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玲 《中国当代医药》2012,(6):174+176-174,176
目的了解本院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7年6月~2010年6月本院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报告,从ADR报告涉及的药品种类及给药途径、ADR累及的系统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ADR报告涉及的药品种类,前5位的分别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为主;ADR主要累消化系统、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等。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多,医生应高度重视,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以供参考。方法对本院近5年来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类型,并提出临床合理用药措施。结果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喹诺酮类抗生素处方1573张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发生不良反应16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7%。其中胃肠道反应78例、中枢神经系统反应42例、皮肤及光敏毒性23例、肝肾毒性9例、血液系统毒性11例。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合理用药,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注意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20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勇 《中国药业》2010,19(19):63-64
目的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医院207例抗菌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医院抗菌药物所致ADR的发生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单个药品以头孢噻肟最多,左氧氟沙星次之。临床上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和心血管系统反应。结论应加强对临床合理用药的管理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刘晓蓉 《北方药学》2016,(5):150-151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本院于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喹诺酮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回顾和分析临床资料.结果:经过资料统计可得,因喹诺酮类造成不良反应的主要药品包括莫西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等.静脉注射是最为主要的给药方式,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等身体部位.结论:喹诺酮类抗生素会使人体的多个循环系统发生不良反应,需要在临床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应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的216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及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216例患者中,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变态反应(51.9%)、胃肠道反应(22.7%)、神经系统反应(16.7%)、肾脏系统反应(3.2%)、肝胆系统反应(3.2%)、内分泌系统反应(1.4%)、血液系统反应(0.9%)。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中会引起很多不良反应,所以,一定要密切注意其使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合理、安全,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010-2012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应用情况,以分析其应用是否合理.方法 选择2010-2012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应用情况资料,对药品名称、销售金额、用药频度、平均日费用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中销售金额占首位的是注射剂,以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氟罗沙星注射液列居前3位,用药频度最高的为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左氧氟沙星片用药频度排名基本靠后.2010-2012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应用,注射剂所占比重较大,片剂较小.结论 2010-2012年我院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应用基本合理,符合抗生素的应用原则,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严格把握适应证,注意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以最大限度保证用药合理性,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王君 《天津药学》2008,20(1):21-22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4年1月-2007年8月国内医药期刊报道的100例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病例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喹诺酮类抗生素ADR病例报告中涉及11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主要为左氧氟沙星(23),洛美沙星(18),加替沙星(15),诺氟沙星(10);口服给药26例,其余74例均为静脉给药,反应程度绝大多数为轻、中度反应,重度反应11例,其中死亡2例.结论:应重视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近3年抗生素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3年3月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抗生素ADR报告243份,涉及243例患者。分析243例患者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发生ADR的抗生素种类及ADR治疗情况。结果 243例患者中累及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多,其中皮疹发生率最高,为44.03%,瘙痒发生率次之,为18.93%,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排名第三,为10.29%。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药品,占比最高,为43.21%,喹喏酮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次之,分别占15.64%、9.88%。91.77%(223/243)患者治疗治愈与好转后出院。结论 近3年抗生素ADR以皮疹、瘙痒及胃肠道反应等症状为主要表现,β内酰胺类、喏酮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是导致ADR发生的主要药品,临床为降低抗生素ADR的发生,应重点关于头孢类等药物的使用,密切关注患者用药后状态。  相似文献   

9.
邢蓉  谢冬梅  许健  师佩兰  郭道华  张树强 《中国药事》2011,25(11):1150-1152
目的了解蚌埠地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蚌埠地区上报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ADR报告,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类别、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DR涉及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共11种,659例次,发生频次以左氧氟沙星(269例,占40.82%)居首位,其次为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2例严重ADR。结论应规范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严格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及用法用量,以减少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氟喹诺酮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5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按照患者的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5例不良反应发生共涉及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明显高于其他种类(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明显高于其他临床反应(P<0.05);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口服给药途径(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活性强,应充分重视其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我院12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伟华  王晓蕙  陈华  谭永红 《中国药房》2011,(24):2253-2255
目的:探讨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4年1月-2011年1月我院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ADR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我院共报告129例喹诺酮类致ADR,涉及8个药品种类,左氧氟沙星最多,发生86例,占66.67%;从受损系统或器官看,皮肤及附件最多,发生49例,占37.98%。结论:临床应重视合理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杜绝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2.
