疗效评价按侯树勋等评定标准:优16例,良3例,可2例。结论运用滑脱椎"漂浮椎板"修整后椎间植骨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复位满意、植骨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问植骨愈合情况.结果 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 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问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椎体间植骨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评价术后滑脱复位和椎间植骨愈合情况。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6~12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4例植骨区仍有透亮影,2例出现滑脱椎体复位丢失。结论椎弓根螺钉复位固定、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疗效满意,植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体间植骨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峡部裂腰椎滑脱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自体植骨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Ⅰ~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采用腰椎后侧入路椎管减压、椎体间自体植骨融合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术后腰围固定3个月。[结果]43例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椎体间骨性融合率为90.7%,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37%。[结论]椎体间自体植骨同时椎弓根内固定是治疗Ⅰ~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症的理想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症外科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自1965~1991年92例有症状的腰椎峡部裂和滑脱的外科治疗。1965~1971年采用经腹椎体间前植骨融合22例; 1971~1978年采取腹膜外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或Rombold法后外侧融合术20例;1987~1991年峡部裂处植骨、螺钉和横突钢丝内固定15例,短节段经椎寻根内固定35例,其中改良Dick法7例.Steffee槽式钢板28例,同时行后外侧融合。作者认为,症状性的腰椎峡部裂或轻微滑脱,峡部可直接修整植骨、螺钉和横突钢丝固定。滑脱椎可采用经椎弓根Steffee槽式钢板螺钉得到完全或部分复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自1999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峡部裂10例。全部为L4、L5双节段峡部裂,4例伴L5椎体滑脱,6例伴L4椎体滑脱。3例术前没有发现滑脱邻近节段峡部裂。6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双椎间融合手术,另4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滑脱节段椎间融合及邻近节段峡部与后外侧植骨手术。结果随访10~52个月。按Macnab评分标准,优2例,良6例,可2例。放射学检查显示10例腰椎滑脱复位良好,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8.10mm恢复至术后13.11mm。本组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融合器塌陷,无滑脱复发现象。结论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临床少见,术前漏诊率较高。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脊柱节段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或突出情况等,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手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2003年8月~2008年10月,应用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技术,以小关节突为中心椎管减压、椎间隙松解撑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补充复位固定、椎间隙打压植骨联合椎间融合器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峡部裂性滑脱26例。结果经18~36个月(平均30个月)随访,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下腰椎生理弧度恢复正常,椎弓根螺钉无断裂、松动,融合器无移位、沉降。25例获骨性融合。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6%。结论采用TLIF技术治疗腰5椎体Ⅱ度以上滑脱,神经根管减压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滑脱椎体复位有利于神经根减压以及椎间融合率的提高,椎体间融合是维持长期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0年8月~2007年11月收治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患者11例,其中L4、L5双侧峡部裂伴L4椎体滑脱4例,伴L5椎体滑脱4例;L3、L4双侧峡部裂伴L3椎体滑脱1例,伴L4椎体滑脱2例.均行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3D)复位固定、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植骨融合术,其中滑脱节段行椎体间+横突间+峡部植骨7例,横突间+峡部植骨4例;峡部裂而无滑脱节段均行峡部+横突问植骨.根据侯树勋等的疗效评定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180~260min,平均210min:术中出血量600-1200ml,平均800ml.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8~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片和螺旋CT检查显示滑脱节段完全复位10例,大部分复位1例;已骨性融合10例,融合时间为5~15个月(平均7个月),1例8个月随访时尚未融合,以后失访;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结果优8例,良2例,可1例.结论:应用后路脊柱矫形固定器椎弓根钉棒系统(3D)治疗腰椎双椎峡部裂并单椎滑脱症具有较好的复位和固定效果,配合滑脱椎体全椎板切除减压和后外侧融合或后外侧+椎间融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腰椎滑脱症外科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及合并症的手术治疗方式、疗效及优缺点。方法2000年2月~2004年4月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问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腰椎滑脱症及合并症的患者78例,比较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滑脱椎体复位率、椎间隙高度恢复率、植骨融合率以及复位丢失率。结果术后28例Ⅰ度滑脱及37例Ⅱ度腰椎滑脱患者获得解剖复位.9例Ⅱ度滑脱及4例Ⅲ度腰椎滑脱患者矫正至Ⅰ度滑脱。随访时总体优良率为89.72%,42例椎体间植骨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36例后外侧植骨者有12例复位丢失,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对小于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对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Ⅱ度以上峡部裂性单纯腰椎滑脱者以及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2.
