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为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5年10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271例早期胃癌手术患者.结果 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均提示,肿瘤大小、病理学分类及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通过对淋巴结转移率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肿瘤浸润至黏膜层时,对于<3.0 cm且病理学分类为分化型的患者并未出现淋巴结转移;同样在<2.0 cm病理学分类为未分化型的患者中也未出现淋巴结转移;而当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时,所有分类中均存在淋巴结转移.结论 建议早期胃癌患者通过术前超声胃镜及病理筛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并严格把握内镜切除术治疗指征.  相似文献   

2.
157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特点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经手术治疗的157例EG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患者3年、5年的生存率。结果157例EGC患者有22例(14%)伴有淋巴结转移,其中黏膜癌2例(2.4%),仅累及N1淋巴结;黏膜下癌20例(27.0%),除累及N1淋巴结外,有7例同时累及N2淋巴结;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小胃癌(直径小于或等于0.5cm)者未见有淋巴结转移:直径小于或等于2.0cm和大于2.0cm的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6.4%和21.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分化EGC未见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EGC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1.1%和2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9例出现脉管癌栓.其中4例伴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均为影响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伴有淋巴结转移的EGC患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和79.5%,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的95.7%和93.2%(P〈0.01)。结论EGC的淋巴结转移主要与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大小、脉管癌栓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合理选择EGC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Chen Z  Yan JJ  Huang L  Wu MC  Yan YQ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7):454-457
目的 探讨淋巴结转移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随访到的132例自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确定的单因素进行生存率分析,采用χ^2检验对各样本率之间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对单因素进行生存分析评价。结果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出现在所有术前29例以及术后48例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未发现“跳跃式”淋巴结转移。随访到的58例已死亡患者中,有36例经证实死于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ICC患者术后主要死亡原因之一。Logistic回归统计学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χ^2=4.071,P=0.044)以及浸润型胆管细胞癌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χ^2=3.872,P=0.037)。98例行根治性手术患者中,46例行淋巴结清扫与52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0个月和1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P〈0.01)。结论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可能为ICC的前哨淋巴结。对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的预防和积极治疗,可望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合并胃周软组织转移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胃癌患者共1025例,依胃周软组织转移情况分为转移组(334例)、非转移组(691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结果 非转移组的近端、中部、远端为主的胃癌及全胃癌分别占25.8%、22.0%、51.4%和0.9%,转移组分别占33.2%、21.3%、41.3%和4.2%,转移组的近端为主癌及全胃癌的比例显著升高(P =O.000);转移组肿瘤直径≥5 cm者占47.3%,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27.0%(P=0.000);转移组浸润深度达T4者占40.7%,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10.3%(P=0.000);转移组淋巴结转移度在21% ~40%及41% ~100%者分别占24.4%、37.3%,非转移组分别为12.9%、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转移组远处转移者占20.1%,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4.1% (P=0.000);转移组Borrmann浸润型者占82.1%,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64.6%(P=0.000);转移组肿瘤低分化或未分化癌占78.7%,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64.2% (P =0.000);转移组血清CEA阳性者占21.2%,显著高于非转移组的11.4% (P =0.000).COX回归分析表明浸润深度、脏器侵犯、淋巴结转移度、M分期、Borrmann分型、胃周软组织转移结节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转移组较非转移组预后不良(P=0.000).分层分析表明,无论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度、血清CEA值、Borrmann分型、分化程度如何,转移组的预后均不良(P<0.01).无远处转移时,转移组预后不良(P =0.000);合并转移时,两组中位生存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76).结论 胃周软组织转移是胃癌进展中的常见事件,多发生在肿瘤直径≥5 cm、邻近脏器浸润、淋巴结转移度≥21%、合并远处转移、Borrmann浸润型、低或未分化癌、血清CEA阳性患者.胃周软组织转移为胃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淋巴转移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贲门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贲门癌淋巴转移规律.方法 对我院在2000年10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86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男性66例,女性20例,平均60岁,以Borrmann Ⅲ型病例为主,组织学类型绝大部分是腺癌,I型贲门癌高分化腺癌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两型(P=0.002、P=0.004);Ⅲ型贲门癌在低分化腺癌中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两型(P=0.005、P=0.015).贲门癌第1、2组(34.9%),第3、4组(36.0%),第7~9组(27.9%),第10、11组(15.1%)淋巴结的转移率较高,而第5、6组(11.6%),第12组淋巴结(5.8%)的转移率较低(与同站其余淋巴结组比较,P值均小于0.0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很高(58.3%);胃大弯侧和小弯侧之间的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型贲门癌阳性淋巴结最远站别和pT分期正相关(r1=0.515,P1=0.05;r2=0.404,P2=0.006;r3=0.423,P3=0.031).