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犬血流动力学、TNF-α及乳酸值的影响,探讨其对失血性休克犬的潜在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30只健康杂种犬随机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迷切后电针组5组,每组6只。采用股动脉快速放血法复制失血性休克模型,于制模成功即刻(0min),以10-15V、30Hz强度持续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或非经非穴30min。刺激开始前经右颈外静脉置入5FSwan-Ganz漂浮导管连续监测MAP、CO、PAWP和CVP,0min、120min和180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TNF-α,在休克前、0min和180min时分别取股动脉血检测乳酸值。结果:制模后休克组、非经非穴组和迷切后电针组MAP、CO、PAWP和CVP持续较低,血浆TNF-α含量和乳酸值逐渐上升(P<0.05);与休克组、非经非穴组和迷切后电针组比较,足三里组制模成功120min及180min时MAP、CO、PAWP和CVP均显著提高(P<0.01),180min时血浆TNF-α含量和乳酸值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犬具有潜在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2.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心率、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方法:取40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200~240 g)随机平均分为假失血组(Sham)组、失血性休克(Hem)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建立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后,分别以Sham组、Hem组、非经非穴组为对照,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Hem大鼠是否具有治疗作用。结果:Hem组与非经非穴组MAP始终维持较低水平;心率回升幅度较低;生存状况较差。电针足三里后,休克大鼠的MAP进行性回升;心率回升幅度显著增大;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结论:电针足三里穴对失血性休克大鼠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针调控大鼠胃酸分泌的机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胃酸分泌的调控机制 .方法  75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5组 ,在清醒状态下针刺双侧足三里穴 ,以空白对照、非经非穴作对照 ,三阴交穴作经穴对照 .同步测定胃液量、p H值及胃液酸度 ,放免法测定血浆、胃液、胃粘膜胃泌素 (Gas)和表皮生长因子 (EGF)含量 ,透射电镜观察胃粘膜腺细胞超微结构 .结果 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大鼠空腹胃液量明显减少 [(0 .30± 0 .11) vs(0 .6 3± 0 .12 )m L,P<0 .0 1],胃液酸度明显降低 [(30± 3) vs(4 1± 1)mmol· L- 1 ,P<0 .0 5 ],胃液 p H升高 .胃粘膜 Gas含量增多[(136± 17) vs(73± 4) ng· L- 1 ,P<0 .0 1],血浆 Gas含量下降 [(84± 2 2 ) vs (10 8± 30 ) ng· g- 1 ,P<0 .0 1],胃液 Gas无变化 ;胃液及胃粘膜 EGF含量显著升高 [(3.2± 1.1) vs(1.8± 0 .4) μg· L- 1和 (5 .1± 0 .8) vs(2 .4± 0 .4) μg· g- 1 ,P<0 .0 1],血浆 EGF无变化 .胃壁细胞泌酸小管不扩张 ,小管泡充盈不足 ,且数量不减少 ,非经非穴组及空白对照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变化 .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抑制大鼠胃 G细胞Gas释放 ,降低血浆 Gas,增加胃粘膜、胃液 EGF含量 ;电针足三里可改变胃壁细胞超微结构 ,抑制胃壁细胞泌酸小管功能、降低胃酸分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失血性休克期间给予低温 ,以及在复苏期间应用扩血管药物增加血容量对大鼠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35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4组 :低温扩容组 (SNP ,10只 ) ,休克期直肠温 32 .0℃± 0 .5℃ ,复苏期回输血液后 ,输注 1倍失血量的乳酸林格液 ;低温组 (OT ,10只 ) ,休克期直肠温 32 .0℃± 0 .5℃ ,复苏期只回输血液 ;常温组 (NT ,10只 ) ,休克期直肠温 38.0℃± 0 .5℃ ;对照组 (Con ,5只 ) ,不放血也不给予低温和复苏。实验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在 0min、失血末、休克末和复苏末测血气和乳酸值 ,记录大鼠生存时间和 72h生存率。结果 休克期OT组及SNP组MAP显著高于NT组 (P <0 .0 5 )而低于Con组 (P <0 .0 5 ) ,复苏期SNP组和Con组MAP显著低于OT组 (P <0 .0 5 )。失血末 ,与Con组比其余各组乳酸值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BE值显著降低 (P<0 .0 5 ) ,各组间pH值无差异 ;休克末 ,两低温组乳酸值与Con组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BE仍低于Con组 (P<0 .0 5 ) ,常温组乳酸值和BE显著低于其余 3组 (P <0 .0 5 ) ,两低温组和常温组pH值显著低于Con组 (P <0 .0 5 ) ,而常温组pH值又显著低于两低温组 (P <0 .0 5 ) ;复苏末 ,两低温组乳酸值、BE及pH值与Con组比无显著差异 (P >  相似文献   

5.