腰椎滑脱手术复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手术的复位问题。方法66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6例(治疗组)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后外侧植骨及Cage应用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原位植骨融合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前、术后和最终随访时的X线片测量结果、融合率、断钉率、JOA评分等进行综合评价。结果①治疗组能明显增加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提高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1年、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治疗组能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①腰椎滑脱症手术时滑脱椎体应尽可能复位;②不能过分强调解剖复位,主张部分复位比较安全;③滑脱复位后,术后常出现复位的丢失,如何减少复位的丢失,是需值得重视的问题;④在此基础上彻底的减压是基础,坚强的骨性融合是关键。  相似文献   

13.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对36例腰椎滑脱使用Cage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在腰椎滑脱中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治疗组,3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7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在术后、最终随访时能明显增加腰椎的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明显提高术后1、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具有能有效增大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降低断钉率、有效复位、改善症状,保持节段稳定性的优点,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比较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及适应证。方法:应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及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及合并症的腰椎滑脱症患者67例,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与并发症、滑脱椎体复位率与复位丢失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结果: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最长、出血量最多。手术总体优良率为88.71%,三种术式间无差异。所有椎体间植骨组植骨融合良好,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滑脱椎体复位无丢失;12例后外侧植骨者平均复位丢失率为11.24%,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2枚椎弓根螺钉断裂。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腰椎滑脱翻修者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联合小切口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疗效。方法2016年1月-12月,采用OLIF联合小切口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21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男9例,女12例;年龄57~73岁,平均64.5岁。病程24~60个月,平均34.6个月。患者均为L4椎体滑脱(Ⅰ度15例、Ⅱ度6例);合并椎弓峡部裂1例、椎管狭窄20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术前及术后2 d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测量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横截面积,并计算椎间高度和椎体滑脱程度;术后6个月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20~180 min,平均155 min;术中出血量100~340 mL,平均225.5 mL。1例患者术中下终板轻度损伤,1例术后出现大腿麻木、屈髋无力症状,l例出现腰交感神经干损伤症状。2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3个月。术后患者下腰痛、腿痛、下肢麻木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无椎间融合器脱出、螺钉断裂、终板塌陷等并发症发生。术后2 d测量椎间高度、椎体滑脱程度、椎管矢状径和椎管横截面积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6个月CT检查示1例患者椎间融合欠佳(Ⅲ级),余20例椎间融合良好(Ⅰ、Ⅱ级),椎间融合率为95.2%。末次随访时腰椎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80,P=0.000)。结论OLIF联合小切口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微创特点以及较高的椎间融合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6.