结论 贲门癌根治术中应确保清扫第1~4组和第7~11组淋巴结,早期诊断有可能改善贲门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淋巴瘤(primary gastric lymphoma,PGL)预后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治疗方式的关系。方法随访我院1991年5月~2006年12月44例接受手术治疗的PGL患者,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COX多因素分析研究预后与临床病理因素以及治疗方式的关系。结果手术切除率为88.64%,根治性切除率为79.55%。33例接受化疗,死亡1例。40例随访6月~15年,3年存活率为85.00%,5年存活率为67.24%。手术 化疗患者3年存活率为86.35%,5年存活率为82.43%。细胞分级、周围器官或远处转移、手术方式、术后是否化疗是PGL的独立预后因素,其它临床病理因素不能作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PGL的治疗应以手术、化疗为主,化疗可能更为重要,联合应用可以获得满意效果。细胞分级、周围器官或远处转移、手术方式、术后是否化疗可以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的生存状况及临床病理因素对生存的影响,为疾病的预后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567例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型肝癌.分析3种病理类型的肝癌患者的生存情况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生存情况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567例患者中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者占92.9%(527/567),胆管细胞癌者占4.6% (26/567),混合型肝癌者占2.5%(14/567).肝细胞癌患者中位累积生存时间为48个月,明显长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19个月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14个月,肝细胞癌患者累积生存情况明显优于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Log-rank值为4.354,8.847,P<0.05);肝细胞癌患者中位无瘤生存时间为26个月,明显长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9个月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9个月,肝细胞癌患者无瘤生存情况明显优于胆管癌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Log-rank值为6.479,7.708,P<0.05).肝细胞癌患者的1年肿瘤复发率为28.8%(152/527),显著低于胆管细胞癌患者的57.7%(15/26)和混合型肝癌患者的9/14(F=17.046,P<0.05).胆管细胞癌患者未发现血管癌栓,但区域淋巴结转移率为19.2%(5/26),显著高于肝细胞癌患者的2.8% (15/5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082,P<0.05).AFP、TNM分期、肿瘤直径、病灶数目、肿瘤侵犯肝被膜、卫星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的因素(x2 =8.648,118.786,59.548,7.639,13.200,43.842,15.540,P<0.05);血管癌栓和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肝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患者总体生存的因素(x2=70.446,6.230,P<0.05).肝癌患者TNM分期、肿瘤直径、卫星灶、血管癌栓是影响3种病理类型肝癌肝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20,1.050,1.513,1.899,P<0.05);TNM分期、肿瘤直径和血管癌栓是影响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32,1.888,1.052,P<0.05);TNM分期和肿瘤直径是影响胆管细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R=1.473,1.503,P<0.05).结论 虽然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两种病理类型仅占原发性肝癌的少数,但与肝细胞癌患者比较,肝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率高,患者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8.
胃癌微转移及其与胃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胃癌微转移的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就近年来胃癌淋巴结微转移和腹腔做转移的检测及其与胃癌预后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淋巴结转移对手术治疗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作者对474例未经放疗的食管癌切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度评价对预后的影响。全组有淋巴结移植者211例,转移率为44.5%;术中摘除并经过病理学检查的淋巴结总数为5380枚,其中690枚有癌转移,转移度为12.8%。本组总五年生存率为30.6%;有淋巴结转移者为12.8%,无淋巴结转移者为44.9%。作者认为,术时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是肿瘤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肿瘤尚处于局限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贲门癌淋巴结外软组织转移(EM)与各种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明确的323例贲门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272例,女性51例;年龄22~85岁,中位年龄63岁,分析EM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及其对患者术后复发和生存的影响.结果 323例患者中有67例(20.7%)术后检出EM阳性,EM阳性与肿瘤Lauren分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相关(x2 =4.647 ~27.216,P <0.05).EM阳性与阴性患者的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3%、34.1%和20、39个月,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36,P=0.000).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EM是贲门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至随访截止,EM阳性患者的累积复发率高于EM阴性患者(59.7%比35.9%,x2=12.409,P=0.000).分层分析显示,有淋巴结转移患者中,EM阳性患者累积复发率高于EM阴性患者(60.9%比40.0%,x2=8.410,P=0.004),EM阳性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EM阴性患者(12.9%比30.1%,x2=12.939及P=0.000).结论 EM是贲门癌患者独立预后因素.EM阳性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高,生存时间短.  相似文献   

11.
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7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59例接受D2手术的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分析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数目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数目影响早期胃癌患者预后(χ~2=8.476,6.210,4.014,14.197,55.027,P<0.05).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数目越多,对预后的影响越大.结论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胃癌预后最为重要的因素,适度地施行淋巴结清扫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存在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患者更应谨慎地施行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12.
