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将130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予硬膜外麻醉,观察组予腰硬联合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及对产妇、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运动阻滞、肌松及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对产妇无影响,新生儿评分好.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阻滞完全,母婴安全等优点,为目前剖宫产术理想的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期间80例剖宫术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观察患者的麻醉效果,并分析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运动阻滞效果好,镇痛和肌松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新生儿评分较好。结论腰一硬膜外麻醉具有诱导快、阻滞完善、对母婴安全,是目前剖宫产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姚刚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152-153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符合剖宫产适应证的临产妇随机均分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和硬膜外麻醉(EA)两组,每组各40例;CSEA组采用腰-硬联合穿刺注入麻药麻醉,EA组采用单一硬膜外麻醉。观察并记录阻滞效果、生命体征变化、新生儿Apgar评分、术后24h随访并记录VAS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CSE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比研究后表明:CSEA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麻醉效果满意,笔者认为其可做为急诊剖宫产术的首选麻醉方法,值得临床加以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00例拟行剖宫产术的健康产妇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CEA)组,各50例.CEA组单纯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CSE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2.5ml.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和肌松效果、新生儿评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CSEA组麻醉起效快,镇痛和肌松效果好,与C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评分及术中低血压、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具有良好的镇痛和肌松作用,用于剖宫产术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拟行剖宫产术的健康产妇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和硬膜外(CEA)组,各50例。CEA组单纯硬膜外注入2%利多卡因,CSEA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5%布比卡因2.5ml。观察2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和肌松效果、新生儿评分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CSEA组麻醉起效快,镇痛和肌松效果好,与C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评分及术中低血压、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具有良好的镇痛和肌松作用,用于剖宫产术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在本院行剖宫产的178例孕妇,将其均分为观察组(腰硬联合麻醉组)与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组)。并分别观察两组孕妇术中的生命体征,将由于两种治疗方法孕妇的基本效用(包括:术中麻醉镇痛效果、麻醉效果、麻醉前后的血压心率、麻醉的起效时间、术后麻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等)均详细记录下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均比较顺利,就镇痛疗效而言,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可以显著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术中及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剖宫产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使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术中监测BP、HK、SPO、ECG和手术牵拉反应.结果 CSEA最高阻滞平面及达到时间比EA组短,从麻醉开始到胎儿娩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SEA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EA组,术中麻黄素的使用CSEA组多于EA组,两组均无术后头痛.结论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起效快,镇痛、肌松完善,对产妇、新生儿安全性与有效性高,副反应小,很适用于剖宫产术,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方法资料选自2012年2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拟行剖宫产手术的健康孕产妇114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7例给予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57例给予单纯硬膜外麻醉,并对两组孕产妇实施不同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两组在实施不同麻醉方法后,SpO2、BP、HR、ECG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比较中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开始时间、麻醉效果总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剖宫产手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阻滞效果完善等优势,值得在临床用应用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9.
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硬联合麻醉既能发挥腰麻作用迅速,肌松完全的特点,又可通过导管注药延长麻醉时间,还可行硬膜外术后镇痛,现已广泛用于妇产科及下肢手术的麻醉,我院近期 286例剖宫产术选用腰-硬联合麻醉,取得了较满意的麻醉效果,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只要选用合适的麻醉剂量.严密观察严格调整麻醉平面,预输一定容量的平衡液,使其呼吸循环功能稳定,不失为一种安全可行效果满意的麻醉方法,可以安全用于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产妇5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的手术麻醉方法分组,对照组235例,行硬膜外麻醉,研究组265例,行腰硬联合麻醉,对比两组产妇的麻醉指标、麻醉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产妇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时间、不良反应率均小于对照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剖宫产术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有很好的麻醉效果,且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行剖宫产麻醉孕妇2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腰硬联合麻醉)和B组(硬膜外麻醉),观察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腰硬联合麻醉组比硬膜外麻醉组起效快、镇痛及肌松效果好、牵拉反应少、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显著差异,新生儿窒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麻醉用药量少的特点,用于剖宫产手术麻醉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剖宫产产妇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09例自愿行剖宫产的产妇分为观察组56例、对照组53例。