椎间植骨融合器联合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总结2004年3月~2008年6月收治峡部不连性腰椎滑脱症31例,行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作滑脱复位后加单侧cage椎间融合固定。随访观察固定节段有无位移,滑脱有无复发。结果随访24~72个月、平均36个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固定节段无移位,滑脱无复发。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器(cage)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可减少术后断钉和复发的问题,是治疗腰椎滑脱症比较理想的手术方式。单侧cage即可以达到稳定椎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远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4年7月收治16例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术治疗的单纯腰椎峡部裂不伴有腰椎滑脱的青年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18~21岁,平均19.3岁;病程12~26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患者存在活动后腰部疼痛,严重者下床活动困难,术前CT证实L5峡部裂12例,L4峡部裂4例,并在术后影像学证实植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采用腰痛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前、术后各时间点进行评分,采用腰椎CT检查评估腰椎峡部融合情况,采用腰椎MRI检查评估固定节段及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情况。

结果:本组16例患者,13例26侧获得完整随访,平均96个月;手术时间80~105 min,平均95 min;术中出血量150~300 ml,平均225 ml。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完成,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术前改善(P<0.01)。术后腰椎CT检查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时间6~14个月,平均12个月;腰椎MRI检查无邻近节段退变及固定节段间盘变性、突出等改变,术后远期无症状复发及再发峡部裂。

结论:采用腰椎后路椎弓根钉固定结合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该术式安全、有效,融合率高,减少对正常生理活动范围的干扰,长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不同植骨方式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02~2010年1月,共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173例,其中退变性滑脱74例,峡部裂性滑脱99例。应用后路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术。比较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间与出血量、手术疗效及椎体滑脱复位率等。[结果]因合并糖尿病切口感染1例,经再次清创、冲洗等疗法治愈;切口脂肪液化5例,经2~3周换药后切口愈合;7例有神经根袖破裂或硬膜撕裂,术后发生脑脊液漏,观察3~7 d夹闭引流管脑脊液漏停止后拔管,经换药引流愈合;2例出现L5一侧神经根损伤。随访3~7年,平均4.2年,临床满意率退变性滑脱组86.7%,另一组为87.2%;滑脱复位率退变性滑脱组77.9%,另一组79.7%。[结论]退变性腰椎滑脱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宜选用后路椎弓根钉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Ⅱ度以上者辅以横突间及峡部植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51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男32例,女19例;年龄34~64(51.11±7.28)岁;L4,538例,L5S113例;均有腰痛病史,其中3例伴双下肢放射痛,48例伴一侧下肢放射痛。24例患者采用正中切口入路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正中切口组),27例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肌间隙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切口长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进行评分,采用JOA下腰痛评分系统评定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腰椎功能;通过影像学资料观察术前、术后3~5 d和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变化,术前和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多裂肌脂肪组织沉积等级,术后椎弓根螺钉和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以及椎间融合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间隙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方面优于正中切口组(P<0.05)。术后72 h腰部切口疼痛VAS评分正中切口组1.61±0.54,肌间隙组0.76±0.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84(43.50±15.84)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6.25%(3/48),肌间隙组9.26%(5/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板关节突螺钉位置不良率:正中切口组12.50%(3/24),肌间隙组18.52%(5/2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5 d椎间隙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恢复(P<0.05),而在末次随访时亦有较明显的丢失(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冠状面和矢状面平衡获得了很好的改善(P<0.05)。两组术后12个月多裂肌面积和等级的对比显示:正中切口显露对多裂肌损害明显,而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操作多裂肌损害较轻(P<0.05)。椎间融合率:正中切口组91.7%(22/24),肌间隙组92.6%(25/2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方面:正中切口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肌间隙组术中椎弓根入点骨折1例,术中硬脊膜撕裂2例,术后神经根损伤1例,切口表皮坏死2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神经根损伤均为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所致,发现后即予螺钉调整术,神经根症状分别于术后3、6个月完全恢复。两组均未发生切口感染,随访过程中无椎弓根螺钉与椎板关节突螺钉松动、移位、断裂或椎间融合器前后向移位。并发症发生率肌间隙组25.93%高于正中切口组的12.50%(P<0.05)。结论:采用肌间隙入路通道下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并椎间融合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具有可行性,而且效果良好,与正中切口显露相比,明显缩小了切口、减少了创伤和出血量,术后反应轻、恢复快,较好地保护了多裂肌,同时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20.
《Injury》2022,53(3):1094-1097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hort-term efficacy of posterior operation for traumatic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Methods: All 28 patients (between January 2013 and June 2018) were treated with lumbar pedicle screw fixation combined with posterior intervertebral fusion. The clinical data and imaging materials of these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 mean follow-up period was 24.3 months (12-36 months). The average VAS score and JOA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surgery,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last follow-up X-ray showed that 16 cases were degree 0 and 12 cases were degree I according to Meyerding grading, which were statistical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Postoperative CT indicated lumbar internal fixation well, and the lumbar fusion rate was 100%. The Frankel grading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Conclusion: Acute traumatic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is caused by severe trauma and mostly occurred at L4/L5 and L5/S1 level. Early posterior reduction, decompression and intervertebral fusion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