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阻抗断层功能成像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安源  任超世 《医学争鸣》2001,22(1):90-92
电阻抗断层图像技术是继形态、结构成像之后出现的新一代功能成像技术,在多个临床领域,阻抗继层成像与现有方法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作者综述功能成像。虚部成像、参数成像、频谱成你和三维成像等EIT技术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医学超声体成像技术的发展.由于传统二维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不足,而导致3D成像技术的发展,3D成像技术有其优势,同时又有不足,为了满足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科研人员开始研究和发展4D、5D成像技术,并逐渐走出实验室进入市场.  相似文献   

3.
论数字化成像技术的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了数字化成像技术获取的类型、数字化成像技术的优势、数字化成像技术的摄影方式及数字化成像技术的展望。通过对数字化成像技术原理、分类、摄影方式的了解 ,以利于影像技术同行更好地掌握应用数字化成像技术 ,为我国医学影像技术事业走向世界而努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新技术全身弥散成像(WB-DW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通过对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原理的阐述,分析此项新的成像技术的优势。结果:核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技术有易行、便捷、高敏感、无辐射等优点,对于全身肿瘤筛查有很高的敏感性,检查费用相对较低。结论: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方法简单,对全身肿瘤的筛查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郑晔  郭丁 《当代医学》2005,11(10):64-65
2005年9月7日,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向中国市场推出最新16层计算机断层成像(CT)系统——SOMATO MEmotion 16。SOMATOM Emotion 16采用了多项西门子最先进的CT技术,包括液态金属轴承球管.超高速陶瓷探测器以及自由螺距全景无失真成像技术以保证获取最佳图像质量。该系统进一步拓展了成功的SOMATOM Emotion产品系列,在一套小巧的设备中结合了16层扫描技术和全面的临床应用,使中国医院能够充分利用高水平CT成像系统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体内细胞示踪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内细胞示踪技术被运用于医学研究中。目前常用的体内示踪技术包括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光学成像等技术,这些成像的方式在特异性、敏感性、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点。在运用这些技术的时候,研究者需要根据成像的要求、实验对象、成像目的等综合因素,并结合各种成像的特点来考虑。本文就现有的体内细胞示踪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胸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16排螺旋CT诊断胸骨骨折的3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其原始采集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后分别进行MPR及VR后处理,然后分别观察横断位、MPR及VR图像。结果36例胸骨骨折患者中横断位图像发现胸骨骨折31例,MPR成像发现36例,VR成像发现28例,横断位图像、MPR成像及VR成像诊断胸骨骨折检出率分别为86%、100%和78%。结论16排螺旋CT横断位图像结合MPR、VR成像等后处理技术在显示胸骨骨折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超声弹性成像是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弹性系数不同的特征成像的一种新技术,它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成为医学成像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超声弹性成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疾病的检查,近年来关于乳腺以外器官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如甲状腺、前列腺、肝脏等,并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显示出日益增长的优势。本文就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这些组织器官中的临床应用及相关发展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随着MRI设备成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MRI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使临床医生更好地了解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原理及临床应用,使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10.
田迎  卢光明 《医学研究生学报》2011,24(12):1310-1313
核素成像、磁共振成像和光学活体成像等医学影像技术与外源标记探针结合,实现细胞及分子水平的靶向治疗,成为当前分子影像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文中主要针对现有的分子影像探针及其影像技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患者右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得肺心病患者(肺心病组)和正常人群(对照组)右室前壁、下壁及侧壁的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心内膜下心肌层的组织速度显像、组织追踪显像、应变显像、应变率显像、组织同步显像曲线后,分别测量每一曲线上的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收缩期峰值位移(PDs)、收缩期峰值应变(PS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PSRs)、达一峰值速度时间(TTPV);并将各节段的参数与右室射血分数(RVEF)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确定与对照组有差别的参数的诊断界值.结果 肺心病组右室壁所有节段的PSs值,前、下、侧壁的基底段及前壁中段的PDs值,前壁基底段、中段及下壁中段PSRs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或0.01);在所有相关性分析的参数中,右室前壁基底段PSs值与RVEF高度相关;右室下壁基底段的PSs的界值-22%的诊断价值相对较大,其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2.54%、65.38%、68.92%.结论 组织多普勒技术可评价肺心病患者的右室壁局部心肌收缩功能,尤其是应变显像;利用局部心肌的组织多普勒参数测值可间接反映肺心病患者的右室整体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静脉注射利声显心肌声学造影,比较不同超声切面心肌造影效果,探讨心肌灌注超声显像的最佳切面。方法 采用谐波一能量多普勒和间歇性显像方法,分别采集15例正常人心尖四腔心、二腔心和胸骨旁四腔心切面的超声图像,观察心肌显像的效果。结果 在标准的心尖四腔、三腔和二腔心切面上在室后间隔、后壁和下壁显影良好,而侧壁、前间壁、前壁和心尖部出现假性充盈减弱或充盈缺损现象;胸骨旁四腔心切面基本可以弥补心尖四腔心  相似文献   

13.