观察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而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麻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89.29%(50/56);对照组麻醉优良率69.81%(37/53),两组麻醉优良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6.41,P<0.05)。观察组麻醉并发症发生率5.36%(3/56),明显低于对照组20.75%(11/53)(χ2=5.77,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可获得有效麻醉效果并降低麻醉并发症发生率。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有效麻醉方法,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组观察,研究对象选择为我院于2015年1~12月收入实施剖宫产术的94例产妇,以入院顺序为分组依据,分为各有47例的甲组和乙组.甲组手术时给予硬膜外麻醉措施,乙组则给予腰硬联合麻醉措施,观察两组麻醉应用效果.结果:经观察研究数据可知,乙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麻醉满意度均优于甲组,各项数据差异分析结果均呈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剖宫产术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ASAⅠ~Ⅱ级的择期产妇500例,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500例产妇分为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215例,硬膜外麻醉组(B组)135例,重比重腰硬联合麻醉组(C组)150例。观察并记录各组麻醉满意度、肌松程度、麻醉镇痛效果、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平面消退时间、运动及神经恢复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C组肌松程度及麻醉镇痛优良率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A、B组感觉平面消退时间、运动及神经恢复时间短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低血压、心动过缓发生率低于C组(P<0.05)。结论对于剖宫产术,等比重腰硬联合麻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陈双成  刘志奇 《河北医药》2009,31(14):1794-1795
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用于剖宫产手术是多年来认为最优质、最安全的麻醉方法,但由于它的潜伏期长、镇痛不全、肌松差等缺点,给患者带来了很多痛苦,也给术者带来了手术的难度。腰-硬联合麻醉是近几年来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一种新的复合麻醉方法,它具有起效快,肌肉松弛良好,用药量少,对胎儿影响小,并可任意延长麻醉时间,术后可镇痛。本文观察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并与连续硬膜外麻醉组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60例剖宫产手术的足月单胎产妇随机均分为两组:E组,实施硬膜外麻醉(EA);S组,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给予患者布比卡因9~11mg。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评估麻醉效应和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血压与心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与E组相比较,S组镇痛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皮肤搔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2种麻醉方法均可以满足临床需要,但CSEA镇痛效果优于EA,提供更好的导尿舒适度,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和硬脊膜外麻醉(CEA)在剖宫产术中两种麻醉方式临床效果。方法对本院120例急诊剖宫产术患者分别行CSEA和CEA,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结果结果A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三方面比较,均优于B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与硬膜外麻醉比较具有起效快,镇痛和肌松效果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崔晓丽 《海峡药学》2007,19(8):89-90
目的观察腰硬联合麻醉在新式剖宫产术中的应用及地塞米松对其神经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Ⅱ足月妊娠行剖宫产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SEA)和硬膜外(EA)组,穿刺间隙L1~3或L3~4间隙,CSEA组采用B-D型腰麻硬腹外联合穿刺针26G/16G。回抽有脑脊液后将重比重局麻药液(本试验用地卡因)3mL左右,以0.2mL.s-1速度注入。穿刺过程中有腰髓神经刺激症状者,追加地塞米松5mg。EA组采用16G穿刺针,硬膜外向头段置管3~4cm,视感觉阻滞范围常规操作注入2%利多卡因15~20mL。监测: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合度,记录注药后至感觉平面达胸8水平的时间,麻醉效果评价,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低血压发生率及低血压出现的时间,恶心、呕吐、头痛、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CSEA组和EA组注射局麻药至痛觉阻滞平面达胸8水平的时间分别为(7.5±4.5)min和(20.55±5.5)min(P<0.05)。麻醉效果评价,CSEA组明显优于EA组,低血压出现时间CSEA组(4.5±1.4)min明显早于EA组(15.5±2.3)min(P<0.05)。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恶心、呕吐、头痛、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剖宫产术麻醉效果优于硬膜外,管理得当,补足液体,及时使用地塞米松,副反应少,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椎管内麻醉方式在剖宫产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9月至2009年4月来我院接受剖宫产术式分娩的产妇120例,其中60例产妇采用持续性硬膜外外麻醉方式进行术前麻醉为对照组,剩下的60例产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为观察组,分别以两组产妇麻醉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显效时间、新生儿状态及不良反应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麻醉时间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显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或P<0.01;两组产妇的新生儿状态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具有麻醉起效快,对新生儿身体状态无不良影响,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是剖宫产术式理想的麻醉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在剖宫产术中不同穿刺间隙中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应用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产妇88例,选取年份均为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此时间段,以穿刺间隙不同为依据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个小组有44例产妇,其中观察组穿刺间隙为L_(1~2),而对照组的穿刺间隙为L_(3~4),对观擦组和对照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和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的77.27%总有效率,观察组的95.45%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而观察组的6.82%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对比P<0.05。结论剖宫产术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应用间隙L_(1~2)进行穿刺具有明显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