电针足三里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抗大鼠感染性休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穴对感染性休克大鼠平均动脉压(MAP)及生存指标的影响,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感染性休克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迷走神经切断组、迷切电针组、M受体拮抗组、N受体拮抗组和N受体-α7亚单位拮抗组9组,每组7只。采用盲肠结扎加穿孔(CLP)法制备感染性休克动物模型,于模型制备成功后即刻,以2 V和3 Hz的强度持续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穴,于刺激开始前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MAP,另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休克组、休克组、足三里组和迷切电针组4组,处理同上相应各组,除此不作其它干预,观察生存状况。结果:休克组MAP持续降低,生存时间显著缩短,各时间点的生存率均显著降低。非经非穴组与休克组比较上述指标无显著改变(均为P>0.05)。而足三里组在电针刺激后MAP明显高于休克组,生存时间及相应时间点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电针足三里前离断迷走神经,则上述作用完全消失。电针足三里前静脉注射阿托品,不影响保护效应,但静脉注射六烃季胺或-αBGT,则可完全抵消上述保护效应。结论:电针足三里对感染性休克动物具有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拮抗全身性炎性反应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电针足三里穴对大鼠胃电调节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针足三里对正常大鼠胃电波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观察电针足三里后胃电波的变化.结果 足三里组大鼠胃电波幅绝对值及放电频率高于非经非穴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非经非穴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足三里组胃电波促进和抑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常态及针刺时胃经线下深部组织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变化,探讨胃经的经与非经、经上穴与非穴相关组织的能量代谢特点。方法沿胃经循行线上取4个穴位(伏兔、阴市、足三里、上巨虚)及2个经上非穴位(伏兔-阴市中点、足三里-上巨虚中点),在6个测试点内外1.5~2 cm处各取1个非经对照点,分为胃经组(胃经穴位组、胃经非穴位组)、内对照点组、外对照点组,连续同步记录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60 min,观察其在电针前、电针解溪穴时、电针后的变化。结果在正常情况下,沿胃经循行线上测试点深部组织氧分压与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内外两侧非经对照部位,胃经线上测试点氧分压电针解溪穴时及电针后有非常显著降低(P<0.01),胃经穴位组氧分压降低幅度非常显著大于胃经非穴位组(P<0.01);微循环血流灌注量无显著差异;两侧非经对照点无显著变化。结论经络通道上存在着某些特殊的腧穴,在这些腧穴上有着更高的氧气供应,并在经络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动态监测血乳酸值及进行APACHEⅡ评分,比较上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①对照组、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死亡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0.63±0.33)mmol/L,(2.88±0.35)mmol/L,(7.54±0.66)mmol/L,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血乳酸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死亡组血乳酸水平较存活组明显升高(P<0.05)。②感染性休克患者存活组血乳酸在48 h内达到正常,而死亡组患者的血乳酸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随着血乳酸浓度的下降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严重程度降低,生存率显著提高。③死亡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与血乳酸浓度显著正相关(r=0.674)。结论:血乳酸测定对于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Jiang H  Wang PJ  Zeng HW  Zhao X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1):1458-1462
目的 联合分析电针刺激足三里穴后外周血胃黏膜保护及损伤因子相关指标和功能磁共振(fMRI)信号的变化,探索针刺调节胃黏膜的中枢机制.方法 实验分为真穴组和假穴组;16名健康成人志愿者(均为同济大学在校学生)于2008年9-11月期间参加了两组实验,同一名受试者进行两次实验间隔2周以上.真穴组针刺受试者右侧足三里穴.实验前5 min及电针刺激停止后的5、15、25、30 min分别5次采集受试者外周血检测胃黏膜相关指标;针刺时进行fMRI扫描.用SPM2分析fMRI数据,检验P值<0.00l.结果 真穴组电针针刺停止后的5、15、25、30 min外周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前列腺素E2(PGE2)含量较针刺前均有明显升高(P<0.01),同时内皮素(ET)、胃泌素(GAS)的含量均较针刺前明显下降(P<0.01),各项指标于电针针刺后25 min达峰值.