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夏洪生教授,吉林省怀德县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著名中医学家。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50年,为第二、三批全国名老中医师带徒优秀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500名名老中医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淑芬教授寒温并用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淑芬教授认为阳气郁遏是火热病机中的重要环节,治疗外感发热善于寒温并用,以辛温解表之品,配合寒凉药疏表达邪,开郁透热,并防寒凉冰伏,收效甚捷。本文介绍黄教授寒温并用治疗风热郁表、邪热闭肺、太阳少阳合病、暑湿郁滞病案4则。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寒温并用治疗大法之源流及其发展的探讨,论证其说肇于《内经》,其法由乎仲景,历代医家据以阐扬、发展,并不断拓宽证治范畴,使其成为中医治疗大病、重病、疑难病的基本大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热并用方治疗内科杂病之验第四军医大学(710032)王三虎在寒热并用的诸多方剂中,尤以《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乌梅九、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等方剂为著名。其方立意明晰,配伍精当,在理论上容易掌握,可谓脸炙人口。但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疑难病证中要辨证准...  相似文献   

6.
吾师一刘爱民教授,知名专家,致力于中医皮肤科研、教学和临床研究三十余载,体会独到,思路开阔,见解深刻,对于顽固性皮肤病有自己独特的理法方药,临床中擅取“寒温并举”之法,圆机权变而取效。今笔者将导师临证寒温并用之验案择要分述于下,以飧同道。1病案举例1.1慢性荨麻疹王某,男,35岁,2011年08月22日初诊。主诉为全身出风团,痒8年。患者8年来全身出风团,痒,曾在多家医院治疗,效欠佳。现风团每日出,遇冷增多,痒甚,乏力,纳可,舌稍红,苔薄白,脉右弱左弦。诊断:慢性荨麻疹。辩证:卫阳不足,肝气偏旺。治法:益气温阳,疏肝祛风。方药:生黄芪30g,桂枝12g,白芍12g,柴胡9g,丹皮12g,白蒺藜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防风15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9g,15剂,水煎服。二诊:药后风团减少,仍每日出,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拟方生黄芪20g,桂枝12g,制附子12g,防风15g,柴胡10g,白芍15g,白藓皮30g,地肤子20g,生姜3片,大枣5枚,炙甘草9g。15剂,水煎服。三诊:药后风团基本控制,偶有几个小风团,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稍弱。中药二诊方加栀子15g,丹皮15g,柴胡9g,22剂,水煎服。药后风团一直未出,疾病告痊愈。  相似文献   

7.
1临证举例例1龙某某,男,53岁,1983年3月初诊。素体瘦弱,去冬参加兴修水利劳动后,畏寒倦怠,两下肢软弱无力,几月来逐渐步行不稳,小腿肌肉日渐萎缩,枯瘦如柴,舌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弱无力。证属寒湿凝滞,阳气壅遏,而致形成虚寒痿躄。治宜辛温助阳,健脾益气。方药:熟附、桂枝、防风、白术、白芍各15g,生姜、黄芪各10g,黄柏6g。5剂后,觉身暖,精神稍振,双下肢不仁不用,更方:熟附片、党参各20g,黄柏6g,黄芪30g,白术、怀牛膝各12g,白芍、熟地各15g,当归20g。10剂后,症状…  相似文献   

8.
论寒温并用在岭南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颖瑜 《河北中医》2005,27(5):351-352
岭南湿热病,由于地域、环境因素,故发病有其特殊规律,现探讨其证候特点,并结合个人临床实践,研究寒温并用方法在治疗岭南湿热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此治之常法。疑难杂症,大多阴阳乖违、寒热错杂,同一机体内同时存在截然相反的病理现象。《素问·玉版要论》指出:“阴阳反作,治在权衡相夺,奇恒事也,揆度事也。”所谓权衡相夺,即是用性能相反的药物治疗“阴阳反作”的病证。于寒热错杂之...  相似文献   

11.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2.
林慧光赞同李杲“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继承和发展了脾胃学说。治疗气虚便秘,自创健脾降胃方;小儿脾虚厌食,自创健脾化积方,妇人月经量少,自创调经促卵泡汤,脾胃不和不寐,自创芳香健脾安神汤。痰饮头晕,自创健脾益智方,慢性萎缩性胃炎,自创健脾胃炎方。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55-357
温病以清热为正治,但通过佐以温性药物,寒温同施,可起到调畅气机、开通内外、迅速恢复脏腑生理功能等作用。结合临床实践,探讨了上焦温病温邪犯肺、中焦温病湿热阻滞及温病发热、温毒疮痈病证的寒温同施法意义和方药应用,并提出了使用本法的注意事项及在温病传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前瞻。  相似文献   

