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Follistatin(FST,卵泡抑素)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方法选取21只SD大鼠(SPF级)作为本次动物实验研究对象,在每只SD大鼠的口腔内一侧建立正畸牙齿移动模型,建立模型侧为观察侧,未建立模型一侧为对照侧。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每3只分为一组,共7组,按照正畸牙齿复诊周期分别标记为1 d组、3 d组、5 d组、7 d组、14 d组、21 d组、28 d组。对比各组SD大鼠FST在口腔内观察侧及对照侧牙周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实验过程中,对比各组SD大鼠口腔内观察侧及对照侧的情况,Follistatin(FST)的表达与分布在7 d组中为最大值,在1 d组与28 d组中为最小值,即Follistatin(FST)在SD大鼠观察侧牙周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随着加力时间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结论 Follistatin参与了正畸牙齿移动骨改建过程,并且对正畸牙齿的骨改建起着负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正畸力作用下,不同正畸时间大鼠牙周组织的组织学变化,探讨正畸力值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加力0g(对照组)、50g或100g,于加力后1、3、10、17天将大鼠处死,取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固定, 用HE染色方法观察牙周组织的组织学变化。结果牙周组织对不同的正畸力产生不同组织反应。在50g力作用下,牙周组织反应活跃,牙齿移动速度快;100g力引起牙周组织的破坏,牙齿移动停滞。结论牙周组织的适应性改建需要合适的正畸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局部单独及联合应用bFGF和IGF-1.探讨两种生长因子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二组,对照组岫FGF+IGF-1组.每组20只。于大鼠上颌左侧第一磨牙与上切牙之间安装一闭隙镍钛拉簧,力值50g。二组分别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1mL;bFGF+IGF—1,200ng/m+1mg/mL备0.1mL。并在正畸加力后的第1、3、7、14、21d每组各处死四只。制备牙体-牙周组织标本,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学分析。结果.bFGF+IGF-1组与对照组比较(压力侧和张力侧)在7d、14d、21d有差异(P〈0.05)。结论出FGF和IGF-1的联合应用对大鼠正畸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改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越来越受到正畸科医生的关注.研究发现骨钙蛋白(OCN)是骨中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质之一,由成骨细胞合成和分泌。是成骨细胞特异性标志。OCN具有骨代谢调节激素作用,参与调节骨转化过程,其mRNA水平的高低与成骨直接相关。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c)有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等作用[43,在牙龈炎和牙周炎患者中CystatinC含量很高。本实验旨在研究正畸牙移动过程中OCN和CystatinC表达的时间分布特点.及二者相关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而为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hIGF-1)对大鼠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模型大鼠按rhIGF-1注射浓度不同随机分为6组:0μg/ml(对照组)、1μg/ml、2μg/ml、4μg/ml、8μg/ml、16μg/ml组,每组5只,隔日在正畸牙颊侧牙龈粘膜下注射不同浓度rhIGF-1,注射体积为0.1ml,第10天处死大鼠,取正畸牙及其牙周组织作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学改变。结果随rhIGF-1注射浓度增加,牙周组织改建逐渐活跃,之后趋于稳定。压力侧以破骨细胞活动为主,4μg/ml组骨吸收最活跃;张力侧以成骨改建为主,8μg/ml组成骨细胞功能最活跃。结论一定浓度范围内的外源性rhIGF-1可加速正畸牙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hVEGF)对大鼠正畸牙牙齿移动距离和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SD大鼠正畸牙近中移动动物模型,将30只模型大鼠按 rh‐VEGF注射剂量不同随机分为0(对照组)、1 ng、5 ng、10 ng、15 ng和20 ng组,每组5只,将不同剂量rhVEGF每3 d注射于模型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10 d后处死,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监测体质量的改变。结果注射 rhVEGF剂量低于5 ng 时牙齿移动距离较小,随剂量增大而增加,5 ng 时到达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牙齿移动距离随剂量增加而减小;其余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处死时体质量均比实验前轻,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定剂量范围内的外源性rhVEGF可加快正畸牙移动,局部短时间内应用外源性rhVEGF对正畸模型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根管治疗牙与活髓牙在同等正畸力作用下组织学是否发生同样的变化。方法:犬10只,随机分为正畸加力组与不加力组,再把每只动物的下颌第一前磨牙选择做根管治疗和不做牙髓处理,以下颌第三前磨牙为支抗,远中移动下颌第一前磨牙,主动加力后对比观察。通过HE染色与SEM观察移动牙齿牙周组织的变化。结果:经根管治疗的牙与正常牙正畸移动后,HE染色切片光镜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牙周组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在适宜的正畸力作用下,经根管治疗牙能与正常牙一样移动,其组织学上,牙移动对牙周组织有一定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妊娠期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探讨TGF-β1与正畸牙齿移动的关系.方法:将未孕组大鼠和受孕第1天的妊娠组大鼠在上切牙与磨牙间安放正畸装置,分别于加力后4、8、12、16d分批处死,取材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大鼠牙移动过程中,妊娠组牙周组织TGF-β1表达强于未孕组.而加力4d组和8d组张力侧TGF-β1表达明显增多,大于压力侧.结论:TGF-β1与孕鼠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密切相关,并且有促进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 ib le n itric ox ide syn thase,iNO S)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过程中的表达,探讨NO/iNO S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56只雄性W istar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畸加力1、3、5、7、14、21、28d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图像分析。