某院2007至2009年度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性分析丹东市第一医院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了解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趋势。方法对2007至2009年丹东市第一医院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数量、消耗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日均费用(DD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至2009年用药频度连续3年排列前2位的是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注射液;用药金额和构成比连续3年排列第一的均是左氧氟沙星,依诺沙星2008至2009年连续2年排列第二。结论近几年内喹诺酮类药物的应用较广,随着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应加强对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管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所致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类药物提供警示,预防该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对国内外近期公开报道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临床不良反应有消化系统反应、过敏反应、光敏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血液系统反应、软骨毒性和肌腱损伤以及影响血糖等。结论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多,涉及系统广泛,有的后果严重,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高度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发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曹芳  周燕娥 《中国药房》2011,(10):917-919
目的:统计分析抗菌药物引起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以有效预防和减少ADR的危害,提高ADR的监测能力。方法:对2008-2009年《中国药学文摘》收录的抗菌药物致ADR文献进行检索。通过Excel电子表对发生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例数居前10位药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致ADR报道篇数1249篇,病例656例,涉及药品123种。以头孢菌素类(18.90%)发生例次最多,其次为喹诺酮类(16.16%)、青霉素类(14.18%);静脉滴注最易导致ADR(81.10%);ADR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9.05%),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16.31%)和中枢或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4.63%);左氧氟沙星的ADR发生率最高(89例)。结论:临床应加强对抗菌药物致ADR的重视和监测工作,以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研究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进行治疗的10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1064例患者中,共有89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4%,其中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药物为: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培氟沙星;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变态反应、肝胆系统反应、肾脏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内分泌系统反应,所占比例分别为22.5%、51.7%、3.4%、3.4%、16.9%、1.1%、1.1%。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较多,在使用时应密切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氧氟沙星是喹诺酮类抗生素,为高效广谱抗菌药。氧氟沙星滴眼液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术后眼部感染等。氧氟沙星滴眼液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2O07年共报告38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按照患者病情情况、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不艮反应的表现、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年龄分布上无特异性差异,以静脉炎表现(47.37%)、胃肠道反应(31.57%)、中枢神经系统反应(10.52%)为主。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药物种类有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诺氟沙星。静脉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高于口服给药途径。结论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可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分析某教学医院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分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应对策略.防范或减少临床类似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方法据某教学医院2004~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喹诺酮类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7例喹诺酮类不良反应涉及4个品种,其中左氧氟沙星最多,共计342例;环丙沙星106例;莫西沙星40例;洛美沙星9例。皮肤反应发生最多,有238例。严重不良反应14例。一般不良反应只需停药或对症处理,严重者需住院治疗。结论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容易发生不良反应,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喹诺酮类药致老年人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范铭 《中国药房》2010,(18):1704-1706
目的:了解喹诺酮类药致老年人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方法:以"喹诺酮"、"沙星"为题名,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2004~2009年中有关喹诺酮类药致老年人(≥60岁)不良反应的文献资料137篇,共173例,并按涉及药品种类、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经、原患疾病、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的喹诺酮类药共有12种;以男性居多(63.01%);60~65岁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较多(30.06%);多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33.53%)、变态反应(20.81%)、内分泌系统反应(17.34%),精神异常和癫痫是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75.86%);死亡2例。结论:临床应重视喹诺酮类药在老年人中引起的不良反应,警惕严重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β-环糊精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药品抑菌性的中和作用,建立喹诺酮类抗生素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方法:以β-环糊精为中和剂,采用薄膜过滤法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药品进行微生物限度方法学研究。结果:β-环糊精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药品的抑菌性有较好的中和作用,经过实验,5株验证菌回收率均在70%以上。结论:β-环糊精可作为消除喹诺酮类抗生素药品抑菌活性的中和剂,解决该类药品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建立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