假穴组外周血中各时间点CGRP、PGE2、ET、GAS的含量针刺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刺激足三里穴主要激活双侧额中回、尾状核,扣带回,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额下回、下丘脑,右侧岛叶、海马、小脑半球.假穴组电针刺激后只激活了右侧旁中央小叶及小脑半球.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对胃黏膜的影响作用可能需要通过中枢特定脑区的介导作用于靶器官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二氧化碳气腹对国产阿曲库铵作用时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气腹对国产阿曲库铵作用时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腹腔镜组(Lc组),开腹组(Oc组)。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BP)和体温(T);观察患者对四个成串刺激(TOF)的肌颤搐反应,据此记录阿曲库铵的作用剂量和作用持续时间;做动脉血气分析3次,记录pH值、PaCO2,计算其均值。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体温(T)维持在36-37℃。Lc组pH值和PaCO2平均为7.332±0.029,5.28±0.61kPa;Oc组患者平均为7.441±0.034,4.41±0.53 kPa。两组患者的pH值、PaCO2..差异有显著性(P<0.05),Lc组共追加阿曲库铵1.07±0.08 mg/kg,Oc组共追加1.42±0.23 mg/kg,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Lc组维持时间平均为32.9±7.1min,Oc组为26.4±3.2 min,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二氧化碳气腹时,内环境酸度增加(pH值下降),阿曲库铵降解速度减慢,作用时效延长。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用8只杂种犬复制了失血性休克的病理模型,按体重随机分为失血性休克(SH)组和失血性休克——地塞米松(SH—C)组。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整血容量使动脉血压维持于5.3~6.7kPa,定期取动脉血测pH、PCO_2、HCO_3-BE和测血清中过氧化脂质的含量。结果表明:SH—D组的存活时间显著地长于SH组,动脉血pH、PCO_2,HCO~-_3和BE检测的结果是,随着失去性休克的进展,SH组和SH—D组均发生了强度相似的代谢性酸中毒;血清过氧化脂质的含量,随失血时间的延长,SH组逐渐增高,而SH—D组则逐渐降低,至失血后4.5小时,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气体吸入对高原缺氧犬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氧气(O2)、二氧化碳(CO2)及氧气与二氧化碳混合气(O2 CO2)对急性高原病的防治情况.方法: 将15条杂种犬放入减压舱,以3 m/s的速度到达4500 m高度,持续减压3 d,造成急性高原缺氧模型,利用右心漂浮导管法对急性缺氧犬分别吸入O2,CO2及O2 CO2,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情况.结果: 急性缺氧犬分别吸入O2,CO2及O2 CO2后,各组自身前后比较,氧气组能减慢HR,提高SaO2,PaO2,PaCO2,降低mPAP,改善血流动力学(P<0.001~0.05),但对血液中HCO3-的改善不明显;CO2组能提高血液中HCO3-,PaCO2(P<0.001~0.05),但不能提高SaO2,PaO2,不能降低mPAP而增加心脏负担;O2 CO2组则既有益于血流动力学的好转,又有利于血气的改善(P<0.001~0.05).结论: O2 CO2混合对高原缺氧有一定的协同作用,优于CO2 及O2的单独使用,可能对急性高山病(AMS)的防治有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 h乳酸清除率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8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治疗前、治疗6 h后动脉血乳酸、动脉血气,按是否存活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以动脉血乳酸清除率10%为界限分为高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观察指标有无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肺泡气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患者动脉血乳酸、pH值、PaO2、PaCO2、P(A-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存活组患者6 h乳酸清除率为(41.8±9.2)%,高于死亡组患者的(10.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治疗前动脉血乳酸、pH值、PaO2、PaCO2、P(A-a)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 h后患者动脉血乳酸、pH值、PaO2、PaCO2、P(A-a)O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21.3%)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 h乳酸清除率可用于评估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脐带异常的血气分析结果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延泽  郑喜  金正一 《吉林医学》2003,24(3):212-213
目的:探讨脐带异常及脐带异常性新生儿窒息的血气分析结果。方法:胎儿娩出后穿刺脐动脉,并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在脐带异常和无脐带异常两组间、脐带异常有窒息和无窒息间,pH,PCO2,BE等值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PO2,HCO-3,SO2%等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带异常性窒息中的血气分析中,pH,PCO2,SB和BE等值比PO2,HCO-3和SO2%等值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邹劲涛 《华夏医学》2002,15(6):735-737
