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利用关节液中细菌16s rRNA与23s rRNA诊断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效率及两种基因诊断方法的差异.方法 对33例无菌性松动及19例假体周围感染行人工膝关节翻修的患者,通过RT-PCR检测关节液中细菌16s rRNA、23s rRNA保守基因片段诊断假体周围感染.比较两种诊断策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结果 以国外关于假体周围感染诊断方法的文献判定假体周围感染,利用16s rRNA进行诊断的敏感性78.8%,特异性93.9%,阳性预测值88.2%,阴性预测值为88.6%,准确性为88.5%;而采用23s rRNA扩增方法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68.4%、78.8%、65.0%、81.2%和75.0%.两种基因诊断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检测关节液中细菌16s rRNA或23s rRNA诊断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S rRNA基因文库方法对感染标本菌群的鉴定效果。方法采集70例创伤患者的感染伤口脓液或渗出液标本,使用通用引物扩增标本中所有细菌的16S rRNA基因片段,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挑取阳性克隆测序,分析感染细菌的数量与种类。结果从150个克隆子中检测7种不同酶切类型的克隆,鉴定出7类微生物,其中屎肠球菌种类最多,占88%,坚强肠球菌比例占2%,另5类序列与非可培养细菌类群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均占2%。结论感染标本中屎肠球菌含量丰富,应用16S rRNA基因文库的方法可有效分离到感染标本中的非可培养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ABA)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性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存在的关系,探讨多药耐药机制.方法 收集临床标本2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K-B法测定细菌对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奈替米星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armA、rmtA、rmtB、rmtC和rmtD 5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结果 19株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全部耐药,1株对阿米卡星敏感,对另外4种表现为中度耐药.基因检测显示armA阳性率为90%,且armA基因存在变异,未检测到rmtA、rmtB、rmtC和rmtD基因.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情况严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为本次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的主要原因,且armA基因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16S rRNA基因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方法及血培养方法检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标本中潜在病原菌的病原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套适用于临床的可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多重PCR体系。方法建立16S rRNA通用引物PCR检测方法并检测534例疑似新生儿败血症患儿血标本,分析其病原学感染及特点,与常规血培养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建立适用于临床的可检测新生儿败血症常见菌株的特异性引物多重PCR体系。结果 534例血标本的血培养阳性率为26%,经鉴定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4.6%)、大肠埃希菌(14.4%)、无乳链球菌(8.6%)、金黄色葡萄球菌(7.9%)、肺炎克雷伯菌(5.8%)、屎肠球菌(4.3%)、其他菌株(14.4%)。16S rRNA通用引物PCR检测阳性率为37.6%,显著高于血培养检测(P<0.05)。经优化的多重PCR体系可快速准确检测败血症常见菌种。结论 16S rRNA基因PCR方法用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检测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用于临床新生儿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本研究初步建立的败血症常见致病菌特异性引物多重PCR体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张旋  闫志勇  王斌 《首都医药》2003,10(22):49-51
目的 建立通用引物聚合酶链反应(UP-PCR)结合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酶切图谱的方法,快速检测临床体液标本中常见病原菌。方法 根据体液标本中常见病原菌16S rRNA基因保守区设计的通用引物进行UP-PCR扩增,确定标本是否有细菌感染,然后对阳性标本的扩增产物进行RFLP分析,进一步鉴定细菌。利用该方法对204例体液标本进行了检测,并与常规细菌培养鉴定法进行比较。结果UP-PCR所有细菌均产生1032bp,扩增产物经RFLP法可将细菌进行鉴别。204份体液标本的检测中,与培养法相比,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7%、88.6%、88.0%和99.4%。结论 该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体液标本中病原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一种检测血液中伤寒沙门菌的方法.方法根据伤寒沙门菌特异鞭毛基因设计两对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伤寒沙门菌DNA片断,扩增产物通过凝胶电泳进行分析.结果用伤寒沙门菌DNA系列稀释液进行试验,巢式PCR能够检出10个伤寒沙门菌.36份培养阳性标本,33份PCR阳性;6份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可疑的伤寒病人标本PCR阳性10份其它原因引起发热的临床标本均为阴性.结论巢式PCR能够快速、特异、准确地检出血液中的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快速检测的方法。方法:以源于医学条件致病性真菌18s rRNA基因保守区的一对寡核苷酸序列为通用引物,对临床拟诊为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标本进行PCR检测.并与培养方法进行对比。结果:在400bp处出现DNA扩增带者为阳性。36份临床标本的真菌培养阳性率为58.33%。而经PCR扩增阳性率为86.11%。结论:真菌通用引物进行PCR反应检测真菌性角膜溃疡速度快、阳性率高,有助于真菌性角膜溃疡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8.
