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蛋白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76例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肌酐等,并对其进行分析,观察各项指标与尿微量白蛋白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与尿微量白蛋白组和2型糖尿病组患者的TG、TC、LDL-C、mAlb的水平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2型糖尿病组TG、TC、LDL-C、mAlb明显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1)。应用直线相关分析,UAER与TG(r=0.57,P<0.01)、TC(r=0.61,P<0.01)、LDL-C(r=0.68,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脂为尿微量白蛋白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陈康 《淮海医药》2012,30(2):145-14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T2DM患者78例,其中尿mAlb正常组41例、mAlb升高(微量白蛋白尿组)37例;检测2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4 h mAlb、尿酸(UA)、肌酐(Cr)及尿素氮(BUN)水平。结果与mAlb正常组比较,mAlb微量白蛋白尿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肌酐及尿素氮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患者尿mAlb水平的检测优于肾脏检测的常规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测定与2型糖尿病肾功能损伤的关系,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 选择6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36例为糖尿病肾病患者)及同期行健康体检者30例进行研究,分别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包括DN组及非DN组的HbAlc、mAlb、UAE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DN组的HbAlc、mAlb、UAE水平明显高于非D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 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测定对糖尿病并发肾功能损伤的诊断、病情发展的分析和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依据尿白蛋白排泄率不同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每组各30例;另选取同期我院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四组患者血清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肌酐(Cr)水平,并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hsCRP与TC、TG及Cr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肾病各组患者的血清hs-CRP、TC、TG及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其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而增加(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hs-CRP与TC、TG及Cr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hs-CRP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其能随着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增加而增高,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5.
氯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沙坦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89例2型糖尿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及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单用氯沙坦组(对照组)和氯沙坦联用辛伐他汀组(观察组),观察治疗前后2个月两组患者血脂、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尿白蛋白排泄率均明显下降,观察组尿白蛋白排泄率、血清TC、血TG、血清LDL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沙坦与辛伐他汀联用治疗早期DN可明显降低UAER,还具有一定的调脂和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糖化白蛋白(GA)水平及其他代谢产物与糖尿病(DM)及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 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糖尿病肾病组,5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将100例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不同分为尿微正常组(58例)及尿微增高组(42例)。检测并比较各组间的空腹血糖(GLU)、血尿素氮(BUN)、肌酐(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GA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的TC、LDL-C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的HDL-C(1.52±0.47)mmol/L高于糖尿病组的(1.17±0.54)mmol/L及糖尿病肾病组的(1.09±0.52)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及糖尿病肾病组的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的GLU、BUN、Cr、TG、HbA1c、GA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糖尿病肾病组的GLU、BUN、Cr、TG、HbA1c、GA水平均高于糖尿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正常组和尿微增高组的T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微增高组的GLU、BUN、Cr、TG、HbA1c、GA水平均高于尿微正常组, HDL-C水平低于尿微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可为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苯扎贝特对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微量蛋白尿影响作用。方法回顾分析96例DN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苯扎贝特治疗。经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的尿微量白蛋白(UAER)及血脂各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三酰甘油(TG)与UAER明显降低(P<0.05),而总胆固醇(CHOL)、LDL、HDL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TG与UAER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CHOL、LDL、HDL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苯扎贝特降低UAER和TG,但对CHOL、LDL、HDL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山 《中国医药科学》2012,(16):105-106
目的探讨尿微量尿白蛋白、血清胱抑素C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DM组)、糖尿病肾病患者(DN组)与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各60例,检查上述对象血U-mAlb、CysC、HbAlC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DN组血U-mAlb、CysC、HbAlC均显著高于DM组与对照组(P<0.05),DM组上述三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AlC与U-mAlb、Cys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HbAlC、U-mAlb、CysC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合并或不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人群中的早期糖尿病肾病发病率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232名符合入组标准的T2DM患者,分为单纯T2DM组(对照组)与合并NAFLD的T2DM组(实验组),检测患者肝功能、血脂、尿微量白蛋白(urinary albumin,mAlb)、HOMA-IR、高敏c反应蛋白(CRP)并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mAlb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CRP、HOMA-IR等生化指标也高于对照组(P<0.01或者P<0.05)。结论合并NAFLD的T2DM患者更加容易患糖尿病肾病;胰岛素抵抗和CRP可能参与了其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钮丽萍 《安徽医药》2014,(12):2279-2282
目的:探讨研究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与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120例诊断患者依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分为正常白蛋白尿( NAU)组、微量白蛋白尿( MAU)组和临床蛋白尿( CAU)组,依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A、B、C三组,另外选3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 NC)。检测各种生化指标:空腹血糖( FBG)、胆固醇( TCH)、甘油三酯(TG)、血清素氮(BUN)、血清肌酐(Cr)、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lb)。结果 T2DM组和NC组相比,FBG、TG、TC、LDL-C、HbA1C水平高于NC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5);CAU组、MAU组的FBG、TG、TC、LDL-C、HbA1C指标要明显的高于NAU组(P<0.05);CAU的FBG、TG、TC、LDL-C、HbA1C明显大于MAU组(P<0.01),CAU 组的HDL要低于MAU 组和NUA组(P<0.05),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FPG、HbA1C、TCH、TG、UAE和NC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UN、Cr与NC组相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2DM患者各组之间FPG、HbA1C相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组间的TCH、TG、BUN、Cr相互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增高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增高有关,而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的灵敏指标,联合检测 HbA1 C、mAlb以及各项血脂水平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睿  张松  时立新 《贵州医药》2007,31(6):500-503