目的:了解血糖与代谢性酸中毒的关系。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70例糖尿病患者按标准pH(spH)值大于或小于7.35分为代谢性酸中毒组(A组)和非代谢性酸中毒组(B组),以t检验对两组间血糖(PG)血气指标,肾功能,电解质进行比较,并以实测pH及spH为因变量,其余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A组spH,pH,二氧化碳分压(PaCO2),实测碳酸氢根(HCO3^-)及剩余碱(BE)均低于B组,而PG则高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spH与年龄,pH,PaCo2,HCO3^-,BE呈正相关,与PG,Cl^-,BUN,PaO2呈负相关。pH与年龄,spH,PaCO2,HCO3^-,BE呈正相关,与PG,K^-,Cl^-,BUN及PaO2呈负相关。在除外其他指标影响下pH仍分别在K^ ,Cl^-独立相关;spH与K^ ,PG独立相关。结论:高血糖是代谢性酸中毒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动脉血碱剩余(BE)、二氧化碳分压(PaCO2)对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2年9月我院救治的67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30d时结局,将口服百草枯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入院时动脉血碱剩余、PaCO2的差异,高低碱剩余组、高低PaCO2组早期病死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低PaCO2组30d病死率、乳酸值高于高PaCO2组,BE水平明显低于高PaCO2组。低BE组30d病死率、入院时乳酸值高于高BE组,入院时PaCO2水平明显低于高BE组(P〈0.05)。急性口服百草枯中毒患者就诊时BE、PaCO2、乳酸和入院12hBE预测30d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0.675、0.836、0.912。结论早期碱剩余、PaCO2是早期评估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栓前状态(PTS)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84例AE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4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皮下注射,每12 h 1次,疗程7 d。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DD、FIB、GMP-140、vWF和Hcy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DD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FIB、GMP-140、vWF及Hcy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DD、FIB、GMP-140、vWF和Hcy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IB、GMP-140、vWF和Hcy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PaO2升高(P<0.05),PaCO2下降(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2高于对照组(P<0.05),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PTS,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可改善患者P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乳酸钠林格液、碳酸氢钠林格液限制性复苏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外周血细胞因子、动脉血乳酸值、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为筛选相对理想的复苏液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纳入4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住院病人,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其中,观察组应用碳酸氢钠林格液进行复苏,对照组应用乳酸钠林格液进行复苏,2组均采用限制性补液复苏策略。分别测定复苏前、复苏1 h后病人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以及动脉血的乳酸值、外周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复苏1 h后,观察组除TNF-α,其余因子均较复苏前显著增高(P < 0.01),对照组只有IL-6和IL-10较复苏前显著增加(P < 0.01)。观察组复苏1 h后外周血细胞因子IL-4和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IL-6和TNF-α低于对照组(P < 0.05)。复苏后1 h后,观察组动脉血乳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而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氢钠林格液早期复苏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人能更好地抑制外周血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并且能够更好地降低血乳酸值,比乳酸钠林格液复苏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