彭理年  肖瑜等 《贵州医药》2001,25(5):391-392
目的 建立一种检测血液中伤寒沙门菌的方法。方法 根据伤寒沙门菌特异鞭毛基因设计两对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伤寒沙门DNA片断,扩增产物通过凝胶电泳进行分析。结果 用伤寒沙门菌DNA系列稀释进行试验,巢式PCR能够检出10个伤寒沙门菌。36份培养阳性标本,33份PCR阳性;6份培养阴性但临床高度可疑的伤寒病人标本PCR阳性;10份其它原因引起发热的临床标本均为阴性。结论 巢式PCR能够快速、特异、准确地检出血液中的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病人血中细菌16SrRNA基因对临床诊断重症合并感染的意义。方法40例APACHEⅡ评分≥12分重症合并感染的病人,抽取其外周血,应用PCR技术检测细菌16SrRNA基因同时做血细菌培养。对PCR和血培养检测的结果进行比较。30例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中细菌16SrRNA基因。结果40例重症合并感染的病人中有13人用PCR法检出细菌16SrRNA的基因,阳性率为32.5%。血细菌培养阳性的6人,阳性率仅为15%。血细菌培养阳性者其PCR结果全部为阳性。结论用PCR方法检测重症合并感染病人血中细菌16SrRNA基因具有灵敏、快速、不受使用抗生素的影响,与临床诊断吻合度高等优点,弥补与丰富了微生物学的检测方法,为准确认识和救治重症合并感染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直接用痰标本通过PCR方法快速检测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方法。方法利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快速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建立一种从痰中快速提取DNA方法,以粗提DNA作为PCR模板,检测编码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青霉素结合蛋白2a(PBP2a)的mecA基因和细菌中均有的16SrRNA基因。结果364份临床痰标本经PCR方法检出mecA基因的38份,药敏法检出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33份;38份mecA基因阳性的痰标本中有31份药敏法检测为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药敏法检出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33份痰标本中有2份mecA基因阴性。16SrRNA基因片段在PCR中作为内部对照避免了假阴性结果的出现。结论用PCR直接检测痰中的mecA基因,是判断痰中是否含有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细胞株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方法。方法    采用DNA荧光染色试剂对本实验室11株细胞进行荧光染色观察与分析;同时从常见污染细胞的支原体16S rRNA选择两段高度保守的核酸序列,作为支原体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同一批细胞株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采用DNA荧光染色法检出11株细胞中,有2株细胞出现阳性,阳性率为18.2%;采用PCR方法检测11株细胞,有4株细胞出现阳性,阳性率为36.4%。通过两种方法比较可以发现:DNA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阳性的细胞株用PCR方法检测结果也是阳性。 结论    上述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检出细胞株中的支原体污染,DNA荧光染色法虽较PCR法灵敏度低,但操作简便易观察;而PCR法成本较高,将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对DNA荧光染色法可疑阳性的标本再进行PCR检测,既提高阳性检出率,又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在K-B法药物敏感试验中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双圈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携带状况以及药物诱导对该基因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42株鲍曼不动杆菌,K-B法测定其药敏情况;PCR法扩增三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B及rmtC;用RT-PCR的方法分析阿米卡星诱导前后耐药基因表达量.结果 90.4%(38/42)的菌株阿米卡星药敏纸片周围呈现双圈耐药,且均检测到armA,未检测到rmtB及rmtC,其余3株为敏感,1株为普通耐药,且PCR检测耐药基因为阴性.RT-PCR结果显示经阿米卡星诱导后细菌armA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上升.结论 双圈耐药现象与armA基因诱导型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优化血小板制品中细菌基因组抽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裂解液加热煮沸法抽提细菌基因组DNA.方法:选取大肠埃希菌、金葡菌分别应用五种不同方法抽提细菌基因组,Tag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抽提产物.并在两种细菌中验证chelex-100抽提方法的灵敏度.结果:对相同浓度的大肠埃希菌、金葡菌样品进行抽提时,chelex-100加热煮沸法抽提所得样品在后续荧光定量PCR检测中CT值均为最小.应用该方法对两种细菌进行抽提鉴定时,灵敏度可达到每毫升个位菌数.结论:chelex-100裂解液加热煮沸法抽提细菌基因组DNA操作简便、省时、经济,为血液标本细菌基因检测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临床783份样本进行分析探讨,拟建立一种特异、灵敏、快速的PCR方法检测肠道病毒核酸,应用于暴发疫情的实验室应急检测。方法应用广州达安生物有限公司提供的《肠道病毒7l核酸检测试剂盒(PCR一荧光探针法)》、《肠道病毒柯萨奇A16核酸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此试剂盒检测原理为:在肠道病毒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采用RT.PCR一步法技术,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EV71或CAVl6RNA。