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血小板数量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评分与血小板数量变化的规律。方法:患儿入院24h内进行危重病评分。>90分非危重组57例,70-90分为危重组59例,<70分为极危重组12例,同时测定血小板数量。结果:危重组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0.01),极危重组明显低于非危重组(P<0.01),结论: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组血小板数明显升高,极危重组血小板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评分与血小板数量变化的规律。方法 患儿入院 2 4h内进行危重病评分。 >90分非危重组 5 7例 ,70~ 90分为危重组 5 9例 ,<70分为极危重组 12例 ,同时测定血小板数量。结果 危重组明显高于非危重组 ( P<0 .0 1) ,极危重组明显低于非危重组 ( P<0 .0 1)。 结论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组血小板数明显升高 ,极危重组血小板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了解住院患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并血小板异常的病毒病原学情况。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1年2月255例血小板异常及同期442例血小板正常的ALRTI住院患儿鼻咽抽吸物样本,采用RT-PCR或PCR方法 进行14种病毒检测。结果 255例血小板异常并ALRTI患儿中,血小板增多253例(99.2%),血小板减少2例(0.8%)。血小板异常组中检出至少有1种病毒感染173例(67.8%),其中,人鼻病毒(HRV)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副流感病毒3(PIV3)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血小板正常组相比较,血小板异常组PIV3检出率显著增高(PPPP结论 ALRTI时易引起血小板增多,尤其是PIV3感染者,而IFVB感染则不易引起血小板的变化。小于1岁的ALRTI住院患儿更易出现血小板异常。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乙酰水解酶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感染新生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其乙酰水解酶(PAF-AH)的活性,探讨两者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日龄<30 d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依据感染部位和程度分为全身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及非感染组;依据日龄分为早期新生儿(≤7 d)和晚期新生儿(>7 d)。采集研究对象桡动脉血标本,对全身感染组中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患儿在感染的第1、3、5和7天增加采集桡动脉血标本。测定血浆PAF水平(μg·L-1)和PAF-AH活性(μmol·L-1·min-1)。分析感染程度、性别、日龄和出生体重对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影响,比较不同感染组PAF水平和PAF-AH活性的差异,观察全身感染合并器官功能衰竭患儿血浆PAF水平和PAF-AH活性在病程1~7 d的变化趋势。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治247例新生儿,男146例,女101例;平均日龄9.2(1~57 )d;平均胎龄35.85(27~43)周;平均出生体重2 517(906~4 750 )g。全身感染组91例,局部感染组63例,非感染组93例。①新生儿血浆PAF水平与感染程度相关(P=0.000);血浆PAF-AH活性与感染程度及日龄(P均为0.000)相关。②全身感染组血浆PAF水平(9.5±8.1)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5.3±3.2)及非感染组(4.6±3.5)。早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5.7±2.7)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7.3±2.9) 和非感染组(7.3±2.5)。晚期新生儿中,全身感染组血浆PAF-AH活性(7.0±2.5)显著低于局部感染组(9.7±2.2) 和非感染组(9.7±2.7)。③全身感染组合并器官功能衰竭的9/12例存活患儿在病程的1~7 d血浆PAF水平呈下降趋势,PAF-AH活性呈上升趋势。3/12例死亡患儿中两者的变化趋势则相反。④全身感染组31/91例确诊败血症患儿中,革兰阴性菌感染者血浆PAF水平(13.1±11.0)显著高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5.4±3.9 ),PAF-AH活性(4.9±2.1)显著低于革兰阳性菌感染者(7.9±2.4 )。结论 新生儿严重感染时血浆PAF水平增高,PAF-AH活性降低,两者的变化趋势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容积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病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容积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美国Coulter-stks血液自动分析仪测定5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血小板计数(BPC)及平均血小板容积(MPV),每例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第14天各测1次,并与15例正常新生儿检测结果作对照。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存在BPC的下降和MPV的减小,其中BPC的下降未达到DIC确诊标准,但MPV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7.
哮喘患儿血小板计数与平均血小板容积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哮喘患儿血小板计数(Plt)与平均血小板容积(HPV)水平的变化及意义,采用美国Coulter-JT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30例哮喘患儿在喘息发作期及其中22例处于喘息缓解期的Plt及MPV水平,并与20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哮喘患儿于喘息发作期存在Plt增多和MPV减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与缓解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喘息缓解期Plt及MP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因而,动态观测哮喘发作时Plt及MPV的变化,可反映哮喘发作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表明血小板参与了哮喘的病理过程;血小板活化可能在哮喘的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或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病毒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血小板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温州医学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420例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感染患儿的血小板变化.血小板增多以>400×109/L为标准.结果 RSV感染患儿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其他病毒感染,在91例血小板增多患儿中.RSV感染占67例(73.6%).227例RSV感染患儿血小板增多发生率为29.5%(67/227).与其他病毒感染比较,RSV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年龄小、血红蛋白低及呼吸窘迫发生率高.结论 下呼吸道病毒感染时.血小板增多易发生于RSV感染者,血小板增多可作为下呼吸道RSV感染早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患儿血浆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和尿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肺损伤患儿血浆中急性期及恢复期PAF的水平以及尿液中LTE4的变化。同时检测吸入氧浓度、血气分析、C-反应蛋白及胸片、心超等。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儿童为对照组,检测其PAF和LTE4。结果急性肺损伤患儿急性期PAF较恢复期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恢复期PA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TE4水平急性期较恢复期和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F和LTE4参与了急性肺损伤的发病过程,可作为肺损伤急性期指标之一,反映其病情变化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小板计数及平均血小板容积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采用美国Coulter-stks血液自动分析仪测定5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血小板计数(BPC)及平均血小板容积(MPV),每例患儿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第14天各测1次,并与15例正常新生儿检测结果作对照。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存在BPC的下降和MPV的减小,其中BPC的下降尚未达到DIC确诊标准,但MPV明显减小,且病情越重,减小越明显(P<0.05)。随着病情好转,MPV增大,BPC渐上升,当痊愈时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MPV也渐下降。测定BPC及MPV有助于了解病情的严重度及预测高凝、出血倾向,反映血小板活化状态;有助于及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探讨哮喘患儿血小板计数 (Plt)与平均血小板容积 (HPV)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采用美国Coulter JT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检测 30例哮喘患儿在喘息发作期及其中2 2例处于喘息缓解期的Plt及MPV水平 ,并与 2 0例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结果显示 ,哮喘患儿于喘息发作期存在Plt增多和MPV减小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与缓解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喘息缓解期Plt及MP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因而 ,动态观测哮喘发作时Plt及MPV的变化 ,可反映哮喘发作中血小板的活化状态 ,表明血小板参与了哮喘的病理过程 ;血小板活化可能在哮喘的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 ,或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2.