分子医学影像技术应用影像学的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与定量研究,极大地改变着我们对于生理作用机制、药物研发、疾病诊断与评估方面的认识角度和研究方法。本文综述了其核心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分析,指出分子医学影像技术在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阿尔茨海默病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应行  ;陈自谦 《医学综述》2014,(11):2033-2036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进行性的认知障碍、行为改变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的神经变性疾病,A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尸检结果揭示了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淀粉样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和老年斑的形成等。多模态影像技术可对AD的结构、功能及代谢情况进行评价,有利于对其早期诊断及病理生理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多模态影像学在A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随着医学影像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从健康体检到疗效评价都离不开影像学的支持。随着受检人群的增多,如何保障患者检查安全,提高影像诊断的精准性是放射科亟需解决的问题。X线辐射危害和对比剂不良事件是影像检查过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采用辐射防护新技术、优化检查序列,以及降低X线扫描剂量等方法可减少X线对患者的辐射。减少对比剂用量可降低计算机断层成像(CT)、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检查发生严重副反应的风险。应用无对比剂的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新技术,使肾功能差或对比剂过敏患者同样可进行血管成像检查。能量、功能和分子等成像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可提升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使影像诊断从形态解剖学水平上升到功能和分子水平。影像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只有通过技术革新和检查方案的优化,才能不断满足临床对精准影像日益增长的需求。重视影像检查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件,避免重复检查导致的医疗资源浪费,让被检者从中受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移植转染HSV1-tk报告基因的BMSCs至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探索报告基因显像用于活体监测移植BMSCs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采用MOI=100的Ad5-HSV1-tk转染BMSCs后,对BMSCs活性和分化能力进行鉴定。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并鉴定。采用Ad5-HSV1-tk体外转染BMSCs(3×106个细胞),随后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左心室下壁心肌后,采用Micro PET/CT成像(18F-FHBG)进行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对完成显像研究后的心肌组织进行相关体外分析。结果:采用腺病毒作为载体将HSV1-tk转入BMSCs后,干细胞的形态及流式表面抗原特征没有改变。随后将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大鼠模型左心室下壁,成功采用18F-FHBG Micro PET/CT显像在心脏移植区域获得了干细胞的特异性影像,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为(0.413±0.128)%ID/g;对照大鼠心脏区域18F-FHBG摄取仅为(0.017±0.003)%ID/g。随后体外分析证实HSV1-tk基因在BMSCs中正确表达。结论: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模型的BMSC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进行在体示踪,HSV1-tk报告基因可以用于活体监测移植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磁共振水成像的原理,采用单次激发厚层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 turbo spin echo, SSTSE)重T2加权序列行磁共振胎儿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fetography, MRF),分析其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评价其作为胎儿三维重建的一种替代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因产前超声筛查诊断或怀疑胎儿存在先天性缺陷以及染色体检查异常的孕妇164例,169个胎儿,羊水正常137例,其中中孕38例,晚孕99例,羊水过多18例,羊水过少9例,羊水正常者头位胎104例,臀位胎29例,横位胎4例,在常规胎儿MRI检查基础上行MRF.对MRF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图像质量与孕周、胎位和羊水的关系及图像质量降低的原因.结果 所有胎儿常规扫描和MRF成像均一次成功.51例胎儿体内的含液器官病理性扩张或萎陷,28例胎儿病理性积液,10例胎儿囊性病变,15例胎儿体表畸形和17例肢体畸形,以及16例母体肾盂积水和13例囊性病变在穿透胎儿表面后,也同时显示.MRF成像质量与胎儿孕龄、胎位、羊水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伪影、卷积伪影、母亲膀胱过度充盈可使图像质量降低.结论 MRF提供了一种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胎儿整体图像,能在1幅图像上同时捕捉胎儿的解剖和病理,具有快速、多方位、多视角、多次重复优质成像的特点,可以作为胎儿三维成像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永伟 《医学综述》2012,18(8):1238-1239,1242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纤维性食物的摄入减少,直肠癌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直肠癌分期不同,临床治疗方案各异,患者生存率也有显著差异。因此,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肿瘤并行术前分期显得尤为重要,磁共振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是诊断直肠癌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