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不同时机对导管相关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急性白血病静脉化疗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化疗前行PICC置管,研究组在化疗第2周期开始前置管,比较两组患者置管2周后静脉炎发生率.结果 两组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第2周期前行PICC置管能够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导管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中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病率及其与全身炎症反应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进行化疗且接受PICC术的白血病患者(68例)及淋巴瘤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病率、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白血病组静脉炎发病率(35.3%)高于淋巴瘤组(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345,P〈0.01)。白血病组中机械性静脉炎患者的外周血WBC计数(17.4±5.48)×10^9/L,显著高于非静脉炎患者(6.13±2.31)×10^9/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9,P〈0.05),且WBC计数水平与静脉炎级别呈正相关(r=0.998,P〈0.05)。而淋巴瘤组中机械性静脉炎患者的外周血WBC计数与非静脉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WBC计数水平与静脉炎级别无相关关系(P〉0.05)。白血病组中静脉炎患者的血CRP(48.80±21.10)mg/L显著高于非静脉炎患者(13.90±5.51)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4,P〈0.05),且血CRP水平与静脉炎级别呈正相关(r=0.989,P〈0.05)。淋巴瘤组静脉炎患者CRP(37.0±7.74)mg/L显著高于非静脉炎患者(12.8±5.84)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8,P〈0.05),但与静脉炎级别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在白血病及淋巴瘤患者中,发生H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患者具有较高的全身炎症反应水平,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对于这类患者应加强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  相似文献   

3.
林斌斌  陆亚红  邬春娥 《护理与康复》2014,13(11):1110-1111
<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PICC置管可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静脉损伤,减少化疗药物及其他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或因药物渗漏导致的局部组织坏死,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老年患者输液及早产儿营养通路[1]。但  相似文献   

4.
朱翊君  钟慧 《全科护理》2022,20(2):265-268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早产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关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6月住院且接受PICC置管的396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取前瞻性研究的方式观察患儿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396例早产儿中并发机械性静脉炎45例(11.36%);静脉炎分级为Ⅰ级18例(40.00%),Ⅱ级7例(15.56%),Ⅲ级20例(44.44%);患儿通过安普贴外敷、喜辽妥外涂后痊愈41例(91.11%),因静脉炎严重而拔管4例(8.8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体重、穿刺次数、置管途径、导管末端位置、置管时日龄的PICC置管早产儿并发机械性静脉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置管时体重、置管途径、穿刺次数是PICC置管早产儿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症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ICC置管早产儿出现机械性静脉炎有多因素综合作用,临床护理工作者应提升早产儿PICC置管...  相似文献   

5.
汪华萍  洪金花  刘蓉  王瑛  邓淑琴  曾小燕 《全科护理》2012,10(27):2499-2500
[目的]探索上臂穿刺置管对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4月—2010年9月实施PICC置管病人采取手臂肘上区域穿刺。[结果]与2009年4月—2009年9月行PICC置管的病人进行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上臂穿刺置管能明显减少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洁 《全科护理》2014,(33):3075-3077
了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采取正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延长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风险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0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1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按照PICC置管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记录2组PICC置管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记录置管后1周两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较短(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较低,(P<0.05)。 结论采用风险管理联合积极心理护理的方案对PICC患者进行护理能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但PICC置管作为有创操作,管路在血管内走行长,因此并发症不容忽视。机械性静脉炎是患者置管后出现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15.15%[1]。常发生于穿刺后48~72h[2]。好发于穿刺  相似文献   