危重患儿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莹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
儿童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心源性以外的各种肺内外因素引起的急性、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ALI和ARDS为同一疾病过程的两个阶段,即ALI为早期、病情较轻阶段,ARDS为后期、病情严重阶段。ALI/ 相似文献
13.
黄俊琳 《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1998,(5)
为探讨血小板数量变化与临床关系,对364例血小板数不同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资料中血小板增高280例,以中等量增高为主。结果发现,血小板增高者血清钾相应增高,可出现高血钾症,感染是导致血小板增多的重要原因。而血小板增高见于22种疾病,以急性感染,尤以肺炎、上感、支气管炎、胃肠炎、脑炎及结核病为多见;疾病好转时,血小板数恢复正常。而在急、危、重患儿中,既有血小板增高者,也有血小板减少者,尤以血小板<80×109/L者病情重笃,死亡者较之血小板增多者为多。值得临床注意,争取时间抢救生命,以减少死亡。血小板数与血清钾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临床上出现高血钾症患儿除应注意溶血及肾功能不全外,尚应注意因血小板增高而出现的所谓假性高血钾症,以免影响临床诊治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川崎病 (KD)冠状动脉扩张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川崎病患儿 6 4名及同期健康儿童 2 6名进行血小板计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和血小板压积 (PCT)测定 :经心脏彩超检查 ,按照5岁以下儿童冠状动脉内径≥ 3mm为冠状动脉扩张 (CAD)。结果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和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患儿急性期PLT较对照组升高有差异 (P <0 0 5) ,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0 0 1 ) ,MPV较对照组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与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急性期比较 ,PLT、MPV、PDW及PCT无差异 (P >0 0 5)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MPV较非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对照组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较对照组降低有明显差异 (P <0 0 1 ) ;KD冠状动脉扩张组恢复期PLT、PCT较急性期升高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MPV、PDW虽有降低但无差异 (P >0 0 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川崎病患儿病情恢复程度和预测冠状动脉病变及指导临床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浆内皮素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儿血浆内皮素 (ET)变化。方法 对 133例急性ITP患儿血浆ET进行放免分析测定。结果 急性ITP患儿血浆ET明显升高 ,不同程度出血组间及急性出血期与恢复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1)。结论 血浆ET在急性ITP患儿中明显增高 ,与出血程度呈正相关 ,并随着疾病恢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患儿血小板数与血清钾相关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儿血清钾与血小板数有关。血小板增多可致高钾血症。为此我们了对血小板数与血清钾的相关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结果 一、临床资料 筛选出1996年6月至7月住院患儿161例,男108例,女53例。男:女为2:1,平均发病年龄为2岁9个月(1月~11岁)。凡血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的免疫功能并探讨ITP的发病机制。方法抗血小板抗体(PAIgG)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IgA、IgG、IgM测定采用WL-快速免疫消浊比浊法,T淋巴细胞亚群测定采用APAAP法,血清IL-2、sIL-2R和IL-6测定采用ELISA法。结果 ITP患儿的IL-2、IL-6,IgA、IgM、CD8及IL-2R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CD4+、CD4+/CD8+细胞均明显减少(P<0.01)。结论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共同参与ITP致病机制,调节淋巴细胞亚群平衡有助于寻找ITP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呼吸道感染(ARI) 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方法 对1998 年3~5 月ARI患儿使用抗生素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发热组与无发热组抗生素使用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但平均单例抗生素使用种数发热组高于无发热组( P< 0-05)。②白细胞数为(10 ~17)×109/L组分别与< 10×109/L、> 17 ×109/L组比较,抗生素使用率及平均单例使用抗生素种数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05)。③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率高于60% ,联合使用率达13-7 % 。结论 目前儿童ARI中抗生素滥用仍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不同血小板数量分层儿童初治原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非M3型)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47例儿童初治原发非M3型AML患者的实验室和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治疗前血小板计数(PLT),以<50×10
9/L,≥50×10
9/L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膜糖蛋白(GP)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80例ITP患儿GP Ⅰ b/Ⅸ、GPⅡb、GPⅢa、GPⅠ b的阳性表达率.分别观察总ITP患儿、不同性别ITP患儿、急慢性ITP患儿GP阳性表达率与ITP疗效的关系.结果 80例ITP患儿中GP阳性组与阴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5,P<0.01);44例男性ITP患儿与36例女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3,P>0.05),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x2=4.156,P<0.05;女:x2=4.433,P<0.05);67例急性与13例慢性ITP患儿GP阳性组与阴性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3.513,P<0.001),急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157,P<0.05),慢性ITP患儿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410,P>0.05).结论 儿童ITP患儿疗效与GP阳性表达率明显相关,GP阳性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患儿的病情程度,作为判断儿童ITP疗效及监测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