结果:正畸加力3d后,牙周组织细胞iNO S表达增强,7d i-NO S表达达到高峰(P<0.01),以后iNO S表达下降。结论:NO/iNO S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NO/iNO S可能参与了成骨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加力后牙周组织与骨组织的改建情况和牙移动的阶段性变化。发现正畸过程中牙齿移动时的生物学组织反应。方法分别从生物力学阶段与组织学阶段展开研究,从牙齿结构的组织移动来观察正畸牙移动的情况。结果在生物力学阶段,会出现牙周膜组织的改建和骨组织的改建2个阶段的力学反应;在组织学阶段,生物学组织的反应集中在细胞反应与活化和牙周组织与牙槽骨反应2个方面。结论正畸牙齿的过程中,要想提高正畸牙齿的工作效果,就要更加深入的了解正畸牙齿的生物学组织反应,从牙周组织与骨组织两个方面来分析其组织反应的情况,进而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正畸牙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彤彤  米宇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34(10):824-826,i0001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超家族的成员BMP-2在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分布和表达。方法用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实验性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BMP-2的表达。结果BMP-2在正畸牙齿加力各个时期存在特异的分布模式。正常牙周组织中主要分布于牙周膜,加力后张力区染色深,压力区为阴性。结论BMP-2参与了大鼠正畸牙齿移动骨改建过程,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重组鼠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rIGF-1)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影响,探讨IGF在正畸牙齿移动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实验中分别将rrIGF及生理盐水注射入实验组及对照组大鼠右侧上颌第一磨牙腭侧的骨黏膜下,分别在加力1、3、7、14、21d后记录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组织中表达的IGF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大鼠压力侧破骨细胞数和成骨细胞数在实验全过程中均多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证实IGF参与了牙齿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改建,内源性IGF和注射IGF都使牙齿移动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局部注射不同剂量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_1(rhTGF-β_1)对正畸牙模型大鼠牙齿移动和体重的影响。方法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30只模型大鼠按rhTGF-β_1的剂量随机分0(对照组)、1、5、10、50、100ng组,每组5只。将不同剂量rhTGF-β_1每3d注射于模型大鼠左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牙龈黏膜下,10d后处死动物。测量牙齿移动距离,称量动物体重。结果实验组移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1ng组牙齿移动距离较多,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5ng组达峰值,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10、50、100ng组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减少,与5ng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3组间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动物处死时体重均轻于实验前,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低剂量rhTGF-β_1可加快正畸牙移动速度,高剂量对正畸牙移动速度无明显影响,且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外源性TGF-β_1局部应用对大鼠体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牙齿在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修复牙槽骨缺损组织中的移动及牙周组织中破骨细胞的表达情况,进一步了解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的改建规律,探讨在nHA修复牙槽骨缺损后的组织中进行牙齿移动的可行性。方法;建立nHA修复兔牙槽骨缺损后的牙齿移动模型,测量牙齿移动的距离;制作组织学切片,对破骨细胞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同时间点破骨细胞计数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牙槽骨修复区域移动牙齿,其牙周组织改建规律与正常牙槽骨基本一致,提示nHA修复后的牙槽骨组织可以进行正畸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增龄因素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幼鼠(A组,35只)和成鼠(B组,35只)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以加力移动的左上第一磨牙的牙周膜和邻近牙槽骨为实验对象,免疫组化法检测相应牙周组织内RANKL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 RANKL因子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压力侧牙周组织内的牙周膜细胞和骨陷窝的破骨细胞中.加力后,A组和B组移动牙齿压力侧牙周组织内的RANKL因子表达均增强,峰值分别出现于第1周和第3周.与B组相比,A组加力后第3天和第1周的RANKL阳性表达明显增加,而第3、4、6、8周则减少(P<0.05).结论 增龄因素使得RANKL因子的表达具有不同的时相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偏侧咀嚼对正畸牙移动影响研究中的动物模型,为其后的系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拔除实验组大鼠右下颌所有磨牙,使右上颌第一磨牙丧失咬合接触.同时,在大鼠双侧上颌切牙和第一磨牙间放置5mm镍钛拉簧,初始力值为50g,近中移动磨牙,于0、3、7、10、14d测量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距离.于第14天处死大鼠,通过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