9.
了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原因,采取正确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可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延长PICC导管的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外用应急软膏在PICC置管后致静脉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在PICC置管预处理后仍出现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39例改用外用应急软膏涂抹,对照组37例继续采用金黄散蜂蜜膏外敷。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炎急性期红、肿、热、痛症状缓解率为87.2%,对照组为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627,P〈0.05)。结论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及早使用外用应急软膏,能有效缓解患者不适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影响肿瘤患者化疗间歇期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维护服务的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本市开展PICC维护服务12家医院的187例留置PICC的肿瘤患者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PICC维护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及患者对交通的便捷性、服务流程、收费、维护环境、服务态度、维护技术和维护宣教的满意度。结果患者对化疗间歇期PICC维护服务总体满意度得分为(4.06±0.644)分,对服务流程、收费和就诊便捷性的满意度较低;往返交通时间、维护环境和服务流程是影响化疗间歇期患者对PICC维护服务总体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结论 优化PICC维护服务流程、开展社区PICC维护服务对提高肿瘤患者对PICC维护服务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使用水胶体敷料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相关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检索Pubmed、Google学术搜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水胶体敷料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随机或者半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Man5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3篇。在穿刺点或穿刺点上方应用水胶体敷料能够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结论早期应用水胶体敷料能有效预防PICC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且预防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经地塞米松肝素盐水浸泡后再置管,对静脉炎发生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需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采用地塞米松肝素盐水将PICC导管完全浸泡,对照组采用无菌生理盐水将PICC导管完全浸泡,分别观察2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34%,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8.33%,两组例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地塞米松肝素盐水浸泡后的PICC导管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外敷医用兵兵贴和外涂喜疗妥乳膏在治疗经外周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PICC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医用兵兵贴外敷,对照组采用喜疗妥乳膏涂于患处,比较两组疗效起效时间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疗效起效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起效时间较对照组早;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外敷兵兵贴治疗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具有较好疗效,而且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雪花  王秀芬 《护理研究》2006,20(6):1570-1571
[目的]探讨PICC置管早期给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00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予PICC置管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置管后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及治愈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程度明显减轻(P〈0.05),出现时间明显推迟(P〈0.01),但在静脉炎的治愈时间上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部位与静脉炎的发生之间无必然联系。[结论]PICC置管早期给予护理干预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病人曲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虎力散外敷联合手臂运动治疗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43例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患者静脉炎给予虎力散外敷联合手臂运动法;对照组患者静脉炎给予喜辽妥药膏外敷法。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虎力散外敷联合手臂运动治疗PICC所致静脉炎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陈玉秋  黄利虹 《现代护理》2007,13(33):3189-3190
目的观察乳腺癌患者PICC导管建立的正确方法,分析放置PICC导管后并发症防治及处理的经验体会。方法采用美国巴德公司(BARD)生产的PICC导管,管长60cm,管腔容积1ml。常规采用贵要静脉置入。结果本组160例穿刺成功率为97.5%,其中常见的并发症为静脉炎、疼痛,经对症处理后均可得到很好的解决。结论该技术在肿瘤患者应用中具有安全、方便、留置时间长、患者痛苦小等优点,为乳腺癌患者化疗开辟了一条安全可靠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8.
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行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总结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法,选择2004年12月-2007年12月乳腺癌术后经PICC置管进行化学治疗的218例患者,置管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结果218例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组最高,为97.5%,而正中静脉组和头静脉组分别为89.3%和72.7%。置管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5.7%,其中一般并发症20.6%,较重并发症5.1%,元严重并发症发生,化疗过程均顺利。结论乳腺癌术后对需化疗的患者行PICC置管,可以更好地保护血管以及周围组织,减少静脉炎及避免化疗药物渗漏引起的严重并发症,而正确有效的护理是PICC留置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90例PICC置管患者发生术肢静脉炎的情况及引起原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与护理。方法通过对290例PICC置管患者临床常见并发症静脉炎的分析,提出一系列相关的护理防范措施并应用于临床。结果有效地减少和预防了PICC置管后患者术肢静脉炎发生。结论重视PICC置管患者导管的防范和护理,不仅可以延长PICC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痛苦,也可降低患者医疗费用,提高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级监控模式对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提高置管病人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建立三级监控组织、严格培训;审核操作者资质准入制度,明确工作职责与权限;规范置管技术操作方法、流程;制定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标准和安全评价指标。结果一次置管穿刺成功率提高、病人带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带管时间延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级监控模式有利于技术水平和导管维护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