14.
寒热虚实的辨别是对疾病状态和机体反应的基本把握,是临证遣方面用药的根本所在,也是在确实疾病的阶段和层次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寒热辨证主要辨析疾病的性质,虚实辨证主要是辨析下邪之盛衰;寒热中有病性的转化,虚实间示病情的进退,疾病的递进演变有阶段和层次,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上都交织着寒热与虚实的问题,寒热与虚实应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医学心悟》辨证、立法、选方、用药均悉归易简,简明实用。通过列举其对四时感冒、咳嗽、妇人经病、带下病的施治,展示其辨治杂病的特点及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消化系统疾病中寒热错杂证比较多见 ,辛开苦降法是在寒热并治法则指导下治疗寒热错杂证的常用具体治法 ,二者的关系是治则与治法的关系 ,探讨辛开苦降法对于治疗消化系统寒热错杂证及湿热病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外寒""内寒"与大骨节病相关性的探讨,指出大骨节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以山区,半山区及丘陵地带的高寒地区最为多见,此类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其中"外寒"偏重于阻遏经脉的经气与营卫之气的运行,"内寒"侧重于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浮沉及气血的运行,由此可见,"寒"在大骨节病的病因病机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运用《伤寒论》寒热并用法治疗慢性胃肠疾病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英信 《河南中医》2008,28(2):9-10
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为治疗慢性胃肠疾病的常用治法,将辛温或辛热药物与苦寒或苦辛寒凉药物合用,以开通气机,祛寒化湿,泄热消积,降逆和胃。实践证明,寒热并用法治疗慢性胃肠疾病,具有升清降浊、分消湿热、疏通气机之功。本文首先阐明了寒热错杂证的病因病机和寒热并用法的治病机制,并针对仲景调和肠胃除痞、柔肝涩肠止利、清上温下降逆三法在寒热并用法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中药热奄法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阴寒凝滞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病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住院患者,选择接受中药热奄法及常规西医治疗的50例患者为暴露组,匹配仅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49例患者为非暴露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持续时间、心电图情况及中医证候积分,评价两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结果心绞痛疗效比较,暴露组优于非暴露组(P<0.05),暴露组心绞痛发作频次及持续时间均较非暴露组减少(P<0.01)。心电图疗效比较,暴露组总有效率为94.00%(45例/50例),非暴露组总有效率为71.43%(35例/4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暴露组总有效率98.00%(49例/50例),非暴露组总有效率81.63%(40例/49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热奄法治疗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良好,可明显减缓心绞痛发作及持续时间、改善心电图情况及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的用药规律,总结倪老治疗小儿感冒病临证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倪珠英教授门诊病历扫描成电子版存档,并录入结构化临床病例采集系统,选取其中治疗小儿感冒病病例696诊次,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录入数据进行预处理,再进行用药频次、药物剂量、药类统计等分析,并利用复杂网络系统分析核心药物和常用配伍规律。结果:倪珠英教授治疗小儿感冒病药物使用频次最高前12味药:白芷、金银花、黄芩、陈皮、羌活、桔梗、蜜麻黄、薄荷、炒苦杏仁、麸炒枳壳、瓜蒌皮、前胡,药类前5类依次是清热药、解表药、化痰药、补虚药、理气药。复杂网络分析核心药物组成:蜜麻黄、炒苦杏仁、瓜蒌皮、陈皮、羌活、白芷、黄芩、金银花、薄荷、桔梗、麸炒枳壳、前胡。常用药对配伍:黄芪-麸炒白术-防风,葛根-北柴胡-芦根,鱼腥草-钩藤-法半夏,麸炒神曲-炒山楂,姜黄-生大黄-蝉蜕,苍耳子-辛夷等。结论:倪教授善“从气”、“从痰”、“从热”治疗小儿感冒病,注重“先证治之”,主张大剂祛邪。数据挖掘方法可以总结名老中医用药规律,与临床情况较符合,能够更客观的整理总结名老中医的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