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水充盈低张法在胃肿瘤性病变CT应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经钡餐或纤维胃镜检查发现胃肿瘤性病变的患者47例,应用水充盈低张法对胃部进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发生位置、大小、形态特征及其周围结构的关系等。结果水充盈低张法能使胃充盈扩张良好,对肿瘤均能显示清晰,本组胃癌21例,胃平滑肌肉瘤4例,恶性淋巴瘤4例,胃间质瘤6例,平滑肌瘤5例,胃腺瘤或息肉样腺瘤7例。结论采用水充盈胃低张法CT平扫+增强扫描不仅能发现肿瘤病变的存在,而且能评判肿瘤良恶性,并能观察恶性肿瘤有否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低张阴性造影剂对胃癌的螺旋CT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行低张阴性造影剂(开水或豆浆)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并进行图像重建,观察肿瘤发生部位、周围浸润及转移等。结果:低张阴性造影剂胃充盈显示良好,对肿瘤显示清晰,螺旋CT平扫+增强可提高胃癌检出率,其CT表现为胃壁软组织肿块,胃壁增厚及胃腔狭窄,癌性溃疡,肿瘤浸润周围组织与转移等,对胃癌能明确诊断。结论:低张阴性造影剂螺旋CT扫描不但能对胃癌作出正确诊断,而且能观察有否周围浸润及远处转移等情况,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18F—FDOPET/CT在胃部疾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胃部病变患者PETCT表现,部分患者胃部充盈下延迟2h扫描或加行CT增强扫描表现。结果(1)48例胃癌确诊35例,其中腺癌34例,印戒细胞癌1例,其中1例胃镜示黏膜下早期胃癌,PET/CT未发现明显病灶。(2)对胃间质瘤4例,良性平滑肌瘤2例,恶性间质瘤2例能准确定性、定位及显示毗邻关系。(3)对胃淋巴瘤3例均能准确定性、分期及显示累及范围等。(4)胃炎性摄取或生理性摄取20例,其中8例胃镜示慢性胃炎。结论^18F-FDGPET、/CT检查对大部分胃部肿瘤及转移灶可准确定性,但早期黏膜下病灶有可能漏诊;对部分正常胃部或炎性病变结合放射性分布特点、胃壁形态,必要时胃部充盈下或低张状态下行CT扫描、延迟扫描或增强扫描等有助于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4.
顾新泉  徐旭斌  沈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9):2963-2964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CT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本组12例中恶性8例,潜在恶性2例,良性2例;发生于食管1例,胃6例,十二指肠2例,空回肠2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密度较均匀3例,肿块密度不均9例,肿瘤内见片状新鲜出血灶1例,病灶中见钙化影1例.增强后肿块实质部分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瘤内坏死区无强化,3例病灶于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显著.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能清晰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及与邻近周围组织关系等特征,对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15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15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平扫肿瘤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15例胃间质瘤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2例,肿块最大径都小于5cm,多呈均匀强化;恶性10例(包括低度恶性,高度恶性),肿块最大直径多大于5cm,其内见不同程度坏死,呈不均匀、不规则强化。结论: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肿瘤定位,良恶性鉴别,术前评估及手术方式选择有重要指导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平扫、增强、CT胆囊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及良、恶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术前均经CT(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彩超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包括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厚壁性胆囊炎、胆囊腺瘤、胆囊腺癌、小胆囊癌。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中,良性38例、恶性12例,CT及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都做出了诊断。在对良、恶性鉴别上,CT诊断出恶性11例,占91.7%,彩超诊断出8例,占66.7%。对38例良性息肉性病变的诊断诊断上,CT和彩超对38例良性息肉样病变都符合病理诊断;在病理分型上,CT诊断符合病理分型27例,占71.1%,彩超诊断符合病理分型34例,占89.5%。结论 CT扫描(平扫、平扫+增强、CT造影+增强)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判定都比较准确。但在良、恶性的鉴别上CT扫描优于彩超,而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性息肉样病变的病理分型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定性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部孤立性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符合标准的60例肺孤立性结节,先行胸部CT平扫后,以4ml/秒速率注入造影剂后60秒、120秒、180秒、240秒、300秒行薄层扫描,分析其强化值、强化程度及强化形态.结果 恶性结节的强化值为(36.9±15.1)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9.73±17.61)Hu(P<0.01).周围性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及周围性强化,结核瘤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CT扫描对孤立性肺结节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强化值的大小是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胃间质瘤33例,所有病例均行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经病理免疫组化检查证实.结果 33例胃间质瘤的主要螺旋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向胃腔内、外或腔内突出.增强后,肿块强化较明显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33例胃间质瘤中,良性8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cm;恶性25例(包括潜在恶性6例),肿决直径多大于5cm,边界多不清楚,其中19例肿块内有坏死.12例既向腔内生长又向腔外生长的胃间质瘤患者中,11例病理证实为恶性,有5例在3年内出现复发.