103例进展期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进展期近端胃癌(PGC)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为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9月至2005年12月间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行胃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的PG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站、组淋巴结的转移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PGC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78.6%;各站、组淋巴结转移率为:第1站70.8%.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No.3、No.1、No.2和4Sa、4Sb组淋巴结;第2站38.3%,频率依次为No.7、No.10、No.9、No.11、No.8a和No.4d组淋巴结;第3站及远处淋巴结22.3%.频率依次为No.5、No.6、No.16和No.12组淋巴结.Ordinal Logistic多因素分析表明: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是影响进展期P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进展期PGC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可能与肿瘤分化程度、大小、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应根据其淋巴结转移风险选择合适的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对患者局部复发率、5年生存率的影响,从而为临床直肠癌根治性手术中是否应常规进行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94至2006年关于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与患者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2669例,其中行侧方淋巴结清扫1324例。直肠癌根治术后行侧方淋巴结清扫患者与未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局部复发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0.52(95%CI=0.39~0.68,P〈0.01);患者5年生存率合并ORs值分别为1.99(95%CI=1.78~2.12,P〈0.01)。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患者局部复发率,提高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影响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4月至2011年10月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收治的69例直肠NE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与直肠NET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69例患者中有9例(13.0%)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与直肠NET大小、T分期及G分级有关(均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是独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P=0.002,OR=46.000,95%CI:4.030~525.126)。全组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90.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T分期、N分期、M分期、TNM分期及G分级与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有关(分别为P〈0.01和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分期是长期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0,HR=2.285,95%CI:1.484~3.518)。TNM分期Ⅰ期行局部和根治切除手术的患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期及以上分期患者,行非根治切除与根治切除手术者3年总生存率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直肠NET的T分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TNM与M分期两者交互作用影响患者的预后,故可以作为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预测因素。TNM分期Ⅰ期的患者推荐行局部切除,Ⅱ期及以上的患者推荐行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期间83例接受D2根治术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发生的部位及其与原发病灶的关系;比较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差异;对本组患者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组83例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中,第1站淋巴结转移者64例(77%),直接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跳跃性转移)者19例(23%),胃上、中、下部癌分别以No.3(40%)、No.3(42%)、No.6组(33%)淋巴结转移最为常见.本组77例(93%)患者获得随访,时间5~14年,其中位生存期为77.0个月,术后5年生存率为63%;跳跃性与非跳跃性淋巴结转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2%和6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是浆膜是否受侵和肿瘤病理类型,其中浆膜是否受侵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第1站淋巴结是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主要部位,可以作为胃癌前哨淋巴结导航外科中淋巴绘图的主要目标;肿瘤侵犯浆膜层的胃癌孤立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转移淋巴结枚数、组数及野数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为更加合理的淋巴结转移分级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9年12月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20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2009年第七版国际食管癌TNM分期对所有患者进行重新分期。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来评估转...  相似文献   

17.
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癌淋巴结转移频率,分布范围及特点,为广泛廓清提供依据。方法 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86例肺癌病人施行了手术切除及广泛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廓清术。结果 清除淋巴结2603组,N1淋巴结转移率20.1%,N2淋巴结转移率16.2%。T1,T2,T3间淋巴结经差异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8.
肺癌淋巴结转移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转移频度、分布及特点,为淋巴结清除术提供依据。方法:按Naruke肺癌淋巴结分布图对348例肺癌病人施行根治性手术及系统性淋巴结清除,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3689组淋巴结N1转移率23.4%,N2转移率16.5%。Tis期肺癌无淋巴结转移;T1期以后各期肺癌N1、N2均可见转移;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2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淋巴结转移频度与T分期直线相关。肺下叶癌较肺上叶癌更容易转移至纵隔。肺上叶癌较肺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转移。结论:淋巴结转移腺癌比鳞癌活跃,小细胞肺癌最活跃,且随着T分期增加而增加;肺癌可跨区域纵隔转移;除T1期鳞癌不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亦有可能达到根治目的外,其余类型肺癌均应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除。  相似文献   

19.
�ܰͽ�ת�Ƽ��ܰͽ���ɨ��θ��Ԥ��Ĺ�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进展期胃癌胃周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清除与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82-1992年间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299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肿瘤进展与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显著相关(P<0.05)。淋巴结转移有无、淋巴结清扫与术后生存直接相关,对于侵及浆膜下或侵出浆膜并伴有远处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淋巴结清扫仍能提高术后生存率(P<0.05)。结论 严格的淋巴结清扫可以提高胃癌病人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和特点,从而为其手术入路和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收治的7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右胸入路手术. 记录各组淋巴结的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72例患者中,有48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66.7%;清扫淋巴结总数为1495枚,转移181枚,淋巴结转移度为12.1%,平均每例清扫淋巴结20.8枚.在各组淋巴结中,右喉返神经旁(1R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达30.6%(22/72).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2L组、4L组和5组) 转移率为12.5%(9/72).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有关(均P<0.05),而与病变部位和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 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以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为主,故其手术最佳入路应是右胸入路,淋巴结清扫则应以右、左喉返神经旁淋巴结为重点的系统纵隔、腹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