目的 探讨趋化因子受体5(CCR5)基因启动子多态性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2型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CCR5基因启动子59029G/A基因型,并对各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 结果 A( )基因型:单纯糖尿病组(DNO)与糖尿病肾病微量白蛋白尿组(DN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310),与大量白蛋白尿组(DN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DN1组与DN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2),DNO组与糖尿病肾病组(DN1 DN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7).结论 CCR5 59029G/A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ACR)分为3组,分别是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同时对3组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量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中糖尿病病程和糖化血红蛋白被纳入回归方程,是糖尿病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欠佳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及C反应蛋白与糖尿病肾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胱抑素C(Cys-C)、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检测对诊断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损害的意义。方法按尿微量清蛋白(UmAlb)将糖尿病患者分为2组,A组为UmAlb<30mg/d,单纯DM组,56例;B组为UmAlb30~300mg/d,早期DN组,58例;同时设健康对照组50例;测定各组Cys-C、Scr、IL-6水平。结果糖尿病患者Cys-C、Scr、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B组Cys-C、IL-6水平高于A组(P<0.05);糖尿病B组Cys-C、IL-6水平异常检测率明显高于Scr水平。结论 Cys-C、IL-6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导致的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尿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蛋白尿组,各50例。用ELISA法检测血清Hcy,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结果:糖尿病患者血清Hcy、MD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白蛋白尿组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 (P<0.01);血清SOD、GSH含量所有糖尿病患者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白蛋白尿组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0.01);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血清中MDA水平呈正相关(r =0.64, P<0.01),与SOD、GSH含量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 -0.57,-0.62, 均P <0.01。)。结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导致氧化应激损伤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测定正常人30例及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合并微量蛋白尿组及合并大量蛋白尿组,各30例)。检测受试者的血清抵抗素、Hs—CRP水平,并分析二者与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抵抗素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患者中合并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合并大量蛋白尿组血清抵抗素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抵抗素与Hs—CRP、尿微量白蛋白呈正相关(r=0.67,0.61;均P〈0.01)。结论血清抵抗素、Hs-CRP与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有关,检测二者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和评估糖尿病肾病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影响 2型糖尿病肾病 (DN)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水平的因素。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 12 2例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并与 4 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VEGF水平作对比分析。使用SPSS10 0统计软件包对糖化血红蛋白 (GHbAlc)、血糖、尿白蛋白 (UALB)和肌酐 (Cr)等影响因素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 非糖尿病肾病 (NDN)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 0 33;P =0 0 0 0 ;P =0 0 0 0 ) ;DN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NDN组 (P =0 0 2 0 ;P =0 0 0 0 )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受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等因素影响 (P =0 0 0 0 ;P =0 0 0 0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VEGF水平受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等因素的影响 ,且随尿白蛋白的增加而增高 ,高水平的血清VEGF有可能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沈友权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683-1684
目的监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变化情况。方法对88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与88例尿白蛋白排泄宰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比分析。结果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对照组相比.昼夜血压明显升高,昼夜平均血压差值百分率下降。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存在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且其微量白蛋白尿与昼夜血压升高、昼夜血压节律异常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146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行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根据结果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6例)和异常白蛋白尿组(60例)(包括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检测,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尿、微量白蛋白尿(micro - albuminuria,MAU)以及大量白蛋白尿三组间颈动脉IMT的差异。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病程、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颈动脉IMT和血肌酐(creatinine,Cr)是2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病程长、甘油三酯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血肌酐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 1.105,1.528.12.781,1.029)。③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三组间颈动脉IMT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是白蛋白尿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2.871),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P=0.8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检测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判定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损伤中的意义及与DN进展的关系。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15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分为单纯性DM组(SDM)、早期DN组(EDN)和临床DN组(CDN),另设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NC)。所有待测者均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清CysC、Hcy和hs-CRP,比较各指标的组间差异,分析CysC、Hcy和hs-CRP与UAER的相关性。结果各DM组的四项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EDN组的CysC、Hcy和hs-CRP水平明显高于SDM组,CDN组则高于EDN组(P<0.05或0.01)。各DM组患者的UAER和CysC、HCY和hs-CRP均呈正相关(r=0.783、0.651、0.663,P均<0.05)。结论血清CysC、Hcy和hs-CRP水平是反映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敏感指标,随着UAER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可能与DN的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过程中血超敏C反应蛋白(usCRP)、白细胞介素-6(IL-6)、瘦素(LEP)的变化。方法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123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临床白蛋白尿组,另选3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血中usCRP、IL-6、LEP水平并进行比较,与有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各组血中usCRP、IL-6、LE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usCRP、IL-6、LEP水平随白蛋白尿的增加而升高。结论血usCRP和IL-6、LEP浓度增高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强度与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