结论 螺旋CT对胃间质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能准确显示胃间质瘤的部位和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孤立性肿痛及肿痛样病变检查,观察分析病变强化特点及形态学表现,提高良恶性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51例直径<4.5cm肺孤立性肿瘤及肿瘤样病变动态CT增强扫描检查。增强值=病灶最大增强CT值-病灶平扫CT值。规定增强值<10Hu为不强化,增强值10~20Hu为强化,增强值>20Hu为明显强化。结果肺癌明显强化,结核球不强化,炎性假瘤和错构瘤可强化或不强化。多数肺良性肿瘤、结核球、炎性假瘤边缘光滑。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肺癌多见,良性病变少见。钙化、胸膜凹陷征、良恶性病变均可见到。结论明显强化、棘突、毛刺、分叶、脐凹征是肺癌的重要征象。不强化是结核球的重要征象。边缘光滑多见于肺良性肿瘤和结核球。病变形态学良恶性病变有重叠。动态CT增强扫描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多层螺旋CT扫描方法,为临床提供清晰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方法应用气体或液体造影剂充盈胃,采用多层螺旋CT对其扫描,三维重建。结果 32例患者中,除1例因气体造影剂溢出显示欠佳外,其余均能够清晰显示胃形态,显示胃黏膜结构,增强扫描发现胃癌12例,胃间质瘤3例,显示胃周围淋巴结转移5例,肝脏转移1例。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对胃进行扫描,方法简便,操作简单,能够快速准确的诊断胃病变,有利于判断病情,分析胃癌的可切除性并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胃镜活检和病理证实的胃恶性肿瘤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38-71岁.均做CT平扫,2例做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根据病理及发病部位,13例胃腺癌中,胃底贲门癌2例,胃体癌4例,胃窦癌7例;2例胃肉瘤中胃淋巴瘤、胃平滑肌肉瘤各1例.依病变形态及CT表现胃恶性肿瘤分为肿块型、胃壁增厚型、和溃疡型.(1)肿块型:4例表现为胃腔内局部不规则充盈缺损、胃轮廓不规则变形、胃腔狭窄,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向腔外突出,增强扫描病灶有强化,为等高密度影.(2)胃壁增厚型:9例,表现为病变局部胃壁规则或小规则增厚,其内缘凹凸不平,厚度为1.0cm-4.0cm.(3)溃疡型:2例在胃壁增厚或肿块基础上出现溃疡,形成龛影内有造影剂进入,周围为增厚的胃壁或肿块.(4)周围浸润和远处转移表现:5例表现为胃周脂肪层消失,肿瘤与邻近器官分界不清,邻近器官有浸润;淋巴结转移有6例,表现为胃周、肝胃韧带及腹膜后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块影;5例有邻近脏器转移,1例为胃平滑肌肉瘤肝转移,4例为胃癌肝转移或肠系膜及大、小网膜转移.结论CT不仅能显示胃恶性肿瘤病变的部位、范围、形态,而且能清楚显示胃周间隙以及邻近器官的改变,确定有无浸润或转移,因而对胃恶性肿瘤的诊断与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庞业勤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51-55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及良恶性鉴别中的科学价值,提高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对照比较,确定良恶性的结果。研究螺旋CT表现。结果 3例良性胃间质瘤,边界清晰,呈类圆形;4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无出血和坏死,没有侵犯周围组织;6例直径<5cm;9例恶性胃肠道间质瘤经过CT检查后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7例>5cm,2例强化值>25HU,病灶内有出血,或者转移;2例潜在恶性的CT结果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与病理结果及免疫学没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 CT能充分显示病变部位及周围脏器受侵犯的情况,因此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作用很大,有推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研究的20例病例都行螺旋CT平扫与双期增强扫描。结果CT扫描能够将有间质瘤的部位精准地发现,并且还能够观察肿瘤的形状、大小以及周围的器官、组织有无受到侵犯,同时还能初步判断出间质瘤的良恶性。肿瘤位于十二指肠3例,空回肠6例,胃6例,结直肠2例,腹膜后1例,肠系膜和网膜各1例。肿瘤大多数都是圆形和偏圆形。在这20例胃肠道间质瘤里恶性12例,肿瘤的直径都〉5cm,界限不清晰;良性肿瘤6例,直径都〈5cm,密度均匀,界限清晰。在较大的肿瘤中会出现囊变、出血和坏死,其密度不均匀,增强后也呈不均匀强化。交界性2例,直径4-5cm左右。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CT的检查下获得了较准确的诊断依据,也为肿瘤的手术切除和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利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GST的CT表现。结果18例肿瘤均为单发,其中3例恶性,6例低度恶性,9例良性。平扫密度均匀11例,平扫密度不均匀7例,增强病变呈中度或明显强化,11例病变见溃疡或囊性变,所有病例均未见淋巴结肿大。结论G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螺旋CT对GST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学特点,分析探讨CT影像学表现对本病的诊断价值。通过其临床病理,进一步研究食管间质瘤的良恶性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间质瘤的CT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资料利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参照其病理免疫组化,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 29例患者以食管胸下段发生最为常见,胸中段次之,胸上段少见;其中良性肿瘤21例,恶性肿瘤8例;良性肿瘤的CT平扫:表现为腔内黏膜下类圆形密度均匀的软组织肿物影,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恶性肿瘤CT平扫:肿瘤边缘呈分叶状、伴有囊变坏死,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结论食管间质瘤的CT表现多为腔内生长的肿块,通过CT检查及其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CT诊断涎腺肿物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对涎腺肿物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物共61例,其中37例平扫加增强,24例平扫加经腮腺导管造影后扫描。结果:(1)脂肪瘤、涎腺囊种和炎性病变可作定性或基本定性诊断。(2)可鉴别良、恶性肿瘤。(3)混合瘤、腺淋巴瘤和一些瘤样病变,大多有较具特征性CTS(腮导管注入造影剂后扫描)或CT表现。结论:诊断涎腺肿物依据CTS或凹表现,结合病史、部位和年龄特征可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8.