结果应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783例临床标本进行检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187例;柯萨奇A16(CAVl6)阳性92例。标本类型包括:咽拭子716份;血清38份;大便19份;疱疹液10份;结论实时荧光PCR技术快速、不易污染、易操作,适合用于手足口病暴发疫情的实验室应急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门诊以及住院患者血液检测为阳性标本360份,对其分别采取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展开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并对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检验方法对血液细菌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的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取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对血液细菌进行鉴定和检测的结果无显著差异,临床价值显著,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可依据具体情况对检验手段进行合理选择,以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从痰标本中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及研究由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存在情况。方法:用PCR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135株肺炎克雷伯菌进行qnr基因检测,并用K-B纸片法检测其对16种抗菌药物的体外抗菌活性。另外,用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阳性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值。结果:135株肺炎克雷伯菌中,9株(6.6%)检出qnr基因。阳性菌株均对亚胺培南敏感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其中2株qnr阳性菌株对左氧氟沙星敏感。结论:肺炎克雷伯菌中存在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基因,qnr阳性菌株呈现多重耐药。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耐药基因的监测,降低细菌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细胞株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方法.方法 采用DNA荧光染色试剂对本实验室11株细胞进行荧光染色观察与分析;同时从常见污染细胞的支原体16SrRNA中选择两段高度保守的核酸序列,作为支原体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对同一批细胞株进行检测,并对两种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采用DNA荧光染色法检出11株细胞中有2株细胞出现阳性,阳性率为18.2%;采用PCR方法检测11株细胞,有4株细胞出现阳性,阳性率为36.4%.通过两种方法比较可以发现:DNA荧光染色法检测结果阳性的细胞株用PCR方法检测结果也是阳性.结论 上述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检出细胞株中的支原体污染,DNA荧光染色法虽较PCR法灵敏度低,但操作简便易观察;而PCR法成本较高,将两种方法结合应用,对DNA荧光染色法可疑阳性的标本再进行PCR检测,既提高阳性检出率,又节约了成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鉴定与检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例阳性血培养标本,分别给予直接法与常规法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比。结果全部200份血液标本中阳性血液标本共计122份,22份G+球菌,100份G-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7份G+球菌,85份G-杆菌,一致率分别为77.27%和85%,两种方法总一致率为83.61%。两种检测方法药物敏感、中度敏感以及耐药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直接药敏试验,其检验结果不仅操作简便、时间短,而且检测结果准确,可广泛应用于细菌感染的临床血液检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酸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辽宁省朝阳市27855份血液标本,经核酸PCR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27855份血液标本中,经ELISA检测为阳性的标本数为52份(0.19%),经NAT PCR检测为阳性的标本数为64份(0.23%),两种检测方法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无偿献血血液标本检测中,将ELISA与NAT PCR法联合使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聚合酶连反应技术(PCR)鉴定多形类杆菌。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为靶基因设计引物,建立PCR反应体系对该种细菌进行鉴定,并测定PCR产物序列,验证PCR反应的特异性。结果3株多形类杆菌能被扩增,其他菌株和基因组不能被扩增;所测得的PCR产物序列和标准的多形类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99%同源。结论建立PCR反应体系能特异地鉴定多形类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