王运柱  李春林 《安徽医药》2012,16(7):997-998
目的探讨甲状腺良、恶性肿瘤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病人CT表现资料,甲状腺良性肿瘤6例,男2例,女4例,甲状腺癌4例,男1例,女3例,10例均平扫加增强。结果甲状腺癌平扫表现为较甲状腺组织低的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增强后增强环不完整或无增强环,同时有瘤壁乳头状增强结节,是肿瘤细胞已向肿瘤包膜外部分侵蚀或多处深度浸润包膜的表现,提示为甲状腺癌;甲状腺瘤平扫为单侧或双侧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瘤周有完整增强环为良性腺瘤特征性表现。结论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病变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9.
张书凯  张方林 《河北医药》2008,30(9):1301-1302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特点,探讨CT对该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 21例,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空肠5例,回肠4例.病灶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平扫:肿瘤呈均匀等密度者8例;肿块周边呈等密度,中间呈略低密度或低密度者12例;呈高、等、低混杂密度者1例.增强扫描:病灶中度或明显强化者10例;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多数小囊状坏死者5例;病灶中央坏死、液化,周边强化者6例.21例GIST中,良性7例,肿块直径多小于5 cm,边界清楚,多均匀强化;恶性14例,肿块直径大于5 cm,边界多不清楚,10例肿块内有坏死,5例出现转移灶.结论 CT检查对于GIST的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亦很有价值,但CT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仍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0.
肺孤立性结节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对肺孤立性结节病变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9例肺孤立性结节,先行平扫发现病灶,对病灶行2mm薄层扫描,再以2ml/s速率注入造影剂后1、2、3、4、5min薄层扫描,分析病灶大小、边缘情况及强化值对良恶性结节的鉴别价值。结果①孤立性肺结节的大小有一定的定性意义,对良恶性鉴别有一定帮助。较小的结节更有可能为良性。有作者统计,<1cm的结节85%为良性,<2cm的结节约60%为良性。>3cm的肿块多为恶性肿块。②分叶状边缘多表明为恶性结节,特别是深分叶结节,深分叶阳性者以恶性结节多见,深分叶阴性者以良性结节多见。分叶反映结节各个方向生长不均衡。肺癌常见深分叶状边缘,错构瘤可见浅分叶。模糊的、不规则或毛刺的边缘提示恶性结节,肺癌边缘常见毛刺征,为肿瘤细胞向各个方向蔓延或肿瘤刺激引起周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条索形成。约30%的转移瘤边缘模糊,可见毛刺征,约90%有毛刺的结节为恶性结节。边缘光滑锐利提示良性结节,如平滑肌瘤、乳头状瘤和结核球等。③血管集中征又称支气管血管集中征,恶性结节较多见。其表现为结节附近或周围的血管束向病灶集中,或直接与病灶相连,或受牵拉向病灶移位。血管集中征并非肿瘤的供血血管或肿瘤血管,而是肿瘤瘤体内纤维化和肿瘤增殖破坏致使肺支架结构的塌陷皱缩对周围血管的牵拉,或肿瘤对穿过血管的包绕。④胸膜凹陷征为周围型肺癌的常见影像学征象之一,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对周围型肺癌有重要的诊断价值。⑤良恶性结节平扫的CT值差异不明显,增强扫描后恶性结节的强化值(38.6±14.9)HU明显高于良性结节(18.5±16.4)HU(P<0.01)。周围型肺癌的主要强化形态是完全性强化及周围性强化。恶性结节增强后CT值立即升高,2min形成强化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而良性结节特别是结核球增强后CT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结核球的主要强化形态是无强化及包膜样强化,占92.3%。动态增强CT对周围型肺癌与结核球的鉴别有较高价值。结论结节较小,边缘光滑锐利或浅分叶,强化值≤15HU提示良性结节;结节较大,分叶状边缘,特别是深分叶结节,毛刺征,血管集中征,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强化值>20HU考虑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